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考研报志愿首要考虑:为什么要考? 到哪里去读?
如果你已经准备加入考研大潮之中,备战2005年的研究生入学考试,报名前一定要仔细思量以下问题。 为什么要考?必须有一个能够说服你自己的考研动机,才会有排除万难的勇气。是为了学位和文凭以便将来找个好工作还是真的对某一学科很感兴趣觉得大有继续研究下去的必要。如果仅仅只是前者,量力而行地选一个好找工作又竞争不是很激烈的专业(如机械)去准备,不必考虑太多的其他因素,或者干脆选择读第二学士学位(较之研究生考试,双学位考试要容易得多,一般是读完两年成绩合格者可以拿到所属学校院系的第二学士学位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而且此类招考有很强的院系自主性,本科双学位毕业生进京指标不受限制,就业时起点工资与研究生相同)。否则最好评估一下自己的兴趣和潜力,广泛听取你周围的人(父母、老师和朋友)的意见,最后自己作决定学什么专业。 到哪里去读?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相对发达并有更好的就业机会,但是考研时的竞争相对会更加激烈,读研时的花费可能也要高一些。如果你对自己的智力充满信心经济上也没有后顾之忧,考沿海地区的重点院校或者研究所可以使你在学习期间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和就业时的地理优势。但是你很可能被调剂,上海有一个研究所去年的招生计划大约是80人,但是其中却有50人是保送的,最后一大半上线的都只能被动地等待命运的安排,虽然还有选择的机会,但是好机会肯定不会多了。所以,如果你没有绝对的把握,选择一个你喜欢的西部城市的招生单位是比较明智的。 选择好报考单位所在的城市后,就要调查该城市符合自己胃口的研究院校,对于立志报考重点院校和研究所的考生来说,这一点没有太多好说的。但是对报考一般院校的考生来说,这里面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调查清楚。对专业的选择必须理性。不能一窝蜂奔向热门专业,必须考虑自己专业本身的情况,有明确的想法和通盘的计划,要了解所选专业的培养方案如何设置、课程特色、毕业生就业情况、导师阵容和专业发展方向等。 跟谁读?换句话说就是导师的选择问题。我认为在选择导师时,道德水平比学术水平更重要。如果某个导师多数学生都不认为他是个好导师的话,千万不要拿自己的青春开玩笑。 最后说一下搜索有价值信息的几条途径。如果有师兄师姐在拟报考的单位读研或者读博,直接和他们联系就行了。以下的方法可以适当参考:到该单位的论坛上去找,一般每个学校都有聊天室,问题不要太直露;利用学校图书馆的期刊数据库(如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等)查找想要报考的导师情况,如果某导师在同级刊物上有一稿多投现象,建议不要报;利用上面搜索的结果,看与该导师共同发表文章的其他作者对他的评价。这些作者有很多都是这位导师的学生,如果能够取得这些作者的信任,他的意见将是十分有用的。至于这些人的联系方法可以到编辑部找,也可以到网上的同学录里查找。 ②选择学校有以下几点因素是应该考虑到的
学校没有最好的,适合自己的才是你应该选择的。选择学校有以下几点因素是应该考虑到的。 首先,应该根据自己复习情况报考分数高一点的学校。这样你才能更有动力,复习起来才会更加卖力。否则你只能原地踏步,甚至倒退。 第二点,考虑一下毕业以后想留在什么地方工作。北京和上海这两个城市机会多多。想要在北京谋求发展的话最好报北京的学校。想要以后在上海工作就考虑复旦等上海的学校。因为毕业以后异地找工作很费力,一方面有毕业论文要写,不可能给你太多时间跑到其他地方找工作。另一方面经济上不允许,不可能长期的住在外地找工作。 其次,考虑你的职业发展道路。如果你想当公务员,请考虑人大政法这两个学校。国家机关里面这两个学校出来的占多大数。如果你想以后做律师,北大,人大,对外,华政,复旦都是不错的选择。好的大型律所里,这几个学校的毕业生占多数。一般合伙人都优先考虑他的校友。如果你想做涉外的业务,对外这方面很强。如果你想去公司或者出国的话,北大值得考虑。北大可以在你的简历上填上浓重的一笔。 再次,选择你喜欢的学校。 另外,提醒几点不应该考虑的因素:不要根据去年的复试难度来选择学校,每年都可能起变化;不要根据学校的招生比例来报考学校,应该根据你自身实力来报考。
③报考研究生应注意什么?
