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智华教授口述,孙玉杰整理
1992年到1998年,我在南京大学中文系完成了硕士和博士阶段的学习,随后三年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做博士后研究,那是一段值得怀念的美好岁月。
1985年,我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并留校任教,讲授中文系古代文学课程。我热爱教师这个职业,"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总是能让我感到生活的充实,同时也让我感到知识上的欠缺。"你要给人一瓶水,首先得让自己有一缸水。"当时的我充满着渴求知识的冲动,于是下定决心要考研。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如愿考取了南京大学的研究生。这是我向往已久的大学,那里有严谨的学风,有我崇拜的学术导师,可以说,就是在南京大学,我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超越。
我一直把自己的研究生阶段形容为"最美好的时光",在这几年时间里,我师从周勋初、莫砺锋、张俊等几位名师,构建了自己的知识体系。他们在古代文学领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他们终生都以教师为业,以培育人才为自己的首要职责。在他们的精心指导下,南京大学中文系和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批获得博士、硕士学位的年轻人成长为学术界的后起之秀,有的已经在学术上崭露头角。
这样的环境、这样的导师催人奋进,我时刻告诫自己任何时候都不能懈怠。读研期间,为了校对一些文献,我可以经常加班加点。凭着这股韧劲儿,我的研究文章陆续在一些重要刊物发表,得到了很多学者的肯定。
老师们对学生的要求都比较严格,甚至很"较真儿"。我记得有一篇论文,当时因为时间紧,写完没有仔细检查就交给了莫砺锋老师,第二天被莫老师叫去痛批了一顿。他在上面用红笔把一个个的标点符号和错别字标示得清清楚楚,并且在最后写上了这样两句话:"做学问绝不能有半点儿马虎,要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做学问也是做人,你是在用你的笔说话,而这些文字就是你的人格在纸上的体现。"这些话我至今都没有忘记,它时刻提醒着我,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那时候真挚的师生关系特别让人怀念。导师的家经常成为我们上课和聚会的场所,因此也几乎成了学生们的家。夏天南京的天气炎热,导师就拿把大蒲扇一边使劲扇一边讲课,看着老师大汗淋漓还滔滔不绝,有哪个学生不被感动?
在生活上,导师俨然是一个父亲,对学生倍加关爱。我想,无论承认与否,现在的师生关系很难达到以前那种状态,学习的风气也大不如从前。物质利益的诱惑让很多人根本无法静下心来学习,再加上高额的学费,让很多研究生从一年级开始就忙着在外面找兼职,学习反倒被放在了第二位。事实上,做学问是十分辛苦的,千万不要以为这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这不仅需要灵活的头脑,更需要毅力。时代变了,诱惑太多,所以很多人都无法静下心来做学问,但如果你选择了这样一条道路,就要踏踏实实走下去,排除一切私心杂念。
我以前一直从事古典文学的研究,很多人都觉得这是一个没有"前途"和"钱途"的专业,整天要去钻故纸堆,要想出点成绩也很困难。但后来的事实让这种说法不攻自破,在这期间我做的《南宋的诗文选本研究》得到了学术界的一致好评,弥补了这一领域研究的不足,因此也为学术界所熟知。其实不管干什么,只要用心去做,总会出成绩,眼高手低、懒惰的人永远都做不成大事。
博士后出站后,我留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讲授的既有古代文学,也有影视艺术,以影视艺术为主。很多人对这样的选择表示不解,甚至我的导师都说扔了原来的专业岂不可惜?我知道,自己做这个决定是经过仔细考虑的。首先,对于电影的爱好早已有之,以前在从事古典文学研究之余,"私下里"也在关注着影视理论方面的研究,并且这种兴趣越来越浓,到后来竟然陷入其中"无法自拔"了。其次,影视理论研究在国内还是一个年轻的学科,研究人才也比较紧缺,我希望能给自己更多的挑战。从事这方面的研究首先要掌握大量的影像资料,而当时DVD和网络还没有现在这么发达,只能用那种老式的录像机来看,而且录像带资源也并不多。很多时候都是自己去寻找片源,然后就坐在家里的录像机前看,有时候一坐就是一天,而且还要边看边作记录。几年内我积累了大量的观片笔记,也让自己更有信心。近年来,我发表影视专业论文六十多篇,出版专业著述三本。努力终归会有回报,你可以不聪明,但不可以不勤奋。研究生阶段培养出来的做学问的方法为我以后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现在,有人读研是为了逃避工作压力,依恋学校的环境;而有人是随波逐流,看到别的同学考研自己也去考。其实这些都是不正常的现象。学校是个温床,但早晚都要走入社会,去接受社会的考验,否则就真正成了"书呆子"。这就造成了另一种现象,即研究生毕业同样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甚至在某些方面的竞争力还不如本科生。比较起来,我更喜欢那些志向远大、奋发图强的研究生,因为他们的目的性很强,知道自己在哪方面有所欠缺,同时也能够更加珍惜时间,知道如何更有效率地去学习。
知识不等于智慧,学历同样不等于一切,对于那些不懂得积极进取的人,读研其实对他们并无太大的帮助,反而是浪费了几年宝贵的青春时光。
【张智华简介】
张智华,1963年生,1998年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获博士学位。2000年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后出站,获博士后证书。现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影视传媒系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员。主要从事影视文化传播、电视艺术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影视文化传播、电视剧创作与研究等方向招收研究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