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面对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西方国家普遍在犹豫和争论中被动地采取了各种干预措施。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迅速而有力地调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结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相关原理,分析资本主义国家宏观调控和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本质区别,并进一步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特点。
【启航提示】
进入2008年以来,世界经济风云突变。在经历了连续数年的高速增长之后,华尔街次贷危机宛如当头一棒,给世界经济造成了沉重打击。作为经济晴雨表的股市的大幅下挫和作为反映经济内在增长动力的能源需求的萎缩,都无疑表明了一个事实:金融危机之后的实体经济动荡已经来临。面对全球性的危机,各国都无一例外地选择了干预经济:从注入流动性,到救助金融机构和其他企业,再到鼓励投资消费刺激经济增长。在法国,萨科齐甚至由于强调“即使资本主义也不能排除国家干预”,被质问为“是不是变成了社会主义者”。与此相对照的是,中国却由于采取了迅速有力措施,被国际社会普遍评价为“经济政策明智”、“抵御危机能力强于他国”。美国不会因为注资金融机构而变成社会主义国家、萨科齐也不会因为干预经济而成为“社会主义者”,但各国对经济的共同干预毕竟表明了这样一个事实:政府与市场共同存在于现代社会中,两者已形成不可分离的共生关系,越发达的市场机制越要求高效率、高素质的政府调节。
2003年第36题要求考生依据1991—2001经济增长和物价上涨情况,分析我国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政策,并在此基础上说明宏观调控的必要性。5年过去了,当宏观经济出现重大转折和政府宏观调控频出“重拳”之时,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再次凸现出来了。依据命题规律和相关信息,2009年考生主要应关注以下几个角度:
(1)如何理解资本主义国家宏观调控及其本质?
(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特点和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如何正确履行国家的经济职能?
(4)从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到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再到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中国宏观政策调整的依据是什么?中国宏观政策调整的经验和启示有哪些?
相关知识点1 资本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
1.资本主义国家宏观调控。(1)实质。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一种重要形式,实质是为了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程度上,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可以暂时缓解矛盾,但不能根本消除矛盾。(2)启示。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进行的干预,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反映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些共同的和一般规律。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过程的宏观调控形式和手段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所利用:政府的一切干预活动必须建立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这一基础之上,尊重价值规律的作用;要综合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产业政策等手段方式对经济运行进行调控。
2.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1)理论依据:是社会化大生产和保持社会总供求平衡的客观要求;是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需要;是顺利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2)现实依据:我国已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是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改革开放20多年来发展的实践看,我国经济已经经历了几次波动,这表明社会主义条件下搞经济建设,同样要面对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同样要应付价值规律调节的盲目性和破坏性。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的特点:一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在一起,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基础上的宏观调控,以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和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二是社会主义国家可以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面对困难和危机时可以动员全国力量共克时艰;三是社会主义国家可以通过科学制订发展规划,并通过一系列政策加以实施,从而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可预见性;四是社会主义国家具有较强的政府调控能力,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出台并实施有力措施。
相关知识点2 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的基本理论
1.宏观调控的目标和任务。(1)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2)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依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形势,为实现宏观调控目标,宏观调控的任务也会有所差异。当前我国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是:扩内需,保增长,促就业。
2.宏观调控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包括两个方面:(1)宏观调控手段:包括计划、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以经济手段为主;(2)宏观调控政策: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收入政策等。财政政策要在促进经济发展、优化结构和调节收入方面发挥重要功能,货币政策要在保持币值稳定和总量平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关知识点3 我国宏观调控的实践、经验和启示
1.1996—2003年。(1)背景:1996年底我国的紧缩政策成功地将当时的高通货膨胀降了下来,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加上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经济整体上陷入了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物价徘徊不前甚至略有下降,呈现出通货紧缩的迹象。(2)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1998年启动积极财政政策(连年增发国债,大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积极的货币政策(连续下调人民币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3)政策目标:促进经济增长。
2.2003—2008年上半年。(1)背景:2003年至2008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出现了偏快甚至过热的迹象,主要表现包括:一是部分行业投资增长过快,如钢铁、房地产等行业;二是物价普遍上涨,通货膨胀压力越来越大;三是能源供应紧张,尤其是煤炭和电能供应紧张。(2)政策: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宏观调控措施,主要包括:一是适当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坚决遏制部分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二是货币政策:中国人民银行从2004年4月至2007年12月连续10次上调存贷款利率,使一年期存贷款利率分别由1.98%和5.31%上升至4.14%和7.47%;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更是频繁,仅2007年1月至2008年6月一年半的时间内,央行就15次提高了存款准备金率,使准备金率飙升至17.5%。三是财政政策:从2004年末开始,由积极财政政策转向稳健财政政策。(3)政策目标:防止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
3.2008年下半年以来。(1)背景:2008 年下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市场需求减少冲击,中国经济增速明显下滑,出口加工行业的企业破产和民工返乡现象大量出现。统计显示,中国经济增速连续五个季度减缓,今年GDP增速也从一季度的10.6%下滑到三季度的9.9%。(2)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一是中国政府宣布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并出台了投资规模达4万亿元的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十大措施。二是制定相关产业政策和出口退税政策,促进轻纺工业健康发展,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三是9至11月央行4次降息,其中11月26日的利率调整幅度创11年之最(降息108个基点)。此外,央行还适当下调了存款准备金率。(3)政策目标:促增长、保就业。
4.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实践的经验和启示:(1)坚持把又好又快的发展作为搞好宏观调控、促进科学发展的根本任务;(2)坚持把区别对待、分类指导作为搞好宏观调控、促进科学发展的主要方式;(3)坚持主要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发挥各种政策的组合效应;(4)坚持不断总结经验,及时调整政策,注重实际效果。总之,只有把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保证整个经济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相关知识点4 正确履行政府的经济职能
1.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市场经济要求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但市场本身的局限性以及由此引发的破坏性,又要求政府的“有形之手”的介入。政府与市场共同存在于现代社会中,两者已形成不可分离的共生关系。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在日益加强,这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一定社会中共生的市场与政府,并非是一方越有效便可以简单地替代另一方,相反,越发达的市场机制越要求高效率、高素质的政府调节。
2.政府的经济职能。(1)计划经济体制下,把政府领导和管理经济的职能混同于政府直接管理和经营企业,使企业和社会经济缺乏活力,严重地束缚了生产力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履行经济职能的内容、方式和手段等方面都要转变,直接调控为主变为以间接调控为主、由管理微观为主转向宏观管理为主。(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包括:政府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具有的职能;政府作为社会经济管理者所具有的职能;政府作为社会经济宏观调控者所具有的职能。
3.正确履行政府职能的要求。(1)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把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转移出去,把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切实管好。(2)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改善经济调节,严格市场监管,加强社会管理,更加注重公共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