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复旦大学新闻专业考研经验谈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转载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5-2  文章录入:billlee322  责任编辑:billlee

2003年的夏天,我去了广州。对新生活谈不上什么憧憬,因为这根本是我不得已为之的下策。刚刚开始干活,我就发现这根本不是在做我热爱的新闻,而是在一味地给商家打软性广告,拉赞助。而我所参与的一次空调品牌排名的专题,不少数据都是主任信口胡诹,而且排名很大程度上参考企业给的钞票。

自己的新闻理想受到极大的玷污,而且就算这样的工作,都迟迟不能定下来,我终于毅然决然地离开了。我决心趁着后劲再拼一次。

七月底,我在广州报了一个人大班子的英语考研班。这次英语前所未有的惨败,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水平。在这个辅导班里,我受益匪浅,才明白自己以前的复习是何等的盲目与混乱,根本无视“方法”二字。我在广州待到八月中,回家后休整(其实是堕落)了十多天,然后前往上海与同样准备二次革命的R会合了。

这次同样是九月份开始复习,但我告诫自己要讲究章法,行事要有计划。

英语复习,我再不干抄写单词的蠢事,而是像同学背GRE单词一样不停的用眼睛过。同时,按照考研班老师的建议,在做阅读的时候不认识的单词,在单词书中做好标记,不求当时立即记住;下次再遇到,再标记。如此几番,自然印象深刻,而且也熟悉了单词的用法。

阅读练习,我把重心放在精读上,也不再盲目追求做题速度;答案错也好,对也好,首先要弄清文章的意思。一开始专业和政治不占什么时间的时候,就花功夫翻译全文。到后来时间不再那么充裕,就捡长难句翻译。同时抄下用得精妙的句子,在自己的作文中套用。这样做一篇阅读,还起到了复习单词、作文甚至完形的效果。阅读练习一定要坚持,哪怕一两天不做也会退步。

辅导班的老师还建议我们在复习之初就做做历年真题,检验自己的薄弱环节,这样复习起来更有针对性。我因为精读花了不少时间,没法再研究真题,但想来这个建议还是不错的。

英语资料的选择,我更倾向难度较大的,这样提高更快。比如阅读,我比较喜欢精粹100,220篇太容易,后来都懒得做了,不过它的材料倒可拿来做精读。听力当然首选白洁,做起来可能很受打击,但经过这样的“地狱式特训”后,你会发现考研听力简直烂容易(不过今年的题的确比往年容易,汗)。模拟题我热力推荐让无数考生呕心沥血的毕金献,这套刁钻的题绝对可以给你一览众山小的爽意。

这次我可不敢在考前半个月才开始练习作文,这是靠平时慢慢积淀的本领。但我这种浮躁的人也没有每天记英语日记的能耐,只是从十月份开始写作文。开始时差不多每周一两篇,后来越发频繁,到十二月左右已开始每天一篇。范文一定要读,英语作文有它保险的模式,但没必要套用那些被大家用烂了的句型。好的句型要靠平时做阅读来积累,那是老外写的原汁原味的精品句子,用到文中肯定会让阅卷老师也很崇拜你。我在自己的考试作文中也有这种“剽窃”,只是因为年代久远,不记得了,没法给大家举例。

这次英语考试与上次相比有了质的飞跃,除了难度降低以外,我想方法对路也应该是原因之一吧。

政治复习,一开始还是有点不得要领。尽管身边的人都用红宝书,这次我用的还是岳华亭的讲义,因为它比较对我的胃口,后附有题,条理明晰,重点突出,而且岳老亲自编写的哲学部分是很不错的。题集我这次选了林代昭的800题,做了一点后发现也不过尔尔,尤其主观题铺天盖地的答案让人暴走。看来市面上真正让人满意的政治资料的确不多。当我参加了政治考研班后,又领到了无数资料,我在资料堆中彻底崩溃了,如果让我把这些东东全部做完,恐怕2004级的研究生都毕业了。于是我做了一个现在想来十分正确的决定:从题海中挣扎出来,以讲义为第一要务!!!

的确,马哲和政经的题都是灵活多变的,只要牢固掌握了原理,可以兵来将挡,水来土淹。而毛概的重点考研班的老师都点出来了,而且从今年的考题上来看,这位老师点得的确不赖。真正把我弄得很痛苦的是邓论和三代,全部是些某某领导发言稿一样的条条,我抄了一遍又一遍,背了一回又一回,可还是转眼就忘。不过拿到题目后发现,涉及这部分的主观题并不要求逐条默写领导讲话,只要按照主要政策精神组织适当组织语言,阅卷老师应该也不会为难考生。

