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决策 §6.1经典决策理论 1.决策就是从可供选择的方案中做出选择的过程。 2.决策任务是指:①人们必须从多个选择中挑选一个选择项的任务;②要有一些与这些选择有关的可用信息;③时间进程相对要长;④这个选择是带有不确定性的,即并不清楚哪一个是最佳选择。 3.决策的理性模型有时也称为常态模型。因为它们能指出人们理想状态时应该怎么做,他们并不需要描述人们实际上是怎样作出决策的。后来的研究者们更感兴趣的是对现实的人类决策行为的描述,由此产生了许多描述性模型。 4.常态决策模型的中心概念是效用,效用即每个选择的总价值,或者每一个结果或产品对决策者来说价值是多少。 5.主观期望效用理论仍然坚持,每个结果都是期望概率与其价值概率的乘积。 6.由呈现方式不同而导致的决策上的变化被称为框架效应。 7.一个早期的著名的描述模型是西蒙提出的“满意决策”模型。西蒙认为通常人们并不是作出一个唯一的、最好的,或最合适的决策,而是选择一个能达到目的的、“足够好”的决策,即获得一种满意感就行了。这种决策方法简称为“满意决策”。 8.概而言之,如果信息量相对较小,而且时间又很充裕,决策时人们需要仔细分析各种选项和它们的“效用”。但如果信息量超过了人们的认知加工能力的限制,而且时间也有限,这时,人们倾向于采用启发式决策。很多研究表明,实际上,人们在作出不同的决策时,常常是从分析模式向适当的启发式转化。 §6.2启发式和偏见 1.启发式解决问题有哪些偏差? 决策或问题解决通常都始于从环境中获得一些信息。这些信息可能是一次全部呈现,也可能是在所有时间段都呈现,也可能是一直在变化的。在这一阶段通常出现的简单启发式或偏见有:⑴注意集中在一些有限的线索上;⑵首因线索;⑶对后来线索的不注意;⑷线索的显著性;⑸对不可信线索赋予过高权重。 2.认知固着:一旦一个假设生成或被选择,人们就会用它来解释接下来的线索,但有时我们还是用先前的假设,这就是认知固着的过程。 §6.3自然决策 1.自然决策是指人们在现实条件下,运用他们的经验进行决策。有如下特征:①非结构性问题;②不确定性的、动态的环境;③信息充裕的环境,情景线索可以很快地改变;④有时间限制或时间压力;⑤高风险;⑥认知加工过程是一个迭代行为/反馈回路;⑦多重变化和/或个体和组织目标的竞争;⑧在某种程度上有多人参与决策。 2.决策过程是一个从直觉到分析的认知连续体。加工可能就是在直觉和分析之间快速振荡的过程。 3.许多研究决策和问题解决任务的学者认识到,一个成功的任务操作的关键一步是充分评价“情景”。从环境中接受一些线索。称情景评价或情景意识。 §6.4决策辅助系统 1.专家系统就是一些计算机程序,它能提取出一个或许多专家的知识,并从咨询的角度提供一些答案。 2.总的来说,传统的专家系统在许多复杂的决策环境中并没有取得太大的成功。这可能是因为让一个计算机系统做全部工作,而人居于次要地位,仅仅只是收集一些信息,这在主观上对人类没有多大的吸引力。 3.更为成功的尝试是运用计算机帮助人们克服一些偏见,或一个、几个认知子过程的信息加工的限制,这通常是一些认知支持的工具或仪器。 §6.5问题解决 1.问题解决的特征有哪些? 第一种难题是由人们对问题的表征引起的。这种表征是过度限制的、省略限制或仅仅允许只有一种观点;另外一个常见的问题是,即使问题的表征是非常清晰的,但它不能产生一个正确的解决计划。问题解决者的思维固定在先前工作中的计划上,很难在长时记忆中搜索被选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