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考试范围
医学院校的基础医学科目,包括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病理生理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
Ⅱ. 考试目标要求
要求考生系统掌握基础医学科目中的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病理生理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备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专业知识和素质,达到研究生入学水平。
Ⅲ. 答题方式及时间:闭卷,笔试,180分钟
Ⅳ. 试题分值:300分
Ⅴ. 题型结构及比例:
1. 比例:
生理学 约30%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约30%
细胞生物学 约20%
病理生理学 约20%
2.题型:
选择题:100分,1 分/题 (5个备选答案),共100题
名词解释:50分,5分/题,共10题
问答题:150分,10分/题,共10题
生理学
一、绪论
1.生命活动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生殖)
2.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3.生理功能的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4.体内反馈控制系统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
1.物质跨细胞膜转运:被动转运、主动转运、胞吐和胞吞
2.跨膜信息转导的几种主要方式
3.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4.局部电位及其特性,动作电位的传导
5.受体和配体,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
6.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7.横纹肌的收缩机制、兴奋-收缩偶联和影响收缩效能的因素
三、血液
1.血液的基本组成、血量和理化特性
2.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生理特性和功能
3.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4.生理性止血,血液凝固、体内抗凝系统和纤维蛋白的溶解
5.ABO 和Rh 血型系统及其临床意义
6.输血和交叉配血
四、血液循环
1.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简要的形成机制
2.心肌的生理特性: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
3.心脏的泵血功能:心动周期,心脏泵血的过程和机制,心音,心脏泵血功能的评定,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4.动脉血压的形成和影响因素
5.静脉血压、中心静脉压及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
6.微循环的组成及血流动力学,组织液和淋巴液的生成与回流
7.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心血管活动的中枢调节,心血管反射
8.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9.动脉血压的短期调节和长期调节
10.冠脉循环和脑循环的特点和调节
五、呼吸
1.肺通气的动力和阻力,胸膜腔内压,肺表面活性物质
2.肺容积和肺容量,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
3.肺换气的基本原理、过程和影响因素,气体扩散速率,通气/血流比值及其意义
4.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运输方式,氧和二氧化碳的解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
5.中枢和外周化学感受器。二氧化碳、H+和低氧对呼吸的调节
6.肺牵张反射
六、消化和吸收
1.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和电生理特性
2.消化道的神经支配和胃肠激素
3.唾液的成分、作用和分泌调节
4.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胃液分泌的调节,胃的容受性舒张和蠕动,胃的排空及其调节
5.胰液和胆汁的成分、作用及其分泌和排出的调节,小肠的分节运动
6.大肠液的分泌和大肠内细菌的活动,排便反射
7.主要营养物质(糖类、蛋白质、脂类、水、无机盐和维生素)在小肠内的吸收部位及机制
七、能量代谢和体温
1.能量代谢的概念,能量的转移和利用,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2.食物的热价、氧热价和呼吸商,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
3.基础代谢和基础代谢率及其意义
4.体温及体温调节,机体的产热和散热
八、尿的生成和排出
1.肾的功能解剖特点,肾血流量及其调节
2.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及其影响因素
3.肾小管和集合管对物质的重吸收
