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心理学串讲笔记------第九章 社会心理学与现实生活 |
社会心理学串讲笔记------第九章 社会心理学与现实生活 |
责任编辑:admin 作者:佚名 来源:转自网络 更新时间:2007-8-4 21:07:33 |
|
(【】重点 #填空题 ◎名词解释 □选择题 ※问答题 每章最后的几段是总结性的应看一看) 第九章 社会心理学与现实生活 1、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梅约的霍桑研究就是社会心理学对工业组织发生影响的例证。在研究中,梅约发现团体内的社会心理因素(比如人际关系)是比物质条件更重要的因素。据此,他提出了著名的人际关系理论,强调人际关系等社会心理因素在提高生产效率方面的重要性。梅约也因此被公认为是工业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
第一节 偏见 ◎1、偏见: 人们以不充分或不正确的信息为依据而形成对某人、某团体或某事物的一种片面乃至错误的看法和态度。 2、偏见来自于态度,但偏见又不同于态度。我们对他人的态度包含三个主要成分: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 ①与认知要素相联系的是刻板印象。他指人们对于某些团体或阶层所共有的信念。 ②偏见是与情感或评估要素有关的倾向性。这种对团体或个人的评估建立在其所属的团体之上。③行为成分则体现在歧视上。 3、对偏见的解释:①团体冲突理论认为:当两个团体之间存在着实际的冲突时,他们彼此对对方都有威胁,于是这两个团体间便产生敌意,并对对方产生负性评价。因此偏见是社会团体间实际冲突所无法避免的结果。②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偏见也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就如同人们学会其它社会价值观一样。偏见也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传播而成为社会规范的一部分。 4、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两个因素对偏见的形成起着主要作用: ①父母的榜样作用:儿童种族偏见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受父母的影响,父母与子女间的种族与道德态度有很高的相关。父母不需要直接交到小孩便能把这些态度传递给他的子女,因此态度可经由联结、模仿与直接强化而学得。 ②新闻媒介:新闻媒介是社会学习的另一种潜在来源,比如在美国,少数民族很少受到注意。新闻媒介的这种导向对儿童偏见的形成发生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如果儿童从这些新闻媒介中摘取某些线索而加以学习,他们就必然会产生种族偏见。 5、“权威性人格”的研究。“权威性人格”的四个特点:①对传统价值观及行为模式的固执;②过度夸大并服从权威者的要求,并认同权威者;③将敌意概化到一般人身上;④具有神秘及迷信心理倾向。 6、在消除偏见方面发生影响的几个因素: ①社会化的影响:师长、同伴的教育与影响 ②教育水平:人们通常认为,通过提高教育水平可以消除偏见。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比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偏见较少。 ③直接接触:不同团体间的直接接触是消除偏见的有效方法。
第二节 社会生活中的性别角色 ◎1、性别刻板印象:指人们有关男性或女性个人属性的信念与观点。 2、性别刻板印象有两种:①性别的文化刻板印象和性别的个人刻板印象:人们所处的文化能为人们提供性别意向。电影、流行音乐、电视及其他大众传播媒介,都在传播着男性化与女性化的信息。②透过这些文化因素而使社会对男性与女性形成的不同意像,称为社会的文化刻板印象。 3、双性化人在行为上更富弹性,并且有更高的自尊;①行为弹性;②自尊。 4、有关性别差异的理论往往从三个角度出发:生物性影响、学习影响和社会情境影响 #□5、西蒙斯在他的《人类性别的进化》一书中陈述了有关性别差异的社会生物学分析,他认为,基因的遗传和进化过程中的变化,是造成性别差异的真正来源。 6、1974年,麦克比和杰克林出版了他们的著名著作《性别差异心理学》,最后确认性别差异仅存在于四个领域: ①女性的语言能力优于男性 ②男性的数学能力优于女性 ③男性在空间直觉上优于女性 ④男性比女性有更高的侵犯倾向
第三节 健康与社会心理学 ◎1、健康:指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现象。 ◎2、心理健康:指个体能积极地、正常地、平衡地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的良好心理状态。心理健康的人,不仅有良好的自我意识,而且始终能与社会相和谐。 ※3、简答:影响健康的社会心理因素:①挫折;②恶劣的人际关系;③紧张;④现代城市生活。 ◎4、社会支持:指个体在情感上所受到的关心和支持。父母、配偶、子女以及周围人情感上的关心和支持都属于社会支持,朋友、同事及集体和社区都是社会支持的来源。 ※5、简答:如何增进人的心理健康: ①积极适应工作和生活环境;②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③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④积极参加社会活动。
第4节 社会心理学在管理、教育与犯罪问题上的应用 【】一、动机理论在管理中应用 1、动机理论在管理中应用最广泛的理论有:需要层次理论 双因素理论 期望理论。 2、简述:需要层次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层次体系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他认为人的需要的满足是由低层向高层发展的。在管理中应强调人们不同的需要设置目标进行激励,并通过满足低级需要和教育形成高级需要。 【※】3、简述:双因素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 双因素理论又叫保健-激励理论,是美国学者赫茨伯格1959年提出的。他认为,激发动机的因素有两类,一类叫保健因素,一类叫激励因素。他发现促使职工满意的因素与产生不满的因素是不同的。前者如公司的政策、管理、监督、工资等的改善,这种改善只能消除职工的不满,还不能激发职工的积极性;而后者,如工作成就、受奖赏、负有责任等,则能激励职工的积极性和热情,促使生产效率的提高。 4、期望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1964年提出的。这个理论指出,一个人有需要而引起达到目标的行为,当目标没有实现时,需要就成为一种期望,这种期望力量即激励力量的大小,取决于目标效价和期望概率,【】期望理论公式:激励力量 = 目标效价×期望概率 【】5、社会心理学对犯罪的解释,代表性的理论: ①挫折-侵犯理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多拉德、杜博等人提出了表述挫折-侵犯行为之间关系的理论,认为,侵犯行为永远是挫折的结果。 ②犯罪学习理论:此理论认为犯罪是通过学习而获得并保持的一种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萨莎兰、布杰斯、班杜拉等人。班杜拉特别强调 观察 和 模仿 在犯罪行为学中的作用。 ③标定论:该理论认为行为异常者是被贴上了标签的人。一个人一旦被贴上了标签,即被看成危险人物,受到社会的蔑视,孤立于一般人之外。标签可能会歪曲一个人的真实形象,并使其自我概念发生变化,自认为是越轨者,结果可能促使他犯罪。 ④差异交往理论:萨沙兰于1931年提出差异交往理论。他认为每个人既能受遵从行为的影响,又能受违规行为的影响,这些影响在人的头脑中展开斗争,如果违规方面的社会化强于遵从方面的社会化,这个人就会以违规方式行事。 ⑤中和理论 20世纪50年代赛克斯等人提出的中和理论认为,犯罪之所以发生是因为罪犯对于犯罪感的中和,即把犯罪行为合理化了。 6、简答:影响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心理因素:①家庭因素;②学校因素;③其他因素:非正式群体、劳动就业方面、文化宣传因素。 |
|
上一篇文章: 社会心理学串讲笔记------第十章 环境心理学 下一篇文章: 社会心理学串讲笔记------第8章 社会心理与行为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文章搜索 |
|
|
天津考研网版权、投稿与免责申明: |
1)凡本网署名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天津考研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天津考研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注明"来源:转自网络"的文章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3.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等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作品在本网发表之日起30日内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
|
|
热卖考研资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