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哲学硕士点情况简介
(批准时间:1998年6月)
主要研究方向:
科学技术管理 科学技术政策 科学技术创新 科技与社会(STS)
学术队伍情况:
现有教 授: 2人, 副教授: 2人, 讲 师: 3人(均为科技哲学硕士), 助 教: 1人(科技哲学硕士)
获奖情况:
该学科专业点曾获天津市及国家教委哲学社会科学优秀专著(论文)奖共8项。
数量经济学硕士点简介
硕士学位数量经济学专业隶属于一级学科经济学。本专业的目标是为我国发展经济建设,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而培养从事有关经济和金融知识领域的管理、规划、决策和研究的高层次优秀人才。 目前,本专业设有四个研究方向:经济系统的调控理论与决策;金融的定量分析;经济系统的协整理论与系统优化;资产评估与资产风险管理。至目前,本专业已培养硕士生40多名并已取得学位。现正指导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各10多名。 本专业的教师队伍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学术造诣较高,具有指导研究生的丰富经验。目前,本专业有教授4名,其中博士生导师两名,副教授4名。指导教师有:郑丕谔,张世英,詹原瑞,杨忠直,杨宝臣,李忠民,郝丽萍和鹿丽宁。 数量经济学专业学术带头人:郑丕谔教授,博士生导师,男,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工业企业自动化专业,1981年毕业于天津大学硕士研究生系统工程专业,1981年~1983年,由教委选派去英国伦敦城市大学系统科学系留学,近几年曾先后4次作为访问教授去法国里尔国立工业学院合作科研,从事人工神经网络理论与应用研究。目前,郑丕谔教授正指导5名博士生和近10名硕士生。
美术学专业硕士点简介
天津大学美术学硕士点成立于1988年,原名为绘画艺术硕士点,1998年更名为美术学硕士点。该点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天津书法家协会主席、著名书画家王学仲教授为学科带头人(目前已培养硕士研究生8名),董雅副教授任学术负责人。 美术学硕士点位于天津大学艺术研究所内,环境优美,教学设备齐全,现有多间教室、绘画展厅、书法展厅、报告厅、资料室,并有教学资料数千册,为教学提供了基础优势。 该点现有研究方向为:1、现代绘画学。2、现代中国人物画。 主要学位课程设置有:中国人物画、工笔画、素描、中国古典文学、外语、政治等。选修课程有:中国书法学、中国画技法、中国美术史、美术概论等。 该点主要教师有:王学仲教授、董雅副教授、孙征副教授、陈冲敏副教授、卢善启讲师等。 王学仲先生所著《书法举要》、《中国画学谱》、《夜泊画集》、《王学仲美术论集》、《王学仲书法论集》等著作,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曾获鲁迅文艺奖和全国文联举办的散文奖。
设计艺术学专业硕士点简介
天津大学设计艺术学硕士点成立于1998年月4月,该学科学术带头人为慎铁刚教授。 该学科现有研究方向:1、室内外环境设计的计算机方法(慎铁刚教授)。2、建筑环境设计及表现技法(章又新教授)。3、建筑壁画与装饰艺术设计(董雅副教授)。4、现代园林及环境景观设计(曹磊副教授)。 该点设在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内,教学设备完善,学科内设有“211”工程实验室、多媒体报告厅、研究生专用教室、研究生阅览室、资料室及开放展览。为本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优势(目前在学研究生2名)。 在教学上,紧密依托建筑学科的师资力量,主要学位课程有线描绘画、装饰设计概论、美术设计(1、2)、外语。政治、体育等;选修课程:中国美术史、西方现代艺术论、中国建筑文化论、环境设计概论、美术概论、建筑色彩学等。 该点主要任课教师有:章又新教授、慎铁刚教授、董雅副教授、曹磊副教授、陈学文副教授、王强副教授、窦今翔副教授、徐磊副教授等。 近年来该点在学术研究上出版了一些具有影响力的著作及论文:章又新的《章又新建筑画与技法》,慎铁刚的《建筑动画与效果图的计算机方法》、《建筑设计中使用AutoCAD的方法与实践》,董雅的《绘画色彩基础与分析》、《中国造型艺术辞典》,曹磊的《现代大型旅游景区规划设计探索》、《常州龙城旅游景区规划设计》、《从景观建筑的设计观念到欧风街的创作实践》、《大型游乐园的前期策划》。
应用数学专业硕士点简介
应用数学专业于1993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点,现有教师15名,其中教授9名,副教授4名,讲师2名,本专业教学科研设备齐全,计算站拥有586以上的微机10余台,资料室数学书刊已达到一万余册。本专业主要研究方向有:微分方程及其应用,泛函分析及其应用,科学计算和应用软件,应用概率统计等。近五年来本专业承担省部级以上的科研项目11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项目8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5本,硕士点已培养毕业硕士生6名。
在职硕士生导师名单:
陈志敏教授 熊洪允教授 朱大新教授 姚妙新教授 田秀恭教授 马逢时教授 史道济教授 杨凤翔教授 孟繁桢教授 刘嘉琨副教授 张震球副教授
运筹学与控制论硕士点简介
运筹学与控制论专业于1998年经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点,现有教师11名,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4名,讲师4名,本专业教学科研设备齐全,计算站拥有586以上的微机10余台,资料室数学书刊已达一万余册,本专业主要研究方向有:分布参数系统控制理论,对策论与决策系统分析,广义控制系统理论与方法等。近五年来本专业承担省部级以上的科研项目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项目6项,已通过鉴定的项目3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
在职硕士生导师名单:
边馥萍教授 喻文焕教授 毛云英教授 刘则毅副教授
理论物理硕士点简介
理论物理硕士点于1998年建立,其研究方向有:低维和细小量子系统物理,非线性物理及其应用,理论生物物理。硕士点有教授三人,副教授三人,讲师助教四人。其中硕士导师六人,博士导师两人,有博士学位四人。教授和副教授都毕业于国内有名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等),基础坚实,学风严谨,长期从事理论物理研究和教学工作。先后到过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作学术访问与合作研究。近五年来,硕士点研究人员完成和正在执行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省部级项目十余个。在孤子波理论,介观物理,几何相位,纳米磁性系统巨磁电阻,DNA分子结构,动力学和序列以及人体蛋白质密码等方面作了深入的研究工作;研究论文百余篇发表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学术带头人(负责人)杨新娥教授毕业于北京大学。负责和参加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两项,目前从事介观物理理论和纳米颗粒膜磁性研究,在国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曾去英国,意大利作学术研究和访问。
在职硕士生导师名单:杨新娥 梁麦林
凝聚态物理硕士点简介
凝聚态物理学学科点(理科)于是979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建立,是天津大学第一个理科硕士点。主要研究方向为凝聚态理论,晶体物理学与光电子材料,非晶态物理学与纳米材料、超微粉材料等。主要设备有晶体生长与加工设备,超微粉制备设备,X-光衍射仪,X-光定向仪,红外吸收光谱仪,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仪,荧光光谱仪、激光器,微机等。 自1980年以来,凝聚态物理学学科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军工配套等纵向项目达10多个,在晶体生长,晶体缺陷,晶体改进与应用,固体激光材料,非线性光学材料,隐蔽材料,一维超导,巨磁阻,神经网络及分数维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培养了理科硕士40余人。凝聚态物理学学科点以面向未来,建立凝聚态物理学核心知识的雄厚基础为培养目标,所培养的人才除部分在国内著名大学,研究所或大公司就业或攻读博士外,大多数现在国外继续深造。凝聚态物理学学科点的学术带头人现为阮永丰教授(男,1946年生),理学硕士,博士生导师,擅长教学科研并肩齐飞,于是995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在职硕士生导师名单:阮永丰
光学硕士点简介
1986年物理系归国的几位学者,刘书声、马世宁等教授,在物理系凝聚态学科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创建了光学硕士点,截止99年3月,共招收了 名硕士研究生,已毕业10届共 人获硕士学位。现有硕士生导师5人:胡鸿璋教授(博士生导师)、马世宁教授(博士生导师)、何钰泉教授、刘迎副教授、柴路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导波光学(波导激光器、光通讯器件等)、统计光学(生物医学的光信息技术等)、超快现象及其应用等。 学科带头人:胡鸿璋教授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4年获德国Essen大学博士学位。89-91年在德国Paderborn大学从事集成光学器件的研制。现主要研究方向是集成光电子学。主要成果有集成光学声光可调谐波长滤波器和波导激光器等,著有《应用光学原理》。 在职硕士生导师名单:胡鸿璋 刘迎
有机化学硕士点简介
有机化学硕士点是1996年国务院直接批准的理科硕士点。现有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1人,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6人(年龄均在45岁以下,其中5人年具有博士学位且在国外进修过)。自硕士点创建以来已形成了稀土异多核络合物的研究、杂多酸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研究、杂芳基乙烯的合成与光化学反应的研究、自由基光敏剂与阳离子光敏剂的应用研究、手性有机化合物的合成与高选择性手性催化剂的研究、精细化学品(如染料、香料等)的合成、天然高分子改性与应用研究等多个学科研究方向。现有实验室面积1200多平方米,大型仪器(红外光谱仪、紫外光谱仪、荧光光谱仪、高压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旋光仪、电子万能试验机、双螺杆挤出机、差热分析仪等)十多套。近三年在国内外高水平学术刊物发表研究论文60多篇,其中有18篇论文被SCI检索。近三年共招收硕士研究生18人,共培养硕士毕业生13人,其中有7人的硕士论文被评为优秀。 学术带头人: 于九皋教授,男,生于1944年,1970年毕业于河北大学化学系,博士研究生导师。 张明杰教授,男,生于1959年,1988年博士毕业于南开大学元素所,随后在北京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曾三次前往美国、香港讲学或进修。 张文勤教授,男,生于1964年,1991年博士毕业于南开大学化学系,曾于于1997-1998年在美国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物理化学专业硕士点简介
1997年国家批准的具有理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的硕士点,凭借天津大学工科优势,本学科培养的硕士生将是具有坚实的理科基础和较强的工科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具有较强的适用能力。 该硕士点现有教授四名,副教授六名,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六名,有多台大型现代仪器,如红外、紫外、热重分析,超临界流体研究用高压备,超临界吸附装置,高效液相色谱等以及各种物理化学性质测定仪器和研究型仪器,总价值达300万元以上。 多年来,本专业各课题组的许多科研项目先后获得国家级、省市级及学校的奖励,目前该硕士点的各指导教师都分别承担国家、天津市以及许多横向科研项目。 周亚平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超临界流体在多孔固体中的吸附理论和实际应用研究,这对于超临界吸附热力学理论以及绿色能源的开发利用都是重大意义。 田宜灵教授,主要从事超高压下流体性质研究,其内容包括超高压下物态方程,超临界流体的性质及应用研究,同时还从事精细化学品的开发应用研究,现任中国化工学会精细化工专业委员会委员,《精细化工》编委,《化学通报》编委以及天津市化学会理事等职。 贺占博(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化学振荡和非线性动力学研究,关联耗细结构理论,协同论及非线性微分方程理论等此项研究不仅可用于工业实际,而且可用于其它有关周期现象特别是模拟生物系统的周期现象中的作用。 李松林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分子设计,不对称合成研究,这对于新药的设计和药理性能予测具有重大意义。 崔山山副教授(博士),从事纳米材料研究,主要是开发碳纳米材料和碳化硅纳米材料的应用。 阳葵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催化剂的图像区别和生物合成药物中酶催化机理研究,研究水平居国内领先。 高正虹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气液平衡理论和新方法的研究,同时还进行“一碳”的化学及化工研究。
