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考研结束知道结果以后就一直很想写一些有关考研的东西,谈不上什么考研经验,但毕竟走过考研这一段并不轻松的历程,一些体验希望能对参加2004年考研的师弟师妹或其他同学能有所帮助。在此期间有一些同学问过相关道口的问题,这里会有一个比较系统的回答。我写的东西会以公共课为主,希望能对更多的同学有所帮助。 大体情况就是这样,下面言归正传,提几个我认为在考研之前及过程中应该想清楚的问题,具体的各科复习会分单篇来讲。 1。考研的目标与决心。在考研之前应该先确定目标,考研不同于高考,每个学校的专业课试题都是不同的,在复习开始前就应当有一个合适自己的很明晰的目标。金融联考可能给考金融的同学更多的选择机会,所以可能会有些同学想到最后再确定学校,但我认为即便参加联考也应该在复习开始前先明确自己要考的学校,这样的目标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在考研过程中才能起到激励作用,等到最后再去根据复习情况选学校很可能为你复习过程中偷懒找到借口。有了目标并不等于你就能实现这一目标,目标的选择应该首先是最适合自己的,包括与自己的实力相符,是自己未来所希望的发展方向等等。没有必要为了面子选择一个不切实际的目标,否则考研过程所付出的代价会让你后悔最初轻率的选择。但同样也不应该低估自己的实力。记得在和南开经济系与金融系同学交流考研经验时,就有同学问过我平时成绩与考研的相关度问题,这种考虑当然是有必要的,但平时的考试与考研不同的,尤其对于考五道口的同学而言,书本上的东西会很少,多是靠自己的经济学与金融学沉淀下来的东西去自由发挥,即便考别的学校,也不必过于在你 在系里的排次,重要的是你相信自己的确学的很好,比如你有比较好的数学基础和思维,英的词汇量与阅读都很好,有一定的经济学与金融学的素养,而不只是会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外考研过程中更忌讳的是在不同目标之间摇摆不定,各个地方自然都会优劣并存,你必须很地在这之中作一个抉择。当然在考研过程中也的确有必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目标的调整,这需要个人把握尺度了。 2。对考研过程宏观的把握是考研过程中最重要的。在确定考研最终目标以后,你就必须分阶段地去实现它。可能很多同学相信只要付出了就会有回报,我也相信这一点,然而每年考研的结果并不一定都让那些真正付出过,努力过的同学得到了他们想要的结果。在考验过程中很多人会很在意自己一天学习了多少时间,做了多少题,却很少关注一下自己的总体复习计划的安排。在每天埋头苦读之余,应该更多考虑一下如何根据自己的复习进度以及效果去调整复习的阶段性计划和复习重点以及复习方法等,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这种从每天例行公事式的复习中跳出来,以一种局外人的姿态来审视自己是很有意义的,而且它会对你每一门的复习均有启发作用。这一点是我在考研过程中体会最深,也是受益最大的,它远比一些技术性的细枝末节的东西重要。应该设定一个中长期的计划,然后频繁的设定调整短期复习计划与安排,其中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计划是最重要的,不然很可能会产生驴推磨的感觉,没有方向,只知道在原地打转,我们应该对我们做的事情有一宏观的掌控。 3.应该将考研定位为一个学习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纯应试的过程。当初选择五道口的一个原因是它的综合考试的范围相当广,杂糅了多门专业课的内容,我并不认为这是一个困难,而是希望即便没能考上,我也可以通过这一过程学到更多的东西,培养自己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至少能将大学本科学到的一些东西重新捡起来,这种心态是很有利与考研的,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考研最终还是为了应试,所以复习的东西也不可能漫无边际,仍然要围绕着考研进行,这个度在于个人的把握了。此外我要提醒大家的是,题海战术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应该将你的复习重心放在思维能力的提高上,尤其是数学,英语与专业课,将大量的时间耗在做题上除了能给予自己一点心理安慰以外对你考研成绩的提高并没有多大的帮助。