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肿瘤的基本特征
(一)肿瘤的大体形态 肿瘤的种类繁多,其大体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它和肿瘤的性质,发生部位和生长时间等因素有关。了解其规律对肿瘤临床诊断有一定价值。 1、肿瘤的形状肿瘤多数表现为不正常的肿块,故形状不一。主要取决于肿瘤的发生部位和生长方式,生长在体表和空腔器官内腔的良性肿瘤,多呈外生性生长如乳头状、息肉状、覃状,恶性瘤除外生性生长外还向深部浸润)呈浸润性肿块和溃疡。起源于深部组织或实质器官内的良性肿瘤多呈结节状。境界清楚有包膜,恶性者则呈不规则的结节状或蟹足状。有些起源于腺体的肿瘤,由于分泌物的潴留而呈囊状。少数恶性肿瘤增生的瘤细胞呈弥漫性浸润。而不形成肿块(如白血病)。 2、肿瘤的大小,肿瘤的大小相差悬殊,如巨大的卵巢囊腺瘤可达数十公斤。而微小癌则需要镜下才能察知。巨大的肿瘤多属良性,。小的肿瘤有时还可以是恶性。良性肿瘤如发生在体表和体腔内,瘤体则可达相当巨大。反之,恶性肿瘤虽然生长迅速,由于其致命后果,未等瘤体长至相当大时,患者即死亡。因此,不能以肿瘤的大小作为衡量肿瘤良恶性的依据。 3、肿瘤的数目肿瘤多数是单发性,(单灶性起源),少数可呈多发性(多灶性起源),如子宫多发性平滑肌瘤,皮肤神经纤维瘤病,结肠腺瘤病等,有的数目多至不可计数。 一般良性肿瘤多发性的常见,恶性肿瘤多发的也时有发生。 4、肿瘤的颜色肿瘤一般和它的起源组织颜色相同,多数呈灰白或灰红色,但可因组织起源、血液含量。有无色素、继发性改变(出血、坏死),不同而有显著差别,如脂肿瘤呈淡黄色,黑色素瘤呈棕褐色或黑色。肿瘤有继发性出血者,呈暗红色,坏死压则呈淡灰黄色,注意观察肿瘤的颜色,有时对肿瘤临床诊断、有一定意义。 5、肿瘤的质地不同肿瘤的质地差异较大,有的质软如脂肪瘤,有的质硬如骨瘤。有的较坚实如纤维瘤和肌瘤,以上是由于组织起源不同所致。同种肿瘤的质地不同,则由于肿瘤的实质和间质之比不同所致。肿瘤富于细胞成分者则软,富于纤维组织成分者则较硬,如乳腺髓样癌质软,硬癌则硬,此外,肿瘤发生出血、坏死、钙化和囊性变等继发改变,也会影响肿瘤的质地。 (二)肿瘤的基本组织结构 肿瘤一般由实质和间质两部分组成。 1、肿瘤的实质肿瘤都由特定的瘤细胞组成,瘤细胞即肿瘤的实质,它是肿瘤的主体,是决定肿瘤特性的成分,如肿瘤的命名和分类都是由瘤细胞的特性来决定的。 人体任何组织几乎都可发生肿瘤,因而肿瘤实质的形态是复杂多样的。它一般由一种瘤细胞组成,也可由二种以上瘤细胞组成。瘤细胞分化程度高的,与其起源组织形态相似,它多属良性肿瘤。反之,分化程度低的,则偏离起源组织形态很远,此多属恶性肿瘤。一般分化程度越低,恶性程度则越高。细致观察和识别瘤细胞的形态,对于病理诊断,临床治疗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2、肿瘤的间质、肿瘤间质是指瘤细胞间的结缔组织和血管成分。各种肿瘤的间质均基本相同,故无特异性。它与实质互为依存,是肿瘤不可缺少的成分,仅有极少数肿间(如原位癌和白血病)无有间质。间质对瘤细胞起着支架和营养作用,它随着瘤细胞生长而生长。瘤细胞可产生血管形成因子、刺激间质毛细血管的增生,促进肿瘤的生长。而当瘤细胞生长过快,间质血管增生不能适应其生长时,瘤组织则将发生坏死,间质是机体对瘤细胞的反应,有一定免疫防御作用。间质中浸润的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有重要的免疫功能,临床观察证明,癌瘤间质内凡有大量上述细胞浸润的病例,其预后一般较好。 (三)肿瘤的异型性 任何肿瘤,它在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上,都与其起源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形态结构上的差异称为异型性(atypia)恶性肿瘤一般都有明显的异型性,但仍显示某种程度(高。