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病理学--传染病寄生虫病及地方病笔记(第十节) |
经典病理学--传染病寄生虫病及地方病笔记(第十节) |
责任编辑:admin 作者:佚名 来源:转自网络 更新时间:2007-8-4 21:13:15 |
|
第十节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leptt)slJirosis钩体病),是由多种致病钩端螺旋体(下称钩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世界各地均有发生,我国于长江以南各省较为常见。发病季节主要集中在夏秋水稻收割期间,以青壮年农民发病率较高。在气温较高的地区,终年可见散发病例。本病的特点为骤然发热,全身酸痛,软弱无力,腓肠肌明显压痫,眼结合膜充血,表浅淋巴结肿大和压痛。重症病例有肺大出血、黄疸及肾功能衰竭等。 【病因及传播途径】 钩端螺旋体为本病的病原。钩体的抗原结构复杂,利用血清学方法,可分离出多种血清群和血清型,各型对人体致病力不同。 鼠类和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钩体在受染动物的肾小管中长期繁殖,随尿排出,污染周围环境,如水源、稻田,沟渠等。人接触污染的水源或其它物体时,有被感染的可能,钩体有较强的侵袭力,能穿过正常或破损的皮肤和粘膜进入人体。 【发病机理】钩体侵入人体后,很快经淋巴道和血道播散到全身,在血液和内脏迅速繁殖,产生毒素,形成钩体血症及毒血症,引起内脏器官如肺、肝、肾、中枢神经系统及肌肉等的损害。由于钩体型别、毒力大小和侵入人体数量的不同,以及人体免疫力和反应性的不同,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也不同。临床上将钩体病分为以下5型:①流感伤寒型;③肺出血型;③黄疸出血型;④肾功能衰竭型;⑤脑膜脑炎型。 【病理变化】 钩体病的病理变化属出血性炎症,病变主要累及全身毛细血管,引起不同程度的循环障碍和出血。继而导致实质细胞变性、坏死和功能障碍。病程经过呵分早期、中期及后期,早期主要是由中毒所致受累器官的功能改变,无明显的器质性变化,中期出现明显的器质性变化,后期出现免疫反应。常见器官的病变如下: 1、肺的病变以肺出血型为最显著,大体,主要是出血,可为点状、斑块状,严重病例出现大出血。肺明显肿胀,切面可见暗红色液体渗出及实变区。镜下,见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腔内有大量红细胞,少量纤维素及白细胞。 2、肝的病变以黄疸出血型最为显著。大体,肝肿大,被膜紧张,质软、色稍黄。切面散在性出血灶。镜下,肝细胞水肿、脂肪变性,肝细胞索离解,小叶中央肝细胞灶性坏死。汇管区小胆管内胆汁淤滞,炎细胞浸润。 3、肾的病变以肾功能衰竭型为最显著。大体,肾体积肿大,切面见皮质苍白,髓质淤血,偶见出血灶。镜下,见间质弥漫性水肿及单核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有点状出血灶。肾小管上皮细胞不同程度变性坏死。 4、心的病变心脏扩大,质软,外膜点状出血,心肌水肿变性和灶性凝固性坏死,质出血、水肿及单核细胞浸润。 5、骨骼肌病变特别是腓肠肌有点状出血,肌纤维肿胀变性,横纹消失和灶性坏死,间质充血、水肿及少量炎细胞浸润。 6、后发病变热退后又出现症状者为后发症。其发生可能与迟发型变态反应有关,还可能因病原体在某些部位残存所致。常见的后发病变有:①眼部病变:表现为虹膜睫状体炎、脉络膜炎、全葡萄膜炎。球后视神经炎和玻璃体混浊;②脑动脉炎:患者多为儿童,表现为偏瘫和失语症等,主要病变是脑底多发性动脉炎及其所引起的脑实质损害。 【病理与临床联系】疾病早期,机体对钩体的反应为非特异性,由于其毒性作用,出现感染中毒症状。如畏寒,发热、头痛、肌肉酸痛、全身无力、眼结膜充血、皮疹及浅表淋巴结肿大等;中期,由于钩体及其毒素严重损伤肺、肝、肾及中枢神经系统等脏器,临床上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后期(恢复期),热退后各种症状消失。少数病人在恢复期后1~6个月可出现眼部及脑动脉炎的后发病变。 |
|
上一篇文章: 经典病理学--传染病寄生虫病及地方病笔记(第十一节) 下一篇文章: 经典病理学--传染病寄生虫病及地方病笔记(第九节)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