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这也算是我受益最大的一个方面,它对考研成绩的提高也是整体性的,这也可以从我各科成绩都很均衡看到一点痕迹。这一点我将在各科复习方法中具体地展开。 先就提这三点,这也是我认为最重要的部分。可能会有点抽象,但仍象我前面说的那样,有一个宏观上的战略安排远比技术性的细枝末节重要的多。当然下面的文章将会讲到一 些具体的复习安排供大家参考。考研之初会觉得很茫然,要看的东西太多,不知如何入手,这种感觉大家都会有的,但如同大家回头看高考会觉得没什么一样,不必要在这个问题上花时间,调整好心态以后一些疑惑自然会消失。现在已经到了6月份,应该说时间也不早了,但复习考验绝对还有充分的时间,现在动手也不迟,关键是效率一定要保证。 数学篇:应该说我的数学基础还是不错的,但之前并没有料到考研会拿到满分,这可能多少也会有运气的成分吧.回头看看考研复习过程发现的确复习的策略与方式都很到位,也算是付出了努力的结果。先大体说一下我数学复习的安排。
如前面所提到的那样我并不赞成题海战术,尤其在数学上更是如此,数学更强调的是数学基础即对基本概念,定理的把握,这不只是能记住这些东西,而且能够知道它的来龙去脉,能够独立推导,并很清楚它的应用范围和基本的考察点。同样数学还强调灵活的数学思维,这还是建立在对基本的东西很深刻的理解的基础上的,单纯多做题可能会多见识一些题型,但对于一些很灵活有新意的题目就可能无法应对,这和点石成金的故事是一样的道理。现在的考研题目越来越倾向于出得活一些,而且出题的人与办辅导班的人之间的较量也越来越尖锐和直接,这样只有靠自己的努力使自己真的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才不至于陷入听天由命的境地。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却来自于老老实实地将基础打牢,这一点上要摒弃那种急功近利的想法,我想不论是考研还是成就一番别的什么事情,要想成功,首先要沉得住气,有一个长远的打算,而不是做一天算一天,同时要善于控制事情发展的节奏,不论太快抑或太慢都不好,你都得去考虑为什么会这样,怎样去解决。一个人不论处于顺风还是逆风,都要学会不断的去跟自己出难题,不断地去反省自己,自己主动把握自己的命运,他才能最后成功,这也算是我的一点忠告吧。下面切入正题。 第一阶段:在我的数学复习过程中,打基础占了一半左右的时间。这可能和大多数人一上来就用陈文灯的书有比较大的差别。从3月中下旬到7月底这段时间主要是看课本,没有接触任何数学的考验资料。高数与线代用的都是南开上课时的教材,顺便看了看原来大一大二时买的北大双博士系列的两本的学习辅导书(不是用来考研的那一套),其中线代那一本作为基础部分的练习还是相当不错的。在这一过程中课本看得很细,单是高数与线代就作了5本笔记,记的大多是一些定理,概念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与推导,以及自己认为可以出题的切入点,这一过程现在看来很笨,但事实上越到考研的后一阶段它的效用就越发明显,而且不论考题如何变动,掌握了基础的东西,随机应变的主动权始终在你手中。这期间由于这种复习方式很磨人的性子,的确有坚持不下来的时候,所以五一的时候就借钱去泰山玩了一趟(考研中如果状态不好,一定要即时调整,放松自己)。而正是因为这次出游,回来将数学考研班给退掉了,回头想想如果暑假真的上考研班,以那种进度,我的数学肯定会出很大的问题,这次出游也算是一件很幸运而必要的行动吧。概率用的是浙大的教材,由于前面复习高数与线代时间没掌握好,到7月底我才开始看概率课本,当时还没觉察到时间的紧迫,直到系里有一位女生告诉我金融系女生那边陈文灯的书都看了3-4遍了,我才有点警醒。接下来的一个月,正是夏天最热的时候,却也是我考研阶段成果最丰的时候,尤其是数学,在这一阶段得到了质的飞跃,所以有时候我也在想若没有那次很不经意的对话,我想考研的结局会变的不可想象。那段时间我一般是晚上2点左右睡觉,早晨7:30就起了,真的没有觉得过累,那一段时间可以说是大学过程中学得最投入的,那种感觉真的很好,但这也留下了一些问题,这在后面会提到。在我考研过程中这种体会是非常深刻的,很多不经意的偶然事件最后却起了关键性的作用,这种经历多了使我觉得有种很幸运的感觉,在关键时刻我的运气显得一直都好于一般人,当然我想这里也会有一个在关键时刻捕捉机会以及把握机会的能力问题,之所以提这一点是希望大家有这点意识,留意一些小事,同时不要过于计较小的得失,不要患得患失,记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以上是数学第一阶段的复习。 