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加工工程博士点学科简介
一.学科名称:材料加工工程 二.批准时间:1982年 三.主要研究方向:
焊接冶金及材料; 焊接结构强度及断裂; 焊接电弧物理及自动控制; 焊接过程控制及自动化; 金属强韧性及表面改性。
四.学术队伍: 天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加工工程学科是国家首批博士学位授权点,是天津市首批重点学科,现有教职工26人,其中教授8人(包括博士生导师6人)、副教授11人、高级工程师2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12人;9人曾到国外进修或进行科研合作。学术带头人霍立兴教授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学术梯队建设合理,是一支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队伍。 五.获奖情况: 1992年以来,本学科已经完成并通过鉴定或验收的科研项目54项。其中6项获国家级、国家教委及省市级科技成果奖。直接投入生产和应用的科研成果20余项。1992年以来在国内外期刊及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在国内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150篇,被国外重要检索刊物检索23篇。编写科研专著及各种教材12册,总计约400万字。其中两本教材获得国家级优秀教材奖。 焊接冶金及材料是本学科的优势研究方向之一,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曾先后承担并完成了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项博士点基金项目。获国家科委“六五”攻关项目重大成果奖一次;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两次;三等奖两次;天津市科技进步奖一次。 焊接结构强度及断裂是本学科的又一优势研究方向。焊接结构强度及断裂、疲劳和失效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曾承担并完成了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项博士点基金项目及国家“六五”、“七五”、“八五”、“九五”科技攻关课题。获国家“八五”攻关项目重大成果奖一次;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两次,二等奖一次。 焊接电弧物理及自动控制是本学科的特色研究方向之一。采用以激光为背光以及光谱测试等先进技术进行焊接电弧等离子体的诊断、熔滴过渡、气流分布状态、温度分布和热效率等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曾承担并完成了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项博士点基金项目,并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两次,三等奖一次。 焊接过程控制及自动化是本学科重点发展的研究方向。该方向先后承担了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已完成了四项。曾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一次,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 六.学术带头人(负责人)情况 本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为霍立兴教授 1.个人简介:男,1936年生。1960年毕业于前苏联乌拉尔基诺夫工学院。1979-1981年赴比利时国立根特大学材料研究所学习和工作,获该校应用科学博士学位。现为天津市授衔焊接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2.研究方向:焊接结构断裂及强度、焊接缺陷安全性评定、失效分析及工程断裂力学等。 3.科研成果:相继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委博士点专项科研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六五’、‘七五’、‘八五’、‘九五’科技攻关项目和多项原机械部、冶金部、铁道部、水电部、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等部委的科研项目。研究成果曾多次获奖,如:
1)“焊接结构断裂及强度“获1986年度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2)“全面屈服准则在焊接结构性能评定中的应用”获1991年度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3)“海上石油平台焊接结构抗脆性破坏研究”获1988年度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经委应用成果三等奖; 4)‘八五’科技攻关课题“压力容器极限与安定性分析及体积型缺陷的安全评定”随总课题获1996年度国家科委重大科技成果奖等奖励等。
4.发表论著情况:撰写学术专著两部、参编全国高校统编教材《焊接结构》中脆断和疲劳章节及《焊接手册》、《焊接测试技术》等著作的有关章节。在国内一、二级学术刊物、国际期刊及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如:
1)焊接结构工程强度,机械工业出版社,1995年 2)焊接结构断裂行为及评定,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年 3)焊接压力容器的大型试验及评定准则的研究,机械工程学报,1991年 4)不同强度匹配的焊接接头裂纹扩展特性,材料研究学报,1995,Vo1.9, No.2. 5)海洋平台钢的接头强度匹配对焊缝金属疲劳裂纹扩展性能的影响,石油学报 6)Investigation on Crack Arrest Characteristic of Welded Joint in Dynamic Tear Test. 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1992, Vol.5, No.2. 7)Investigation on Brittle Fracture Propagation-Arresting Characteristic of Steel Pipe 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1996,Vol.9, No.3. 