生物物理学硕士点
1995年批准设立的天津大学第一个与生物学有关的理学硕士点。有3个主要的研究方向:生物信息学、生物大分子(主要是蛋白质)结构研究和生物信息检测与控制。主要的3位教授是张春霆、林家逖和吕扬生。有3位45岁以下的副教授。现有实验室面积200余平方米。SGI图形工作站一台(价值人民币约30万元);多导生理记录仪、笔形超声显象仪各一台。微型计算机16台及多台打印机等外部设备。各种专业书籍及资料100余种近1万册可供查阅。开设出现代物理学与高新技术、生物系统建模与仿真、随机信号处理方法进展、场论方法与生物信息学导论等多门研究生课程。已培养出3名授予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出版“生物医学信号处理及识别”教材一册(1997年出版)。曾发表学术论文36篇(截止1998年底),其中被SCI收录的为24篇。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省部级一等奖、3等奖各一项。 生物物理硕士点学术带头人为张春霆,中国科学院院士,天津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般力学硕士点简介
天津大学一般力学硕士点是国内最早开展非线性振动理论及其工程应用研究的学科之一。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8人,高级工程师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有:陈予恕教授、邱家俊教授、王洪礼教授、叶敏副教授、张琪昌副教授、刘习军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非线性动力学理论及其工程应用;2、机电藕联系统的非线性振动;3、非线性振动理论及应用。 本学科自1978年建点以来,在非线性动力学的研究领域中,取得了若干重要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高水平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多篇,其中被SCI、EI等摘引500多篇次,出版专著6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奖10多项,共培养硕士研究生近60名。此外,本学科具有广泛的国内外合作关系和影响,至今,已主持领导了八届全国非线性振动会议,创建并主编了《非线性动力学学报》。已完成“八﹒五”攻关项目一项、“长江三峡机组关键技术基础性研究”的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基金18项及横向项目若干项。 目前,本学科由陈予恕教授作为项目主持人,正承担着国家重大项目:“大型旋转机械的非线性动力学问题”,该项目是一般力学学科第一项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重大项目,另外,还承担着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子课题:“混沌非线性动力学理论研究”,与此同时,在研的面上基金项目8项,共计研究经费100多万元。
固体力学学科简介
我校固体力学博士点二级学科是根据1997年国家教育部学科划分方案由原固体力学和实验力学两个二级学科组合而成,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属一级学科(力学)单位,是天津市重点学科和天津大学211工程建设学科,并承担国家教委基础力学基地建设任务,现设有固体力学博士点、硕士点、博士后流动站。 本学科具有一支高水平的结构合理的年富力强的学术队伍,教授7人,副教授1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导师15人。大多数青年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多数教师曾到国外学习和进修过。本学科在国际和国内实验力学和固体实验力学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多名教师地国际和国内学术组织和学术刊物兼任工作。本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佟景伟教授、秦玉文教授,学科负责人亢一澜教授。 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有:(1)弹塑性理论与应用。(2)材料与结构的强度理论和强度分析。(3)材料高应变率本构关系的实验与数值分析。(4)静动态光力学理论与实验中电子技术、视频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5)微区细观力学实验技术,(包括了纳米测量技术)。(6)现代光力学理论与应用(包括无损检测技术和工程物理模拟)。 近年来本专业承担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基金项目,承担了多项资金数额较高的重大工程项目。在国内外高水平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多篇,其中有多篇被SCI、EI、ISTP收录。近年来荣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三等奖三项,铁道建筑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一项。 本学科重视人才培养,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在研究生论文的选题上,强调创新发展,在研究生论文工作期间注意培养他们的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独立科研能力。注意论文质量,多数研究生的论文被国内同行评为高水平或较高水平。自82年以来,已培养出40余名博士研究生和100余名硕士研究生。他们国除部分人出国继续留学深造外其余大多数人已成为我国科研、教育、工程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和技术骨干或学术领导。 本学科具有广泛的国际交流渠道,与美国、欧共体、意大利、日本、德国等国家及香港、台湾地区有着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已聘请多名国内外著名力学专家为我校的名誉教授和兼职教授,教师中每年都有较多人次出国开会、访问和进行学术交流。 本学科具有高水平的科研环境与实验条件,本学科所属的实验室有:实验力学中的现代光学技术国家专业实验室,实验力学实验室,材料强度与力学行为实验室。拥有多台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型仪器和设备。在现代光、电测试技术与应用方面已有多年的研究工作积累。近年来在国家教育部、世界银行贷款、211工程以及各种科研项目资金的支持下实验仪器和设备已得到较大程度的更新与补充。 本学科的主要大型仪器设备有:电子散斑干涉仪,红外热像仪,多火花光弹测试系统,脉冲激光动态光力学,材料静动态力学能性测试系统,多种光学仪器,超声检测仪,Instron电液伺服试验机,岛津实验机等。
机械电子工程硕士点简介
机械电子工程硕士点于1997年经由流体传动与控制硕士点转化批成立,由智能机器人及机电自动化方向、流体传动与控制方向组成。学术带头人彭商贤教授,现有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5人。 智能机器人及机电自动化方向:八十年代初在国内首批创建本方向,迄今培养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和苏联高访学者50余名,现已形成一支能从事本研究方向的学术梯队,拥有多台国内外产机器人及柔性装置实验系统等研究设备。成立了机器人研究室及智能机械研究所。先后承担完成国家、部委级项目20余项,其中机器人研制、柔性装配系统研制等多次获得市级新产品和国家教委科技成果(应用类)奖。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部分被EI、SCI和ISTP检索。 流体传动与控制方向:主要从事流体传动与控制系统的元件、流体传动装置及控制、管网系统动特性及仿真研究。1989年批准为硕士点。现有教授1名;副教授2名;讲师1名;工程师3名,形成了研究方向的梯队。本方向已培养硕士生21名。研究室拥有60KW可控硅整流调速高压试验台、液压机、液压泵站、测试仪器、气动试验台等教学科研设备。先后承担天津市、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科研项目共8项;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和企业委托科研项目20余项,并获部级奖4项,专利3项。近五年来在国内核心刊物和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编著教材和手册5本。
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硕士点简介
本专业于1982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教授7名,副教授38名。硕士生导师15名。每年招生10余位硕士研究生。本专业教学、科研设备齐全,师资力量雄厚。目前已培养硕士生近130名,在校硕士生近20名。在长期的科研与教学工作中,已逐步确定形成了五个固定的研究方向: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 机械学与机械动力学; 现代设计技术与方法; 啮合理论和机械传动; 磨擦学
该专业除担负本科生基础课教学任务外,还开设有10余门机械设计专业研究生高级专业技术理论课程。每年投入大量的专业、兼职人员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已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各部委纵向科研课题数十项,每年承担国家、部委等基金项目外,还承揽大量的横向工程项目及研究工作。
天津大学流体力学简介
天津大学流体力学学科是天津市重点学科,1981年获得硕士学位授权,1983年获得博士学位授权。现设有硕士点、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是我校“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学科,并建有国家“实验力学中的现代光学技术”专业实验室。 该学科现有正教授八人,其中中科院院士一名,博士导师四名,副教授六人,硕士导师四名,讲师五人,其中获博士学位的八人。45岁以下获博士学位的七人,占年轻教师人数的64%。 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湍流基础理论及流动稳定性非线性理论的研究,其主要内容包括:
湍流相干结构形成动力学机理的研究 湍流相干结构的检测、辨识及其拓扑结构的研究 湍流相干结构与小尺度脉动之间的相互作用 湍流相干结构的控制 三维可压缩边界层流动稳定性的研究
还开展了海岸波浪与河流环境流体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内容包括:
计算流体力学的理论和方法 海岸、海洋工程中的水波动力学问题的数值模拟 河流、海洋环境流体力学问题的数值模拟
主要仪器设备:
回流式低速风洞一座 直流式低湍流度风洞一座(在建) 中型水槽一座(实验段长10米) 小型水槽两座 六通道热线/热膜测速系统一套(美国TSI公司) 三维激光测速系统一套(丹麦DANTEC公司) 精密微压差计两台(日本柴油株式会社) 计算站两台,微型计算机(奔腾II 十台)
