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此后白白消耗了许多年/无情的脚踩碎那一天/亲爱的,数十年后故地重游/一路走来,又惊又喜/又看到了那口井,那井边的两棵树……”(泰戈尔)
天空澄明,微风习习,我漫步在未名湖畔,目光与博雅塔投射在波心的倩影对视。此情此景,刺激我敏感的思绪奔越进数年前,我与北大的情缘。如果追述,恐怕还要从懵懂儿时历数。此刻,只感觉回忆的内容拽着自己的心绪泛起悲喜交集的涟漪……
1997年,我第一次来到北大,迷恋的是景,对于未来,一心无念。望着碧砖红瓦,脑子里突然闯进来儿时的一瞬间,父亲指着同一面墙,对我说:“这里是你的学校,你要记得”!这种反复而周始的说教,在我幼小的心里埋下了理想的种子。每当大人不厌其烦的对我进行考查,“长大后你要做什么啊?”我都会很认真的回答:“我要到北大念书”。稚嫩的童声和大人啧啧的赞叹声在记忆的长廊里久久回荡,那尾音结束的地方,即是等着我去实现的碧砖红瓦的墙。
然而,即便是一颗种子过早的在心田扎根,也并不代表它一定会破土而出——现实并不都如愿。高考那一年我与梦寐以求的北大失之交臂。我打算复读,但是家人不同意,他们希望我走一条更加安稳的路,尽量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风险。就连起初帮我播下梦想之种的父亲也用沉默回绝了我复读的请求。我呢,最初是绝望,继而慢慢接受了这样的现实。但是,我的心没有死,一旦有合适的土壤,它仍会萌芽、开花。
大二第二学期,我询问了许多大四学生。得知他们的毕业去向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困扰了我,“我的未来就是这样吗?”我问自己。我连夜给一个我最敬重的老师写了封长信,将我的现状和恐惧全部倾诉给了十页信纸。回信内容,无外乎鼓励之言,励志之语。我之所以特别提起这封信的原因是因为信的最后,一语惊醒了我沉睡且抑郁的心,这种作用不亚于民族革命中的“弃暗投明”。这样说也许有点夸张,但是,这样的表达的目的就是想告诉大家,我有了考研念头的主要原因源于此。于是,一步即成天涯!
再回首
七月流火,袭人的热浪似能烤沸柏油路的沥青。坐在只有三个窗子的教室里,汗如雨下。裤子湿得黏住凳子。一两个小时不算什么,但每天都坐在那里,并且精力集中,所需要的毅力和决心可想而知。就是在同一个教室,同一把椅子上,我把英语单词一个个背完,把政治一页一页看完,查阅一本一本的专业课资料。
暑假了,我没有回家。家里太舒服,我怕安逸消磨了意志。考研专用教室里除了我,还有一个从未说过话,仅是见面点头微笑的伙伴。她和我的作息时间似乎一样。我们几乎每天都是一前一后的进教室开始“修炼”。暗地里,彼此也较着劲学习,我能感觉得到,我想她也一定有感觉。
开学了,生活又步入正常。这种正常让人有时候感觉单调。有段时间,我很压抑,最主要的原因是复习状态似乎跌进谷底,任凭多么焦急,模拟的成绩都提不上来。有点沮丧,有点难过。一次在网上闲荡时,看到了一篇考研指导类的小文章,文章不长,但是,有一点给了我提示。“考研不适合孤军作战”。
北大中文不指定教材、导师,试题也不对外。呜呼,不知情的人进去无疑会瞎子摸象,全军覆没。从何找突破口?这时,我想到了一位北大中文本科毕业的朋友。当这位朋友听了我的困惑后,二话没说,拿出通讯录,将她最要好的一位正在北大中文系上研究生的本科同学的电话和电子邮箱告诉我。
这位女研究生就是文文,本科毕业时取得北大中文文学、管理学双学士学位,被保送读研,攻读文艺学专业。我们取得联系后,通了很多次电话。每次我都是拟了一大堆问题,逐个问。她虽是保送的,但对考研情况很熟,也很热心,几乎是倾囊相授。每一次给她打电话,我在电话这头,似乎都能看到一张真诚的面孔灿然一笑……能够认识这些真诚的朋友,让坚持考研这种想法在我心里日益强烈,如电光火石。
我人生的第一次考研在04年的冬天如期而至。我放下了顾虑,走进考场……
如果我的故事讲到这里,没有第二种版本,我想多数人的思维定式会把的考研设想为成功。可事实并非如此,有那么多人帮助我,为我提供了很多宝贵的信息,而我的第一次考研却仍是失败了。这是我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抬不起头来的原因。朋友的安慰,让我的伤慢慢愈合。我的第一次考研让我悟出的道理是,我自认为失败的成绩并不能表明我这个人是失败的。毕竟我仅仅没有考上北大,如果第一年考研我想要走的话,还是可以去一个稍逊于北大的院校的。
