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病理学--传染病寄生虫病及地方病笔记(第十五) |
经典病理学--传染病寄生虫病及地方病笔记(第十五) |
责任编辑:admin 作者:佚名 来源:转自网络 更新时间:2007-8-4 21:13:10 |
|
第十五节大骨节病
大骨节病俗称柳拐子病,是一种以关节软骨变性坏死为主的地方病,我国的陕西、甘肃、河南、内蒙、黑龙江、吉林、辽宁、台湾等省均有流行。此外,四川、河北、山东等省也有散在发病。 本病多发生于气候寒冷潮湿的山区和丘陵地带,有明显地区性,而在辽阔的平原地区极少见。本病主要见于儿童和青少年,病变侵犯关节软骨和骺板,引起指、趾等管状骨发育障碍,关节肿大变形,活动受限,形成短指、短趾、短肢和身体矮小畸形。 【病因】本病病因迄今未明,主要有以下两种看法。 1、水土说认为本病发生与某些化学物质含量异常有关。病区土壤、饮水及粮食均呈低硒状态,检测儿童的头发及尿液硒含量明显低于非病区,应用亚硒酸钠防治有效。实验证明,硒缺乏可影响软骨细胞生物膜的完整性及稳定性,使其易受有害因子的损伤。此外,硒能促进硫的代谢和利用,对软骨基质有保护作用。部分病区水质中镁和硫酸根离子含量均缺乏,本病软骨基质改变可能与硫缺之所致的硫酸软骨素形成减少有关,用含硫酸镁的药物(如囟硷)防治本病有效,还有的学者认为病区水中腐植质酸(-OH)含量过高,引起硫酸软骨素代谢障碍,导致软骨病变。 2、镰刀菌中毒说认为病区的粮食被有毒性的镰刀污染,常年因食用这种含真菌毒素的粮食而患病。 【病理变化】本病病变累及全身骨和关节,呈慢性经过,但好发于四肢、指、趾等管状骨,负重大、运动多的下肢关节病变更重。病变一般呈对称性分布。 1、关节软骨病变关节软骨发生变性及坏死。首先软骨基质变性,进而基质溶解,以致显现出排列方向较一致的胶原纤维(原纤维显现现),继之胶原纤维崩解成细颗粒状。软骨细胞变性,甚至坏死消失。软骨变性严重区的软骨基质内出现梭形或卵圆形的裂隙。软骨坏死最早发生在关节软骨的深层,呈灶状或片状,继而相互融合成带状坏死区。软骨坏死区的边缘有圆形或椭圆型的增生软骨细胞团,内含数个或数十个较小的软骨细胞。在坏死软骨吸收和修复过程中,该处软骨下骨板亦遭受破坏吸收而中断。随后, 由骨髓间叶组织增生形成新的骨小梁,构成新的关节软骨下骨板,这种反复吸收与再生,导致软骨下骨板向骨干侧移位。X线检查可见关节软骨下骨板不平整呈波浪状或锯齿状弯区。
病变晚期,关节软骨坏死由深层扩延至表层,坏死的软骨,组织脱落到关节腔内形成关节游离体,关节面形成溃疡。在关节软骨边缘,由于软骨外膜、软骨,周围的滑膜及结缔组织等增生骨化,故于关节周围形成许多骨赘。在重力作用下,骨赘呈盘状或唇状突起,以致关节周径增大和关节肿大变形,表现出大骨节病特有的外观变化。 2、骺板软骨与干骺端病变未成年的大骨节病患者,可见骺板软骨变性、坏死。干骺端明显骨质疏松,其骨髓腔内小血管可侵入变性和坏死的骺板内,使骺板溶解、吸收或穿通,同时发生钙盐沉积及骨化,使病变区早期化骨。骺板内新生的横行骨小梁明显增多,竖行骨小梁减少。骨骺的中心化骨紊乱,因而使骨端横向生长加速,骨 的纵向生长变慢,导致骨端肿大畸形,短指、短趾和身材矮小畸形。大体可见骺板比同龄健康者薄而不匀并弯曲呈波浪状。 |
|
上一篇文章: 经典病理学--免疫性疾病笔记(第一节) 下一篇文章: 经典病理学--传染病寄生虫病及地方病笔记(第十四节)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