流体力学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长期稳定在“湍流与流动稳定性”上。湍流是长期困绕自然科学和工程界的一个难题,流动稳定性的研究一直是国际、国内流体力学研究的基础性关键课题之一。该学科一直承担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流动性及湍流基础研究项目的研究工作。在学术带头人中科院院士周恒教授的领导下,经多年的努力,在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 近几年来,该学科取得的重要成果如下: 完整地提出了修正的流动稳定性弱非线性理论。 分别改进和提出了壁湍流近壁区和外区相干结构的动力学模型。 为从理论上研究壁湍流近壁区非对称流向涡的演化,提出了一般三波共振的理论。以其为理论基础,利用数值的方法,还研究了单个相干结构的演化规律。 完成了用三分量热线探头测量平板湍流边界层的实验研究,提供了完整的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发现了平板湍流边界层的锥形涡。 对检测湍流相干结构的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并对用数字技术及小波分析方法从时间序列条件采样中筛选出相干结构进行了研究。 本学科目前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情况: 本学科曾多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流动稳定性及湍流基础研究的项目,93年以来已承担、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4项,国家“八五”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湍流基础研究”(51万元);现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湍流及其控制”(34万元);“近岸海域潮、波、波流共同作用下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研究”(45万元);以及国家科委“九五”攀登项目“流体及空气动力学关键基础问题研究”中的三个子课题(70~140万元)。 本学科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 该学科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流动稳定性及湍流的相干结构。其中在以下的三个子方向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有可能在近三~五年内取得重大突破: 1.特殊情况下剪切流的流动不稳定性研究: ·超音速、高超音速边界层流动不稳定性非线性理论的研究。 ·不可压流、可压流、特别是高超音速非定常混合层的流动不稳定性的研究及其对混合的影响。 2.完善湍流相干结构动力学的理论模型,尤其是针对研究单个相干结构演化规律的模型,并研究其在湍流输运中的应用。 3.湍流多尺度结构的精密测量与多分辨分析。 4.近岸海域潮、波、波流共同作用下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的研究。
光学工程(原光学仪器)
批准时间 1978年 主要研究方向 1.光电信息处理与光技术在计算机科学中的应用 2.超快激光 3.图像处理科学与技术 现有学术队伍 现有硕士生导师54人,教授26人,副教授30人,讲师和工程师17人,硕士生78人。 主要设备情况 四极高频溅射机,超高速数字化仪,太宝石激光器,YAG泵浦染料激光器,扫描密度计,计算机,大型仪器设备和计算机工作站等。 获奖情况 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教委科学进步二、三等,省、部委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共计26项。 学术带头人(负责人,简介) 张以谟,1933年2月出生,男,教授,83年6月评为博士生导师。开拓了本学科应用光学、信息光学、光技术在计算机科学中的应用等研究方向。 王清月,1938年10月出生,男,教授,90年6月评为博士生导师。推动了天津大学光学工程学科建设,开拓了本学科超快激光等研究方向。 郁道银,1945年7月出生,男,教授,94年6月评为博士生导师。推动了天津大学光学工程学科建设,开拓了本学科图像科学与技术等研究方向。 人才培养 84年至98年间培养硕士207人,在读硕士46人。培养的研究生在思想品质,业务能力等方面都获得用人单位好评
精密仪器及机械
批准时间 1981年 主要研究方向 激光多普勒检测技术;管道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信号处理技术;现代传感技术,微机械与微执行器,激光焊接加工技术。 现有学术队伍 博士生导师2人,教授5人,副教授10人 主要设备情况 本硕士点同博士点共享精密测试技术与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有利用世行贷款和“211建设”资金购置的先进仪器设备。 获奖情况 “圆孤齿形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LDA法电子钟表微型步进电机动态特性测试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另有十余项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学术带头人(负责人,简介) 靳世久,男,生于1947年2月,教授,博士生导师。1970年毕业于天津大学精密仪器工程系。留校任教;1978年考取我国首届硕士研究生,1981年获工学硕士学位,继续留校任教;1988年至1989年在法国作高级访问学者。八十年代以来主持完成了十四项科研课题,其中四项成果获天津市和轻工部科技进步奖,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了近四十篇论文。 人才培养 已毕业和在学的博士生20余名; 已毕业和在学的硕士生80余名。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批准时间 1981年 主要研究方向 1.激光及光电测试技术 2.精密测量仪器与智能化 3.纳米测试技术 4.精密测控技术及仪器 5.现代分析技术与仪器 现有学术队伍 王宝光、刘书桂、林乐池、吉贵军、曲兴华、冯正鸣、王向军、段发阶、王仲、孙振东、叶声华、张国雄、陈林材、胡小唐、蒋诚志、庄葆华、范国梁 主要设备情况 建有“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有HP双频激光干涉代之坐标测量机,电子经纬仪,原子力显微镜,电子防震移,图形工作站等诸多。 获奖情况 获国家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教学成果奖及省部级奖等共28项。 学术带头人(负责人,简介) 叶声华教授,博士生导师,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尤其对激光测试技术有深入研究,在激光准直测量技术,视觉检测技术、激光衍射测量技术,激光光纤干涉测量技术等方面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高科技项目,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等26项,现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63”、“九五”攻关等多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及省部级奖共14项。已培养博士26人,硕士39人,博士后3人,在读研究生12人,博士后3人。叶声华教授的教研成果,“培养高质量的博士,关键抓创造性”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天津市一等奖。 人才培养 自94以来,毕业博士52人,毕业硕士205人,毕业本科生750人,出站博士后8人,在读博士生21人,在读硕士生39人,在读本科生270人,在站博士后4人。
材料物理与化学博士(硕士)点
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是1989年对立的新学科,同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3年获准建立博士点,1995年同其他两个学科一起获准建立博士后流动站。 材料物理与化学学科属当今前沿学科,它采用物理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研究涉及材料学领域内的各种课题。本专业有显著的半理半工特色,以低维材料物理和功能材料物理为主,兼及材料物理其它方面。本学科从开发出具有国际水平的双对靶溅射装置等起步,是国内薄膜物理研究的倡导单位之一,制薄手段齐全,属国内先进水平,并有较大影响。 现在学术队伍阵容强大,有博士生(兼硕士生导师)导师4人;姜恩永教授,林家逖教授,刘文西教授,阮永丰教授。硕士生导师3人;王家新教授,顾洪恩教授,王存达教授等。同时还有副教授5人。 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1.薄膜物理及功能材料;2.生物材料物理学;3.金属材料微观结构;4.晶体物理及结构物性;5.光学信息材料及物理;6.非晶态和纳米材料制备及物性;7.形状记忆合金材料等。 现有主要设备:有制备各种不同功能薄膜的系列设备,CVD法有:电子枪蒸发、离子束、对向靶溅射和CVD法等制备薄膜设备7(台)套;制备单晶设备3(台)套;测量微观结构及磁性测量设备等多(台)套;可供使用的学校分析中心的X光衍射仪,电镜,膨胀仪等材料测量设备。 近年来,先后完成来自国际合作、国家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部委及天津市科委、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的各种科研项目三十余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并有不少成果获国家级和部、委、市级奖。获1.全国科学大会奖2项;2.国家发明四等奖;3.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一项;4.天津科技成果一等奖;5.天津科技成果二等奖;6.其它部委奖3项,获得国家专利13项。 博士点(兼硕士点)学术带头人姜恩永教授,从事薄膜物理及磁性功能材料研究已有30余年,先后主持完成来自国际合作、国家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部委及天津市科委、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的各种科研项目二十余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30余篇,并有四项成果获奖和取得专利权三项,另外还获得由香港柏宁顿(中国)教育基金会金球奖。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材料;国家教育部高校物理及天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人事部博士后流动站专组成员;先后被国际同行推选为“国际应用磁学会99程序委员会和第二届国际磁性材料物理讨论会”学术委员等。 人才培养情况:截至98年底,招收国内外博士生21人,已毕业9人,接纳国内外博士后3人(国外2人,国内1人),招收硕士生62人,已毕业49人。 在职硕士生导师名单:姜恩永、王存达、杨吉生、顾洪恩、林家逖
材料学硕士点简介
材料学是国家学位委员会首批硕士点,本学科属天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设有无机非金属材料、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三个系,一个分析中心和国家教育部高温结构陶瓷及工程陶瓷加工技术开放实验室和形状记忆工程研究中心。 主要研究方向: 无机非金属材料:先进结构陶瓷、功能陶瓷及新型耐火材料。 金属材料:金属及合金的固态相变及应用,金属基复合材料、功能材料腐蚀与防护金属电化学钝化。 高分子材料:生物医用、功能、智能、高性能及多项高分子材料,树脂基复合材料。 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 腐蚀与防护:功能材料腐蚀与防护金属电化学钝化。 学术队伍: 现有硕士生导师35人,教授23人,副教授26人,讲师12人,高级工程师3人及工程技术人员23人,形成了具有强力的教学及科研实力的师资队伍,多年来为国家输送了大量高层次人才。 主要设备: 本学科拥有齐全的材料制备;如:陶瓷粉体制备成型设备各种油压机、热压机、等静压机、高温烧结炉及陶瓷部件加工机床、磨床等;各种金属热处理炉、中频成套熔炼设备、万能油压机等;同时拥有齐全的测试设备: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膨胀仪和各种材料力学试验机、金相显微镜、显微硬度计等。 获奖情况: 近十年来获国家级奖3项,省部级奖15项,授权专利11项。主要获奖项目如下: 1、电子衍射测定及未知晶体点阵新方法,1991年国家发明三等奖 2、连续退火复绕工艺用CW-A型防氧液,1989年国家发明三等奖 3、铁基形状记忆合金连接管道系列技术,1998年国家发明四等奖 4、标定衍射程序包,1988年国家教委科技二等奖 5、碳钢渗铝孔板波纹材料,1993年国家教委科技二等奖 6、铁基形状记忆合金研究,1997年国家教委科技三等奖 7、合金钢贝氏体中脊和双轨碳化物,1992年国家教委科技三等奖 8、莫来石陶瓷强韧化与应用的研究,1999年国家教育部科技三等奖 9、乳液聚合研究,1991年国家教委科技三等奖 10、智能高分子凝胶,1997年国家教委科技三等奖 11、显象管电子枪模具材料研究,1992年国家教委科技三等奖 12、热锻压模具材料研究,1992年天津市科技二等奖 13、TH-弹性防水材料,1992年国家教委科技三等奖 14、新型宫内节育器,1996年国家计生委三等奖 15、高温密封连接器,1995年国防工程华光科技三等奖 16、离子碳氮共渗工艺及设备研究,1990年机电部科技二等奖 17、碳纤维强铜基弹性复合材料,1990年财政部优异奖 18、提高弹性元件成品率及性能途径,1990年机电部优异奖 学术带头人: 袁启明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陶瓷科学院院士,现任天津大学先进陶瓷研究所所长,天津市硅酸盐学会及材料研究学会理事长。多年从事先进陶瓷材料的研究,特别是对莫来石陶瓷进行了全面和出色的研究工作,开创性地将莫来石陶瓷用于发动机绝热部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主持完成了国家“七五”、“八五”科技攻关项目“陶瓷绝热发动机用缸套上圈、缸盖底板”、“石油钻井泵陶瓷缸套”等八项、国家“863”高技术项目三项。莫来石陶瓷强韧化与应用的研究,1999年国家教育部科技三等奖。 王玉林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天津大学常务副校长。从事复合材料、功能及生物医学复合材料研究;承担了国家“七五”、“八五”科技攻关项目国家“七五”、“八五”科技攻关项目和国家“863”高技术项目;发表论文四十多篇。
