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案:下面这篇是2002年报考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R)硕士研究生考试的考生心得集锦(同时有一篇陈平老师对考生报考中心的感想),摘自CCER的学院论坛。文中观点只代表发文者个人的看法,与CCER和cenet.org无任何立场关系。其中对考试内容、推荐用书和考试策略的的评判,只是发文者个人经验心得。这仅仅是一篇经验集,决非对未来CCER研究生考试政策的揣测。望阅者自明。
一点经验,与你分享 作者:Jupiter
回想起一年前,也曾在论坛中寻寻觅觅,希望能以前辈的经验,照亮自己的征途。 今天作为过来人,将自己的一点体会写出,只愿同样向往中心的弟弟妹妹能有所感悟。 数学:在复习重要注意把握知识间的逻辑联系。陈文灯的解题方法固然于细微之处显精妙,但对于考研,未免华而不实。在复习中把课本看透,尤其要注意定理的证明,是会体会到一种一览众山小的境界的(本人在复习到10月份就感到数学很难提高,经高手指点重看课本,立刻拨云见日) 政治:看两遍复习指南类的书,临考前把串讲班的重点背一下,即使押不中题,把卷子写满总是没问题的,至于能否得分,三分靠运气喽! 英语:由于时间紧迫,在复习中舍弃了英语,全靠吃从前的积累,没什么好说的。但劝大家不要冒这个险,每天挤出一两个小时看看,保持感觉。 微观:微观的精妙之处在于边际分析,一阶条件,最大化。此为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考试时碰到不会做的题目,写出一阶条件,总可以得点分。呵呵,教大家投机取巧了。 宏观:要看清每一种观点的假设,才不会迷失在众多看似互相矛盾的结论中。 考研是一项挑战,仅有热情是不够的,持之以恒是不可或缺的。但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兴趣,是能够在复习中感到经济学的魅力,进而更坚定自己的决心。 前天从行老师那听到已被录取的消息,终于放心了。希望各位弟弟妹妹苦心修炼,明年有缘相识ccer.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考研体会 作者:dingli
第一:你确信你一定会失败吗? 第二:即使失败人生难道就无其他出路吗? 第三:即使没有出路就可以骂人吗? 考研成功与否,不见得取决于学习的成绩,人生成功与否,也不去决于智商得高低。每次面临大型的竞争,需要改善的决非哪几下解题的技巧,人生的修养,智慧,处世哲学,在竞争过后,暮然回首时常常发现有大步的提高,所以一次的努力,其衡量标准不要被囿于那些直接目标。 没有一个人在失败之后不感到痛苦,成功之后不感到欢欣。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失败归因于他人的错误,这不是一种健康的哲学,战友们,如果你是这种人,即便我落榜,而你高中,我不会羡梦你们,因为即使你这次赢我,在漫漫人生路上,你终将不是我的对手。 以上是泛泛而谈,下面再分析一下这次考试。 政治:相信这次出题老师存心让人通过,不想因为政治难为别人,大概是取消政治作为选拔标准的前奏。 英语:close,writing比较难,但是对于来考北大的同学来说,英语一般较强,如果作文写的好,大概能有个80以上。大部分都可以顺利通过。 数学:大题比较简单,所以如果小题不错的话,考多少分都有可能。大家看到了,前三门如此容易,竞争一定体现在专业课上,其实题的难易,并没有什么意义,因为你要考到前50名才会有interview的机会如果前面有50个100,你考99还是不行。 微观:有的题大概几乎都不会做,如悖论和最后一题,有的题不好作,如一、二题,有的题不见得会作对,所以只要得到该对地题,就算尽力了,你不会做,也不可能同时有50个天才同时报考中心。理论上还存在及格的可能。对于题的感觉,有一点向李连杰的太极,没招没式,但又体现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要知道,凭老师是教过gametheory的,反向归纳运用在出题上来反猜题,是很正常的。 特别说明:1.平老师绝没有在双学位讲过什么题,他已经尽可能的避免因为信息不对称让外地考生吃亏;2.本人微观考的很差。 宏观:搞不懂有人讲看过Sax和Mankiw的书还考不好,前面85分几乎全是书上的,卡甘模型不看宏观,也能解出那个等式,后面一题,微观和宏观结合,间接考托宾的q理论,即使不知道q理论,按古典的投资理论思想也可以,这次宏观有人考100,我都不奇怪。所以,只要各科认真学过,该考好的考好,考不好的尽力,还是有希望的。 经济中心在中国,绝对是最好的研究机构,那些带着极强的功利目的的人,来这里未必是最佳选择,失败了我会想自己还比较差,绝不会怪别人,除非象政治那样的科目不及格。
