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天津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2002年 ,何克抗
书籍介绍:
本书是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的教育技术学专业主干课程系列教材之一,在借鉴国外最新教育技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我国教育技术的理论加以系统的梳理,对教育技术的实践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大胆尝试构建符合我国实际景况的教育技术学课程内容新体系。全书共分十章,第一、第二章简要地介绍了教育技术的定义、学科性质、理论基础和发展历史;第三、第四章对教育技术的主要研究对象——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进行详细地论述;第五至第九章分别从教学系统设计、教学系统开发、教育技术的利用、教育技术管理、教育技术评价等五个方面及其相互关系对教育技术主要研究实践内容做了较全面的阐述;第十章对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推动教育深化改革进行了多角度的探索。本书除作为高等院校教育技术专业本科教材以外,也可供其他各类院校、教师培训、研究人员和相关管理人员阅读参考。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教育技术学概述 (1)
第一节教育技术学的基本概念 (2)
一、技术与教育技术 (2)
二、教育技术研究对象及范畴 (3)
三、从教育技术到教育技术学 (9)
四、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 (10)
五、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取向 (12)
第二节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15)
一、教育技术学的哲学基础 (16)
二、教育技术学的一般科学理论基础 (19)
第二章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 (32)
第一节 教育技术发展鸟瞰 (33)
一、从技术的角度看教育技术的发展 (33).
二、教育技术发展的特点 (35)
第二节 国外教育技术的发展演变 (38)
一、媒体教学技术——从直观教学到视听传播 (39)
二、个别化教学技术 (48)
三、教学系统方法的形成 (52)
四、教育技术领域定义的发展演变 (54)
五、教育技术定义演化的原因及启示 (58)
第三节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 (61)
一、电化教育概念和教育技术概念 (61)
二、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的形成与发展 (65)
三、当前我国教育技术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68)
第三章学习资源 (72)
第一节 学习资源概述 (73)
一、学习资源的涵义 (73)
2 教育技术学
二、学习资源的类型 (74)
第二节媒体资源 (79)
一、学习媒体的含义 (79)
二、学习媒体的分类 (80)
三、学习媒体的特性 (81)
四、几种新型教学媒体(82)
五、几种常用学习媒体教学特性比较 (84)
六、学习媒体的选择依据 (86)
第三节 因特网上的教育信息资源 (88)
一、因特网学习资源环境 (88)
二、因特网的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概述 (89)
三、因特网教育资源的分类 (90)
四、因特网上教育资源的特点 (94)
五、因特网上教育信息的组织管理方式 (95)
六、因特网上教育资源的获取 (97)
第四节 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 (99)
一、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概述 (99)
二、网络教育系统体系结构 (100)
三、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的主要内容 (102)
第四章 学与教的过程 (104)
第一节 学习过程 (105)
一、学习的涵义 (105)
二、学习目标的分类(106)
三、学习过程模型 (112)
四、影响学习过程的主要因素(116)
第二节教学过程 (123)
一、教学过程的涵义及要素 (123)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214)
三、教学的组织形式(134)
四、教学规律 (135)
五、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 (137)
六、教学结构 (138)
七、小结(141)
第五章教学系统设计 (143)
第一节 教学系统设计概述 (144)
一、教学系统的概念和结构模式 (144)
二、教学系统设计的涵义及本质 (147)
三、教学系统设计观的演变 (148)
四、影响教学系统设计发展的主要因素(150)
五、教学系统设计的层次 (156)
第二节 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和模式 (156)
一、影响教学系统设计的变量(157)
二、几个主要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 (157)
三、教学系统设计模式 (163)
第三节 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164)
一、两种典型的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164)
二、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的发展 (168)
三、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过程分析 (169)
第四节 以“学”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177)