中、低)的分化。对于那些瘤细胞缺乏分化状态,形态上具有高度异型性者,常用间变(anaPlasia)一词来表示。间变性肿瘤都是指高度恶性的肿瘤、它已不能从瘤细胞的形态上来确定其组织起源,以致在光镜下只能用软组织肉瘤或未分化癌, 甚或恶性肿瘤这样的病理诊断来描述它,如未分化癌、由于癌细胞缺乏分化,不能从一般形态李本识别它是来自鳞状上皮或腺上皮。 1 、良性肿瘤的异型性良性肿瘤分化成熟,与起源组织的形态结构基本相似,如腺癌的瘤细胞与腺上皮非常相似。值良性肿瘤也有轻度组织结构上的异常,如平滑肌瘤的瘤细胞纵横交错排列呈编织状。腺瘤的腺体数量多,腺腔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 2、恶性肿瘤的异型性,恶性肿瘤分化不成熟,与起源组织的形态结构有显著差异,甚至不能确认它是由何种组织发生的。恶性肿瘤的异型性表现为: (1)组织结构的异型性:表现为瘤细胞的排列紊乱和失去正常的层次和结构,如腺癌的癌细胞常形成各种形态离奇的腺样结构,癌细胞的方位紊乱,甚至无腺腔形成而呈实性细胞巢。 (2)细胞形态的异型性。表现为瘤细胞和细胞核的多形性。瘤细胞大小木一,形状不规则,甚至出现奇异瘤巨细胞。细胞核增大(核浆比例增大)及大小和形状不一,出现巨核,多核或奇异核,核染色深,染色质呈粗颗粒状且分布不均,核膜增厚核仁肥大,核分裂像多见,并可见不对称或多极等病理性核分裂像。胞浆多偏嗜碱性。恶性肿瘤在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上这些特征性表现,一般通过常规的病理检查方法即可获得病理诊断,但一些间变性肿瘤(高度恶性瘤人由于瘤(癌)细胞缺少分化,这时瘤细胞的形态,即可表现为显著的多形性,也可表现为幼稚性(瘤细胞形态单一且体积较小),常规方法常难以辨认它的组织起源,因而需要对瘤细胞进行电镜和其它特殊方法的观察与研究。 (四)肿瘤的生长发育方式 肿瘤的发生从正常细胞演变为肿瘤的意味着肿瘤的发生。它可能发源手某处单独一小簇细胞(单灶性),或多处几簇细胞同时或先后发生肿瘤。(多灶性起源) 2、肿瘤的生长速度肿瘤的生长是瘤细胞不断分裂繁殖的结果。其生长速度则取决于肿瘤细胞群体内处于分裂增殖周期细胞和处于休止期细胞的比例,以及瘤细胞分裂间期时简的长短等因素。良性肿瘤生长缓慢=恶性肿瘤生长较快。分化程度越低,生长速度越快,恶性程度也越高。恶性肿瘤的早期,一般生长较慢。晚期则明显加快。生长缓慢的良性肿瘤(如皮肤痣),如近期突然迅速增大,则预示有恶变的可能。 3、肿瘤的生长方式肿瘤的生长方式和肿瘤的性质(良恶性)发生部位,以及机体免疫防御机能等因素有关。 (1)膨胀性生长:肿瘤生长像逐渐膨胀的气球,向周围均衡地扩展,它排挤周围组织,而不侵入其内.因而分界清楚,可有纤维包膜形成,肿瘤常皇球形结节,可活动,故易手术切除,术后很少复发,此为良性肿瘤典型的生长方式。某些恶性肿瘤早期,如软组织肉瘤,也可有不完整包膜形成。 (2)浸润性生长:瘤细胞增生沿着组织间隙侵入和破坏周围组织,像 蟹足样向外伸展,肿瘤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常无包膜形成。此为恶性肿瘤的生长方式。肿瘤虽可呈不规则的结节或块状,但活动度差。对此种肿瘤的手术切除,其范围应比肉眼所见肿瘤范围更大,以免浸润的瘤细胞残留,导致日后肿瘤复发。虽然如此,恶性肿瘤的术后复发仍为,常见,成为恶性肿瘤手术治疗的难题。 (3)外生性生长:良性和恶性肿瘤均可有这种生长方式、发生在体表和空蹿器官内腔的肿瘤常向外突出性生长,呈乳头状、息肉状、菜花状祁草状。良性肿瘤主要向外突出性生长,而不向内浸润。恶性肿瘤则在外生性生长的同时,基部也向内呈浸润性生长,而形成基部浸润性肿块。 (五)肿瘤的扩散 良性肿瘤仅在原发部位生长扩大,而恶性肿瘤由于其晕浸润性生长,还可通过各种途径扩散到身体其它部位。