4.肾小管和集合管对K+、H+和NH3的分泌
5.肾糖阈的概念和意义
6.尿液的浓缩与稀释机制
7.渗透性利尿和球-管平衡
8.肾交感神经、血管升压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和心房钠尿肽对尿生成的调节
9.血浆清除率的概念及其测定的意义
10.排尿反射的过程
九、神经系统
1.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轴浆运输和营养性作用
2.神经胶质细胞的种类和功能
3.经典突触传递的过程和特征,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及特征
4.电突触和经典化学突触的特征区别
5.神经递质的鉴定,神经调质的概念和调制作用,递质共存及其意义
6.受体的概念和分类,突触前受体,周围神经系统中的胆碱能受体和肾上腺素能受体
7.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中枢抑制和突触的易化
8.感觉的特异和非特异投射系统的主要功能和区别,大脑皮质的感觉(躯体感觉和特殊感觉)代表区,体表痛、内脏痛和牵涉痛
9.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躯体运动的调节:牵张反射(腱反射和肌紧张)及其机制,各级中枢对肌紧张的调节,大脑皮质运动区,运动传出通路及其损伤后的表现,基底神经节和小脑的运动调节功能
10.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和功能特征,脊髓、低位脑干和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11.皮层诱发电位、脑电活动和脑电图,觉醒和睡眠
12.学习和记忆的形式,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学习和记忆的机制
十、感觉器官
1.感受器的定义和分类,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
2.前庭器官的适宜刺激和平衡感觉功能,前庭反应
十一、内分泌系统
1.激素的概念和递送信息的途径,激素的化学分类
2.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激素的作用机制,激素作用的调控
3.下丘脑调节肽和腺垂体激素
4.下丘脑与神经垂体的功能联系和神经垂体激素
5.生长激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
6.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代谢,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
7.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盐皮质激素和髓质激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
8.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
9.调节钙和磷代谢的激素种类: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一、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1. 蛋白质的生理功能和营养价值
2. 蛋白质的分子组成,20种氨基酸的化学结构和分类
3. 蛋白质的分子结构,高级结构的测定及应用
4. 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5. 蛋白质的理化性质(两性解离、沉淀、变性、凝固及呈色反应等)
6. 蛋白质分离、纯化的常用方法及原理
二、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1. 核酸的种类与分子组成,5种主要嘌呤、嘧啶碱的化学结构,核苷酸
2. DNA的结构与功能
3. RNA的结构与功能
4. 核酸的理化性质,变性、复性、杂交及应用
三、酶
1. 酶的分子结构与功能,全酶、辅酶和辅基,酶的活性中心
2. 酶的工作原理与作用特点
3. 酶促反应动力学,酶抑制的类型和特点
4. 酶活性的调节
5. 酶与医学的关系,酶在工业的应用
四、糖代谢
1. 糖的一般性质,分类和主要功能
2. 糖的消化、吸收与转运
3. 糖的无氧氧化过程、意义及调节,能量的产生
4. 糖的有氧氧化过程、意义及调节
5. 磷酸戊糖途径
6. 糖原的合成与分解及其调节机制
7. 糖异生过程、意义及调节,乳酸循环
8. 血糖的来源和去路,维持血糖恒定的机制
五、脂质代谢
1. 脂质的主要种类及功能
2. 脂质的消化与吸收,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意义
3. 甘油三酯的代谢,脂肪酸分解代谢过程及能量的生成
4. 脂肪酸的合成过程,不饱和脂肪酸的生成。
5. 酮体的生成、利用和意义
6. 磷脂的合成和分解
7. 胆固醇的主要合成途径及调控,胆固醇的转化
8. 血浆脂蛋白的分类、组成、生理功用及代谢
六、氨基酸代谢
1. 氨基酸的一般代谢(体内蛋白质的降解,氧化脱氨基,转氨基及联合脱氨基)
2. 体内氨的来源和转运,
3. 氨的代谢,鸟氨酸循环
4. 氨基酸的脱羧基作用
5. 一碳单位的定义、来源、载体和功能
6. 含硫氨基酸的代谢
7. 芳香族氨基酸的代谢
8. 支链氨基酸的代谢
七、生物氧化
1. 生物氧化的概念及意义
2. 氧化呼吸链的主要成分、排列顺序
3. 氧化磷酸化的概念、意义及影响因素
4. 高能磷酸化合物,ATP的生理功能及生成方式
5. 非线粒体氧化体系,过氧化物酶体和微粒体中的酶类。
八、核苷酸代谢
1. 嘌呤核苷酸的合成与分解代谢
2. 嘧啶核苷酸的合成与分解代谢
3. 核苷酸抗代谢物的作用机制及应用
九、非营养物质代谢