通向致福轩之路 作者:liu-gang
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选择,研究的是在约束条件下的选择,考研也是一次选择,一次关乎己身前途、理想的选择,所以在考研前一定要想清楚了自己的处境,想清楚自己面临的约束条件,想清楚自己为什么如此选择,一旦决定了,就要有足够的勇气坚持走下去,相信自己,走过去前面会是一片艳阳天。 就我本人而言,原专业是政治学(我所说的政治学基本上是指政治理论和方法论,不包括行政管理),选了中心的双学位,我喜欢政治哲学,但我更喜欢经济学。和朋友曾经探讨过为什么经济学成为现代社会学科中的“显学”,而政治学好像一个老头,年纪一把,却一直默不吭声;我想这主要在于:经济学从亚当·斯密提出人有自利的倾向的假设以来,就利用数学和计量建立起自己一整套逻辑严密的体系,这个体系可以用来解释真实世界中的种种问题,我深深的为此而倾倒;而政治学一直没有提出自己的标准的方法论,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因此经济学统治大众的脑子,而政治学占据精英的脑子。我想了解这个世界,所以我选择经济学,而且我以为自己在经济学方面有比较优势,因为我这样理性化和数学化的脑袋,不适合思辨深邃的政治哲学。 确定了方向,再找自己喜欢而又力所能及的学校。我很喜欢中心,致福轩那典雅古朴的风格深深的吸引着我,而老师们渊博的知识,是我渴望占有和超越的目标,中心重学术重探讨的氛围,是我以为最适合自己生长的地方。但我并不崇拜中心的老师,我很希望自己能成为他们的朋友。 但中心偏理,我学的是文科,本科成绩一般,不能保研,只能是华山一条路——考研。 考研我认为可以分为三块,一块是收集资料和信息,包括参考书、笔记、讲义、历年试卷及答案,在专业课方面的信息不对称从今年的考试来看,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方面北大的同学有着很大的优势,近水楼台先得月;第二块就是备考,备考阶段因人而异,所以我只是一家之言,大家看着有用,姑且听之。第三块就是面试了,这将最终决定你我的命运。 下面我按学科说说前两块。 公共课最佳的复习资料,就我认为,有历年试题、教育司的考试分析、考纲;这三本基本上都是必要的,除了有些人在某一科上特强,这些市场上都有的买。在公共课当中数学是最重要的,中心的最低要求是及格,但如果你的数学只是及格,恐怕很难进入面试。而且数学是拉分的科目,所以劝大家要多花时间在数学上,至少要有把握考80分之上。就我个人而言,陈文灯的数学课不错,大家可以上上,他的方法和技巧有时候很管用,今年的考题有两题我是直接想到他的方法,很轻松解决了。但我觉得陈的授课过于重视技巧而忽视了概念和原理等基础,今年的选择题不难但大多是考概念等基础知识,不小心很容易马失前蹄,尤其是概率统计部分,所以我建议大家一定要把基础弄扎实了。我数学大概复习了三轮,第一轮看课本,四川的那套,同时也开始做陈文登的复习指导,因为我是文科,数学学的不够,所以笨鸟先飞。好像是从大三下开始的,不过那学期有十三门课,所以也是断断续续的;暑假的时候上了考研班,总算对数学要考什么以及怎么考有了一点了解,但因为每天都要去北方交大上课,所以回来只是玩和睡觉,没怎么好好学。第二轮是从9月8号开始,做了一个多月,把陈文灯的笔记和书好好弄了一遍,这下数学有了底,觉得自己可以考80分以上,事实上后来证明自己太狂妄了一点,所以当你复习完一遍的时候,千万不要裹足不前了,这时要趁热打铁,继续下一轮;我隔了两个星期才开始第三轮,大概到了11月份,才开始做历年真题和看考试分析,看了我才知道文灯和考研之间还是有点差别的,我稍微吃了点亏,因为没有做模拟,所以考试的时候找不到感觉。所以一定要在考前认认真真做几套真题,做足三个小时,这样对数学心理才会真正有底。今年数学很简单,做完基本上没问题,我做了两个小时多点,但检查试错了一堆,所以求快的时候要讲究准确度,最后我得了87分,我想应该是很多小地方计算错了,看来还是基本功不扎实。