肿瘤扩散的形式有如下几种: 1、 直接蔓延,直接蔓延为瘤细胞连续不断地沿着组织间隙、血管和淋巴管侵入和破坏周围组织和器官,并继续生长和扩大,如晚期乳腺癌可穿过胸壁而进入胸腔,晚期宫颈癌可侵入直肠和膀胱。 2、转移(metastasis)恶性肿瘤的瘤细胞侵入血管、淋巴管或体腔,被带至它处继续生长形成与原发瘤同类型的肿瘤,此过程称方转移。新形成的肿瘤称为转移瘤,转移瘤的发生,是恶性肿瘤难以根治的主要原因:常见的转移途径有: (1)淋巴道转移:淋巴道是癌最常见的转移途径。癌细胞侵入淋巴管并形成癌栓,癌栓随淋巴液流动到达局部淋巴结,如肺癌首先到达肺门淋巴结,乳房外上象限区发生的乳腺癌,首先到达腋窝淋巴结。到达淋巴结的癌细胞最先进缛淋巴结的皮质窦,在此生长形成最早的传遗灶。然后继续向深部浸润生长,传遗灶不断扩大,以至最后破坏和占据整个淋巴结。淋巴结肿大、质较硬,切面灰白色,均质,局部可无压痛, 晚期肿大的淋巴结可相互融合呈块状。 有的局部淋巴结肿大,并非癌的转移,而是淋巴组织对癌的反应性增生,如窦性组织细胞增生、淋巴滤泡及副皮质区淋巴细胞增生,具有免疫防御作用。淋巴道转移,一般都沿着淋巴汇流的方向发展,先到达最近的一组淋巴结(第一站),如胃癌的胃周围淋巴结转移,而后再侵犯较远的第二站或第三站淋巴结(如胃癌转移至腹主动脉傍淋巴结,甚至肝门淋巴结),最后 可经胸导管进入血行而发生血道的转移。当受累淋巴结和淋巴管发生阻塞时,癌细胞可通过侧枝循环或逆流方向发生跳跃式或逆行性转移。胃癌一般多引起胃周围淋巴结的转遗,如发生左锁骨上淋巴结的转移,则提示它的转移范围已很广泛和预后不良。 (2)血道转移:血道转移是肉瘤常见的转移途径。癌的晚期也可发生血道转移。由于肉瘤间质含丰富的血管,瘤细胞又弥散分布,故易侵入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内(少数可经淋巴管入血)。进入血流的瘤细胞,以瘤栓的形式随着血流方向运行而栓塞在被阻留的部位,瘤细胞于此处生长繁殖,然后穿出血管壁形成转移瘤。 血道转移瘤发生的部位和循环途径有关,其运行途径与血栓栓塞过程相似。 1)侵入体静脉的瘤细胞(如骨肉瘤),经右心而入肺动脉,最后停留在肺动脉分支处形成肺的转移瘤)肺是最常发生转移瘤的器官。 2)侵入门静脉的瘤细胞(胃肠恶性肿瘤),经过门静脉及其分支、栓塞于肝内分支形成传遗瘤。肝的转移瘤不仅来自胃肠、而且可来自肺静脉内的瘤栓(来自肺原发瘤或所以肝也是最常发生转移瘤的器官。 3)侵入肺静脉的瘤细胞(肺癌或肺的转移瘤),经左心进入主动脉系统,形成全身各器官的转移 4)侵入胸、腰、骨盆静脉的瘤细胞(来自相应部位器官的恶性肿瘤)。可通过吻合支进入椎静脉丛(Batson系统),形成椎骨和中枢神经系统的转移,如前列腺癌可以没有肺转移而发生脊柱的转移。此外,当静脉回流受阻时(如胸腹腔压力增高),可发生逆行性转移。如子宫,绒毛膜上皮癌发生阴道和外阴的转移。血源性转移瘤、常为多发性散在分布的圆球形结节。肿瘤血道转移的后果是严重的,导致治疗上的困难、(如使患者丧失手术切除的机会)。和加速病程的进展。恶性肿瘤死亡病例中80%~90%均发现有血道转移灶。 (3)种植性转移:主要发生于体腔内器官的肿瘤,当瘤细胞穿破器官被膜蔓延至表面时,瘤细胞即可脱落下来,并像播种样种植在体腔浆膜的表面,形成许多转移性肿瘤结节。肺癌,肝癌、胃癌、肠癌和卵巢癌等均可发生这种转移。浆膜腔的种植性转移)由于浆膜下淋巴管或毛细血管被癌栓阻塞,或浆膜因癌细胞的刺激和损害,致使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而渗出浆液和出血,这种胸腹腔的血性积液成为胸腹腔有恶性肿瘤发生的重要临床表现,临床上可行抽液作细胞学检查以查找庙细胞,此为一种简便的诊断方法。种植性转移亦可以是医源性的,由于肿瘤手术切除过程中,未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使癌细胞污染了手术野,如结肠癌切除术后,腹壁切口处发生的种植性转移癌。为此,在施行恶性肿瘤切除手术,以及各种活检和穿刺检查时。