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消息 (楚天金报) 见习记者梅莹报道:从明年开始,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将被推广到全部中央部委所属院校。这意味着,明年起,部属院校研究生将取消公费、自费之分,入校后均需缴纳学费,然后争取奖学金。
据了解,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于2006年开始试点。到2008年,全国试点高校已达53所。此改革的核心是导师负责制和资助制,即导师的研究经费和其他有关资金将构成研究生奖励体系,通过发放奖学金和助学金的方式来资助优秀研究生。与以往相比,受资助研究生的比例和资助强度都将高于改革前。没有获得奖学金的学生,将自行承担所有费用。
对报考人数影响不大
2006年起,华中科技大学就作为试点院校之一开始改革。据该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主任罗敏介绍,该校研究生资助体系包含学业奖学金、学业助学金、单项奖学金、困难补助和国家助学贷款。全校硕士生折合全额学业奖学金(资助全额学费)资助比例高达70%,学业助学金(资助生活费)资助比例为90%。从近年的学生报考情况看,改革前后,该校研究生报考人数并没有太大变化。
“我的研究生学费是每年8000元,2006年刚入学时获得半额学业奖学金4000元,2007年又获得全额奖学金,加上每个月给导师做助教的助学补贴,研究生两年,我并没有花什么钱。”今年刚从华科大毕业的研究生小王说。一名准备报考该校的大四学生也告诉记者,奖学金的资助面积很大,虽然取消了公费研究生,但对自己考研的决心并没有太大影响。
该校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赵振宇教授表示:“用奖学金竞争机制来提高学生的危机意识,将有效地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地学习和科研。”
招生计划将得到有效控制
改革后,导师招收学生将与自己的科研经费挂钩。每个导师都有一个招生“指标”,如果需要超标增招学生,导师必须“自掏腰包”拿出部分科研经费用于研究生培养。因此,不少课题经费较为紧张的导师,会缩小招生计划,只在指标范围内招收学生。“这对导师的招生数量和整个学院的招生规模都进行了有效的调控。”赵振宇说,这种“减招”在文科老师身上体现得较为明显,但不少科研经费充足的工科老师,因为科研任务繁重,有条件也有需求多招收一些学生。“一旦学生数量得到控制,老师也能给每个学生更多关注,整个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也会得到相应提高。”
奖学金评价体系有待改进
实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后,奖学金评定逐渐成为研究生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毕竟那是好几千块钱啊。”小王告诉记者,为了能发表更多论文来争取奖学金,班上不少同学从刚进校就开始了论文写作。“我学的是新闻,本来应该更注重实践,但因为对评奖学金没太大用处,所以读研时我基本没去过媒体实习。”“目前不少学校的奖学金评价体系还不够科学。”赵振宇教授说,学生评奖学金不论学科、专业,全是“唯论文至上”。应该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制定差异性的评价体系,“比如应用学科以学生实践成果为主,研究学科则以科研成果为主,这样才能体现科学和公平的精神。”
省属高校尚未接到通知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在部属院校推行的同时,教育部也鼓励各省市自治区选择省属高校开展改革试点工作,但湖北大学研究生处处长肖德表示,目前学校尚未接到研改通知。“改革肯定会进行,我们希望能借鉴部属院校的改革经验,按照教育部的时间表加以实施。”
也有些省属院校研究生处负责人表示担忧,因为据他们了解,改革对于工科背景的学校来说,情况要好于文科背景学校。“毕竟文科专业科研经费有限,这势必会对文科学校的整个研究生培养工作带来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