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总结人大传播失利原因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转载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3-19  文章录入:billlee322  责任编辑:billlee

该文章来源于传媒考研网论坛achieve会员,其他相关评论和网友留言请浏览总结人大传播失利原因。——编者

睡了一觉,心情平静多了 。昨晚发言有点过激了,不过当时情绪不能自已,我记得昨晚回去过天桥时连半高跟鞋都走掉了。

今天继续昨晚的话题。不是泄愤,毕竟情绪只能雪上加霜。只是想平和地探讨一下考研复习与阅卷。

关于最后一道论述,老师说:你们这些学生怎么不会质疑,题目本身有问题怎么没有人说真话?只有一个同学看出来了,但只是发牢骚,讲不出道理,所以得分也不高。我们学生说:考试时间紧巴巴,做到最后看完题,想起什么写什么,谁会想到题目本身有漏洞?即使有漏洞,我们也不敢怀疑啊!(人大是名校,考研一年一次,谁会拿考试当儿戏。即使怀疑也是怀疑自己啊!)

老师说:你们这些学生只会联想,不会分析。联想了很多点,但是讲不出道理械氖呛蛋说馈N颐茄担何颐且晕鲜ο不端嘉娴难谑奔溆邢薜那榭鱿拢颐钦娴氖抢床患岸嘞耄床患吧钊耄肫鹗裁创鹗裁矗芏嘈淳投嘈窗 ?

关于老师这样评价我们:不敢说真话,不会独立思考。我们学生很冤。大家看一下人大每年的考研题。前面是雷打不动的名词解释、一个“《循环日报》,一个‘邓拓’,一个‘特莱维萨’,一个‘纸草’这些都是要死记硬背的东西,再加上简答的《人民日报》改革,这些东西不死记硬背怎么能答出?甚至很多年连历史的论述都是死记的题。我们每一个同学在研究完人大的真题后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人大的题不难,但很基础,很全面,不好把握重点,复习要面面俱到,要下苦工夫。于是大家即使原来很关注前沿,为了掌握基础知识,也一再压缩看杂志看报纸的时间。用来记忆”瓦版“之类东西,而且还尽可能组织出自认为标准的答案。关于答题字数。每年就考那几个名词,所以但凡知道的我们肯定是尽可能都答上,我们觉得这类死题,踩点给分啊。至于精确到月日,实在是碰巧记住就”锦上添花“了。哪里知道老师以为我们”画蛇添足“呢。

大家看人大的教材,以厚、全、套话多著称,在这样的教材指导下,我们尽可能地抹去棱角,藏起锋芒,哪知老师说我们”不会批判“!今年新加了两本书(论文集),太厚了啊,没有细看,只是记了其中一些观点。可能自己没领会老师的意图,这两本书没培养起我独立思考的习惯,反而增添了许多学习负担。

刘海龙是人大的一名年轻老师。两次考研,朋友们都帮我传了他的部分公关课件。看过了,很欣赏。但是刘海龙老师不参与出题啊!而且他的课件确实于考试无帮助,所以只是累了随便看看。然而改卷却是年轻老师,也难怪我们的答题不符胃口。出题和阅卷分裂嘛!

我考了两年,成绩越来越不理想。但是分析刘海龙老师的札记,才知道自己其实复习得比较深入和全面了,只是欠独立思考,另外把握不住老师的出题阅卷思路(可惜我不是老师肚里的蛔虫,又没条件过去听课,仅仅是凭真题和教材猜测)。而这些不是短期内可以独立完成的。所以我不考了。原来我计划的是把基础搞扎实,至于批判创新之类还等这些名师们指导呢。可老师要的是这些都具备了的学生。

唉,我现在觉得自己像只扑火的飞蛾,哄抬了人大的人气,灼伤了自己。

我一个三年全职考研没上的朋友说,他从不以好和善猜测自己,或许失去才是他应该得到的。他说他信命。我反驳他说:我从不信命。但凡失败总是有原因的,关键还是自己。

我总结的失败原因很多,这几点感触最深。

1,在决定报考某个学校前,一定多方面打探清楚难易程度,当年录取人数(统招)等信息。

2,打探好出题思路,阅卷思路,最好能和老师(出题老师)直接交流,当然这要看你获取信息的能力了。

3,跨校尤其跨地区考难度很大,不要盲目尝试。要做好充分准备。

4,千万不要做无用功。

唉,生命不可以重来,走过的路就不能后悔。可是如果这个世界上真有后悔药的话,如果一丸在一千元以下(贵了我买不起),我就买它两丸。换回我这两年的青春时光,重新选择。幸好我今年是在职考,有工作,心情比较舒畅,如果是全职考又没考上,我的悔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