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吸引优秀考生使出新法宝,近日正式和该校2003级244名获得本硕、本硕博连读资格的学生签订《连续培养协议书》。此举在江苏省高校中也属首次。
毫无疑问,这种协议对签订双方是十分有利的。学校既得到了想要的优秀生源,又大大减轻了招生的压力。学生一签订终身,考上大学就意味着一只脚跨进了博士的门槛。双方手拉手轻轻松松地就达到了我们常说的“双赢”的至高境界。可是反过来想想那些正在为准备考研而作拼命冲刺的人,这对他们是十分不公的。为什么他们考研必须参加全国性的残酷竞争,而有的人一上大学就能取得上研究生的资格?
正常情况下,一个人能读上研究生有两种途径,一是参加入门考试,二是通过保送。绝大多数人必须通过考试才能上研究生,只有一小部分特别优秀的人通过保送免于考试直接被录取。这两种方式,无论哪一种,都是非常不容易的。考试的难度和艰辛自不必细说,获得保送的资格同样是不轻松的。因这两者都无法避开激烈竞争,成功者都是通过激烈的竞争产生的。这同签订一个协议就可以读研读博有本质的区别。因为高考时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的起点是相同的。考研或考博时,却站在不同的位置上。一个必须考试,一个无须考试直接升入。读研的大门,向一部分人敞开,就等于向另一部分人关闭,其中毫无公平、公正可言。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招生政策,对其他学校来讲,也是不公平的。争取优秀生源是每个学校追求的目标。大学应靠专业水平等综合条件吸引优秀学生报考,而不是靠协议拴住学生。如果大学都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这样招生,无序竞争的结果势必一团糟。近亲繁殖不说,还可能导致人才的极大浪费。对各大学而言,学生就是一种资源,优质学生是一种优质资源,资源分配是有一定的规律的,按规律分配资源会产生合理的分配结果,不按规律分配而人为地加以控制,必然导致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各校人为地把优秀学生从本科到博士一统圈起来,这对我国的高等教育是非常不利的,对培养高层次人才也是有害无益的。
我国对研究生招生是有明确制度规定的,一般不允许随意突破,自定特殊政策。即使取得了一定的自定政策权,制定招生政策也应限定在合理的范围内。招生的大门应向社会敞开,在吸引优秀考生的同时,确保他们之间展开公平竞争,这样才是良性的发展方向,才能培养出兼容并包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