材料加工工程硕士点简介
一.学科名称:材料加工工程 二.批准时间:1982年 三.主要研究方向: 1.焊接冶金及材料; 2.焊接结构强度及断裂; 3.焊接过程控制及自动化; 4.现代材料成型技术; 5.金属的强韧及表面改性; 6.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 四.学术队伍情况 天津大学材料学与工程学院材料加工工程学科是国家首批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是天津市首批重点学科。现有教职工26人,其中教授8人(包括博士生导师6人)、副教授11人、高级工程师2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12人;9人曾到国外进修或进行科研合作。学术带头人霍立兴教授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学术梯队建设合理,是一支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队伍。 五.获奖情况 1992年以来,本学科已经完成并通过鉴定或验收的科研项目54项。其中6项获国家级、国家教委及省市级科技成果奖。直接投入生产和应用的科研成果20余项。1992年以来在国内外期刊及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在国内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150篇,被国外重要检索刊物检索23篇。编写科研专著及各种教材12册,总计约400万字。其中两本教材获得国家级优秀教材奖。 焊接冶金及材料是本学科的优势研究方向之一,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曾先后承担并完成了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项博士点基金项目。获国家科委“六五”攻关项目重大成果奖一次;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两次;三等奖两次;天津市科技进步奖一次。 焊接结构强度及断裂是本学科的又一优势研究方向。焊接结构强度及断裂、疲劳和失效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曾承担并完成了5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项博士点基金项目及国家“六五”“七五”“八五”“九五”科技攻关课题。获国家“八五”攻关项目重大成果奖一次;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两次,二等奖一次。 焊接电弧物理及自动控制是本学科的特色研究方向之一。采用以激光为背光以及光谱测试等先进技术进行焊接电弧等离子体的诊断、熔滴过渡、气流分布状态、温度分布和热效率等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曾承担并完成了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项博士点基金项目,并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两次,三等奖一次。 焊接过程控制及自动化是本学科重点发展的研究方向。该方向先后承担了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已完成了四项。曾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一次,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 六.学术带头人(负责人)情况 本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为霍立兴教授 1.个人简介:男,1936年生。1960年毕业于前苏联乌拉尔基诺夫工学院。1979-1981年赴比利时国立根特大学材料研究所学习和工作,获该校应用科学博士学位。现为天津市授衔焊接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2.研究方向:焊接结构断裂及强度、焊接缺陷安全性评定、失效分析及工程断裂力学等。 3.科研成果:相继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委博士点专项科研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六五’、‘七五’、‘八五’、‘九五’科技攻关项目和多项原机械部、冶金部、铁道部、水电部、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等部委的科研项目。研究成果曾多次获奖,如: 1)“焊接结构断裂及强度“获1986年度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2)“全面屈服准则在焊接结构性能评定中的应用”获1991年度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3)“海上石油平台焊接结构抗脆性破坏研究”获1988年度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经委应用成果三等奖; 4)‘八五’科技攻关课题“压力容器极限与安定性分析及体积型缺陷的安全评定”随总课题获1996年度国家科委重大科技成果奖等奖励等。 4.发表论著情况:撰写学术专著两部、参编全国高校统编教材《焊接结构》中脆断和疲劳章节及《焊接手册》、《焊接测试技术》等著作的有关章节。在国内一、二级学术刊物、国际期刊及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如: 1)焊接结构工程强度,机械工业出版社,1995年 2)焊接结构断裂行为及评定,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年 3)焊接压力容器的大型试验及评定准则的研究,机械工程学报,1991年 4)不同强度匹配的焊接接头裂纹扩展特性,材料研究学报,1995,Vo1.9, No.2. 5)海洋平台钢的接头强度匹配对焊缝金属疲劳裂纹扩展性能的影响,石油学报 6) Investigation on Crack Arrest Characteristic of Welded Joint in Dynamic Tear Test. 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1992, Vol.5, No.2. 7) Investigation on Brittle Fracture Propagation-Arresting Characteristic of Steel Pipe 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1996,Vol.9, No.3. 8) Investigation on the characteristic of J integral parameter in welded joints. 11W. Doc. X-1343-96, China Welding, 1997, Vol.6, No.1 9) General Investigation on Weld matching in Strength. China Welding, 1995,Vol.4, No.2 10) Influence of Weld matching on Mechanical Behaviors. Mechanics Effects of Welding, 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rg, 1992 11) Investigation on Crack Propagating Characteristic of Welded Joints. Eigh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racture UKRAINE ’93,1993, Vol.4 12) Study on the J-Integral Failure Assessment Curve of Heterogeneous Welded Joints, 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1998,Vols.145-149, Tans Tech Publications, Swizerland 5.培养研究生情况:80年代以来共招收19名博士研究生、15名硕士研究生。其中9名博士研究生、15名硕士研究生已毕业。每年可招收博士生2名、硕士生1名。 6.社会兼职:1992-1997年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届金属材料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钢结构焊接协会副理事长;天津市失效分析委员会理事长;天津市政协委员。 七.人才培养情况:本学科已培养出大学本科生1781人,专科生60人。1982年以来,招收博士研究生43人,已毕业获博士学位32人。招收硕士生144人,已毕业获硕士学位121人。
动力机械及工程(内燃机)重点学科介绍
天津大学动力机械及工程(内燃机)学科是国家首批重点学科,建有“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内燃机研究所”及“天津摩托车技术中心”。该学科是国家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并设立了“工程热物理及动力工程”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在著名工程热物理学家和内燃机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史绍熙教授的创立下,该学科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学术队伍。现有教授和研究员19人(其中博士生导师9人),副教授、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师28人。
该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为:(1)内燃机燃烧、节能、净化的应用基础研究及相关交叉领域高新技术研究;(2)内燃机清洁燃料和新型燃料燃烧理论及燃烧新技术的研究;(3)内燃机排气污染物生成机理及控制技术的研究;(4)内燃机电子控制技术及运行优化理论的研究;(5)内燃机噪声及其控制技术的研究。近年来,该学科先后承担了国家八五攀登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八五、九五科技攻关项目等一批国家重大研究课题,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其中柴油机复合式燃烧系统、汽油机射流燃烧系统、激光多普勒测速技术分别获得了国家发明二、三、四等奖,还获得了一批省部委科技进步奖。最近,该学科在柴油机高压共轨式电控燃油喷射系统、多气门汽油机稀燃技术、天然气发动机燃烧系统、液体燃料雾化和破碎机理、内燃机废气后处理技术、振动与噪声及其主动控制技术、燃烧过程的激光测试等方面研究取得了创造性成果。目前承担研究课题88项,科研经费达1081万元。
该学科所属的实验室面积1万平方米,各种仪器设备总值2200余万元,其中超过10万元的大型仪器设备40多台套,如丹麦产的二维三光束氩离子激光多普勒测速系统,英国产SIGNAL900和P7500废气分析仪系统各,英国产P1800微粒采样系统,德国产准分子泵浦染料激光器,先进的气相色谱仪,数字高速摄影机,还有奥地利、日本产数据采集处理系统和数字分析仪,STATION?/FONT>10微机工作站等。
该学科学术气氛浓厚,学术思想活跃,与国内外学术交流频繁。多次成功地组织了全国及国际性学术会议(如第十八届国际内燃机会议),先后邀请国外著名学者百余人来室讲学,与国外一批大学、科研机构和公司建立了紧密的科研合作关系。还主办了《内燃机学报》和《燃烧科学与技术》、《小型内燃机》高水平学术刊物。
自1982年以来,该学科已培养博士生76名,硕士生近200人,博士后研究人员16人。现有在读硕士生30余人,博士生22人,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7人。现在每年需要四、五十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参加科研工作,每年接纳博士后3-4名。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设立的开放基金,还吸引了一批国内学者及俄罗斯、新西兰、朝鲜、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访问学者来室工作。该学科已经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内燃机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
