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试要求
本考试科目为公共管理专业学术型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之一,要求考生系统掌握政策科学的兴起、政策活动者、政策工具、政策过程、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政策终结与政策周期、政策变迁、政策分析方法与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并会运用公共政策学的基本知识解析政策实践问题。
二、考试形式及时间
本考试科目采取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 3 个小时。
三、考试内容
1.政策科学的历史发展、政策科学与政策分析的争论、实证主义政策分析的理论贡献、后实证主义政策分析的特征和内容、中国政策科学发展的现状与评价、中国本土化政策分析模型的建构、实践中的中国公共政策分析。
2.政策活动者的分类、官方与非官方的政策活动者的构成与影响作用、约翰·克莱顿·托马斯的公民参与有效决策模型理论、政策网络的定义、政策网络理论的传统、政策网络理论的评价、中西方政策网络理论的异同。
3.政策工具的内涵与特征、政策工具研究的沿革与趋势、影响政策工具选择的因素、政策工具选择的模型、政策工具效力评价的标准、契约治理工具与合作治理工具的异同、政策工具应用的新趋势。
4.政策过程的界定、政策过程理论的理论构建、政策过程的阶段论、制度理性选择框架、多源流理论、倡导联盟框架、政策扩散框架、政策过程中的行动者网络、政策过程理论的本土化。
5.政策制定的内涵、国内外政策制定研究的进展、政策议程的内涵(包括定义、种类及设置途径、模型)、方案规划的内涵(包括含义、原则及程序步骤)、政策合法化的概念与程序及其与政策法律化的关系、中国政策制定实践模式的嬗变与未来模式。
6.政策执行的概念、政策执行的功能与过程环节、政策执行的原则、政策执行的若干理论模式(包括行动理论、组织理论、博弈理论、街头官僚理论)、政策执行的模型、政策执行理论的本土化探索(包括政策执行中的一线公务人员、政策执行过程中的互动模型)。
7.政策评估的内涵、四代政策评估发展历程、政策评估的标准和方法、政策评估最新理论、政策评估的基本模型、国内政策评估的研究现状、推进政策评估研究的路径、中国政策评估模型建构与完善。
8.政策终结与政策周期的概念、政策终结的方式与类型、政策终结的可行性与障碍、政策终结的路径策略、政策周期的分类与特点、公共政策运行的周期、政策周期与政治周期的关系、 “政治—经济周期”理论、我国“政治—经济周期”的特点、中西“政治—经济周期”的异同。
9.政策变迁的概念、时间维度的政策变迁(包括政策调整的定义、特点、内容、原因和作用)、空间维度的政策变迁(包括政策转移与政策扩散的界定、政策移植与政策学习的内涵、政策集中的定义、政策转移<政策转移的过程、功能和条件、障碍与可行性、结果>)、政策变化的两种基本模式(常规政策变化和范式转移的政策变化)、政策范式变化的影响因素、中国政策范式的变迁。
10.政策分析的基本方法(包括运筹学分析方法、系统分析方法、经济学分析方法、 伦理学分析方法)、价值分析的概念与基本内容、政策分析方法的本土化、后现代主义分析方法在政策分析中的应用与价值、积极话语分析方法及评价系统模型的应用。
四、考试题型及比例
1.名词解释(40 分 )
2.简述题(60 分)
3.分析论述题(50 分)
五、参考书目
陈振明主编:《政策科学教程》,科学出版社,2015 年 3 月出版。 |
一、考试要求
本考试科目为公共管理专业学术型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之一,要求考生系统掌握政策科学的兴起、政策活动者、政策工具、政策过程、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政策终结与政策周期、政策变迁、政策分析方法与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并会运用公共政策学的基本知识解析政策实践问题。
二、考试形式及时间
本考试科目采取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3个小时。
三、考试内容
1.掌握公共政策的概念、类型、表现形式、构成要素和功能,掌握公共政策学
发展阶段、学科特点和主要研究领域。
2. 掌握政策系统组成要素,掌握政策主体的分类以及中西方政策主体差异性,掌握国家权力纵横向分类,掌握政策过程的常见划分方法,掌握政策工具的含义及分类,掌握政策工具选择路径及基本流程。
3.掌握理论模型与功能,掌握政策模式评价标准,从理性、权力角度掌握政策模型经典类型,阐释和评述国内外解析中国政策过程的代表性理论,阐释和评述中国学者提出的有影响力的本土化政策模型。
4.掌握政策问题构建主要因素、分类方法、特点,掌握政策议程的含义和分类、触发机制和主导力量,掌握和评述多源流理论、政策企业家理论,掌握中国政策议程主要模式,结合中国政治结构特点评述中国政策议程。
5.掌握政策制定的基本程序,掌握政策合法化在政策过程中的作用,掌握政策规划的含义和基本内容,掌握政策行动者联盟的主要类型,掌握政策学习含义和分类,掌握政策决策体制的类型,掌握集体决策的规则,结合民主集中制、群众路线评述中国决策特点,掌握博弈维度、理性维度决策理论及代表性观点,评述精英主义、多元主义、国家主义、倡导联盟理论内容和特点。
6.掌握政策执行特点与过程,掌握影响政策执行的因素,评述政策执行研究阶段、贡献及局限性,评述过程模型、基层官僚模型、模糊—冲突模式内容,从激励和政策学习视角简述政策执行的不同类型,掌握公共有效执行的前提条件,结合中国政策实践论述如何提高政策执行力。
7.掌握政策评估的分类标准、类型和功能,评述政策评估的三个维度,掌握政策评估理论的发展演进过程,掌握政策评估的主要模式,评述参与式评估的内容和特点,评述实证主义政策评估的特点,评述后实证主义政策评估模式,掌握政策评估的主要方法。
8.区分政策创新和政策发明,掌握政策创新的含义和类型,评述政策创新动因基本理论,掌握影响地方政府政策学习能力建设的因素,评述政策学习的主要分析框架,掌握政策试验的组织形式与作用,掌握政策扩散动因和基本规律,比较中国和美国政策扩散路径。
9.评述政策变迁的代表性研究路径,掌握政策常规变迁和范式变迁的内容,掌握循环式政策变迁理论的基本内容,掌握锯齿式政策变迁理论的基本内容,掌握倡导联盟框架的基本内容,掌握间断均衡理论的基本内容,掌握政策扩散的动因,掌握政策终结的类型和策略。
10.区分前瞻性分析和回溯性分析,区分描述性和规范性分析,区分演绎性和归纳性分析,掌握政策分析的主要阶段和任务,掌握政策论证的组成要素,掌握政策分析师的角色定位和职业伦理,评述政策分析中的“价值中立”,掌握政策分析师的素养要求,给合政府与市场理论评述政策分析如何在政府与市场之间进行权衡。
四、考试题型及比例
1.名词解释(40分)
2.简述题(60分)
3.分析论述题(50分)
五、参考书目
杨宏山编著:《公共政策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年4月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