题还是要做的。我在每复习完一章后都要做些选择题巩固一下知识。平时多少做一点主观题,主要目的是锻炼自己的答题模式和技巧。此外就是考前钻研真题。模拟题基本上没做。

比起上次扫荡全部政治习题,这次我的资料基本上是空白的,不过这次的分数却要比上次高。

上次专业课复习让我心有余悸。因此我九月下旬就开始看书。最先看的是《新闻学概论》和《马克思新闻理论经典教程》(这本是新加进来的,所以提前看看),然后是新闻史。自认为概论和史是最重要的,所以准备多看几次,而且看得也很认真。把概论和史全部看了一遍后,再回过头来开始记忆,记忆一遍后开始动手摘抄知识点,时间大概是十月份。本来也准备把采写编评的书看一遍再抄,但看完采访发现时间不太多了,便马上动笔。

在专业课复习中动笔看来是必不可少的。后来看了新闻第二名洁同学发的经验谈,发现她的方法和我、和R都很相似。其实我上次复习也动了笔,专业课不致太差,好歹都上了一百。只是这次的摘抄又稍有不同。

第一轮:对照历年真题,把书本上的知识点有条理地抄在笔记本上,并在考过的地方做上标记。这不是简单的抄写,一定要用自己的语言组织一下,不能和书上完全相同。要知道阅卷老师不喜欢照搬书本的答案,你在做摘抄的同时也锻炼了文字表达能力,为考场上的发挥打下了基础。

这一次的摘抄不能太简单,既要有一二三四的论点,又要有对论点的表述文字。总之,要使你的摘抄基本成为你在脱离书本的情况下也能用它来复习的讲义。经过这样一次边写边记,虽不能把所有知识点都背下来,至少也能熟悉书本的知识框架,了解哪些地方是要点和常考点。

第二轮:对照笔记,进行章与章、书与书之间的对应联系。如果说第一轮是纵向的梳理,第二轮就是跨章和跨书的横向复习。这十一本书有不少知识点是重复或相关联的,一定要在这些地方做上笔记。这样不仅能巩固第一轮的复习成果,而且还能拓展视野,灵活有机地掌握知识。研究历年真题,会发现这样的趋势,考察单个知识点的题目越来越少,更多的题目要牵涉到多个知识点。比如考察媒体定位,起码就要谈到新闻媒介的共性、特性、个性,媒介的功能定位,受众定位,等等(许久没看书,就想得起这么多了)。

第三轮:完成历年考题。看过历年真题的人都会发现,重复出题的现象不少,尤其是新闻史部分的大题(因为新闻史来来去去就是那么些东东)。认真完成真题,不但可以加强对重点知识的记忆,而且可以揣摩复旦的出题思路。虽然这两年复旦的题路大变,越出越活,但在我看来,复旦始终很注重考察学生的文本记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换言之,就是喜欢踏踏实实的学生(个人想法,请张老师和同学们指正)。所以更要努力培养自己这方面的能力,成为复旦想要的人才。

第四轮:自己押题。押题当然多多益善,把自己认为重要的知识点出成题目,要有单个的知识点的考察,也要有多个知识点的综合考察——比如,“论述中国党报史上的历次改革”“试述中国近代史上新闻法规的变迁”(这个题目内容巨多,不过让我记住了《报纸条例》,恰好是今年的名解)。然后翻烂书和笔记把答案尽可能完整地总结出来。这么一来,上战场基本上心里有底了。

其实,复习时我并没有把这四轮截然分开。其实第一轮开始一段时间后就可以同时开始第二轮,第三轮和第四轮同步也无所谓。在动笔的同时,我还不忘抽空看书,多过几次。总之看各人情况,我们的时间并不是那么充沛啊。

因为在复旦旁复习,我自然要去蹭课。当然,像我这样的人不少。然而真正让人在考试时受益的,往往不是老师的某个观点,对某个案例的分析。复旦新闻学院的老师的课是很启发人的。我记得在李良荣教授的一堂课上,他提到,复旦很注重考察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比如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就特别注意学生答题的逻辑性。大师的一句话让我印象十分深刻:“我不仅要教给你们知识,更要教给你们思考问题的方法。”于是在答题中,我特别留意要答得条理清晰,在答“技术对媒介形态变化的作用”时,干脆套用了大师分析新闻事业产生的模式,从必然性、可能性、历史延续性三方面进行论述。去听孙玮老师的课,在课下请教去年考题时,孙老师说,考试最忌全照书本答题,这样分数会很低,让我们受益匪浅。在课堂上,要明白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另外,我认识了不少立志复旦新闻学院的研友。大家虽然是竞争对手,但天天一起复习生活,交流经验,互通有无,关系非常好。我从研友那里借到了不少专业课和公共课的复习资料,十分感谢他们的帮助。