注意选择报考不同类别的硕士研究生。目前硕士层次的研究生除传统意义上的研究生外,近年又增加了许多注重应用的新型“专业硕士”。他们分别是工商硕士(MBA)、法律硕士、教育硕士、建筑硕士、临床医学硕士、工程硕士等。和多倾向于“研究”的传统意义的硕士研究生相比,专业硕士在培养方向上更注重实践与应用,培养时间也短(两年)。 MBA招生考试相对独立,因为培养方向主要是在应用方面,因此,专业硕士的专业课水平要求较浅,更多的是考一些主要课程的基础知识。另外,专业硕士招生学校数目虽少,但一般招生量较大。鉴于此,对于一些换专业考试的考生来说,似乎报考专业硕士更合适一些:至少可以在专业课上不被“科班出身”的考生拉下太大差距;对于“科班”出身的考生,则不妨扬长避短,报考传统意义上的硕士生。 注意参加相关学校及专业的考前辅导。硕士研究生考试的专业课考试由各学校自己命题,由于各学校的教材不同,学术流派不同,教师的研究方向各异,因此,即便是同一专业的考题,各个学校的差异也较大。为此,在注意搜集所报考学校推荐的复习用书及历年考题外,还应尽量参加报考学校的专业课辅导班,尤其是各系自己举办的辅导班。近年研究生考试中的“近亲繁殖”现象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针对这一情况,考生在报考时,如没有时间、财力到报考学校参加辅导,同时专业课也没有较大把握,不妨把目标定得现实一些,报考就近比较熟悉的学校,以保证“率”。 报考学校及专业时注意避开热门。虽然近年报考研究生的人越来越多,但仍有一些专业报考量不足,个别甚至出现招不满或无人报的现象。据了解,目前报考人数较少的专业主要集中在一些理、工科专业上,文史类、经济类专业报考者一般较多。如在北京,理工类专业的报考与录取比例一般在2∶1—4∶1之间,但文科专业的报考与录取比例则高达6∶1—9∶1。具体专业与学校之间,这种不平衡则更为突出。在专业上,工科的计算机、自动化等一直是热门,文科的法律,财经则一直是热门。在这些专业中,报考与录取比例往往高达20∶1以上,甚至更高。北大、人大等名校则是众多考生集中的地方。在这类学校,个别系的考生就可能超过1000人,没有绝对高的成绩,基本上难以保证被录取为计划内公费生。如果没有绝对的把握,建议同学可避开这类学校及这类专业。当然,在一些热门专业或热门学校中仍存在一些相对的冷门方向及专业,同学不妨有选择的报考。 特别要提醒的是,近年许多学校都增加了计划外名额,有自筹经费、委培等多种形式,最后的实际招生名额往往远远高于所公布的数字(计划内)。如果你想上个好学校,上个好专业,超过最低分数线的把握也较大,你也可以考虑计划外名额,但要自己准备学费。招生简章上公布的数字往往含有保送生在内,如果以此为据来考虑竞争程度及把握大小,显然就不准确了。因此报考前,最好与学校取得联系,弄清实际数字。
④填好第一志愿的窍门
选好考研的第一志愿就是成功的一半。选择志愿是个风险很大的博弈过程,考生要把自身的意愿和条件结合起来,考虑好第一志愿。 一般来说,考生首先要确定的是选择什么样的专业。许多考生经过本科阶段的学习,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学这个专业,这样考研就成了一个实现自己兴趣和抱负的绝好机会。还有许多考生选择专业时主要考虑将来获得一份更好的工作,这些考生在判断专业前途时,就要目光长远一些,根据社会发展趋势来理性地判断未来一段时间专业的前途,不能盲目跟着别人跑。 此外,考生还要明确自己考研的主要目的究竟是什么,这对选择专业和报考单位也有比较大的影响。有的考生成绩优秀,主要是以考一个好专业好学校为主要目的,那么,选择专业和报考单位时主要看自己的喜好和未来的发展需要;而有的考生起点比较低,想要通过考研改换专业,走新的人生道路,这一类考生则要更加注意权衡选择,尽量增加成功的概率。 要做到准确填报志愿,考生还要全面了解真实的信息,权衡利弊,帮助自己作出正确的抉择。尤其是那些竞争实力一般而又志在必得的考生,更要借助于信息的收集,选择录取可能性最大的专业和招生单位。 首先要看录取分数线,有一些比较好的学校的总分和单科录取分数线有可能会高于全国统一最低分数线。其次,要看所要报考的专业院系录取的平均分和最低分数。然后,还要看报考人数和招生人数,两者之比即为考录比,数值越大,说明竞争越激烈。这些数据应该尽量往前多收集几年,可以看出一个趋势,比如说录取门槛逐步降低还是逐步抬高,是基本稳定还是剧烈波动。逐步抬高的难度比较大,而波动剧烈的风险比较大。 最后,考生还要研究学校的录取情况。由于研究生招生是由各招生单位自主负责,各专业院系的自主权比较大,因此必须详细摸清录取情况,比如,实际录取名额到底是多少。特别要注意的是,有些高校和专业院系有很多内部保送的名额,表面上看起来招生量不少,但公开招考的并不多,对这些考生都要有客观的分析。 ⑤未来几年急需的专业人才
据国家有关部门预测,我国今后几年急需的人才主要是以下9大类;以电子技术、生物工程、航天技术、海洋利用、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人才;信息技术人才;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农业科技人才;环境保护技术人才;生物工程研究与开发人才;国际经贸人才;律师人才;保险业精算师。“入世”后,以下七类人才将走俏: 1、教师,我国将有数千万人要重新就业,在岗人员也需要知识更新,教师地位将大力提高。 2、律师,熟悉国际法则的律师将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通晓国内外法律的人才也将受青睐。 3、外语人才,贸易经济将与国际接轨,懂外语又学有专长的管理人才特别受欢迎。 4、心理医生,市场竞争、人才竞争将愈演愈烈,生活节奏加快,心理疾病将增加,所以急 需大批心理医生。 5、谈判人才,商务活动频繁,急需大批谈判人才。 6、旅游人才,境(国)外人员将大量进入我国旅游观光,内地也将有大批人员出境(国)观光考察。因此,熟悉电脑操作、旅游专业毕业的管理人才,以及通晓古今中外的导游人员,将是企业争夺的对象。 7、信息业人才,谁掌握最新信息,谁就掌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信息咨询员;电脑网络技术员等信息灵通人士将受垂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