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北京大学国际传播考研经验谈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转载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5-2  文章录入:billlee322  责任编辑:billlee

虽然研究生考试才过去三月有余,但于我感觉已经有些遥远了,或许是因为本人生性淡漠的缘故。想想去年的这个时候,我也是在如饥似渴地搜寻一切与考研有关的信息,尤其是过来人奉上的考研经验更是一字一句地认真拜读,应该说还是受益匪浅的,至少是给当时还有些迷茫的我指明了方向和鼓舞了志气。因此今天我也写下自己在考研过程中的一点心得,希望能给后来人一点帮助。

考研第一步是确定要报考的学校和专业。对于跨学校跨专业的考生来说,越早做决定越好,原因自然是有更多的时间来准备。我是在04年的3月份定下来的。基于自己的兴趣和能力,经过一番权衡和比较,我最后决定报考北大传播学的国际传播方向,因为就专业来说,我本科学的是英语,对传播又很感兴趣,最好的结合就是国际传播了,而考北大的新闻传播学院是没有参考书目的,这样大家就是在同一个平台上竞争,谁搜索和整合信息的能力更强谁就更有可能胜出。我的感受是选专业时一定要选自己感兴趣的,这样才能在漫长的复习过程中保持持久地动力,如果能跟自己所学专业挂上钩最好,可以最充分地发挥出自己的优势。

对于跨专业考生来说,确定了专业后就要尽快投入到专业课的复习中,因为对于你来说这毕竟是一个新的领域。没有参考书目虽然可能在一开始让你感觉无从下手,但这也让你在复习专业课的时候少了很多束缚,你可以放开手脚搜罗一切与你所报考专业相关的信息,包括专业书籍、学术期刊、传媒网站等等。当然这中间有一个泛和精的平衡问题,信息是海量的,在多而杂的信息中你必须要能够判断哪些是需要深入研读的,哪些是只需浅尝辄止的,因为毕竟人的精力有限,信息的价值(相对于研究生考试来说)越大,所花费的精力就要越多。具体地来说,在专业书方面,我参照的是当时新传人论坛上所公布的一张书单(可惜现在我找不到那张珍贵的书单了),它上面列了一长串的书名,全都读完是不现实的,我着重看的有《传播学引论》(李彬,很好的入门书)、《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传播学的起源、研究和应用》、《传播学概论》(施拉姆)、《报刊的四种理论》、《大众传播学总论》(张隆栋)、《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大众文化与传媒》等,这些书我都是认认真真做了笔记的,梳理出其中的脉络,提取出其中的精华,便于在最后的复习阶段总揽全局。其他的书如果能借到的话,我也会过一遍,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大概的印象,但不会像上面所列的书那样去细细消化。总之,看专业书要保证一定的量以建构一个比较完整的专业知识框架,但不能一味追求数量的多少,更重要的还是质,虽然都讲得是传播,但每本书的诉求重点不一样,博览群书的目的就是要集众家之所长,同时在观点的反复印证和碰撞之中加深对本专业的理解。在看外国作家著的中译本时,可能会因为译文质量的问题而觉得难以卒读,但由于传播学本来就是舶来品,译著还是要耐着性子读下去的,也许一遍看不懂,多看两遍就豁然开朗了,当然如果实在是看不明白,那就干脆放弃,毕竟考这个专业不是说哪本书是非读不可的,别因为这个而打击了自己的信心。如果英语底子过硬的话,还可以找一些原著来看,原汁原味的陈述还是会给你一些新的启发的,也可以巩固一下通过阅读中文著作打下的理论基础。