应严格按照手术操作规程进行,防止种植性转移的发生。 肿瘤转移,是影响恶性肿瘤治疗效果,导致肿瘤复发,促使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研究转移的机理和影响因素,对提高癌症的治愈率和生存率有很大意义。 肿瘤转移发生的机理,可能与下述因素有关: 1)瘤细胞具有浸润性生长能力,它能侵入淋巴管和血管。浸润是转移的必备条件,一般说浸润性越强,转遗率越高。有认为浸润和传遗与组织压力有关,临床观察也支持这种看法,故对恶性肿瘤进行检查时,要避免过重和过多的触扪和挤压,以免促发肿瘤的转遗。 2)瘤细胞侵入血管,血液中有瘤细胞(癌细胞血症)并不意味着转遗即可成立。因为瘤细胞可能受到机械的、,免疫的损害而死亡,血管内的瘤细胞只有当它与内皮细胞粘连并形成转遗灶。在此,血小板和纤维素(形成瘤栓的条件)对血道转移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组织内转移灶的继续生长发展、则有赖于血管的新生,它给瘤细胞提供营养。 3)瘤细胞着床的组织器官的特点,对转移能否形成有重要关系。这可解释为什么有的器官容易发生肿瘤的转移,有的器官却很少发生。如肺和肝是最常发生肿瘤转移的器官,而心肌,脾脏和骨骼肌很少发生肿瘤的转移。如骨骼肌的频繁收缩,不适宜于肿瘤的生长。 4)机体的免疫机能状态与转移密切相关、如有些癌症患者,虽有癌细胞血症,但未见有转移癌的发生,有些恶性肿瘤,可长期不发生转移,而当机体免疫功能受到抑制时,即很快发生转移。 (六)肿瘤的复发 肿瘤的复发是指恶性肿瘤经外科手术或放射治疗,临床上获得过一段治愈期或缓解期后又重新出现同样的肿瘤。复发性肿瘤,可发生于原部位(如胃癌手术切除后的吻合口复发),和相邻部位或远隔部位。引起复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肿瘤细胞的残留:由于肿瘤手术切除不净。有瘤细胞残留。也可因放射治疗受到放射剂量的限制(因机体耐受性有限),致使不能杀灭所有的瘤细胞。 (2)隐性转移灶的存在:这种隐性转移灶的存在,当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瘤细胞即可重新恢复生长活力。值得注意的是,有时多发性恶性肿瘤的先后发生,可误认为是肿瘤的复发。对这种所谓“复发性肿瘤”,仍具有手术切除的价值。 有些良性肿瘤,如腮腺多形性腺瘤、滑膜癣、血管瘤等,,由于它们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如切除不彻底也易复发。因此,对上述一些肿瘤的手术切除,也是值得注意的。 (七)肿瘤的分级与分期 肿瘤的分级(grading)和分期(staging),主要用以表明恶性肿瘤的恶性程度和进展状况,它对于决定治疗方案和估计预后有一定意义。 1、分级近代较多使用简明的三级分级法,它按肿瘤的分化程度区分为1级(高分化);2级(中分化);3级(低分化),恶性程度依次递增。现以皮肤鳞状细胞癌为例作具体说明。鳞癌1级,癌细胞分化成熟,具有鳞状上皮的特征,并出现角化过程(如形成癌珠)。鳞癌2级:癌细胞显示细胞的特征,但无明显角化表现。鳞癌3级:癌细胞不具鳞状上皮的特征、既无角化、也不具棘细胞的特征,癌细胞异型性大,甚至呈梭形细胞型、且排列松散。三级分级法简明易行,适用于临床病理工作,不足之处,在于缺乏定量标准,以至在实施中,可能会存在一定的主观因素。 2、分期主要根据原发瘤的大小、浸润深度和范围以及是否累及邻近器官,有无淋巴结和血源性器官转移等来确定肿瘤的发展阶段,目前较多使用国际抗癌协会所制定的TNM分期法。肿瘤分级仅从瘤细胞分化程度一方面提示预后因素,可能有一定局限性,分期为综合了病理和临床两方面的资料来判定肿瘤的发展阶段。因此,如能采取肿瘤分级和分期相结合的原则来估计临床预后,其意义一定更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