1. 维生素的分类、作用和意义
2. 激素的化学本质和作用机制
3. 钙、磷的代谢及生理意义
4. 微量元素的种类和作用
十、物质代谢的整合与调节
1. 物质代谢的特点
2. 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
3. 代谢调节方式(细胞水平、激素水平及整体水平调节),几种异常状态的生化代谢特点(饥饿、肥胖、应激等)
十一、基因组的结构与功能
1. 基因与基因组的概念
2. 病毒基因组结构与功能的特点
3. 原核生物基因组结构与功能的特点
4. 真核生物基因组结构与功能的特点
5. 人类基因组计划(HGP)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十二、DNA的生物合成
1. DNA复制的基本特征
2. DNA复制的酶学和拓扑学变化
3. 原核生物的DNA复制过程
4. 真核生物的DNA复制过程
5. 逆转录和其他复制方式
十三、RNA的生物合成
1. 转录作用的特点
2. 转录体系的主要成分
3. 原核生物的转录过程
4. 真核生物的转录过程
5. 真核生物RNA的加工和降解
十四、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1. 蛋白质生物合成的体系
2. 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基本过程
3. 蛋白质生物合成后的加工和靶向输送
4. 蛋白质生物合成的抑制与干扰
十五、基因表达调控
1. 基因表达的概念和特点
2. 基因表达调控的特点和意义
3. 原核基因表达调控的机制
4. 真核基因表达调控的机制
十六、信号转导分子与细胞信号转导
1. 细胞信号转导的基本规律和复杂性
2. 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基本组成
3. 细胞信号转导的主要作用机制
4. 细胞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的关系
十七、基因工程
1. DNA克隆及基因工程的概念
2. 基因工程的基本流程
3. 基因工程与医学的关系
十八、DNA损伤与修复
1. DNA损伤的概念
2. DNA损伤的主要因素与类型
3. DNA损伤的主要修复方式
4. DNA损伤与修复的意义
十九、癌基因、抑癌基因与生长因子
1. 癌基因与原癌基因的概念
2. 癌基因的活化机制及其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
3. 抑癌基因的概念
4. 抑癌基因的失活机制及其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
5. 生长因子的概念
6. 生长因子的作用机制及其与疾病的关系
二十、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
1. 基因诊断的概念
2. 基因诊断的基本技术及在医学上的应用
3. 基因治疗的概念
4. 基因治疗的常用策略和方法
5. 基因治疗的基本程序
二十一、组学与医学
1. 基因组学的概念、主要任务及相关研究技术
2. 转录组学的概念、主要任务及相关研究技术
3. 蛋白质组学的概念、主要任务及相关研究技术
4. 代谢组学的概念、主要任务及相关研究技术
5. 组学与医学的关系
细胞生物学
一、细胞膜与细胞表面
1.细胞膜的化学组成与分子结构
2.生物膜的结构模型、特性及影响膜流动性的因素
3.细胞表面及细胞外被的结构与功能
4.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运输
二、细胞质
1.细胞质基质的化学组成和功能
2.新生多肽翻译水平调节机制
3.泛素依赖和非泛素依赖的蛋白质降解途
4.泛素依赖的蛋白酶体降解对靶蛋白的选择
5.去泛素化酶的主要作用
三、细胞的内膜系统
1.分泌蛋白与膜蛋白的合成、加工及转运过程
2.内膜系统内蛋白质合成的质量控制
3.新合成蛋白质的糖基化修饰过程
4.溶酶体的发生、功能及与疾病的关系
四、囊泡运输
1.囊泡运输类型
2.SNARE介导的囊泡运输过程
五、细胞骨架
1.微管、微丝的组成、存在形式和生物学功能
2.中间纤维的组装和组织特异性
3.针对微管、微丝的特异性药物
六、细胞核
1.细胞核膜和核孔的结构与功能
2.通过核孔的物质转运过程
七、细胞增殖与调控
1.细胞周期及各时相的特点
2.细胞同步化方法
3.细胞周期调控的关键分子和细胞周期的驱动
4.蛋白质磷酸化和泛素化水解对细胞周期的调控
5.DNA损伤检测点和纺锤体组装检测点对细胞周期的调控
八、细胞分化
1.细胞分化与细胞决定的概念
2.细胞分化的特点
3.细胞分化的影响因素
4.细胞分化的分子调控机制
5.细胞分化与肿瘤的关系
九、干细胞
1.干细胞的基本特性
2.胚胎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鉴定标准
3.诱导多能干细胞的概念及应用前景
4.造血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再生医学中的应用
十、细胞外基质
1.细胞外基质的主要大分子组成和功能
2.胶原的合成、修饰加工、分泌和细胞外装配过程
3.整合素及其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
十一、细胞连接和细胞极性
1.紧密连接、粘合连接、缝隙连接的形态结构、分子组成、功能及其与疾病的关系。
2.细胞极性的概念和主要模式,细胞极性产生的机制,上皮—间质变迁。
十二、细胞衰老
1.细胞衰老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细胞衰老的诱发因素
3.复制性衰老的分子机制
4.细胞衰老与肿瘤的关系
十三、细胞死亡
1.细胞凋亡的概念及形态学特征
2.细胞凋亡外源性及内源性信号通路的关键分子及活化过程
3.自噬的概念及其类型
4.自噬性细胞死亡的概念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一、绪论