这也是我的老毛病,希望大家避免。除了文灯之外的数学辅导班和资料我没有用过,所以不太清楚他们的质量如何。 考研英语其实我并没有什么经验,只是作为过来人知道了考研英语是怎么回事,就罗嗦几句。考研英语单词量不大,但希望大家还是背背看看。阅读是重点,我将主要精力花在这里。我做了石春真的220篇,没做完,因为这些文章一般是从国外的杂志、期刊上摘录的,所以欣赏性大于实用性,看了他的文章,你能长点知识,也能提高阅读能力,但是对于考研来说,我觉得他得不太合适,因为与考研的风格相差太远。我朋友用的好像是吴咏麟的,分初级中级高级的那本,据说那本不错,建议大家看看。不过最好的题还是真题,建议大家仔细研究一下历年真题,掌握考研英语的感觉。这里我想特意指出大家认识上的一点误区,尤其今年,因为阅读的占比例很大,所以很多人就将宝押在阅读上,拼命练阅读,其他的几种类型就捎带而过,这样其实效果并不好,有些人在阅读上得了高分,却在翻译和作文上栽了跟头,所以大家一定也要对阅读以外的类型进行训练,我的完型和作文都没怎么练,后来就比较惨。对市面上卖的关于阅读技巧之类的,我不太相信,对于他们的有效性,我也不敢妄下断言,但我想说,英语是靠实力的。一般来说你平时水平怎么样,结果也就差不多,模拟题做的好,考研成绩未必高,我的英语成绩才70,所以实在没有什么经验和技巧可言。明年考听力,大家千万不要临时抱佛脚,早作准备为妙。 至于政治,肯定是大家最头疼的一门,不是因为它难,而是因为它多的背的让人恶心。我个人认为市场上那形形色色的辅导班,基本上没什么用,反正我只上了林代昭冲刺班,上的时候我就觉得没什么用,而不是考完了他没押到题我的气话。我个人认为,政治的历年试题、教育司的考试分析、考纲,这三种武器很重要,再加上一本宝典之类的大全,背上一两遍,再浏览几次,大概也就行了,对于文科生来说,基本的东西都学过,所以不会考砸。背的时候集中时间和精力,我有个同学,十天就把林代昭的宝典背完,而我用了四十天,这都是因人而异的,但我想集中背的效果可能比较好。我以为政治与时事的相关度很高,所以要关注一些当年的热点,尤其是经济方面的,经常会在多选题和大题中出现,另外关于一些改革中的新现象和新提法,要特别注意,那就是考点,比如今年的关于按劳分配在市场经济中的特殊表现形式那道题,还有通货紧缩。关于答题方法,请大家尽量看历年试题答案并模仿之。想起来还有本参考书不错,是北大孙蚌珠等人编的,这本书我觉得题的质量很高,尤其是马哲和政经这两块,但重题太多,让人气愤。另外关于挑参考书的时候,我觉得大家找个比较全的书店,多多比较,找本比较全的,省得日后背了发现不好还要换,既费时间又费精力。对于政治做题,我认为选择题要多看些,而且在考前要把以前做的题浏览一下才有效果,不然你早就忘光了,大题最后看看启航二十题那种综合的,上考场心里有点底,答题就不会挤不出牙膏来了。 专业课就微观宏观两门,但这两门及格的才39人,一共有290多人考。而一般来说专业课不及格,面试基本上没有可能,所以这两门课就显得生死攸关了。对于北大的学生,只要认真复习准备了,基本上没有问题,而对于外地的朋友来说,有时候把命豁出去了也未必能及格。我想这里面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很严重,这里有两方面的信息不对称,一方面是资料,专业课的资料校内人当然容易弄到,北京的同学即使远,还是可以跑来上上课的,但外地的同学恐怕没有那么容易;另一方面是老师的偏好,这方面的信息披露可能更小,只有与老师私交可以的同学才会比较了解,今年宏观有位朋友考了92,就说答题要对老师的胃口,所以要想考高分,第二方面也很重要。 下面先说微观。 今年考生对微观的争议特别大,说最后一题错了,还有三四题源于笔记,一题是书上的;也有的朋友说平新乔出题太怪,简直让人摸不找头脑。平心而论,我以为最后一题很明显是刊印出错,p和q换错位子一看就知道,当然在这种情况下,有的考生会选择改题——这样做风险比较大,有的考生会把题做完,然后指出错误——比较保险的方法,而有的考生则因为这一错误做不出题来,还有的即使改过来也是做不出来。在相同客观约束条件下,考生根据自身的特点效用最大化,我以为平老师是要负责任的,因为他没有校对出错误,但我觉得考试的公平性没有改变,而且对第一类考生的冒险行为应该加分,那是风险贴水;第二类的考生,反应比较正常;第三类考生,我窃以为即使题目是对的,也不是那么容易能够解决这道题的,因为如果真正理解了这道题的精神,这个小错绝对不会铸成诀别ccer的大错。