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典病理学--消化系统疾病笔记(第一节) |
经典病理学--消化系统疾病笔记(第一节) |
责任编辑:admin 作者:佚名 来源:转自网络 更新时间:2007-8-4 21:13:43 |
|
第一节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是胃粘膜的慢性炎症,为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在胃病中居首位,常由急性胃炎转变而来。根据病变的不同,可分为浅表性、萎缩性和肥厚性三种,其中以浅表性最为多见,占半数以上。 【病因及发病机理】目前尚未完全明了,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急性胃炎的经久不愈,刺激性食物(如烈酒、浓茶、辣椒)或药物(如水杨酸类)的长期作用,反流十二指肠液(包括胆汁)的持续刺激,吸烟及幽门螺旋茵感染等。近年来发现,部分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中有抗胃壁细胞抗体和抗内因子抗体,因而认为部分萎缩性胃炎的发生与自身免疫有关。根据上述病因及发病机理,本病在预防上主要是避免食用有刺激性的食物或药物,戒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及注意饮食卫生等。 【类型及病理变化】 (一)慢性浅表性胃炎 病变常发生于胃窦部,也可在胃的其他部位,仅限于粘膜浅层(粘膜层上1/3)。胃镜检查见粘膜充血、水肿、呈深红色,表面有灰白色或灰黄色粘液性渗出物,有时见有点状出血。粘膜表层上皮细胞变性或坏死脱落形成糜烂,固有膜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本型胃炎多数可治愈,少数可转化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二)慢性萎缩性胃炎 根据其发生是否与免疫有关,及有无伴发恶性贫血,可分为A、B两型。A型的发生与自身免疫有关,多伴有恶性贫血。我国患者绝大多数属于B型。A型病变主要在胃体和胃底,B型病变主要在胃窦部,均累及粘膜全层,两型病变基本相同。胃镜检查见胃粘膜变薄,皱襞变平或消失,粘膜下小血管清晰可见。粘膜由正常的橘红色变为污灰色或灰绿色。腺体萎缩,数量减少或消失,出现腺上皮化生和异型性增生,固有膜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腺上皮化生,一种为肠上皮化生,多见于胃窦部,腺上皮细胞为杯状细胞、肠吸收上皮细胞和潘氏(Paneth)细胞所取代;另一种为假幽门腺化生,多见于胃体和胃底部,腺体的壁细胞和主细胞消失,为类似幽门腺的粘液分泌细胞所取代。 (三)慢性肥厚性胃炎 病变常发生于胃底及胃体。胃镜检查见粘膜增厚,皱襞变粗大,似地毯或脑回状,皱襞顶部可见横裂、糜烂与溃疡。胃腺体增生肥大,有时见增生腺体穿过粘膜肌层。增生的腺细胞有时以粘液细胞为主,有时以壁细胞为主,有时是两者的混合。腺体间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病理与临床联系】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因病变较轻,故常无明显症状,有时可出。现消化不良、上腹部不适或隐痛。慢性萎缩性胃炎由于胃腺萎缩,壁细胞和主细胞减少或消失、胃液分泌减少,患者可出现食欲下降、消化不良、上腹部不适或疼痛等。A型患者因内因子缺乏,维生素12吸收障碍,常发生恶性贫血。 慢性肥厚性胃炎由于腺体增生和肥大,分泌大量胃酸,患者有明显上腹部烧灼感或疼痛及反酸等。 慢性胃炎可治愈。其中有肠上皮化生和异型性增生的萎缩性胃炎可发生癌变。 |
|
上一篇文章: 经典病理学--消化系统疾病笔记(第二节) 下一篇文章: 经典病理学--呼吸系统疾病笔记(第八节)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文章搜索 |
|
|
天津考研网版权、投稿与免责申明: |
1)凡本网署名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天津考研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天津考研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注明"来源:转自网络"的文章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3.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等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作品在本网发表之日起30日内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
|
|
热卖考研资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