这次复习,其实自始至终都不是很紧张,而且去年十一月以后那种投入的状态再也没有过。我每天上午八点半甚至九点才起床,都是靠研友给我占座位。到教室里,上午一般是趴在桌子上睡过去的。中午吃了饭,又要在桌子上睡半个甚至一个小时的午觉。而每天晚上十二点,我绝对已经躺在床上和R聊天。有一段时间,每晚下了自习还要回家看连续剧《爱情白皮书》,看完就睡,真是丢脸啊。我每餐都吃得很多,饭后还要肉串,后来还迷上珍珠奶茶和肉夹馍,吃得跟注水猪肉似的。即使到临考前,研友们晚上都有点失眠,我却还是随时可以睡着。R比起我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她哪天十点以前起床就叫“早”了。到最后我们都认为自己基本上考不上了。

考试的两天都下雨,考完后第二天就天晴了。除了第一门政治感觉不太好,其它我都考得毫无感觉,倒是R说英语很容易,听得我直发毛。11号晚上,我们俩杀到复旦旁边的漫画吧,从晚上七八点一直看到第二天早上六点。那时我们都觉得自己再没机会来这里了,索性一次看个够。我们都没有想到,一个半月以后自己拿到成绩的那种狂喜。

不知道在各位朋友复习的过程中,是不是也有和我的经历相似的地方。我之所以写这么多无聊的东西,无非为了在这个篇章中做一番对比总结:第一次为什么失败,第二次为什么成功。

1. 是否有正确的方法。

我的第一次复习可以说是硬着头皮挣扎,不知道什么比较重要什么次之,不懂怎样提高效率。我的学习向来属于临时抱佛脚的应付,对付考研这种重要的考试也采取对付平时考试的态度是绝对行不通的。学习的最关键之处看来不是努力与否或者聪明与否,而是看是否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第一次到快考试的时候,我才总结出一套复习经,为时晚矣。而第二次考研的成功,很大程度是得益于方法的正确。

2. 是否制订科学的进度。

以前的学习,都是不见“棺材”不掉泪,开始时总是堕落,到了快考试才开始着急,然后开始恶补,搞得焦头烂额。所以制订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学习计划并实行之,是鞭策自己、调整状态、提高效率的好办法。我第一次考研复习,到十一月底才开始看专业课,不仅弄得个措手不及,还把公共课的复习给耽误了。第二次虽然也是从九月开始正式复习,不算很早,但合理的时间安排让我的复习松爽多了,心情自然也好多了。

3. 是否有良好的心态。

我这人一遇考试,心理素质就狂差。不过这次却保持了较好的心态,不骄不躁。 “我一定考得上”或者“这么难,我八成考不上”的话,偶尔想想不妨,不过老挂在心上可不是好事。上次考试,院里包括我的几个考生几乎都是志在必得,结果全灭。这次我认识的几个信心满满的研友也全都不幸落马。临考前我也不像上次那么抓狂,而R更是始终闲云野鹤般淡定自在,两个人却都考上了。

4. 是否有通达的信息渠道。

并不是说考生得有什么熟人或者很铁的关系足以探到内幕,只是告诫大家切不可闭门造车。第一次考研我就什么都不管埋头苦读,结果事倍功半。第二次和研友们交流,向老师请教,明白了不少东东。而一些不妨听之的消息,比如马克思那本书不会怎么考,比如今年出题老师换人了,等等,也都是从研友那里打听到的,虽然不会主宰自己的决策,但毕竟有一定的影响。所以面对今年更加活的题目,我也不会像去年那样措手不及。

5. 是否选择适合自己的资料,是否能充分利用这些资料。

什么资料好,舆论自有评价。但也不可一味迷信舆论。比如今年各书店热力推荐得陈×奎的政治××题,我就觉得不怎么样。而我向大家推荐的精粹100,也有不少人认为不如220篇和人大系列的阅读。当然更不需要什么都买回来,应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资料。买回来既不要丢在一旁不管,也不要搞题海战术(已经不是中学生了!),而是根据时间的安排有选择有目的地做题。比如阅读练习,就像我开始说到的,可以锻炼多方面的能力。另外,建议大家多多研究复旦的历年考题,这可是一个大宝库。

记得在上海复习的时候,广州的朋友过来出差,顺便和我一聚。站在复旦的校门口她笑着对我说,兜兜转转,你还是走到这条路上来了。我想,自己真正为之自豪的,可能只是这份坚定执着的信念,它让我的成功有了可能。如果不是自己的坚持,我今天可能还待在那家小报,打着记者的名号,厚着脸皮和商家谈着价钱。

说了这么多,肯定还有疏漏的地方,欢迎大家讨论切磋。我很高兴和大家分享我的考研经验,感谢各位耐着性子看完。对了,忘了说我的考试成绩。我报考的是新闻专业,389分,政治75,英语87,专一116,专二111。同样报考新闻专业的R考了364分。这厮之前做梦梦到我考了389,结果不差分毫,真神人也。



(感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