8)Investigation on the characteristic of J integral parameter in welded joints. 11W. Doc. X-1343-96, China Welding, 1997, Vol.6, No.1 9)General Investigation on Weld matching in Strength. China Welding, 1995,Vol.4, No.2 10) Influence of Weld matching on Mechanical Behaviors. Mechanics Effects of Welding, 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rg, 1992 11) Investigation on Crack Propagating Characteristic of Welded Joints. Eigh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racture UKRAINE ’93,1993, Vol.4 12) Study on the J-Integral Failure Assessment Curve of Heterogeneous Welded Joints, 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1998,Vols.145-149, Tans Tech Publications, Swizerland
5.培养研究生情况:80年代以来共招收19名博士研究生、15名硕士研究生。其中9名博士研究生、15名硕士研究生已毕业。每年可招收博士生2名、硕士生1名。 6.社会兼职:1992-1997年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届金属材料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钢结构焊接协会副理事长;天津市失效分析委员会理事长;天津市政协委员。 七.人才培养情况:本学科已培养出大学本科生1781人,专科生60人。1982年以来,招收博士研究生43人,已毕业获博士学位32人。招收硕士生144人,已毕业获硕士学位121人。
工程热物理博士点简介
我校工程热物理学科在1981年首批确立为硕士点,1984年被批准为博士点,1990年被评为天津市重点学科,是我校211工程首批重点资助学科之一。包括热能与制冷工程系、热能研究所(含制冷热泵与节能技术研究室、太阳能研究室)、地热研究中心。在基础设施、人员结构和发展规划方面已具备发展为重点学科的潜力。 本学科现有教职工46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4人,讲师6人,工程师9人,在师资力量方面有较高的素质。师资队伍来自国内名牌大学,十多人次以访问学者、高级访问学者、合作培养博士生等形式在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大学或研究所交流学习。青年教师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梯队中有3名博士导师和12名硕士导师,有跨世纪中青年优秀教师和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等。 工程热物理学科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如下方向:低品位能源(包括地热、太阳能、余热)有效利用研究,制冷、热泵节能技术,新工质和无环害代用工质(含自然工质)的热物性,新型蓄冷介质的研究,换热技术的强化,生物材料(如种子)的干燥特性研究,新型热力系统(包括新型动力机和压缩机)的研究等。课题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紧跟世界工程热物理的学术前沿,并密切联系我国经济建设实际。有坚实的理论研究和实验基础,并已形成梯队。现本学科博士点除承担大量国家级和省部级研究课题任务外,正向工企业节能、能源利用、空调、环境保护等领域开拓和发展横向联系。近5年已在一级学报和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有关论文80篇,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3项。 本博士点是国内最早研究热泵节能技术的单位之一。在这一方向上已完成十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省部级基金项目。项目从热泵节能基本理论入手,以混合工质节能为核心,以保护臭氧层和减少温室效应为目标,用现代控制理论研究逆循环(制冷、热泵)热力学系统调节的动态特性,推导调节过程的数学模型,研究微机控制的电子膨胀阀、变频器自动控制、混合工质变浓度容量调节等新型方式的基础理论和优化计算,为节能型制冷热泵系统提供动态仿真理论依据和实验装置,对发展我国冰箱、空调机,热泵等系统的节能、提高舒适性、提高设备利用率和可靠性取得一系列成果。已在系统的动态仿真、参数优化、实验装置的建造和数据采集和处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积累较丰富的经验和试验数据。 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我校211工程重点投资建设,已建立多台研究配套实验装置,如PVTx热物性测试装置,水—水热泵试验台,空气—空气热泵试验台,热泵干燥实验台,传热特性试验台,符合国家标准的具有微机自动控制房间热平衡试验台等。有进口数据采集系统2套和其它高精度仪表,可用于动态实验研究。 学术带头人马一太教授,男,1945年出生,河北唐山人,博士生导师。1968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动力工程系,1982年获硕士学位,80年代开始从事热泵节能技术及混合工质循环特性的研究。87年至88年赴联邦德国埃森大学应用热力学与空气调节研究所进修,在现任国际制冷学会主席、国际知名热泵权威F.Steimle教授指导下从事高温热泵节能特性研究和新型氟利昂循环特性研究,89年获博士学位。1997年在美国伊利诺大学从事高级访问学者学术交流期间,从事CO2用于汽车空调和民用热泵的研究。现从事应用热力学、制冷空调热泵系统的节能、替代工质热物性研究工作。近5年发表相关论文25余篇。 本博士点已培养硕士生145人,博士生14人。博士后1人。所培养人才受到国内外用人单位的欢迎和重用。
动力机械及工程(内燃机)重点学科介绍