该学科主要学术带头人为:史绍熙教授、赵奎翰教授、刘书亮教授、苏万华教授(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许斯都教授、傅茂林教授、解世文教授、郝志勇教授。
电机与电器
该硕士点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于一九八一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并从一九九九年起,升为博士点。 研究方向是: (1)电机运行理论与数学仿真; (2)电机控制; (3)新型及特种电机; (4)微电机。 本专业现有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和工程师4人。该专业设有直流电机实验室、感应电动机实验室、同步电机实验室、控制电机实验室、电机测试实验室、变压器实验室、电气控制实验室等。本专业的学位论文都结合实际的科研课题进行,既充实、巩固了研究生的理论知识,又培养、锻练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知识获取能力和科研能力。本专业培养的研究生能够胜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和其它相关领域的科研、高教、科技开发和管理等工作。该专业完成或在研的项目和取得的成果主要有: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及一大批企业委托的科技开发项目,获发明专利6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发明展览会金奖2项、银奖1项,为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做出了贡献。该硕士点的负责人为薛向党副教授,电力系副主任,中国电工技术学会高级会员,天津大学中青年骨干教师。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点简介
该学科1978年被批准为硕士点。 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授6名,副教授9名,讲师9名,高级工程师1名,工程师3名。 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装置、电力系统的安全性与稳定性、电力系统规划、电力系统的智能控制和故障识别、电力系统仿真、电力系统故障分析和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等。 现有动态模拟、高电压、继点保护等5个实验室,另有荣智健先生捐赠的计算机房一个。 科研成果显著,近年来获省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10多项,其中“电力系统静态和动态安全域的研究”和“电力系统的神经网络方法”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超高压输电线路的新型保护装置和微机保护以及城网规划等三项成果获国家教委科技成果二等奖。近年来,本学科人员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 该学科原学术带头人贺家李教授,是全国著名的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方面的专家。 学科学术带头人,余贻鑫,天津大学教授,IEEE高级会员。长期从事电力系统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城市电网规划,能量管理系统和配电自动化等方面的研究。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的著作有:“电力系统的安全性与稳定性”、“线性系统”和“电力系统稳定性的理论与方法”等。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七项,其中“电力系统静态与动态安全域的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理论成果一等奖。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硕士点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是一门综合了电能转换、电磁学、自动控制、微电子技术及电子信息、计算机等学科的新成就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交叉学科。作为电气工程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硕士点,目前有教授三人,副教授8人。 该学科学位授权专业点教学科研设备齐全,有电力传动自动控制、电工与电子、微机控制技术和控制理论等教学与科研实验室。该学科研究方向包括:现代电力传动及其计算机控制,电气传动的智能控制,电力电子技术,控制理论及其应用,计算机工业控制技术等。 该学科自1992年以来,在国内外发表了学术论文近90篇,出版专著5部。 近五年来,承担了大量研究课题,其中国家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八五”、“九五”攻关项目、国家基金和省部级项目18项,有7项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有5项获省部级奖励。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硕士点于1962年获得批准并同年招生,十年动乱中断后于1978年恢复招生,先后共培养硕士研究生70余名。1998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研究方向: 电路理论 图论与系统优化 可靠通信网优化设计 电路与系统的计算机辅助分析与设计 电磁场理论及其应用
学术队伍:教授2人,副教授7人,讲师2人,助教1人。
实验设备:
现代电工测量实验室 EDA实验室 计算机12台(586型10台,486型2台) 网络分析仪、打印机、绘图机各1台 获奖情况: 天津大学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 天津市教学楷模2人
学术带头人: 孙雨耕,男,1940年1月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大学自动化学院院长,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电子线路与系统学会理事,图论与系统优化专业学会主任委员,国家教育部电工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组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电路理论,可靠通信网优化设计,图论与系统优化。近年来主持并完成4项国家基金课题和3项协作课题,近十年发表论文25篇。
物理电子学与光电子学
批准时间 1996年 主要研究方向 激光技术、光电子技术、激光应用。 现有学术队伍 现有博士导师6人,教授13人,副教授及高中12人,讲师4人,其中有博士学位的13人。 主要设备情况 各种测试激光参数的仪器及设备,电子仪器等。 获奖情况 国家发明二等奖(1次),国家教委进步奖(6次),中科院特等奖(1次),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尤里卡博览会金奖(1次)等。 学术带头人(负责人,简介) 姚建铨,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科院院士。1965年天大研究生毕业,现为精密仪器学院名誉院长,光学学会理事,激光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曾应邀多次赴美、英、法、香港等地讲学等合作研究,完成研究项目三十多项,曾获国家发明二等奖,教委进步二等奖(3次)等,是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天津市特等劳模。在固体激光技术、非线性光学频率变换技术等方面有方向学术造诣,提出多项理论,创造新的技术体系,在国内外有一定声誉,发表的论文曾被名国学者引用百余次。 此外还有王清月,李世忱,邢岐荣,等带头人。 人才培养 已培养博士后四人,博士生40多名,硕士生60余人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学科简介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是由原《电子材料与元器件》及《微电子技术》合并而成的新型学科。本学科于1981年建立硕士点(微电子技术),1996年建立博士点(电子材料与元器件)。本学科现有博士生导师2人,教授7人,副教授14人,工程技术人员7人。自81年以来培养了硕士研究生70多人,现有硕士研究生22人,博士生5人。主要包括如下研究方向:
无机电子功能材料与元器件 片式元器件与SMT 光电负阻器件 传感器
在“七五”和“八五”期间本学科承担了包括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七五”、“八五”攻关项目共50余项,总经费约800万元。上述成果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电子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三项,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三项。在“九五”期间又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点基金、天津市基金及电子部等上级部门下达的科研项目近30项,总经费约500万元。 本学科学术带头人吴霞宛教授长期从事电子功能材料及元器件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无机电子功能材料,特别是MLC材料的研究和推广生产的过程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多次获国家教委和天津市科技进步奖,亨受政府特殊津贴。近期在国内外重要杂志上发表论文30余篇,为本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本学科在介质材料及MLC材料、片式元器件、敏感材料与传感器、新型半导体器件、光电子器件、专用集成电路设计以及功率器件等领域内均取得重要成果,有的已经推广使用。目前本学科设有功能陶瓷材料、片式元器件及SMT、敏感材料与传感器、材料与元器件测试及半导体小型超净工艺研究室,总面积约1000米2。拥有研制陶瓷材料、敏感材料、薄膜材料、半导体材料及元器件的主要工艺和测试设备,拥有一条功能陶瓷材料的小试生产线,为军工配套和民用生产作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本学科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国外重要刊物(如IEEE、E.D、S.S.E、C.A.),国内一级高水平刊物(如电子学报、光学学报、半导体学报、天津大学学报、硅酸盐学报、材料研究学报、硅酸盐通报)等发表50多篇。与国外著名大学和研究单位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硕士点简介
硕士点名称: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批准时间:1986年 主要研究方向: 1.光纤通信和光纤传感技术; 2.微波固态电路理论与设计; 3.电磁场理论与微波技术; 技术队伍、学术带头人、设备及获奖情况 技术队伍: 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2人,讲师3人。各研究方向分配情况如下:
光纤通信和光纤传感技术:鲍振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林斗教授;苏寒松副教授。 微波固态电路理论与技术:吴咏诗教授;戴居丰教授;丁荣林教授。 微波电路与微波通信:丁荣林教授;李媛副教授。
学术带头人: 鲍振武,男,1939年7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1963年毕业于天津大学无线电系,无线电技术专业。长期从事电磁场理论与微波技术教学、研究工作。1981~1983年作为中国政府派遣研究员(访问学者)赴日本东北大学从事光纤通信与光纤传感技术的学习与研究。从1983年以来,长期从事光纤理论、光纤通信、光纤传感器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负责或参加国家“六五”、“七五”、“八五”攻关任务,国家教委、电子部、天津市、中科院、中物院等省部委重点研究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十余项。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电子部新产品二等奖一项,国家专利2项,发表论文30余篇。现在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光纤通信和光纤传感技术。可招收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以及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物理电子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 培养研究生的物质条件: 现有电磁场实验室、微波实验室、计算机房、光通信实验室、光电子实验室、光传感实验室等,实验室面积230M2,仪器设备价值约120万元。可供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使用。 人才培养 本专业已培养硕士研究生33名,现有在读硕士研究生9名、博士研究生2名。