1. 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
2. 病理生理学的地位与内容。发展简史。
二、疾病概论
1. 疾病和脑死亡的概念。
2. 疾病发生的原因、条件。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疾病的经过与转归。
3. 健康的概念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
三、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1. 低渗性脱水、高渗性脱水的特征和对机体的影响;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的概念、常见原因和对心肌电生理特性以及心电图的影响。
2. 低渗性脱水、高渗性脱水的原因、机制;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对神经肌肉的影响、对酸碱平衡的影响和低钾血症的补钾原则。
3. 低渗性脱水、高渗性脱水的防治原则;水中毒的病因、机制、对机体的影响;低钾血症与细胞代谢障碍有关的损伤;高钾血症的治疗原则。
四、酸碱平衡和酸碱平衡紊乱
1. 酸碱中毒的概念;代谢性酸中毒的原因、机制及分类、机体的代偿调节、对机体的影响;呼吸性酸中毒、代谢性碱中毒、呼吸性碱中毒的特点。
2. 反映血液酸碱平衡状态的常用指标及其意义;酸碱平衡的调节;呼吸性酸中毒、代谢性碱中毒、呼吸性碱中毒的原因机制、分类、机体的代偿调节、对机体的影响。
3. 酸碱物质的来源;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的病因和机体代偿变化的规律。
五、缺氧
1. 缺氧的概念、缺氧的分类;低张性、循环性、血液性和组织性缺氧的常见原因及其血氧变化的主要特点;掌握不同类型缺氧的特征性表现。
2. 各种缺氧指标的含意;缺氧时机体机能和代谢变化及其发生机制。
3. 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氧疗和氧中毒。
六、发热
1. 发热的概念和原因;发热的分期和热型;发热时心血管、呼吸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
2. 内生致热原引起发热的机制;发热时代谢的改变和消化机能改变;发热的处理原则。
3. 内生致热原产生的机制及发热的生物学意义。
七、应激
1. 应激的概念,应激反应的基本表现(神经内分泌反应、细胞体液反应)。
2. 热休克蛋白、急性期蛋白的概念;应激性溃疡的概念及发病机制。
3. 应激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应激损伤与应激相关疾病。
八、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1. DIC发病机制。
2. DIC分期。
3. DIC的功能代谢变化。
九、休克
1. 休克的概念;休克的发生机制及其代偿意义。
2. 休克的原因和分类;休克期(微循环淤血期)和休克期(微循环衰竭期)的发生机制;休克时心功能改变以及休克肺发生机制;休克的防治原则及护理原则。
3. 休克时细胞代谢、功能结构的损害;休克时肾、脑、胃肠道以及肝功能改变。
十、缺血-再灌注损伤
1.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概念,发生机制:自由基的作用,钙超载,微血管损伤和白细胞的作用;缺血-再灌注损伤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心脏,脑,肠和肾的变化。
2.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3.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原则。
十一、心力衰竭
1. 心力衰竭的概念、原因及诱因;心力衰竭时的血液动力学变化和呼吸功能改变。
2. 心力衰竭的分类;心力衰竭的主要发病机制;心力衰竭时心脏及心外的代偿。
3. 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体循环淤血、心输出量不足);心力衰竭的防治与护理原则。
十二、呼吸衰竭
1. 呼吸衰竭的概念、肺性脑病的概念;呼吸衰竭的常见病因和发病机制。
2. 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功能性分流、死腔样通气的概念;呼吸衰竭时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机能变化及其发生机制。
3. 呼吸衰竭时机体代谢的变化及中枢神经系统、肾功能、胃肠功能的变化;呼吸衰竭的防治原则。
十三、肝功能衰竭
1. 肝功能衰竭的概念、肝性脑病的概念。
2. 肝功能衰竭发病机制中的五种假说的主要内容。
3. 肝功能衰竭的分类;肝性肾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发病机制。
十四、肾功能衰竭
1. 急性肾衰少尿期少尿的发病机制;少尿期尿的变化、水中毒和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和氮质血症;CRF时尿的变化、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氮质血症和肾性骨营养不良;尿毒症的概念。
2. ARF的概念和原因;非少尿型ATN的特点;CRF的概念和原因;CRF时的肾性高血压、肾性贫血和出血倾向;常见的尿毒症毒素;尿毒症时的机能代谢变化及其发生机制。
3. 多尿期和恢复期的变化;ARF的防治与护理原则;CRF的发展过程和发病机制;CRF和尿毒症的防治与护理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