天津大学动力机械及工程(内燃机)学科是国家首批重点学科,建有“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内燃机研究所”及“天津摩托车技术中心”。该学科是国家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并设立了“工程热物理及动力工程”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在著名工程热物理学家和内燃机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史绍熙教授的创立下,该学科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学术队伍。现有教授和研究员19人(其中博士生导师9人),副教授、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师28人。
该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为:(1)内燃机燃烧、节能、净化的应用基础研究及相关交叉领域高新技术研究;(2)内燃机清洁燃料和新型燃料燃烧理论及燃烧新技术的研究;(3)内燃机排气污染物生成机理及控制技术的研究;(4)内燃机电子控制技术及运行优化理论的研究;(5)内燃机噪声及其控制技术的研究。近年来,该学科先后承担了国家八五攀登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八五、九五科技攻关项目等一批国家重大研究课题,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其中柴油机复合式燃烧系统、汽油机射流燃烧系统、激光多普勒测速技术分别获得了国家发明二、三、四等奖,还获得了一批省部委科技进步奖。最近,该学科在柴油机高压共轨式电控燃油喷射系统、多气门汽油机稀燃技术、天然气发动机燃烧系统、液体燃料雾化和破碎机理、内燃机废气后处理技术、振动与噪声及其主动控制技术、燃烧过程的激光测试等方面研究取得了创造性成果。目前承担研究课题88项,科研经费达1081万元。
该学科所属的实验室面积1万平方米,各种仪器设备总值2200余万元,其中超过10万元的大型仪器设备40多台套,如丹麦产的二维三光束氩离子激光多普勒测速系统,英国产SIGNAL900和P7500废气分析仪系统各,英国产P1800微粒采样系统,德国产准分子泵浦染料激光器,先进的气相色谱仪,数字高速摄影机,还有奥地利、日本产数据采集处理系统和数字分析仪,STATION?/FONT>10微机工作站等。
该学科学术气氛浓厚,学术思想活跃,与国内外学术交流频繁。多次成功地组织了全国及国际性学术会议(如第十八届国际内燃机会议),先后邀请国外著名学者百余人来室讲学,与国外一批大学、科研机构和公司建立了紧密的科研合作关系。还主办了《内燃机学报》和《燃烧科学与技术》、《小型内燃机》高水平学术刊物。
自1982年以来,该学科已培养博士生76名,硕士生近200人,博士后研究人员16人。现有在读硕士生30余人,博士生22人,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7人。现在每年需要四、五十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参加科研工作,每年接纳博士后3-4名。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设立的开放基金,还吸引了一批国内学者及俄罗斯、新西兰、朝鲜、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访问学者来室工作。该学科已经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内燃机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
该学科主要学术带头人为:史绍熙教授、赵奎翰教授、刘书亮教授、苏万华教授(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许斯都教授、傅茂林教授、解世文教授、郝志勇教授。
《化工过程机械》博士点简介
学术队伍: 天津大学化工过程机械专业创建于1952年,是首批建立化机专业的六所院校之一。自1956年起,余国琮院士为第一批研究生导师,开始招收培养研究生。1984年被国务院正式批准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批准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目前有教授3人,副教授6人,讲师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5人。是一支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以及专业技术职务结构合理的,且团结协作,学术思想活跃的学术队伍,能持续不断地进行较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其整体学术水平在国内同类学科中处于前列。 科学研究: 本专业有较宽的学科研究领域和很好的科研基础,研究强调将过程研究与设备研究紧密结合,从化工过程原理出发,创造出新型、高效、节能的装备。有四个稳定的主要研究方向,均有十多年的研究积累,其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研究方向涉及化学工程,医学工程、生物工程、环境工程、能源工程、食品及制药等重要化工过程。四个研究方向分别为:
化工设备的强度及振动 传质及固液分离过程及设备 环境工程及设备 干燥过程及设备 目前在研项目1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地方政府及横向课题多项。年均科研经费100万元,近五年获省部级奖及鉴定项目11项,学术专著12部,统编教材3部,发表论文209篇。 研究生培养: 本专业自1984年已毕业硕士研究生110人(20多人考上国内外博士研究生),毕业博士生4人。目前在读硕士研究生20人,博士研究生1人。有培养研究生的实验室10个,有比较先进的仪器设备,学校有必要的国内外图书资料,能满足培养博士研究生需要。学位获得者可去有关化、石油、制药、轻工、食品、环保等部门,从事科研、教学、设计、开发、生产及管理等工作。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
电机与电器
该硕士点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于一九八一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并从一九九九年起,升为博士点。 研究方向是: (1)电机运行理论与数学仿真; (2)电机控制; (3)新型及特种电机; (4)微电机。 本专业现有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和工程师4人。该专业设有直流电机实验室、感应电动机实验室、同步电机实验室、控制电机实验室、电机测试实验室、变压器实验室、电气控制实验室等。本专业的学位论文都结合实际的科研课题进行,既充实、巩固了研究生的理论知识,又培养、锻练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知识获取能力和科研能力。本专业培养的研究生能够胜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和其它相关领域的科研、高教、科技开发和管理等工作。该专业完成或在研的项目和取得的成果主要有: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及一大批企业委托的科技开发项目,获发明专利6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发明展览会金奖2项、银奖1项,为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做出了贡献。该硕士点的负责人为薛向党副教授,电力系副主任,中国电工技术学会高级会员,天津大学中青年骨干教师。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博士点简介
