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有三个单位招收经济类研究生,即经济学院、光华管理学院和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与管院和研究中心相比,经院网年的试题不公开,而且考试和录取时不分专业,所有专业都是用同一份试题,录取时先按总分名次录取,然后再按专业名次分专业。经院的专业课考试分经济学原理考试和综合考试。经济学原理包括四部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和社会主义部分,各占25分,共100分综合考试包括国际金融、国际贸易、货币银行学和财政学四部分,各占25分,共100分。经院的数学考数学四,对数学基础较好的考生来说,相对要容易些。但综合考试,根据很多过来人的反映──我自己的感觉也是──比较难,主要是因为面比较广,考的比较细。题型有填空、判断、该错、名词?释、简答、推倒及论述题等。这些题目和题型要求考生的基本功比较扎实,两门专业课考试的高分不太容易,每年两门课都过70分的较少。经院录取比例大约为20:1(只算统招生)。
对于专业课的复习,我相应把握这样一点,即:“博”字为先,适度加深。在我看来,本科生主要还是一种“毛坯”教育。这样,对许多专业知识理论,要求学生掌握的程度不一定很深,但知识面一定要广,要“博”。毕竟,招考研究生是在本科的水平上选拔,加大研究深度是在读研究生以后的事情,经院的专业课考试也体现了这一点。尤其是综合考试,涉及面非常广。如国际贸易,不仅包括理论,也包括实务;财政学,既包括中国的,也包括西方的。我的体会是,只看国家教委统编的那套教材是远远不够的,特别应多参考一些西方的相当于本科层次的教科书。掌握的程度不必要太深,我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如关于偏好的几个一致性假设应理解,但更严格的数学推导则可不必深究。再如斯勒茨基替代效应和希克斯替代效应,对两者的区别应有所了解,但背后的对偶理论则不必去深究。“适度加深”主要是理解与掌握上要分出层次,一些基本型的知识和理论,一定要尽量吃透,尽可能做到深刻的理解。如1997年综合考试中曾考过一题:“试说明一价定律在购买力平价理论中的作用”。这就要求对一价定律和PPP理论有较为深刻地把握,而不能只是泛泛的了解。如何把握好这个尺度,还有赖于自己 去实践。再如博奕论中的纳什均衡概念,应认真掌握,并能从简单的支付矩阵中找出纳什均衡,但更深入的贝叶斯均衡等概念,可不用掌握,等考上研再说吧。
专业课考试要求考生对专业领域当前的热点问题应有相当的了解。一般说来,考试题或多或少总会涉及到一些这方面的内容;当然重点不应该放在这方面。从经院历届出题倾向上看,重点还是放在基础知识的考察上。专业课考试不象公共课那样规范,各校有自己的出题倾向在所难免。特别像有些院校如北大经院既不公开往年试卷,又无指定参考书,考生面临的问题会更加困难。对此,我想解决办法之一就是在全面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同时,多看一些有自己要报考的院校背景的参考书。另外,有条件的如果能获得该校本科生的课堂笔记,可能也是个好办法。我考研时没能得到这方面的笔记,但据其他同学反映,这样做的效果还不错。不过,对这一做法的作用不宜高估,1997年,我们这届通过考试招进来的研究生中,没有一个是经院自己的应届毕业生。这当然与经院保送读研的名额多、比例高等多种原因有关,但也说明不必对课堂笔记寄予过高的期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