通信与信息系统硕士点简介
“通信与信息系统”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第一批硕士点(1981年)。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为:通信系统的理论与技术、通信网的理论与技术、通信电路与系统的设计及ASIC设计技术、智能系统与自动测试技术、光纤通信与光传感器。现有硕士生导师8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5人。主要仪器设备有:数字通信误码率测试仪、电台综合测试仪、频谱分析仪、可编程信号源、逻辑分析仪、微波网络分析仪等。近年来,获得市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市高校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 研究生在校期间,将在理论基础和科研能力两方面受到严格培训。学习课程,除了研究生院开设的公共基础课之外,本专业开设的主要学位课有:通信网基础、随机数字信号处理、编码理论、智能系统等。此外,还有反映本专业各研究方向前沿技术的近二十门选修课。 本专业主要培养现代通信网、卫星通信、移动通信、光纤通信、通信电路设计、电子测量、智能仪器与系统等方面的高级研究、设计与开发人员。毕业生主要去向为专业相关的科研单位、高等院校、高技术公司与企业等,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
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介绍
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是天津市重点学科。90年批准为博士点,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主要研究方向:电视与数字视频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数据压缩与编码处理、线性与非线性滤波理论及应用、光纤通信及光传感器在专业具有博士生导师7名、教授13名、副教授17名。本专业拥有SUN工作站、HP逻辑分析仪、泰克数字示滤波等科研设备。近年来,本专业有多项科研项目获得各级奖励。 其中: “直径91钻孔彩色电视设备”获国家科技进步2等奖 “电视多工广播”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1等奖 “CWT—1型彩色井下电视系统”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2等奖 “非线性滤波理论及其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3等奖 “电视技术用于水井检测的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3等 “STVR—C系列卫星电视接收设备”获天津市科技进步3等奖 “全景式(SJ—2)水井检测彩电系统的研究”获天津市科技进步1等奖 “运动技术录象解析仪”获体委科技进步4等奖 “STVR—C系列卫星电视接收设备”获天津大学科技进步2等奖 “自适应预测图像编码系统”获天津大学科技进步2等奖 “噪声图像的非线性滤波理论和方法研究”获天津大学科技进步2等奖 “信号处理用于提高电视质量的研究”获天津大学科技进步2等奖 “二维抽取和插”获天津大学科技进步2等奖 “互补滤波提高电视图像清晰度的研究”获天津大学科技进步1等奖 近年来,本专业共培养博士研究生27名、硕士研究生68名。 俞斯乐教授做为本专业的学术带头人,在学科建设和发展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俞斯乐,1983~1991年任电子系主任。男,1930年出生于苏州。1952年南开大学电机系毕业。现任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授,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博士点学术带头人,电视与图像信息研究所所长。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理事,<电子学报>编委。中国电子学会会士,IEEE高级会员。 长期从事电视、数字视频和视频压缩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通信与电子系统专业首批硕士生导师和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首批博士生导师。培养博士生10名,硕士生约30名。主编我国第一本彩色电视为主线的高校统编教材<电视原理>,其第2版和第4版分别获全国工科电子类专业优秀教材二等奖和一等奖。曾与同行专家共同倡议我国开展电视多工广播研究;有关成果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80年代中期以来,致力于新一代电视信号处理技术的研究,并率先在一级学报发表研究动向和发展对策的文章,成为我国学术界推进HDTV研究的先驱者。曾应聘为专家组组长或成员,参与国家HDTV方面的攻关项目和重大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论证工作。 近年来主持的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有:高清晰度电视频带压缩和编解码系统、基于小波和分形的序列图像编码等。与本人研究生合作发表的最新文章有:Dynamic rate scaling of coded digital video for IVOD applications (IEEE Trans. on CE,1998,NO.3)、基于FPGA的数字高清晰度电视视频解码器的设计和实现(<电子科学学报>1998,NO.6)等。1996年,“数字HDTV/TV频带压缩编解码技术”获电子部重大成果奖励;国家计委、科委、财政部授予国家“八五”科技攻关先进个人称号。1998年获天津市“九五”立功奖章。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硕士点是于一九九八年被批准的(当时称为工业自动化)。主要研究方向有:控制理论及其应用,计算机自动控制及管理系统,知识工程与智能自动化,工业自动化装置。 从事该专业领域教学及研究人员有教授3人,副教授6人,讲师4人。用于培养研究生及进行研究的主要设备有各类微机20台,实验控制装置9套,实验面积510M2。 一九九一年以来完成国家、省部级及企、事业单位科研项目30项,经费400多万元,其中获省部级奖励四项。 该专业自设立以来,每年都吸引国内大量的应届、往届本科毕业生报考,是我校硕士专业中报考人数最多的专业之一,为国家培养了许多高层次的人才。 学术带头人王先来教授,男,1946年生,1970年毕业于天津大学电机与动力工程系,1980年至1982年在比利时新鲁汶大学进修现代控制理论并进行学术研究,1988年至1989年在英国UMIST进行学术研究。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和智能自动化专业委员会委员,《控制理论与应用》学术刊物编委。
081102 硕士点、博士点学科名称:检测技术及其自动化装置 本学科分别于1996、1997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主要研究方向为: (1)在线检测技术及系统; (2)两相流/多相流在线检测技术; (3)传感技术及信息处理; (4)在线计算机测控系统; (5)计算机过程控制理论及工程应用; (6)基于C/S结构的管理控制网络系统; (7)交通检测与控制系统; (8)CIMS、计算机网络及仿真系统; 该博士点现有博士生导师3名,教授7名,副教授5名。获博士和硕士学位的青年教师14名,工程技术人员6名。本专业教学科研设备齐全,共分为5个实验室: 流量实验室:主要设备有大型水塔,可进行水流量标定实验;小风洞实验室,进行气体流量实验研究; 过程调节系统实验室:设置有多台计算机,可进行DCS实验研究以及局域网仿真模拟研究; 传感技术及信息处理实验室:可进行多种过程参数检测,并可通过计算机构成多种参数的测控系统; 交通检测与控制实验室:主要对城市交通流进行模拟实验及控制; CIMS仿真研究实验室:具有微机局域网络,可与校园网和Internet网联网,能够进行CIMS、计算机网络仿真研究实验。 自1990年以来,鉴定完成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科学合作等项目10项,各部委及其它项目46项,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7项,其它奖5项,获国家专利9项。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的8项。已发表论文200余篇。该学科在国内具有较强的势力及影响。 学术带头人徐苓安教授,多年来从事两相流/多相流检测技术以及在线检测技术及系统的研究,先后承担国家“八五”、“九五”攻关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取得有影响成果,达到国内领先及国际先进水平。先后培养了3名博士生,15名硕士生,是一位有突出贡献的天津市政府授衔专家。
系统工程硕士点简介
系统工程是当前发展很快的新兴学科之一。系统工程专业以各类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培养面向系统、软硬结合、注重应用、强调集成的高级系统工程技术人才。 天津大学系统工程专业是我国首批可以授予系统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单位之一。系统工程专业是天津大学的原有的六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之一。多年来,系统工程学科在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十分显著成绩。天津大学的系统工程在国内外学术界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系统工程基础,掌握计算机技术,从事系统规划、总体方案设计和论证、系统控制与管理、管理与决策分析、计算机辅助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的研究对工程技术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研究给予同等重视,并十分重视开拓新的前沿性研究领域,在国内同类研究中颇具特色。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已形成以下主要研究方向: 大系统和复杂系统的理论及应用:递阶和分散控制、优化等; 决策理论与决策支持系统; 非线性系统分析; 人工神经网络理论与应用; 广义系统理论方法; 2-D系统理论方法; 交通系统控制; 金融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 近年来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还承担了多项企业委托项目。近年来获得了多项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硕士点
天津大学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学科自1985年组建,并开始科学研究和研究生的培养工作,1996年被国家教委学位办正式授权为硕士点。 该硕士点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3人、讲师3人,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模式识别、智能系统、智能信息处理理论与应用、图像识别与计算机视觉、并行处理与分布式系统、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方向的研究,先后承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5攻关、863、国家气象局95重点等多项研究课题,获国家科委技术进步(三等)一项、省部级奖(二等)三项,在国内外公开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培养研究生50人。 学术带头人:刘正光教授,主要从事智能系统,图象识别和并行处理等方向的研究,部分成果已在水利施工自动化及气象预报等领域中获得应用。获国家及首部级科技进步奖四项。
建筑历史与理论学科硕士点简介