该学科于1993年被批准为天津市重点学科。1978年被批准为硕士点,1981年被批准为博士点,并于1994年被批准为博士后流动站。 该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授6名,其中博导4名,副教授9名,讲师9名,高级工程师1名,工程师3名。在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有10人。 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装置、电力系统的安全性与稳定性、电力系统规划、电力系统的智能控制和故障识别、电力系统仿真、电力系统故障分析和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等。 现有动态模拟,高电压,继点保护等5个实验室,另有荣智健先生捐赠的具有20多台微机的计算机房一个。这些实验室为该学科的科学研究与教学实验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该学科科研成果显著,近年来获省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10多项,其中“电力系统静态和动态安全域的研究”和“电力系统的神经网络方法”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超高压输电线路的新型保护装置和微机保护以及城网规划等三项成果国家教委科技成果二等奖。此外还有10多部科研专著和教材出版,其中“电力系统保护原理”本科教材获水电部优秀教材一等奖,国家优秀教材奖。近年来,该学科人员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与华北电力集团、大庆、胜利、大港油田等大型企业建立了稳定的科研基地,年科研经费均在300万元左右,而且逐年递增。 该学科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电力系统及自动化方面的高水平技术人才,其中本科生近2000名,硕士研究生近150名,博士研究生20多名。 该学科原学术带头人贺家李教授,是全国著名的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方面的专家,为我校该学科的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现学科学术带头人余贻鑫,天津大学教授(1986年起),博士生导师(1990年起),IEEE高级会员。1980年11月-1982年10月美国加里福尼亚大学(伯克利)访问学者;1991年10月~1992年4月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高级访问科学家;1995年10月-1997年4月赴日讲学,任九州工业大学客座教授,主持“电力系统控制专题讲座”。作者长期从事电力系统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城市电网规划,能量管理系统和配电自动化等方面的研究。在IEEE Trans. on Power System,中国科学等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的著作有:“电力系统的安全性与稳定性”、“线性系统”和“电力系统稳定性的理论与方法”等。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七项,其中“电力系统静态与动态安全域的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理论成果一等奖。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博士点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是一门综合了电能转换、电磁学、自动控制、微电子及电子信息、计算机等学科的新成就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交叉学科。作为电气工程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博士点,目前有教授6人、副教授6人、讲师9人,其中许镇琳教授、马小亮教授、刘鲁源教授为博士生导师,现已招博士生9人。 该学科自1992年以来,共获得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自1992—1996年间,该学科在国内共发表论文89篇,在国外公开发表论文2篇,被EI收录论文6篇,出版专著7部。 该学科学位授权专业点教学科研设备齐全,有电力传动自动控制,微机控制技术和控制理论等教学与科研实验室。该学科研究方向包括:现代电力传动及其计算机控制,电气传动的工业应用,电力电子技术,控制理论及其应用,计算机工业控制技术等。 近五年来承担大量研究课题,其中国家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八五”、“九五”攻关项目、国家基金和省部级项目18项,有7项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有5项获省部级奖励。
物理电子学
批准时间 1998年 主要研究方向 激光技术、非线性光学频率变换、光电子技术,光通讯与光纤传感技术,激光应用技术。 现有学术队伍 现有博士导师3人,教授6人,副教授及高工11人,讲师4人,其中为博士学位的11人。 主要设备情况 多种测试激光参数的仪器及设备,电子仪器等。 获奖情况 国家发明二等奖(1次),国家教委进步奖(3次),中科院特等奖(1次),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尤里卡博览会金奖(1玫)等。 学术带头人(负责人,简介) 姚建铨,教授,博士导师,中科院院士,1965年天津大学研究生毕业,现为精仪学院名誉院长,光导学会理事,激光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曾应邀多次赴美、英、法、香港等地讲学及合作研究,完成研究项目等多项,曾获国家发明二等奖,教委进步二等奖(3次)等,是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天津市特等劳模。在固体激光技术、非线性光导频率变换技术等方面有高的学术造诣,提出多项理论、创造新的技术著作,在国内外有一定声誉,发表的论文曾被多国学者引用百余次。 人才培养 已培养博士后4人,博士生30多名、硕士生50多名。