第二阶段:从7月底起,我开始加紧看概率课本,参考了陈文灯的复习指南与习题的概率部分的题目,因为当时也的确没时间细细的去看了,这样大概用了5天时间,坦白说陈文登概率的题目的确范围太小,套路过于老化,以致正对着出题人的枪眼,而且有些也过于基础,成为一种定式以后反而变成了坏事,你可能会去套一些定式,却不会留意如何从这些题目或者题型中去加深对基本概念,定理的理解,这样你可以掌握一个很窄的模式,却丢掉了涵盖范围更广的东西。不过在那个时候,因为本身我的概率就学得很粗糙,对一些基本的思想都没搞清楚,基础非常薄弱,复习指南上的题还是相对适合我当时的水平的。但是仍然会很心虚,根据学微积分与线代的经验,我知道我对于概率的掌握还没到那种真正学进去的程度,思维的东西没有学到,学到的只是定式或者说是模式。
要提一点就是数学含三门,可能会学玩概率忘了微积分,所以在复习的各个阶段,要逐渐缩短这种循环周期,我并不主张三门课其头并进,毕竟三门课有所区别,要学一门就先学精了再继续推进,做成夹生饭会让你有种骑虎难下的感觉,到时你反而会耗费更多的时间去收拾烂摊子。
基于以上这种想法,接下来我又回到微积分的复习。这时发现微积分忘得差不多了,应该说定理,概念还是很清楚,但是手特别生,最初复习时的那种得心应手的感觉一点都找不到,所以这段时间有点心慌,但由于这段时间复习强度大,而且的确驱动力非常大,所以很快就调整过来了。对于大家而言,复习过程中应该注意调解自己的心态,定下心来,千万不要慌张,自乱阵脚。微积分看的是陈文登复习指南的微积分部分,没有看习题集,也没有再做别的更多的题目,这一过程花了10天左右吧,事实上可能算起来看了两遍,但我先要提一下,对于考研辅导书除了政治我觉得没有必要一本书翻来覆去反反复复看好几遍,我的第二遍只是很快地将一些我认为经典的思路总结了一下进行了一下归类,整理了一些东西,算不上看了一遍书。但这是有个前提的,就是你第一遍就要看得很好,在看之前有很多同学说第一遍很多都看不懂,所以必须看好几遍,但我看的时候很流畅地就下来了,并没有觉得题很难,只是有些题有点偏,而且这一过程中,还能发现一些更好的思路,还可以从陈的思路进行扩展,去自己总结一些思路。这些东西我只能点到为止,无法细说,这就要靠大家各自的领悟能力自己去把握了。我想这段能够顺利地推进应该是第一阶段复习的结果,有了比较好的基础,对于大部分题目你即便没有看专门的考研辅导书也能单凭自己想出来,这就是你第一阶段复习要实现的目标,因此第二阶段只是一个适应考研题型的阶段,锻炼一下熟练程度,第一阶段是起基础作用,甚至决定作用的,万丈高楼平地起的道理大家都清楚,但我想如果你能真的体验到这种感觉,你的数学成绩一定会有大幅提高。
看完微积分,接下来是线代,一位上研的老乡给了一本胡金德的线代辅导(恩波的那本小册子)说很好,我也不想买新书就想将就着用吧,不过现在看来这本书的确是一本很经典的教材,对于提高线代水平是很有帮助的,我当时也是先看一遍,然后将一些好东西给记下来,也就相当于两遍吧。这一过程花了5天,因为一共是五章,刚好一天一章,当然这里的一天一般也只是一个上午,下午会看专业课中的西经,晚上一般留给英语。然后就是概率论了,这也是我觉得最怕的一部分。刚好有一天中午很烦躁没睡好,下午学习没精神,于是去书店逛了逛,准备买一本概率辅导书,这也是我考研用的第一本自己买的2003版的书,其他的都是别人送的旧版的,所以如果你经济有点困难的话,买旧版教材是一样的,关键你要真正学到东西。在书店看到了一本姚孟臣的概率辅导书(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的那本概率与数理统计习题集的提高篇),书前有基础内容的提要,然后每章有相对较多的习题,但特点在于他的解答也非常详尽,这样的体例是最适合我的,我想也是大家可以考虑的一种。至少纯习题式的书我一直就很不喜欢,包括英语在内。正是这本书使得我数学最大的一个空洞被弥补上了,而且应该说此后我才真正知道我是懂概率而不是仅会做概率题,但这一结果却是在做题的过程中实现的,正是在做题的过程中不断的去思考去琢磨不断地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比如分布函数F(x),如果不是这段时间的复习改变了对其的认识,今年的倒第二道题目肯定会做错,所以并不一定要把所有题目都做过,你也无法实现这一点,重要得是你要使自己具备良好的功底,做题不是为了做多少数目给自己一点安慰,这只是自己骗自己,而是要从做题中得到东西,包括思维的锻炼以及掌握一些比较好的题型,甚至要自己去引申一些题型。