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我国博士教育质量的讨论屡见报端,有教授称每年至少10%的博士生应被淘汰,更有学者建议,博士培养了这么多年,老是通不过“质量验收”,不如停产整顿。前者之主张偏于简单,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之嫌;后者之主张走向极端,该学者的心情不难揣测,除了失望还有愤懑。但是,无论淘汰还是停产,实施以前,深究问题的本质很有必要。
博士质量低表现在什么地方?“剪刀一剪,浆糊一粘,大名一签,长长一篇。”说的是有些博士论文写作中大肆剽窃。为什么如此?两种可能。第一,制度漏洞。剽了窃了不担责,因此“课题不掺假,典型一大傻。”更由于“东拼西凑,也能评优”,对剽窃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第二,无奈之举。论文写作是件苦差事,要能坐得住冷板凳,论文写作还是件智力活,要肚子里有货才行。
制度漏洞可以通过加大审查力度加以弥补,但是如果有人根本就不具备论文写作的能力就是一个难题了。再继续追问,为什么有些人经过了三年学习仍然不具备论文写作的能力?又有三种可能,其一不努力,其二没基础。其三,前两个原因都具备。对于第一类人,相信淘汰制实施以后会对他们产生促进作用,而对于第二类人、第三类人就不是淘汰制所能解决得了的了。
相信凡是能读博士的人,智力都不会有问题。但是智力不等于论文写作能力。博士研究生,重在研究,研究不是建筑空中楼阁,它需要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良好的专业训练作为基础。看看当前的某些在读博士生们,他们怎样获得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的不得而知,他们既没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也不曾经过专业的学术训练,却可以堂而皇之地登堂入室,进入著名的高等学府,进行高深的理论探索,除了感叹他们的勇气可嘉之外,更令人震惊的是,他们整日无所事事或者忙做其他,从不读书或者很少读书,从不在校园内露面或者很少露面,却对顺利毕业信心十足。仔细研究这些人的背景,不乏高官、富贾、明星等社会名流。一些学校以有此类人物前来就读为荣耀,有些导师为收到这样的弟子而自豪,因此,哪里还有不让他们顺利毕业的道理?另外,此类学生和学校之间往往是一种互惠关系,学校给他们学历,他们给学校“政策关照”、“金钱捐助”、“眼球效应”,共赢的事,何乐而不为?吃人的嘴软,拿人的手短,学校受益之后,怎敢不奉上学历?
无论何时,学校都应当是圣洁的殿堂,育人都应当是高尚的事业。让真正有能力、有资质的人,徜徉在科学的殿堂里,进行学习、研究,是教育机构和教书育人者的职责和道义所在。看到博士生质量每况愈下,很多关注博士、关注科研的教授、学者们,还有关注国家未来的其他公民,都为此忧心若焚。但是,在没有严格把好博士入口关以前,千万勿谈淘汰制,不学无术的淘汰不了,刻苦钻研的却过不了关,这样的淘汰制有效吗?如果有的话,那么它就是逆向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