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介绍
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是天津市重点学科。90年批准为博士点,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主要研究方向:电视与数字视频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数据压缩与编码处理、线性与非线性滤波理论及应用、光纤通信及光传感器在专业具有博士生导师7名、教授13名、副教授17名。本专业拥有SUN工作站、HP逻辑分析仪、泰克数字示滤波等科研设备。近年来,本专业有多项科研项目获得各级奖励。 其中: “直径91钻孔彩色电视设备”获国家科技进步2等奖 “电视多工广播”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1等奖 “CWT—1型彩色井下电视系统”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2等奖 “非线性滤波理论及其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3等奖 “电视技术用于水井检测的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3等 “STVR—C系列卫星电视接收设备”获天津市科技进步3等奖 “全景式(SJ—2)水井检测彩电系统的研究”获天津市科技进步1等奖 “运动技术录象解析仪”获体委科技进步4等奖 “STVR—C系列卫星电视接收设备”获天津大学科技进步2等奖 “自适应预测图像编码系统”获天津大学科技进步2等奖 “噪声图像的非线性滤波理论和方法研究”获天津大学科技进步2等奖 “信号处理用于提高电视质量的研究”获天津大学科技进步2等奖 “二维抽取和插”获天津大学科技进步2等奖 “互补滤波提高电视图像清晰度的研究”获天津大学科技进步1等奖 近年来,本专业共培养博士研究生27名、硕士研究生68名。 俞斯乐教授做为本专业的学术带头人,在学科建设和发展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俞斯乐,1983~1991年任电子系主任。男,1930年出生于苏州。1952年南开大学电机系毕业。现任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授,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博士点学术带头人,电视与图像信息研究所所长。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理事,<电子学报>编委。中国电子学会会士,IEEE高级会员。 长期从事电视、数字视频和视频压缩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通信与电子系统专业首批硕士生导师和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首批博士生导师。培养博士生10名,硕士生约30名。主编我国第一本彩色电视为主线的高校统编教材<电视原理>,其第2版和第4版分别获全国工科电子类专业优秀教材二等奖和一等奖。曾与同行专家共同倡议我国开展电视多工广播研究;有关成果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80年代中期以来,致力于新一代电视信号处理技术的研究,并率先在一级学报发表研究动向和发展对策的文章,成为我国学术界推进HDTV研究的先驱者。曾应聘为专家组组长或成员,参与国家HDTV方面的攻关项目和重大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论证工作。 近年来主持的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有:高清晰度电视频带压缩和编解码系统、基于小波和分形的序列图像编码等。与本人研究生合作发表的最新文章有:Dynamic rate scaling of coded digital video for IVOD applications (IEEE Trans. on CE,1998,NO.3)、基于FPGA的数字高清晰度电视视频解码器的设计和实现(<电子科学学报>1998,NO.6)等。1996年,“数字HDTV/TV频带压缩编解码技术”获电子部重大成果奖励;国家计委、科委、财政部授予国家“八五”科技攻关先进个人称号。1998年获天津市“九五”立功奖章。
检测技术及其自动化装置
本学科分别于1996、1997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主要研究方向为: (1)在线检测技术及系统; (2)两相流/多相流在线检测技术; (3)传感技术及信息处理; (4)在线计算机测控系统; (5)计算机过程控制理论及工程应用; (6)基于C/S结构的管理控制网络系统; (7)交通检测与控制系统; (8)CIMS、计算机网络及仿真系统; 该博士点现有博士生导师3名,教授7名,副教授5名。获博士和硕士学位的青年教师14名,工程技术人员6名。本专业教学科研设备齐全,共分为5个实验室: 流量实验室:主要设备有大型水塔,可进行水流量标定实验;小风洞实验室,进行气体流量实验研究; 过程调节系统实验室:设置有多台计算机,可进行DCS实验研究以及局域网仿真模拟研究; 传感技术及信息处理实验室:可进行多种过程参数检测,并可通过计算机构成多种参数的测控系统; 交通检测与控制实验室:主要对城市交通流进行模拟实验及控制; CIMS仿真研究实验室:具有微机局域网络,可与校园网和Internet网联网,能够进行CIMS、计算机网络仿真研究实验。 自1990年以来,鉴定完成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科学合作等项目10项,各部委及其它项目46项,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7项,其它奖5项,获国家专利9项。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的8项。已发表论文200余篇。该学科在国内具有较强的势力及影响。 学术带头人徐苓安教授,多年来从事两相流/多相流检测技术以及在线检测技术及系统的研究,先后承担国家“八五”、“九五”攻关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取得有影响成果,达到国内领先及国际先进水平。先后培养了3名博士生,15名硕士生,是一位有突出贡献的天津市政府授衔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