我就这道题谈谈学习微观的一点经验。记得平老师在上微观课第一堂课时,所说的一句话,中级微观就是要将经济现象模型化,然后用数学进行推理,并根据推理进行经济解释。我以为这是学好微观的要义所在。学好微观其实就程咬金的三板斧就够了,第一斧是思路清楚,这一斧最重要,你必须想清楚,题在说什么?要你做什么?你有些什么工具?曾与网友戏言:中级微观=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生产者利润最大化+数学,这虽戏言,但我想如果能好好的理解它,将它看作总括性的言论,还是能帮上很大忙的,今年的最后一题,如果按照这条思路,肯定能做出来,也能断定刊印错了;第二板斧就是数学,数学也无须高深的工具,微积分够用了,最大化的一些方法还是要懂得,比如说库恩-塔克条件;第三板斧就是将前两招连起来耍一番就行了,思路清晰,又掌握了分析方法,只要上考场不发晕,微观问题不大(可惜我偏偏发晕了)。 我想我这么说了一通,大家肯定不满意,那我说具体一点。微观三本书最好都看看,看书顺序:现代观点,十八讲,周惠中。前两本要仔细看,最后一本当扩大眼界来看,不必细究,平新乔出题的话,当然最好来听课,至少要看笔记,因为平老师上课的时候会加新东西,考试当然会考前沿的,所以两者吻合概率相当大,今年出了四道原题,可印证这一点(我没料到他出原题,考的时候都记不清了)。另外张维迎的博弈论也值得一看,因为十八讲关于博弈论讲得太简略,以至于看懂了都没法做题,张的书可以弥补这一点。关于习题和历年试卷,我觉得微观三本书的习题够多了,仔细做做,要是有答案的话会轻松一点,对于历年试卷,我以为考生应该持理性预期,而不是后向预期,因为平老师喜欢出新题,他在书编出来后有新的东西一般会在上课讲,这跟国外的教授讲课很像,大家要注意这一点,所以历年试卷只能当练习题来做,对来年的预测没有什么作用。有些同学为了应付微观,在努力学习高级微观,看范里安的高微,就本人而言,如果时间充裕,你当然可以慢慢研究,但一般来说考研要把时间和精力做有效的安排,所谓有效,即要达到每门课的边际时间和精力所得分值相等,所以不要因为微观而影响了其他课程的复习。对于高微,我建议大家实行“拿来主义”,在看十八讲时,如有不懂,或不会做题时,翻翻高微的书,参考参考,这样有利于你对十八讲的理解,同时可以看看课后的题,力所能及的就做做看,特别是和十八讲相似的题,但不要花太多的精力,超出十八讲的就不用看了。 再提醒一句,学好微观最重要的是思路清楚。 对于宏观,我实在没有经验可谈,因为考试的时候感觉极好,最后却考的一塌糊涂,面子是保不住了,但总算保住了面试的机会。中心今年是有施建淮老师出题,以前是金甫春老师出的,两个老师出题的风格迥异,金老师脸慈心善,出题比较容易,讲究基础知识,他的国际金融比较重要,前些年常有题跟他上课内容有关,比如关于利率方面的和蒙代尔三角的;而施老师则面肃心严,但今年的宏观题颇得考生的好评,题目看似简单,要得分却不是件容易的事。就本人此次考研的教训而言,学好宏观,必须培养宏观的思维,尤其要与微观思维区别开来。微观经济学相对而言非常成熟,理论体系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所以微观讲究思路清晰,推理严密。但宏观经济学宗派林立,各派对宏观现象的基本假设截然不同,甚至是相对立的,但有些又是相连同的,如凯恩斯学派和古典学派对劳动力市场的假设;基于这些假设之上的经济分析可能是相对而言比较容易的事,所以学好宏观必须时刻提醒自己,我在分析现象使用的是哪派的方法,是根据哪派的假设,答题时首先要声明的是你的假设,离开了假设,分是得不到的。施老师出题基本上在全球视角这本书的范围之内,但如果没有上他的课的话,最好对宏观经济的发展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多看些书,开阔眼界,才有可能应付好比如“库茨涅茨消费之谜”等题。宏观最要命的是没有题可做,有题又没有答案,最近出了本宏观经济分析习题,还不错,可以一看,但我粗看几眼觉得有点落后于中心的考试;还有中心双学位的期中期末考试,这是不错的练习题;再有的话,可以挑几题高级宏观的简单题做,最好有答案,不然花时间太多不划算。对于参考书,我以为应该以全球视角为主,其他几本为辅。 提醒一句,学好宏观,必先记住假设。 写到这总算送了一口气,因为想说的基本上说完了。