这是个厚积而薄发的过程。这本书是我觉得考研过程中对我帮助最大的一本,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至今仍记得。 第三阶段:对我而言第二阶段的结束已经数学基本上就定型了,而且这时已经是8月底9月初了,政治还没开始看,专业课也只是在第二阶段看了一点,所以这一段数学开始减少,从9月到考前只看了李永乐的400题,感觉很好,题目里知识点涵盖很多,技巧比较强,题也出得比较规范,没有偏题怪题,一般2个小时之内就能完成一套,一般能在140左右,而且做数三感觉比数四相应部分还要简单些,之间还做了历年真题,觉得比较简单,一般都能两个小时拿下90分左右(大家应该注意真题永远是最好的辅导资料,所以一定不要刚开始复习就草率地做完),但后来也发现有一点问题,就是400题的概率与线代比较强而微积分相对较弱,所以后来考前还做了几套严守权的,感觉比较难,也做了几套陈的,都不太理想,这时也快考试了,所以也比较紧张,那么这一过程中调整心态就很重要了。大家要记住平时考得好并不意味着真考试时就能出好成绩,一般都会打个折扣,所以即便你在平时模考时成绩很好,也不要掉以轻心。考前几天还是适当做几套题,但强度不要太大,主要是为了维持一下做题的感觉。
接下来就是上考场,一定不要过度紧张,但适度的紧张却是一件好事也不要害怕,考试的时候我才发现,平常做题与真正上考场绝对是两回事,心态的变化使得你在考场上思维会有些过于活跃无法集中,所以水平的发挥也会收到很大的影响,至少我觉得做03题时题目不是很难,但却很不顺手,比如那个应用题5分钟就出答案了,可考试的时候会觉得不可能那么简单,于是反复琢磨,白白耽搁了20多分钟,最后时间觉得很紧张。这里数学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经历。数学最后一道题我想了30多分钟没出来,离考试结束只有8分钟了,前面的题目都是很快做出来还没有检查,这时我想放弃,回去检查前面的题目,监考老师在我边上走来走去,一时烦躁却突然冒出了灵感,2分钟搞定了这道题目,考试的时候的确有些难题是需要放弃,但有时你也许只需再坚持一会儿。此外对于会做的题目一定要拿下,把握住做题的精准度,不要无谓失分,这就要求平常复习时养成严谨的习惯以及有很扎实的基本功。
好了,数学这一篇就到这儿,写得比较详细一些是因为数学150分比重的确太大,而且从我周围人的情况看,如果你数学上了130,其他的不要太差,基本上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总结一下就是: 1:注重基础,这是许多人可能都听别人所过但又不知如何入手的一点,一定要耐得住性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看到别人成功辉煌的同时你也应该更多的去思考他(她)成功背后付出的努力。考研本身也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测定,一个系统的工程。 2:着力于思维的锻炼,它对于成绩的提高是整体性的,也是最可靠的途经。 3:选好辅导书。我做的题目肯定不算最多的,甚至相对许多人是比较少的,但有一点我看的书的种类是比较多的,数学的每一门我都分别选了一册我认为最好的辅导教材,这样才是比较合理的选书方法,也能达到最好的复习效果,没有必要将赌注都压在一本书上,也没有必要一本书反反复复地看。 4:稳定心态,不论复习状态或效果是好是坏,都不要有太大的波动,这点上文中提到了比较多。
最后我要说的是,这里只是个人的一些体会,并不一定对任何人都有用,大家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指定复习计划和选择复习方法,复习的主动权应该始终把握在自己手中,这些东西只是给你一个参考。 英语篇:考研结束以后对英语的感觉是最不好的,因为英语听力做的很差,以致后面的题目都感觉做得很压抑,在网上对了答案以后估的分数最多也就是是75分,后来成绩出来了是87分,的确让我很有点意外。大体的失分情况是听力丢了至少7分,阅读错了一个丢了2分,余下的4分在完型,翻译,作文上分摊,下面根据各个题型谈谈我的复习建议。 听力:这是我今年丢分最大的地方,一半以上的失分就在这上面了,我想这也是03年的同学普遍觉得最难的地方。应该说我的英语听力水平还是可以的,但在考试中却大量失分,这与考研复习时对听力不够重视是分不开的。因为是第一年计入总分,普遍认为不会很难,所以复习时没买专门的听力书,只是就着张锦芯的书练练练,那种速度与难度都不大,答案基本在听力原文中都能找到,但今年的考研听力题却让人有点琢磨不定,所以04年的同学在听力上应该多下点功夫,不要让听力将总分拉下去。此外,考试的时候,到section B 时,由于前面没听好一时心慌结果思想开了小差,等回过神来已经跟不上节奏了,这样三分都丢掉了,这个教训是大家应该注意的,不论题目多么难,都不要急躁,仍然静下心来慢慢进入状态,尤其在听力环节上。
