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剩余价值论
第三节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与变化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经历了三次大的调整。第一次调整发生在19世纪后期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的过渡中,资本主义所有制形式由单个资本家私有制调整为联合的资本家私有制,出现了股份公司。第二次调整发生在20世纪初期,资本主义所有制形式由联合的资本家私有制调整为集团的资本家私有制,产生了私人垄断资本。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了第三次调整,国家资本与私人垄断资本的融合产生了国家垄断资本,资本主义所有制形式即集团的集本家私有制,表现出了新的特点。综观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发生的调整,我们可以看到当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具有的一些新变化。
1、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的变化
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发生分离,资本占有权出现了一个重大变化,即产生了法人资本所有制。资本家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由直接、有形和全部占有,开始向股份和债券等形式的间接、无形和局部占有转变。
一是法人持股率上升,个人持股率下降。各种公司、企业、银行、基金会、保险公司等纷纷进行股票投资。与此同时,对家族性大财团、大财阀进行限制的法律的颁布和各种公司的多元化经营,也促进了法人持股。法人相互持股成为证券交易中的主要力量。在美国纽约证郑交易所一年的交易额中,有90%左右是在法人机构和法人团体之间进行的。
二是股权高度分散化,部分劳动者掌握少量股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推行职工股份制计划,一些上市公司发行法人股、小额股票。美国国会于1974年最早制订了职工持股计划的立法,1984年又通过“税收改革法”,进一步加大对职工持股计划的税收优惠鼓励。近年来各种开放式基金如个人退休账户、教育储蓄账户等的建立,也都扩大了金融资本的社会资本基础,为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资本市场创造了条件。
在当代资本主义条件下,创造剩余价值的雇佣劳动者已经与早期主要是体力劳动的雇佣劳动者有很大不同,知识、技术和智力因素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资本家对员工不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的要求,而是脑力、智力、人才的综合发挥。即使是生产一线的劳动者,过去只是被视为机器的附属物,也改变了完全处于被动地位;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管理科学、行为科学的兴起,表明各个层次生产者的积极性对于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具有重要意义。现代企业逐渐以民主化管理为主导,越来越重视激发员工的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如鼓励他们提出合理化建议,赋予他们参与企业管理的权利等。雇佣劳动者参与生产管理等活动,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也创造了更多的剩余价值。
2、社会福利政策的实施
在当代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者个人消费已成为经济正常运行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为了保证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长远利益的需要,资本主义国家出台了内容广泛的社会福利政策。社会福利政策的实施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社会经济进行干预的一个重要内容。国家不仅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剩余价值生产和实现,而且可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制约私人企业获得的剩余价值量,从而改变了平均利润的一般形式,并在不同程度上也参与了剩余价值的分割。通过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干预,一方面使各阶层居民的收入不致过于悬殊,贫困者、失业者,以及失去工作能力的人也能有起码的生活保障,从而使社会矛盾得到缓和,社会秩序得以维护。另一方面,社会福利的增加,也可以使部分居民的消费能力有所增强,消费市场有所扩大,从而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稳定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福利政策在发达国家得到广泛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许多资本主义国家都实施了社会福利政策,而且社会福利政策的爱益者和福利项目也显著增加。
以福利政策为主要内容的分配关系的调整,使劳动力的再生产得到了一定的社会保障,从而相对缓和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社会矛盾,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起到了“社会安全网”的作用。近年来,尽管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反思自身的社会福利政策对经济活力的负面影响,但是,从总体上来说,社会福利政策的实施,仍然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了自动稳定器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