关于中心的面试,每年都有些小的变动,但基本上是有笔试和面是两部分组成,笔试考你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对时事的关注程度,今年考国有股减持的七类方案,但只做参考,面试在考研成绩上再加100分,相当于多考一门,然后按总排名录取。面试的时候老师很好,就象跟你讨论问题一样,所以大家尽量放松,不必紧张。面试最重要的是英语口语,所以大家一定要把口语练好,口语没问题的朋友,面试就是你险中取胜的法宝了;再有面试时老师会根据你的经历问一些问题,就我本人而言,老师问了我好几个专业性较强的问题,比如说用经济学原理来分析一些现象,我有点答不上来,所以我建议大家面试前看看经济学原理,对一些现象用简单的原理来推敲一下,培养自己的经济分析思维。过了这一关,你就踏入了致富轩的大门了,可惜在我写完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还不知道自己最后的结果。 曾记得有网友戏言:在通往致福轩的路上,冤魂野鬼无数,而且死的都是高手。我写本篇经验谈,只是作为一个先来者对所经历的事作一番阐述,为后来者提供一些信息,如果能使在通往致福轩的路上,冤魂减少几个,使得竞争更体现实力,我将颇感欣慰。 终了我还想说几句关于中心的,中心的宗旨是以学术为志业,所以它偏好有数学背景的理科生,而且它除了考研以外还有面试,而面试不像国内其他学校只是走形式,面试时老师有很大的主动权,所以考中心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希望大家有所心理准备。 对于中心我也有两点疑惑:第一:当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如何选拔真正有潜力的学生;第二:如果绝大多数考生是风险规避者的假设成立,在不确定性很强的情况下,如何激励真正有潜力的学生来接受中心的挑战。 我非常感谢在考研途中陪我一起走过的朋友和帮助过我的老师和朋友,尤其是我的师兄,我的k4(考研四人组),如果我今年有幸成为中心的一员,这里有他们的一份功劳。
2002年北大一考生
附:中午赵老师来电,通知我被录取,心头一颗石头终于落地,劳碌了大半年,终于可以告一段落,再想想,以后的路怎么走。
CCER陈平老师对考研论坛考生发言的一点感想 作者:陈平
偶然浏览考研论坛,看到 dreamer 的考研心得和轩辕的感叹小品,心中颇有感触。我在中心管科研,不管招生。如何改进,还没有具体意见。说几点感想,给大家参考。 一,考试的偶然性很大,只能相对公平,无法绝对公平。胜者未必最优,败者未必不如。历史上的状元没几个在历史上留下足迹。我的经验,把考试当游戏一样好玩,就考得出水平。要把考试当成命运的赌注,就难免不失常。天下之大,不一定非学CCER的经济学。我和周其仁老师的经济学,都不是科班出身。不像自然科学需要实验室,经济学重要的是社会实验室。万一考不上,复习的知识仍然在。出去工作几年,用经验检验这些理论,可能会有新的想法。美国商学院,行政学院都只收有工作经验的学生,是有道理的。 二,中心和国际好的大学一样,不仅看考分,更重发现有创意的人才。所以要面试。 如有学生能改进中心某位老师的研究,该老师极力推荐,只要考试过及格线,中心并不光按高分录取。因为以往记录,高分考进的学生,研究表现未必佳。对经济学研究有兴趣而非仅为职业选择者,应尽量关心前沿和当代的重大问题。如有创见,争取有关学者的赏识就会把精力集中于研究而非考试了。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很多。例如,熊庆来发现华罗庚的故事,就是美谈。目前中国学生精力集中于考试,面试至多能讨论泛泛的经济问题,极少真知灼见者。这就逼中心用难题来考出差距,形成恶性循环。要是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关心前沿和基本问题,提得出好问题,观察有过人之处,我们会非常高兴地破格录取。可惜最近我看了一下学者家园和专家论坛上的讨论,只有很少有科学意义的问题。欢迎考生加入论坛讨论,表现你们的创意。作为考试以外发现人才的第二渠道。 最后,希望考生们有学人之风。尊重科学,尊重竞争的游戏规则。无论考试好坏,都对自己和社会抱有建设性的信心。也欢迎大家给中心提建设性的意见。
祝同学们在人生道路上永远探索,无怨无悔。
陈平,一个文革中工作十年后再进入过三个研究院的快乐的“前”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