一、以“学”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原则 (177)
二、以“学”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 (178)
第五节 教学系统设计的进展 (1 84)
一、教学设计的新理论框架——活动理论 (184)
二、教学系统设计模式的进展——“主导一主体”教学系统设计模式 (1 88)
三、教学系统设计的新思路——教学系统设计自动化(189)
四、教学系统设计应用领域的拓展——由课堂教学领域扩展到企业培训 (195)
五、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和方法的深化——向具体学科深入 (199)
六、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的新走向——宏观设计论(199)
第六章教学系统开发 (202)
第一节教学系统开发概述 (203)
一、教学系统开发的涵义 (203)
二、教学系统开发技术 (205)
三、教学系统开发模式 (216)
第二节课程开发 (221)
一、课程和课程开发(221)
二、课程开发模式 (222)
三、课程开发的流程(223)
第三节 现代教学媒体材料的开发 (228)
一、现代教学媒体材料开发概述 (229)
二、电视教材的开发(230)
三、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开发 (234)
四、网络课程的开发(241)
第四节 智能教学系统的开发 (245)
一、智能导师系统的开发 (246)
二、智能代理教学系统的开发(248)
三、智能超媒体教学系统的开发 (250)
第五节 集成化教学系统开发 (256)
一、积件库(257)
二、积件组合平台的开发 (258)
三、集成化学习环境的开发 (258)
四、电子绩效支持系统的开发(259)
五、网络教学与管理支撑平台的开发 (261)
第七章教育技术运用 (264)
第一节 教育技术运用概述 (265)
一、教育技术运用的内涵 (265)
二、教育技术运用各子范畴之间的关系(270)
三、影响教育技术运用的因素(270)
第二节 学习资源的应用 (271)
一、现代教学媒体在教学领域的应用 (272)
二、多媒体计算机在教学领域的应用 (273)
三、基于因特网的网络教学应用模式 (275)
四、虚拟现实技术的教学应用(279)
五、教学代理技术的教学应用(282)
第三节 基于Web的网络教学系统的应用(284)
一、基于Web的教学系统 (285)
二、自适应的超媒体学习系统(288)
三、基于Web的协作学习系统(289)
第四节 信息化教育形式的教学应用 (294)
一、信息化教学形式的应用概述 (294)
二、各种信息化教育形式的教学应用 (295)
三、信息化集成教学系统的应用 (303)
第八章教育技术管理 (309)
第一节教育技术管理概述 (310)
一、教育技术管理的涵义 (3 11)
二弋教育技术管理的特点 (3 11)
三、教育技术管理的意义 (3 12)
第二节 学习资源管理(3 13)
一、硬件资源的管理 (314)
二、软件资源的管理 (3 17)
三、学习资源管理的两种主要方法 (320)
第三节 教学过程管理(321)
一、现代教学的新特点 (321)
二、教学过程管理的基本原则 (322)
三、教学过程管理的主要内容 (323)
第四节项目管理 (328)
一、网络资源库项目的计划 (329)
二、网络资源库项目的开发过程管理 (333)
三、网络资源库项目管理的组织 (334)
四、质量管理 (335)
五、风险管理 (335)
第五节 知识管理 (336)
一、知识管理 (336)
二、知识管理工具 (338)
三、知识管理对网络学习的作用 (339)
第九章 学习资源与学习过程评价(343)
第一节 教育技术的评价范畴概述 (344)
一、关于教育评价 (344)
二、教育技术评价范畴所包含的内容 (345)
第二节 学习资源的评价 (347)
一、学习资源评价的基本原则 (347)
二、教学产品的常见评价类型 (348)
三、学习资源的评价流程 (349)
第三节 学习过程的评价 (356)
一、学习过程评价的类型 (356)
二、面向学习过程评价的常见测验评价标准 (358)
三、学习过程的评价方法 (359)
第四节 学习资源与学习过程评价的进展(360)
一、第四代教育评价(360)
二、网络教学评价 (362)
三、计算机辅助评价(CAA)研究的新进展——技能性非客观题的评价 (373)
第十章教育技术与教育改革 (377)
第一节 21世纪对新型人才需求的特点 (378)
一、21世纪要求新型人才能合作共事并具有高尚的道德精神 (379)
二、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新型人才应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 (380)
三、知识经济的形成与发展要求新型人才富有较强的创新精神(381)
第二节 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改革 (383)
一、教育信息化的涵义 (384)
二、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改革 (386)
第三节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建构新型教学结构的理论探索 (393)
一、当前教学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393)
二、当前深化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建新型教学结构 (398)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399)
第四节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建构新型教学结构的实践探索 (402)
一、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项目 (403)
二、运用“几何画板"革新数学教学的试验研究项目(406)
三、“明日苹果”教室(408)
四、“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项目 (412)
附录:网络课件评价量表(415)
参考文献 (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