对于考传播学的考生来说,除了看专业书外,广泛涉猎学术性的期刊杂志也是很重要的,凡是与新闻传播有关的期刊都可以看看,一来可以追踪业界动态,二来可以拓宽学术视野。众所周知,北大的传播学专业考题与现实是结合得非常紧密的,从05年的考题就可以看出,大部分都是04年传媒业界和学术界的热门词汇和热点话题,而如果平时不保持对这些信息的敏感性,很可能作答时就无从下笔。我着重看的两本期刊是《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和《国际新闻界》(中国人民大学),感觉阅读那些学术性的论文对考研还是很有帮助的,至少让我在答题时能有一些思想的火花和观点的提炼,不会觉得无话可说。传媒网站上也有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可以多多关注一下,mediachina.com是一个不错的网站,信息很全很新。不管是期刊还是网站,总之是要保持对传媒信息的敏感性,套用一句时髦的话就是要与时俱进。

以上说得都是有关专业课的复习,因为对于考国际传播来说,由于综合知识考题的不确定性,传播学这门专业课发挥得好坏与否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综合知识我没有系统的复习过,04年的考题我都没有看,因为当时觉得每年的题型和考题都不一样没有什么参考价值,但后来事实证明往年的试题还是有必要都过一遍的,特别是名词解释,05年综合知识的10个名词解释中有3个是往年考过的,明年会不会还出考过的题也不好说,总之是有备无患得好。名词解释主要是考你的知识面,包括人文知识和社科知识,这方面就看你平时阅读面的广泛和知识积累的深厚了,多看报章杂志对于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是很有好处的。用英语答题的综合知识其实很大一部分是考你的英语功底,主要是翻译和写作,其中翻译05年只考了汉译英,一篇古文(不是很难),一篇中文(报纸文摘),要在有限的时间内保证译文的信达雅还是不那么容易的。我的经验是平时有针对性地训练自己这方面的能力,包括多读和多练,《英语学习》这本杂志04年有一个专讲古文翻译的栏目,我是作为精读材料来细细阅读和揣摩的,它对于我翻译水平的提高可说是功不可没。写作我没什么可说的,因为我自己平时也很少动笔写东西,可能这次发挥得比较好主要得益于平时读的东西比较多,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自己文字的组织和表达能力。

最后说一说英语和政治这两门公共课。英语我不敢多说,因为只考了72分,而且考前没有花很多时间在专门的考研英语上,做过一些模拟阅读题,成效就是错得太多反而打击了自己的信心,因为市面上的那些题出的也是良莠不齐,连答案的正确性都不能够保证,最有效的还是做真题,做完了好好揣摩一下,力求使自己的答题思路与出题者的思路保持一致。

政治我是从7月份开始复习的,利用暑假把五本书都认真读了一遍,形成了一个总体的印象。9月份开学后才买了一本那种大厚本的比较全面的参考书,之后就主要是以那本书为准展开复习的,无非是一遍遍的看,直到所有的重要知识点都烂熟于心为止,在这中间可以做一些题练连手,做题不要贪多,很多题本身出得就不好,做得越多可能越糊涂,因此最好还是把重点放在做真题上。政治我基本没有报班,因为我是文科班出身,只在最后报了一个串讲,上了两天课把所有知识点都串了一遍,感觉对于理清自己的思路还是有一定用处的。至于到底要不要报班,还是要视各人的具体情况而定,但我觉得政治的复习主要还是要靠自己下功夫,报班也只是给你指指路,具体知识点的掌握还是要自己反复记忆的。

我的考研经验就这些了,其实说白了也是些老生常谈,作为过来人我觉得对于考研来说,经验不是最重要的,别人的经验也许能给你一些启发,但要取得最后的胜利,最重要的是踏踏实实的去做,在做得过程中你自然会形成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照搬别人的方法并不是捷径,反而可能阻碍你前进的步伐。相对于经验来说,也许更重要的是心态,大家的智力水平相差并不是很大,因此在考研这场可说是很残酷的竞争中,拼得更多的是情商而非智商,郁闷的时候相信每一个考研人都曾有过,这时就要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可以作一些自己喜欢做得事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总之谁能始终保持平和与沉静的心态,谁能在单调枯燥的备考过程中苦中作乐,谁就最有可能笑到最后。



(感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