完型:出来以后有许多同学说今年就完型简单,我的感觉却是完型做得不是很好,当然这也可能是还在受听力影响的缘故,不过做完型时的确感觉很不顺,文章也没怎么读懂,感觉那文章的思维有点怪,当然这只是个人感觉。具体而言,完型应该在做之前将文章通读一次,大体把握基本意思,因为有些空是需要上下文内容衔接来得到答案的。此外关于完型,完全没有必要做专项练习,更没有必要为此考验复习时专门去看语法书,完型一个空才0.5分,即使你花很多功夫,可能见效会很小,甚至一个都没碰上,而且现在考研英语将语法填空去掉了,增大了主观题的比重,就是在淡化语法因素,这个趋势应该把握住,其实高中的语法就已经足够了。
阅读:毫无疑问,这是英语的重头戏,一个2分,分数大体是在这里拉开的。关于阅读是不是越做得越好,我觉得不一定。盲目地做题,为了做题而做题是没有什么用处的。首先应该将词汇量提高上去,这是基础。考研的词汇量比六级少,但也有些新词,所以还是要背的,而且应该在词的多义上下功夫。六级主要在你的词汇量的广度上,而考验多考一些词的多义,以及要求对该词的多种用法掌握得较熟练,我丢掉的那个阅读题就是一个词apprehension 当时看得太快,把意思给想错了。其次自然是仍要作一些阅读的练习,但一定要求精而不是求多。作阅读时严格按规定时间完成,应将每次练习都当成一次正式的模考,而后核对答案,更重要的工作也是大家最容易忽略的是在核对完答案后,要好好去思考自己存在的问题与缺陷,想一想需要在哪方面加强,比如阅读速度还是阅读精准度。不论做对还是做错了,都要好好想想为什么要这样,去揣摩文章的意图,将自己的思维模式调整到与书上一样的模式上来,这一过程会让人很难受,需要耐得下性子,这一过程所花的时间一般甚至比你做阅读的时间还要多,然而你也只有在这一过程中才能切实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只顾一味做题,而不好好去想想如何在思维,能力上切实提高是没有多大意义的,那也只是一个寻求自我安慰的办法,考研中如果陷入这种自己骗自己的偷懒情绪会很危险,所以有时也的确需要适当休息来调节自己,让自己始终保持比较好的状态。当然每一本书的思维模式都会有差异,所以这一过程要不断调整,考研前再通过作一些考研真题将思维最终定位在真题命题人的思路上,这样的一个过程完结,英语的语感和阅读能力肯定会有个较大幅度的提高。
翻译:我想也没有必要单独去做专项练习。当时我做了两项工作:1。新概念3.、4,因为有中英对照,在考研最初除了将其作为阅读材料并学点词汇句型以为,还有意地锻炼了一下翻译能力。2:考试虫的阅读长难句是一本对于打好阅读基础非常好的书,但同时你也可以注意一些翻译的手法,这对于提高翻译能力也是很有效的。
作文:对于作文我没有过多的东西可以说的,一来我的作文水平比较一般,那么短的文章里还要求命题作文对于我来说不是一个轻松的事情,二来,在考研过程中我的时间安排存在问题,以致后期时间非常紧,直到考研前一周才开始看了一些样文,实在是没有时间了,最后这些模板也没用上。作文很强调长短句的配合,文章要显得错落有致,句型多变,当时考试的时候只有30分钟做作文了,很紧张,所以有些句子都没有写出来,但最终我的作文很可能是19分或满分,这一点上归于文章的思路与结构现在看来还是比较好的。03的作文是一个温室的花经不住风吹雨打的看图作文,我文章的第一段照例会描述一下图形,而后进行引申,举了一个比较现实的社会问题:父母溺爱下的孩子长不大,随后在此基础上举了一个更加宏观的经济问题:中国企业应对wto的挑战的问题,最后用了句:”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结束全文,总体上看思路还是比较清晰的,所以应该算一篇还可以的文章吧。当然对于大家而言,如果有时间还是要从基本的东西做起,记住一些比较好的句型和模板,同时注意提炼一下文章的主旨,尽量深刻一些,不要落俗套。作文真题好像还有一个规律:每两年的作文出题人的意图基本是相同的,比如02也是一个关于开放的问题,这个你们可以再去求证一下。
