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让我们看看读研都有哪些途径。大致有如下几条:
(1)保送或推荐免试。不同学校不同院系的保送或推荐免试资格均有所不同,一般都会在院系网站上公布,也可以通过招生办查询。通常只有重点本科院校以及部分一般本科院校才有保研或推荐免试名额,且每个学校、每个专业的保研或推荐免试比例也不一样。相关工作一般在每年9月下旬至10月上旬之间进行。
(2)考研。这是最主要的途径。一般而言,通过考研而获得读研资格的研究生比例约为50%~70%。
然而,随着报考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考生人数逐年增加,考研的形势又会有什么变化呢?
2001~2008年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报考人数、录取人数以及录取比例的情况如表2-1所示。
表2-1 2001~2008年全国考研报考人数与录取人数统计表 (单位:万人)
|
2008 |
2007 |
2006 |
2005 |
2004 |
2003 |
2002 |
2001 |
报考人数 |
120 |
128.2 |
127.12 |
117.2 |
94.5 |
79.7 |
62.4 |
46 |
录取人数 |
39 |
42.4 |
40.28 |
32.494 |
27.49 |
19.6 |
15.9 |
9.1 |
录取比例 |
32.5% |
33.07% |
31.47% |
27.70% |
29.10% |
24.60% |
25.50% |
19.80% |
注:表中数据主要来源于http://learning.sohu.com/20070131/n247964009.shtml
从表中可以看出,从2001年到2008年报考研究生的人数增加了74万人,而录取人数增加了29.9万。录取比例从2004年开始下降,在2007年又重新回升,且比例高达33.07%,2008年略有下降。当然,这只是一个平均数据,而有些热门专业如法律、计算机、通信、财会金融类等,其报考录取比例则要低得多,不到5%。也就是说,这些热门专业的竞争要激烈得多。
以上是按最终录取人数与考研报名人数比计算录取比例的。但值得乐观的是,如果按最终录取人数与通过国家复试线的人数之比计算录取比例,则要高得多。虽然没有准确的数据,但分析各个院校的参加复试人数与录取人数以及通过调剂而被录取的人数的比例可知,一般院校,比如清华、北大、人大等学校,其参加复试人数与录取人数都是1.5:1左右,录取比例达到了60%~80%。也就是说,如果战胜了初试,成功的几率就增加了一倍以上。
从表中还可以看出一个趋势,从2001年到2005年,报考研究生考试的人数以一个较快的速度增加,而从2006年开始报考人数的增幅减缓。从中可以看出,现在的考生开始更加理性地选择是否考研。而这一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其背后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首先,现实的就业情况给盲目报考研究生的考生泼了一盆冷水。据编者做的市场调查表明,约有六成的人考研都是因为考虑到了"就业形势严峻"这一因素,希望读研后能找到一份好工作。然而,随着研究生人数的猛增,研究生的就业形势也未必会比本科生明朗多少。2006年人事部对北京、河北、新疆等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哈尔滨、成都、广州等15个副省级城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毕业生需求情况进行了调查。从这次统计调查情况看,这些地区高校毕业生需求总数为1 665 044名,其中研究生177 003名,占10.6%;本科生923 519名,占55.5%;专科生564 522名,占33.9%。从上面的需求情况可以看出,市场对研究生的需求量只有本科生的1/5不到。可见,拥有高学历的毕业生并不一定能在就业市场找到合适的位置。
其次,培养模式上存在不足。尽管我国研究生教育已加大了产学研结合的比重,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科技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依然存在,研究生毕业之后,所学到的技能或培养的素质未必适合市场的需要,因而导致就业困难也就不足为怪。此外,也有一部分研究生很早就接触课题,但是由于研究生学制短,任务重,致使相当一部分人埋头苦读,忙于科研,长期处于一个狭窄的圈子里,甚至经常一个人独来独往,所以不免疏于对诸如团队协作、管理、社交、人际关系处理、语言表达等能力的培养,而这些往往又是一个人工作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再次,由于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导致导师资源、硬件资源等紧张,不少学校的研究生研一的时候还不能进实验室,或者一个导师带的研究生有十几个,这样必然导致部分研究生很难得到导师的悉心指导,进而导致研究生培养质量降低,成果也没有预期好。
从上面的现实情况可以看出,考研之路也并不是一条康庄大道。在作出选择之前,一定要从多方面加以考虑。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就是"考研以及读研能为我带来什么回报?","因为考研我将付出什么或者失去什么?"。第一个问题是"考研收益"的问题,第二个问题是"考研成本"的问题。不同的人考研以及读研有不同的收益,也有不同的成本。收益与成本之间的差额决定了考研以及读研过程你所创造的价值的多少。如果选择不当,你甚至有可能亏本。以下两节就来分析考研的得与失(考研收益与考研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