本学科硕士点成立于1984年,现有硕士导师4人。长期以来,在各位教师努力下,在进行古建筑的测绘和研究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在全国建筑院系中占据独特地位,曾获得原国家教委国家级教学成果特别奖,被国家文物局指定为有资格进行古建筑复原设计的少数几个单位之一。 本硕士点在清代皇家园林、陵墓和风水科学和中国古代工程图学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在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尤其是在天津控建筑、东方建筑和类型建筑的研究方面具有独到之处,受到海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地衢昙寺、北海等古建筑复原工程中获得了好评,此外,本学科在利用红外线近景测量,计算机复原古建筑设计方面积极探索,取得不少的研究成果,填补了某些研究空白。多年来,围绕这些研究方向,在硕士研究生培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本学科学术带头人是王其亨教授,学术负责人是王蔚副教授每年招收硕士生3~5名。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学科硕士点简介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学科硕士点成立于1981年,1986年被评为天津市重点学科。该硕士点师资雄厚,有中科院院士彭一刚教授以及聂兰生教授、黄为隽教授、邹德侬教授等这些在国内外亨有盛誉的专家,还有一批海外学成回国,以及建筑设计与理论方面学有所长的中青年学者。现有硕士导师14人。多年来,在各位导师的共同努力下,在建筑美学与空间构图理论、中国古典园林研究及现代园林设计、地域建筑文化与更新、建筑设计方法论、建筑防灾、旧建筑改造、日本现代建筑以及中国当代建筑研究等方面,努力开拓、奋力进取,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创作实践中均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果,处于学科发展的前沿。同时,积极利用“211”工程实验室的设备,完成数据采集和还原、虚拟现实和多媒体制作等高科技实验项目,进行建筑创作和理论的研究,取得不少研究成果。 近年来,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等10余项资助。在建筑美学与空间构图理论、中国古典园林研究及现代园林设计、中国当代建筑研究等已在全国占有领先地位。其研究成果在国内、国外和香港、台湾地区具有广泛的影响。同时,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学术研究、工程设计等多项奖励,在全国亨有较高的声誉,积累了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力量和经验。现本学科一级学科学术带头人为中科院院士彭一刚教授,二级学科学术带头人是邹德侬教授,学术负责人是曾坚教授,每年保守硕士生20名左右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硕士点简介
天津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硕士点是1981年首批经国家教委批准建立的。该硕士点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设计、居住区规划、中外城市建筑史、城市更新与再发展、风景园林与主题公园规划设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 现有正、副教授5人、讲师2人、助教1人及返聘教授6人。 天津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硕士点近年来多次荣获国家省部级奖项,其中武清县石庄镇总体规划获天津市勘察设计二等奖及建设部试点镇优秀奖。在参与国内组织的重大规划设计招标活动中多次中标获奖。其中天津市梅江新区规划、天津春华里旧区改造规划、石家庄世纪公园规划、福建南平九越湖旅游度假区规划设计等均被评为第一名或中标方案。 学术带头人荆其敏教授多年来致力于城市设计与生态建筑领域研究,曾出版多册学术著作及大量学术研究论文。 该硕士点在人才培养方面强调务实求新,多年来为国家部委及省市设计院高等院校培养了大批技术骨干人才。
建筑技术科学专业简介
本专业利用现代先进技术和方法解决建筑在设计、构造及建筑工业化中的技术、科学问题以创造合理的建筑构成和良好的物理环境(如:声环境、光环境、热环境等)。该专业培养从事建筑设计、研究、教学及生产中高级专业技术的人才,即是一门指导建筑设计的技术理论学科,同时具有很强的应用性。 本专业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博士学位授予点。硕士点于1978年批准,博士点于1996年批准。连续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项目,多年来利用微机的图像处理、仿真专家系统等技术,结合声光热等物理环境对人生理及心理反应的规律、对光环境、色环境、声环境方面的模拟,仿真评价方面做了系列工作,享有一定盛誉;在建筑节能、太阳能建筑、音质设计、噪声控制、材料特性的利用及测试技术上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取得众多成果。 本专业有建筑物理实验室除包括声学、光学、热工三部分,一般测试仪器外还有远红外景象节能诊断仪及系统的图像处理装置声音数字化模拟等先进设备,研究室及先进的计算机,测试仪器等设备,并有专用计算机房供研究生使用。 指导教师及研究方向:
沈天行 |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 建筑物理环境(声光热)及设计研究
- 建筑物理环境可视、听化仿真设计技术
- 智能建筑与建筑智能化技术与可持续发展技术
|
马剑 |
副教授 |
|
慎铁刚 |
教授 |
|
|
高辉 |
副教授 |
|
- 可持续建筑(绿色、太阳能、节能建筑)
- 建筑及技术设计方法
- 建筑工业化
|
化学工程博士点、硕士点简介
天津大学化学工程学科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1981年批准的首批具有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点和国家重点学科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 本学科建有多所研究基地,如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精馏实验室、国家级精馏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化工部天津大学工业结晶研究开发中心等。本学科点拥有数千平米的实验室和总价值8000万元以上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实验检测设备和仪器,科研条件优越。 本学科现有专职教学、科研人员110余人,主要学术带头人为中科院院士,国际著名蒸馏专家余国琮教授。在他的领导下,形成了一支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年龄层次与知识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其中的12名博士导师、18名教授、31名副教授是学术造诣较高、成绩突出的学者专家,此外还荟集了一大批积极开拓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优秀青年教学研究人员。 化学工程是研究化学工业及与其相关工业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化学过程、物理过程及其所用设备的设计与操作和优化的共同规律的一门工程学科,其学科内容包括:单元操作(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化工热力学、化工传递过程及化工系统工程等5个学科分支,本学科覆盖面广,与能源、材料、电子、冶金、食品轻工及环境保护等部门都有密切关系。本专业研究方向几乎涉及化学工程的各个领域,如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化工流体力学与传递过程、传质与分离工程、化工过程系统工程、核化学工程、化工应用数学、环境化学工程等。 本学科极为重视人才的培养,特别是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多次获得优秀博士生、硕士生奖和优秀教学成果奖。目前,已培养博士生90名,硕士生380余名,我们一直把研究生当作一支重要的科研力量。在研究生的参与下,本学科已完成项目300余项,其中重大项目3项,国家级项目50余项,省市部委级项目60项,企业委托项目百余项。已获各级科技进步奖65项,鉴定成果95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700余篇、出版专著和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被广泛采用的高教统编教材30多种。 本学科点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有70多项,总经费3600多万元,其中国家级及省市部委级项目50余项。天津大学化学工程学科已被列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一期投资800万人民币,建立“现代传质与分离技术”研究和开发基地。 本学科点每年计划招收本科生约60名,硕士生约50名,博士生约15名。为研究生开设课程有30多门,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和毕业论文工作,将使学生既掌握了扎实的专业基础,又具有了宽阔的视野和解决新问题所必须的概念与技能,从而为学生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化学工艺
化学工艺是研究各类化学品的合成方法、原理、流程、设备及其相关基础理论的科学,直接为石油化工、生物、医药、环境、能源、材料等服务,关系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在整个化工领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天津大学化学工艺(前身为有机化工)学科1981年被批准为首批博士学位授权点,1986年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学科,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之一。现建有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一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后流动站、绿色化学技术研究中心、膜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 该学科学术梯队实力雄厚,学术带头人陈洪钫教授是我国有机化工专业创建人之一,在有机化工反应、有机化工分离等领域有很深造诣,曾任天津大学石油化工学院院长和化工系主任多年,学术带头人中还有包括米镇涛教授、马沛生教授、刘家祺教授、许根慧教授在内的一批学术造诣精深,成就卓著的国内知名教授。近年来该学科又补充了一批近年来毕业或深造于国内外著名学府的知识新颖、锐意进取、充满生机的中青年学者。 本学科具有一流的基础设施,现有实验室面积2800平方米。本学科具备先进的研究与测试手段,包括国家投资和世行贷款在内,现有仪器资产2000万元以上。 该学科立足国际学术前沿,以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创新能力作为教学和科研的主导思想,研究方向辐射面广、集成性强。在新型合成工艺、一碳化工、新型高效分离技术、反应与分离集成技术等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并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科研项目多次获国家或省部级奖励,在取得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推动了国内化学工艺学科的发展。 该学科是天津大学化工领域中的骨干学科,是国内化学工艺领域重要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近四十年来为我国化工行业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本学科点已培养出本科生近5000人,硕士生近200人,博士生近40人。这些毕业生的大多数已成为国内教学、科研、生产、管理等部门的骨干力量(包括多名工程院士和部门技术领导等),还有一部分毕业生在国外著名高校工作。近期配合国家“211”工程建设推出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与管理措施将会使本学科的教学和人才培养在下世纪初跻身世界一流水平。 本学科一贯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目前已与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二十余所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起学术联系,并与欧美、日本等国的十多个大公司签立了合作协议。 本学科的研究领域由基础、应用基础和应用三部分组成。根据21世纪高新技术发展趋势,利用现有工作基础和优势,近期的主攻方向和优选研究领域主要有: 新型绿色化学工艺(高效洁净化工新工艺,生物技术,膜技术):设计与环境友好新分子和新材料,使用无公害的原材料路线,开发洁净、高效的新型反应、分离技术以及反应与分离集成技术,最终实现零排放的绿色化学工艺,达到用新的反应与分离技术实现化学工业的低能耗、无污染,同时研究天然产物分离纯化与合成。 离新技术用功能化学品的合成:研制信息产业微电子用各类高纯化学品、航空航天用高能量密度燃料,高效、高选择性催化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特种材料用单体等,确保高新技术领域的发展需求。探索新型催化过程及机理,研究界面反应与传递。 过程科学与工程技术:开展分子热力学、过程系统工程、过程模拟放大等基础研究,解决原型技术的工业放大