基本上就是这么多东西,主要将阅读弄好,简单介绍一下我的复习用书。 1. 星火词汇:大本的词汇,无所谓新旧都行,看了3-4遍,每遍逐渐缩小范围,大体时间3月底-5月底 2. 考试虫阅读长难句: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当时我的六级有91.5分,但看考研的阅读却很吃力,觉得句子太长,看了后面忘前面,于是有针对性的看了两遍长难句,这个问题就解决了。这就是为什么大家一定要随时反省自己的复习情况的原因,只有这样你才能对症下药,将问题一个一个地解决掉。 3. 曹其军的一本阅读高分突破:这是一本2003年第一次出版的新书,没有人知道它的好坏,但它的体例是适合我的那种,前面一些方法性的讲解,然后是一些练习用的文章,并有比较详细的讲解,我始终相信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这一本书对于考研之初的复习阶段还是相当合适的。 4. 吴永鳞的100篇:这是许多人向我推荐过的书,所以买了,但老实说这本书并不合适我,它的基本思路是不错的,注意到考研阅读的趋势不在于文章上难考生,而在于问题设计上,但可能存在走极端的嫌疑,有些题目设计的过于让人难以琢磨,当然也可能是我还没从曹的思路上调整过来吧。感觉这本书是我用过的所有书中最不合适自己的,但我想这本书在中等难度的阅读书中也是最合适的,比220篇等等肯定要合适得多。 5. 张锦芯的模拟考场,这是一本难度适中,和考研真题比较接近的书,在后期的复习主要用的就是它,一般错在2个左右,当然也有些错得比较多一些。这本书是很不错的,大家应该好好做一下,注意思路的转换。 6. 毕金献的10套题,这是一套比较难的模拟题,但文章与题目出得比较规范,没有过于偏的东西,适当做一做以后再做考研题时会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可能会错得比较多,但不要慌张,大家都是一样的。 7. Smart填空作文:简单地背了一些模板,对于作文短期提高还是很不错的,一本应试性非常强的书。 8. 考研真题肯定是最好的资料,大家一定要慎重对待,在考研前期做一部分,大体把握一下考研题的难度与出题方向,在考研后期做一部分,调整一下思路。
还是原来说过的,最重要的还是要注意夯实基础,同时注意思维的锻炼与能力的培养,用纯应试的方法反而得不到最好的应试结果。复习期间要注意制订并积极调整复习计划,光靠埋头做题是出不了成绩的。
政治篇:和大多数人一样,我也不是很喜欢政治课。高中我选择了学理,但我的文科除了政治都很强,我对历史有非常浓厚的兴趣,而理科里除了数学以外物理化学都不太好,选学理的唯一理由就是不想在背政治。但考研政治拿到了83分,这可能比大多数文科学生的成都要高出许多,所以现在对政治有畏难心理的同学不要太担心,只要你认真的去学你也能取比较好的结果。
一直以来都觉得政治是死记硬背的东西,只要下点苦工多背下一点就可以了,我想这对于初中政治是没错的,对高中政治就已经不太对了,而对于考研政治则存在很大的错误。毫无疑问,政治要拿到好成绩必须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这始终是考研成功的大前提,但如同前面讲过别的科目一样,学习政治也有自己的方法,单纯靠死记硬背可能能过但肯定拿不到高分,这一点从近几年来包括政治在内的各科出题都越来越活的趋势可以看出。
政治中的马哲与政经是内容比较活的一部分,通常着重于理解,而不是记忆,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体现出这种特点,这一部分一般出的主要是选择与辨析,或在后面用哲学原理分析一些问题,或用证经的基本理论来解释一些经济问题。所以在看这一部分时,没有必要大段大段的去记忆,关键在于理解这些基本理论的内涵,并通过具体看一些题目的解答来培养自己用这些理论去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点才是最重要的。
政治中的毛概是从革命史改过来的,既然改了,那么革命史部分自然不是重点,当然肯定会有部分选择尤其是单选涉及一些革命史内容,但即便有也会很简单。这一部分主要是介绍毛泽东思想,然而这里面的思想变成历史文献以后,或者说被一些历史时间串连起来以后,它的思想性的东西可能更容易被当作一种历史的东西来接受,因此这一部分主要靠记忆,而且内容比较少,主要集中在新民主主义这一章。