一位网友曾说,“我们没有成功,是因为付出的还不够多”。我赞成这种说法。
北大,我梦想的舞台,我情感的归宿。
触梦——北大
还要不要继续考研,这是在毕业前后日日萦绕于我的问题之一。问题之二,要不要现在就找工作。同寝室的老三是经历人才招聘会次数最多的人,也是面试次数最多的人(因此获称——“面霸”)。老三自己认为,大多数毕业生的简历都会像雪花一样,落地即化,还是应该有点真才实学才好高攀“门户”。我回味他的话,觉得不无道理。
最终我还是选择再次博一下,再给自己一次机会。毕业了,我在学校附近租了一个“陋室”。开始了“专业考研”之路。虽然父母都觉得这样做不妥,既反对又担心,但我依旧坚持己见,决定背水一战。父亲为了断掉我再度考研的念头,甚至对我封锁了经济上的援助。我两次和父亲谈判,最后,协商而定,从他那里借些钱,此后会还。父亲很无奈,扔给了我一句话:“路是自己走的,无论什么结果,不要后悔好了!”我不会后悔,从决定考北大的研究生那天起,我就告诉自己,“我的字典里没有‘后悔’二字”。
第二次考研类似于剃发修行的日子。门一关,窗帘一拉,书一捧,外面的车水马龙立马被隔绝。
我在自己的世界,愉快的翻阅着我深爱的文学。眼里是另一个世界,温暖精神,止渴于疲倦。原来,兴趣和志向真的就是最好的导师;原来,如饥似渴的读自己爱的书,用实际去触摸梦想是一件再幸福不过的事儿。我就是处于幸福中的人。考研苦嘛?你认为它苦它就分外的苦,你认为它甜它就分外的甜;你认为它特别,它就是你人生中一段不同寻常,永生难忘的经历。
这个期间,我和文文一直都保持着联络,她依旧热心的提供给我需要的帮助,给予我信任和鼓励。考研路上,身后的这种力量让人奋发向上。帮我击败了袭来的几轮压抑和烦躁。甚是感谢这个好心的姑娘。出于好意,文文向我介绍了几个口碑较好的辅导班。前后筛选,最后,我选择了万学·海文。于是,复习的日子又多了一段回忆,在辅导班,我认识了许多像我一样,志取北大的追梦人。第二次考研,让我再次获益匪浅。我已经能够理解,为什么在实用主义取代理想主义的今天,许多像我一样的毕业生毕业后不找工作,而是在郊区租房,什么事也不干,只是读古书、写作,有时边读边哭。当然,付出是有回报的,长期浸染,必会为未来学术研究打下深厚的功底,但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为之。
海德格尔曾写到过,“林中有许多路。这些路多半突然半断绝在人迹罕见之处。这些可以叫做林中路。”我想,有梦牵引,有情牵绊,勇敢的在寂寞中行走,这样的路将会温暖一生。所以,那时候,我已经打败了一切顾虑,我相信我可以!
有时,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考研,也可以改变一个人!
有人说,命运可以左右,我想我和2005年参加研究生考试的每一个人一样,在试卷交出的那一刹那,也一同交出了自己的命运。等待分数线、等待复试通知,真可谓辗转难眠。煎熬中,复试通知单终于翩然而至。4月7日,我乘车北上,隔江相望,两岸灯火。透过灯火,我格外期待黎明的到来,努力,已经让梦想的实现变成注定,只不过触摸到时,远近不同,早晚不定。
我触摸到了梦,我触摸到了北大。多少年的梦想,终于在历经寒冬、酷暑,电闪雷鸣后,在我眼前铺开真实的画卷。站在北大的门口,我感受她的呼吸、体验她的沧桑、触摸她的肌肤。我看着一个全新的世界慢慢打开,并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去珍藏、品味——哦,我的未明湖、我的雅博塔,我梦中的北大!
突然想起泰戈尔的一句诗,“此后白白消耗了许多年/无情的脚踩碎那一天/亲爱的,数十年后故地重游/一路走来,又惊又喜/又看到了那口井,那井边的两棵树……”一切都未变,但一路走来,我却变了,变得坚毅,勇敢;志向没有变,但辗转流年,我的情感终于归定,不再漂泊,情归北大……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但是政治像沉重的梦魇挤压着我,我害怕一年的心血因为一个小小的失误而付诸东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