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化工原理(上册)(第3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作 者: 陈敏恒、丛德滋、方图南、齐鸣斋 编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教材出版中心
ISBN: 7502582509
出版时间: 2006-5第3版
印刷时间: 2006-5第18次印刷
本书以过程工程原理的共性和处理工程问题的方法论作为贯穿化工单元操作的两条主线,注意从典型实例的剖析中提炼若干重要的工程观点,以期提高读者处理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全书分上、下两册。上册包括:绪论、流体流动、流体输送机械、液体的搅拌、流体通过颗粒层的流动、颗粒的沉降和流态化、传热、蒸发共七章。每章均附有例题、习题、思考题。
本书内容体系完善,概念论述清楚,突出工程性。
本书可作为理工院校化工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规划教材,也是从事化工及相关专业的科技人员、设计和生产人员的参考书。
再 版 前 言
本书将化工单元操作按过程共性归类,即以动量传递为基础,叙述了流体输送、搅拌、流体通过颗粒层的流动、绕流及其相关的单元操作;以热量传递为基础,阐述了换热及蒸发操作;以质量传递的原理说明了吸收、精馏、萃取、吸附、结晶和膜分离等传质单元操作,最后阐述了热量、质量同时传递过程的特点及增减湿和干燥操作。
现代化工技术包含了数学模型、参数归并和过程分解等重要的工程问题处理方法,本书结合典型单元操作的定量分析和数学描述对这些方法作了较详细的说明。
单元操作的发展在过程和设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材料,本书将以工程观点来取舍和组织这些材料。例如,以建立循环流动说明蒸发设备的沿革,以机械能平衡和动量平衡的观点观察管内流动和均布现象,结合吸收和传质设备分析引入返混的观点等,以期读者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对重要的工程观点有较深的印象,便于日后更敏捷地分析较复杂的工程问题。
在过程定量分析之后,本书从设计和操作两方面将数学描述的结果付诸应用,便于读者联系实际思考问题。
自本书一版问世以来,受到了许多读者和同行的支持和鼓励。由于近十多年来化工技术的发展,此次再版时删去了工程上已少用的内容和计算方法,上册中补充了非牛顿流体基础,加快过滤速率的方法,用两相流解释蒸发管内的给热系数等;下册中补充了多元精馏、吸附、结晶和膜分离等单元操作的基本知识,各章都补充了思考题和习题以便于自学。
作者十分感谢袁渭康院士和谭天恩教授为本书再版审稿并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感谢华东理工大学化工原理教研组的同事在修订工作中所给予的帮助。
作者
1998年8月
序
《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为教育部(原国家教委)《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0331项目,于1996年6月立项进行。本项目牵头单位为天津大学,主持单位为华东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参加单位为大连理工大学、四川大学、华南理工大学。
项目组以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针,认真学习国家关于教育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国内外化工高等教育的现状、存在问题和未来发展。四年多来项目组共召开了由7校化工学院、系领导亲自参加的10次全体会议进行交流,形成了一个化工专业教育改革的总体方案,主要包括:
——制定《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组织编写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化工专业课与选修课系列教材;
——建设化工专业实验、设计、实习样板基地;
——开发与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转变传统教育思想出发,拓宽专业范围,包括了过去的各类化工专业,以培养学生的素质、知识与能力为目标,重组课程体系,在加强基础理论与实践环节的同时,增加人文社科课和选修课的比例,适当削减专业课分量,并强调采取启发性教学与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因而可以较大幅度地减少授课时数,以增加学生自学与自由探讨的时间,这就有利于逐步树立学生勇于思考与走向创新的精神。项目组所在各校对培养方案进行了初步试行与教学试点,结果表明是可行的,并收到了良好效果。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教育改革总体方案的另一主要内容是组织编写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高质量的教材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础。项目组要求教材作者以教改精神为指导,力求新教材从认识规律出发,阐述本门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应用及其现代进展,并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做到新体系、厚基础、重实践、易自学、引思考。每门教材采取自由申请及择优选定的原则。项目组拟定了比较严格的项目申请书,包括对本门课程目前国内外教材的评述、拟编写教材的特点、配套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例如提供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多媒体教学软件,附于教材的辅助学生自学用的光盘等)、教材编写大纲以及交稿日期。申请书在项目组各校评审,经项目组会议择优选取立项,并适时对样章在各校同行中进行评议。全书编写完成后,经专家审定是否符合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的要求。项目组、教学指导委员会、出版社签署意见后,报教育部审批批准方可正式出版。
项目组按此程序组织编写了一套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共计25种,将陆续推荐出版,其中包括专业课教材、选修课教材、实验课教材、设计课教材以及计算机仿真实验与仿真实习教材等。本教材就是其中的一种。
按教育部要求,本套教材在内容和体系上体现创新精神、注重拓宽基础、强调能力培养,力求适应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但由于受到我们目前对教学改革的研究深度和认识水平所限,仍然会有不妥之处,尚请广大读者予以指正。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本项目的全部工作仅仅是一个开端。作为项目组的总负责人,我衷心地对多年来给予本项目大力支持的各校和为本项目贡献力量的人们表示最诚挚的敬意!