政治中的邓论是内容最丰富的,也最有时代气息的,但同时可能在我们看来很难作为一种系统的理论体系来把握的。这一部分单纯靠记忆肯定不行的,但一些基本的知识点肯定需要记住,同时它又不像马哲理论本身那样具有深刻的内涵,它很多地方是马哲在现实中的体现,内容多且显得零碎,无法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去整体把握。这一部分却是考研中出题最多的,而且多集中于大题上,这一部分在掌握基本知识点的基础上,可以多看看例题的解答,去把握一些问题的答法与思路,最后考研班的信息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政治书是教授们编出来的,但绝对不是瞎编,比如一个问题的1、2、3、4等的条条款款肯定不是凭空想出来的,其中必定有一定的逻辑内在联系,而这就是你记忆的起点,只有准确把握了问题的内在联系以后,记忆的东西才会牢固,这点是你在复习政治时要具备的一个基本思想。切记不要将考研政治定位在记忆这个点上,复习所有的科目都要强调理解与思维的锻炼,即便是政治也一样。记得当时正是因为在复习政治时得到了这种体会,使得我想到了将这种方法运用于专业课的复习,最终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大概地说一下政治复习的进程安排。我是9月初开学后才买的政治辅导资料,在此之前没有接触过政治,大家也没有必要看得太早,将政治安排得靠近后面反而更好,文科生一般10月份开始都问题不大。我用的是岳华亭那本厚的政治辅导书,先草草地看了一遍,到上政治秋季班之前基本上看完了一遍,而后上政治秋季班的过程中跟着过了一遍,其后买了陈先奎、杨凤城的基础2000题,里面有比较多的选择题,还是不错的,当然我觉得想通过多做题来蒙题是不现实的幻想,老老实实地掌握基本的知识点远比多做几道题的成效要大的多。里面也有比较多的辨析、分析等题型,当时我都看了两遍(当然也算基本上背了两遍,但过后基本都忘了),做这些题不在于记住,而在于学会解题的方法(如辨析题的解释型解题方法等)学会分析问题的方式,如何用基本理论来分析具体问题,这一过程花了很多时间,当时一般整个早晨都在看政治,中午吃饭的时候都有些反应迟钝了。这以后又看了一遍岳华亭那本辅导讲义,我在做任何一门的题目以前通常都会先将这部分的基本理论内容先看看,因为我始终相信基础才是最重要的,打好基础实际上等于做了比直接做题多了好几倍的题目。这样余下的时间就不多了,接着就上了政治冲刺班,背了20题、30题,记得当时成套的模拟卷子几乎就没做过几套,没有时间了。考研后期,尤其12月与1月,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政治上了,每天早晨都会看一早晨的政治,这是一个很烦躁的过程,要有耐性。
政治我没有看太杂太多的书,看的书比较单一。主要是将岳的书反反复复地看,将基本知识点掌握好,主要用了一下几本书:
1. 岳华亭《政治辅导讲义》书很详尽,而且还带一部分练习,对于夯实基础还是有好处的。同时高教司的红皮那本辅导教材据说也不错,书比较薄,但非常权威。完全没必要提前看本科的课本,但有些问题如果辅导书上说得不太清楚可以参考一下课本。
2. 陈先奎、杨凤城《基础过关2000题》,上面已经介绍过了
3. 政治考研班。掌握好基本知识点可以很好地应对小题,但对于大题,由于语言地规范性与专业性的制约,所以分析题等大题还得靠考研班的笔记。一般最好上秋季与冲刺,尤其是冲刺班,一定要上,而秋季班最好也上上,比如今年的毛概好多出现在杨凤城的秋季班笔记上,当然如果经济很困难,找同学的笔记复印一下也可以。我去年报的是启航秋季与冲刺,应该说发挥了很大的效用。尤其是它的内部资料还有20题等对后面大题的把握非常准。
4. 真题比较简单,意义也不大,大体把握一下规范答题的尺度就行了记得临近考研的一两个星期时,我有一种强烈的想法,想将政治的几门内容从头看一遍,不为考试,只是很想看看,有了这种感觉我想才是真的将政治当成了个人知识结构的一部分,才能真正学好它,事实上,马哲与邓论的确是很锻炼人的思维能力的,好好去体味你会发现还是挺有意思。
总结一下,仍是那几点:重视基础,把握基本知识点,同时学会用基本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选择一个好的考研辅导班。