生物化工学科简介
生物化工即生物化学工程,该学科诞生于50年代,80年代发展迅速,成为化学工程与生物技术领域举足轻重的交叉发展学科;它致力于生物技术产品过程理论、技术、设备和工艺和研究和开发,在将生命科学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起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其涉及内容包括多相与生物反应工程、生物分离工程、细胞培养工程、代谢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及其应用、生态工程、生物功能材料、环境工程等。 天津大学生物化工学科在近20年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是我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3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成立本科专业,1996年成为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并有博士后流动站。目前天津大学该学科已发展成为以青年学术带头人为主、研究方向各具特色、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高水平教学科研队伍,其中包括:博士生导师胡宗定、孙彦、元英进、赵学明4名、副教授5名,5人具有博士学位,国家科委生物开发中心专家组成员1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专家孙彦、元英进教授2人。主要学术带头人胡宗定教授是国内外知名生化工程专家,在生物反应器和生物反应工程等领域多有建树。 天津大学生物化工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有:(1)胡宗定教授为首的多相与生物反应工程、生物反应器;(2)孙彦教授为首的生物分离工程、复合生物过程;(3)元英进教授为首的植物细胞培养工程、天然产物及反应工程;(4)赵学明教授为首的生物反应与代谢工程;(5)甘一如副教授为首的基因工程制药;(6)董晓燕副教授为首的蛋白质工程;(7)闻建平副教授为首的环境生物工程等。天津大学在这些各具特色的研究领域均取得了突出成绩。 天津大学生物化工学科注重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各研究方向建立了相应的科研实验室,基础设施齐全,其中包括:符合GLP标准的基因工程药物实验室、各种发酵及动植物细胞培养装置、各种分离纯化及分析检测设备等,实验室面积1000余平方米。至1998年底,已培养博士12人,硕士48人,博士后6人;其中不少在国内外大学继续深造,已有多人成为我国生物化工界的中坚力量。1990年以来,本学科已完成科研重大项目28项,其中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3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基金2项,国家教委、天津市和其它部委基金和攻关项目20余项,合计经费达7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出版学术专著、译著和教材12部。同时,国家对本校该学科的建设极为重视,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一期投资400万元,将于2000年前建成“生物技术与生物加工工程”研究基地。 天津大学生物化工学科非常重视同国内外同行交流与合作。目前已与德国国家生物技术研究院、英国剑桥大学、伯明朝翰大学,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日本东京大学、大阪大学、神户大学、九州大学,奥地利格拉兹技术大学,澳大利亚Adelaide大学等均有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协议,可为本学科的硕士和博士继续深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机会。
核燃料循环硕士点简介
原名核化学化工,1986年授权,现主要研究方向:
1.环境核化学与水化学;2.核素物理化学与分离技术; 3.核素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及其最终处置。
现有教授3名,副教授6名。具有开展放射性工作的基本设备和多种测试仪器,包括痕量核素检测装置,可做极低浓度下的实验。备有铀转化工艺试验系统,银质高温耐蚀热天平及反应系统等。已培养了硕士生50多名。1986年以来共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9次,最新成果《镭的迁移规律及其最终处置中阻滞扩散研究》经4位院士及7位权威专家鉴定(核总科监字[1998]第034号)结论为:“这项研究,为我国核工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是一项同时具备开创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的优秀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学术带头人王榕树教授,化学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兼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学会理事,纽约科学院院士。在环境核化学与水化学交叉范围内,提出并发展了多项基础理论、新方法及新材料。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核科学基金和国家攻关课题。在《中国科学》等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80多篇。目前正主持国家八六三计划项目,核工业项目和博士点基金等研究课题。
生物医学工程及仪器
批准时间 1981年 主要研究方向 智能化生理检测医学仪器,人体信息检测技术,现代医学成像技术,医用物理。 现有学术队伍 现有教授五名,副教授十名,高工二名。 主要设备情况 多导生理的录仪,多功能光学显微镜,多用超声仪器,及微机十余台。 获奖情况 获国家发明二等奖一项,四等奖二项,部委级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三项、三等奖二项。 学术带头人(负责人,简介) 王明时,教授,人体信息控测技术 虞启琏,教授,现代医学成像技术 吕杨生,教授,生物医学信号处理 万柏坤,教授,医学物理 冯远明,副教授,生物电磁学 李 刚,副教授,智能化医学仪器 胡 勇,副教授,生物医学信息检测与处理 人才培养 已培养硕士毕业生六十余名
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点简介
该硕士点由原系统工程、管理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管理科学和工业工程专业所组成。1997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调整为“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授权。
主要研究方向: 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 工业工程理论与应用 管理信息系统 工程项目管理 国际工程管理 管理科学与决策分析
现有硕士导师45人,其中教授30人,副教授30人,在读研究生363人,已培养硕士研究生(获硕士学位)320人,工作在国家经济建设各个岗位上。
会计学硕士专业内容简介
研究方向 1.国际会计,2.管理会计,3.财务管理,4.财务审计,5.会计信息系统 专业描述 会计学是采用价值指标系统地描述经济和组织的状态及其变化,从而形成的揭示会计活动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会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国民经济和企业管理中出现了一系列的新现象,形成了会计学亟待研究和解决的主要问题。同时,会计学也是一门综合性很强学科,它需要统计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等的支持,从中获取所需的定量分析方法和计算机辅助管理技术。另外,经济和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对会计业务提出了新的需求,会计的分析、决策、监督、审计、控制等职能在不断扩大和加强,形成了会计学新的研究领域和方向,极大地丰富了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范畴。会计学的研究与应用需要建立起可以与国际接轨并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需要支持我国经济和企业管理的科学化进程。会计学的发展不仅具有显著的学术价值,而且可以产生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迫切需求大批既具有深厚的会计学理论基础,又具备较为全面的经济和经营管理知识,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术的高级复合型人材。 本学科是硕士学位授予点,在相邻学科一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点专业中设有会计学与财务管理培养方向。 培养目标,分配去向 本专业研究生教学强化理论基础,拓宽专业领域,注重能力培养。本专业有严密的教学体系,先进的计算机实验室,以及专业实习单位。从入学开始,研究生可以选修参加教师承担的研究项目。 本专业硕士生适宜到中外合资企业、国有大中型企业、财政与税务部门、金融与保险业、国家机关及高等院校等行业和单位,从事会计学的应用实践、管理或教学与研究工作,可以发展成为企业的高级财务主管。 学术成就和特色 近年来,本专业承担了多项国家重点科技研究项目、国家自然基金委项目、省市部委的科研项目、大中企业的财务咨询、评估和信息系统开发项目,获得多项省市部委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励,开发成功了一系列可以商品化推广的财务会计应用软件系统。每年发表论文数十篇,已经出版著作和教材十余部。 师资队伍 本专业现有教师12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5人,青年教师全部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与国外大学、国内大中型企业等开展了良好的合作研究,掌握会计学最新研究方向和成果,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主要课程 本专业研究生除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英语、计算机技术及其基础等基础课之外,还需要学习管理数学基础、运筹学等定量分析方法,要求重点了解和掌握高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税务会计、国际会计、国际财务管理、金融会计、会计审计、会计信息系统等专业课程的基本思想、理论、方法、工具和最新研究成果。
企业管理硕士点简介
该硕士点是根据国务院学科设置调整的规定,由管理工程硕士点(1979年批准该点)直接转为企业管理硕士点。 该硕士点拥有从管理工程、系统工程、技术经济三个硕士点转来的资深教授、副教授、整个学术队伍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很强的研究实力。 该硕士点共有教师23名,其中正教授5名,副教授7名。他们承担了数十个项国家和地方课题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众多的研究成果,培养出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其中一批硕士毕业生在各级领导岗位、跨国公司、大型企业、金融证券机构里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该专业硕士生指导教师研究方向如下: 赵黎明教授 国际经营与市场 和金生教授 企业战略与企业文化 汪波教授 市场研究与预测的理论和方法 王树林教授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应用 陈通副教授 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 该专业学术带头人为赵黎明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有众多重要科研成果,发表过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与专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