中国科学院院士、天津大学教授
余国琮
2000年4月于天津
目录
绪论1
第1章流体流动4
11概述4
111流体流动的考察方法4
112流体流动中的作用力5
113流体流动中的机械能7
12流体静力学7
121静压强在空间的分布7
122压强能与位能9
123压强的表示方法9
124压强的静力学测量方法9
13流体流动中的守恒原理11
131质量守恒12
132机械能守恒13
133动量守恒18
14流体流动的内部结构20
141流动的类型20
142湍流的基本特征21
143边界层及边界层脱体23
144圆管内流体运动的数学描述24
15阻力损失27
151两种阻力损失27
152湍流时直管阻力损失的实验研究方法27
153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式29
154局部阻力损失31
16流体输送管路的计算35
161阻力对管内流动的影响35
162管路计算36
163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43
17流速和流量的测定46
171皮托管46
172孔板流量计48
173转子流量计51
18非牛顿流体的流动53
181非牛顿流体的基本特性53
182非牛顿流体的层流流动54
183非牛顿流体的湍流流动与减阻现象55
习题56
思考题64
本章主要符号说明66
参考文献67
第2章流体输送机械68
21概述68
22离心泵69
221离心泵的工作原理69
222离心泵的特性曲线73
223离心泵的流量调节和组合操作75
224离心泵的安装高度77
225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79
23往复泵82
231往复泵的作用原理和类型82
232往复泵的流量调节82
24其他化工用泵84
241非正位移泵84
242正位移泵85
243各类化工用泵的比较与选择86
25气体输送机械87
251通风机88
252鼓风机89
253压缩机90
254真空泵92
习题94
思考题97
本章主要符号说明97
参考文献98
第3章液体的搅拌99
31概述99
311搅拌器的类型99
312混合效果的度量101
32混合机理102
321搅拌器的两个功能102
322均相液体的混合机理103
323非均相物系的混合机理103
33搅拌器的性能104
331几种常用搅拌器的性能104
332强化湍动的措施105
34搅拌功率106
341搅拌器的混合效果与功率消耗106
342功率曲线107
343搅拌功率的分配108
35搅拌器的放大110
36其他混合设备112
习题113
思考题113
本章主要符号说明114
参考文献114
第4章流体通过颗粒层的流动115
41概述115
42颗粒床层的特性115
421单颗粒的特性115
422颗粒群的特性116
423床层特性119
43流体通过固定床的压降120
431颗粒床层的简化模型120
432量纲分析法和数学模型法的比较123
44过滤原理及设备124
441过滤原理124
442过滤设备126
45过滤过程计算131
451过滤过程的数学描述131
452间歇过滤的滤液量与过滤时间的关系133
453洗涤速率与洗涤时间135
454过滤过程的计算136
46加快过滤速率的途径138
习题140
思考题141
本章主要符号说明141
参考文献142
第5章颗粒的沉降和流态化143
51概述143
52颗粒的沉降运动143
521流体对固体颗粒的绕流143
522静止流体中颗粒的自由沉降146
53沉降分离设备149
531重力沉降设备149
532离心沉降设备151
54固体流态化技术157
541流化床的基本概念157
542实际的流化现象158
543流化床的主要特性159
544流化床的操作范围161
545流化质量163
55气力输送164
551概述164
552气力输送装置165
553稀相输送的流动特性167
习题168
思考题169
本章主要符号说明169
参考文献170
第6章传热171
61概述171
611概述171
612传热过程173
62热传导174
621傅里叶定律和热导率174
622通过平壁的定态导热过程176
623通过圆筒壁的定态导热过程176
624通过多层壁的定态导热过程178
63对流给热180
631对流给热过程分析180
632对流给热过程的数学描述182
633无相变的对流给热系数的经验关联式184
64沸腾给热与冷凝给热188
641沸腾给热188
642沸腾给热过程的强化191
643蒸汽冷凝给热191
644冷凝给热系数192
645其他影响冷凝给热的因素及强化措施195
65热辐射196
651固体辐射197
652气体辐射205
66传热过程的计算207
661传热过程的数学描述207
662传热过程基本方程式211
663换热器的设计型计算214
664换热器的操作型计算216
665非定态传热过程的拟定态处理221
666变系数的传热过程计算222
67换热器222
671间壁式换热器的类型222
672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和选用225
673换热器的强化和其他类型231
习题236
思考题241
本章主要符号说明241
参考文献242
第7章蒸发244
71概述244
711蒸发操作的目的和方法244
712蒸发操作的特点244
72蒸发设备245
721各种蒸发器245
722蒸发器的传热系数248
723蒸发辅助设备249
73单效蒸发250
731物料衡算250
732热量衡算251
733蒸发速率与传热温度差252
734单效蒸发过程的计算253
74蒸发操作的经济性和多效蒸发254
741衡量蒸发操作经济性的方法254
742蒸发操作的节能方法255
743多效蒸发过程分析257
习题259
思考题259
本章主要符号说明260
参考文献260
附录261
一、部分物理量的单位和量纲261
二、水与蒸汽的物理性质261
三、干空气的物理性质(p=10133kPa)268
四、液体及水溶液的物理性质269
五、气体的重要物理性质283
六、固体性质289
七、管子规格291
八、泵与风机293
九、换热器298
十、标准筛目304
十一、气体常数R305
十二、量纲分析方法和π定理305
页数:3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