综合课:综合课我考得并不是很理想,考试时将前面的题目答得太细,结果后面的问题没有时间去思考,甚至当时想完整地表述自己的思想都没有时间了,许多东西只好挑重要的几点写上去了.因此对于综合课我最大的教训在于:名词解释等前面的小题固然要尽量展开,力图作到让一个不懂经济或金融的人看了以后都能有一个起码的感性认识,但同时要注意时间调配,论述题才是大家拉开距离的地方. 综合课很强调平时的积累和个人的金融学或经济学素养,必须多看一些金融方面的相关资料和杂志,而且这个版里已经有许多非常好的建议,这里只简单地给一些我个人的建议,大家可以适当借鉴. 1.西方经济学:高宏业<西方经济学> 大本的或上下册的都可以.其中微观可能主要是一些基本的概念与定义,宏观是一些基本的理论与流派.比如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等可以做一个总结对比.看书的时候,应该先看看目录,了解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内部的逻辑联系及自然的衔接.事实上,高的书我最欣赏的是他的逻辑主线非常明确,每一章节之间的过渡非常自然和谐,大家可以仔细体味一下,当时我看了一本经济思想史的书也非常有帮助.此外,由于初试中没有金融学,所以主要强调运用经济学原理来解释现实的经济金融现象,西方经济学就一定要做到融会贯通. 2.货币银行学:这个我认为是基础内容,虽然初试可能不考,但事实上这一部分也会相当重要,当时我看了几本书:复旦胡庆康<货币银行学>(内容写的比较好);南开张尚学<货币银行学>(综合性比较强,概念给得很具体);易刚的<货银>,李崇怀的<西方货币银行学>可以参考一下,最好将各个知识点切分开来,对这几本书的观点进行综合.(因为货银的东西虽然也有内在主线但相对各部分较为独立) 3.国际金融:钱荣KUN的<国际金融>(用四川出版社的老版就可以了,南开新版也行),蒋波克的<国际金融>第三版,主要是国际收支理论,汇率决定理论(资产市场说),国际储备,国际金融体系. 4.财政:陈共的<财政学>,我当时是全看了,但事实上如五道口论坛上阿飞,我行说过的,主要看国债,财政收支,税收,外债就基本上可以了,可以再看看社保,但那本书的内容可能有些老化. 5.会计:一些基本的会计分录,结合货银应该学会编制简单的商行和央行的会计报表,计算一些基本的指标,然后是一些基本的对偶性的概念:如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等 6.统计:一些基本的指标及定义等,这个阿飞,我行都给过具体的东西 7.金融法:今年又增了两个法,应该只要看条文就可以了,不过要善于自己结合热点去提炼问题, 8.热点:这是最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最漫无边际的一部分,除了本身的专业基础以外,需要涉猎大量的经济金融的资料,在对热点的敏锐把握的前提下,可以有选择地看一些文章,包括网上的,个人认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中国银行家>这些杂志都不错,前两个有专门的网站上有电子版.对于热点,还要注意总结,一般国内的文章还是逃不过现状,问题,对策的”三段论”的模式,数据支持会非常少,这一点与国外的研究报告有很大差别,在考试的时候更不可能去提供数据,所以这个三段论还是适用的,可以从市场参与者角度来分析:微观主体,商业银行(适当的时候细分为国有,股份,政策性),企业(国企,民企,外企),居民(农民是一个特别的群体,应给出独立的分析,以及按收入划分等),宏观环境:央行货币政策,政府行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金融市场(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信用环境,社保体制,利率市场化,汇率制度,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贸易及资本流动等.今年热点可能会关注:人民币汇率问题(这可与国金中的理论结合起来),中国外汇储备(定义,适度标准,如何提高利用效率等等),企业债,利率市场化等等
此外相关的知识应当具备,可以参考一下高教版核心教材<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中央银行学><金融市场学>,此外国际结算也应看看.
以上是一些简单的建议,具体的阿飞,我行等师兄前面已有比较全面的介绍了,这里给的只是我个人认为是重点的部分,还有一些纯应试的建议,但我想真正认真塌实地去努力提升自己的经济金融学专业素养才是最重要的,这将为日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由于大家都处于备研阶段,这些纯应试的建议可能显得更有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