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抓关键词,以史带论,突出对文学史的核心“论”的理解和把握。
学习中国现代文学史,不能仅仅把它当作中国现代文学史料来学,必须在掌握文学史料、文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理论上的升华、概括,总结。而初学者往往习惯于对文学事实和结论的的简单识记,而要对中国现代文学现象自觉地进行理论上的概括存在很大的困难,而且对这些史论也往往不够敏感,容易把它与一般文学事实混淆。对此,笔者建议大家通过抓关键词的简便方法来解决这个难题。如,学习现代文学史有关沈从文的部分,我们就必须紧紧抓住“人性、乡下人、精神病态、阉侍性、神性、原始生命形态、牧歌情调、情绪体操、造境、隐痛”等关键词在评价沈的创作中的内涵和了解文学史上运用了这些关键词的经典论述,而且有些还要能自如的引用,以丰富自己的评论语言,提高评论的深度和理论品质。如此长期坚持,是能提高自己的史识水平和理论批评的敏感性的,从而使自己能够超越只会简单识记文学事实和文学常识的低水平的学习状态,使我们的学习能够真正达到专业水准。抓关键词有几个问题需要我们注意:一是高频率出现的词往往就是关键词,对在教材和有关学术资料上反反复复出现的有特定内涵的词语,我们要高度注意,不能轻易放过,更不能视而不见,毫无印象,没有一点敏感性和悟性。比如我们在阅读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要参考资料《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前言第一页就有一个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现代化”,一页之中就出现了8次之多,该书的核心思想“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其实已经在这个高频率出现的“现代化”里凸现出来了。这种用抓高频率词语来确定关键词的办法对于初学者是非常实用的一种简便的好方法,尤其是我们在阅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学术论文和专著时,有利于我们一下子就抓住重点内容和关键部分。二是对一些文学色彩不是很浓的关键词要注意,比如“欲望”“焦虑”“反叛”“成长”等词语,有的关键词更像日常用语,如评论京派里的关键词“乡下人”,一般的初学者往往不把它当作中国现代文学里的关键词,因为它们没有“典型”“启蒙”等这些文学专业术语那么明显的文学色彩,其实它们是高度概括了现代文学的书写内容和文学思潮变化的很重要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是需要我们的初学者高度注意的,否者就很容易让它们成了“漏网之鱼”,使自己把握不住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些重要的文学现象和对这些重要的文学现象的重要评价。
为了增强对文学史的“论”的敏感性和获得深度理解,笔者建议考生适度地接触和涉猎一些与中国现代文学密切相关的思想、宗教、人类学和哲学方面的著述(简介),留心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学术论文中论及和引用了的这方面的观点,尤其是那些有价值的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并有意识的把它们引进中国现代文学的学习中来,以切实加强我们的理论思维和对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内容的深度把握。比如在学习冰心的创作时,能自觉应用基督教里的“博爱”思想来理解其对“母爱”的歌颂,就可以得到更深刻的认识;学习许地山的作品时,运用佛教里的对苦难的忍耐思想来理解作品里表达的达天知命的宗教理想,就可以得到更到位的理解;学习萧红,张爱玲等女作家的作品时运用西蒙•波伏娃等女性主义思想来关照其对女性生存状态的书写,就可以触目惊心地发现男权中心社会里女性的可悲命运;在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的总体进程时,参照和借鉴思想家李泽厚关于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救亡”与“启蒙”思想的论述,就可以提纲挈领地把握中国现代文学的特殊发展规律。总之,在了解“史”的基础上,突出对“论”的理解,培养考生的初步的文学“史识”,用抽象出来的“论”来理解“史”,是提升中国现代文学史学科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考生的一个亟待加强的方面。
二、纵横联系,同中辨异,提高宏观把握和动态分析文学事实的能力。
学文学史不同于作品选的学习,作品选的学习可以孤立地分析单个的作品,而文学史的学习尤其要有联系的观点和动态发展的观点。对于初学者,这点很容易忽视,尤其是在时间和空间上有距离的文学事实、作家作品,很容易看成是互相不关联的,看不出它们深层的联系。比如我们往往看到五四新文学与此前的旧文学的断裂关系,却看不到二者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二者都强调“文以载道”的文学教化的功能,二者都有很强的社会功利色彩)。又如我们往往看不到赵树理在坚持启蒙主义来创作问题小说方面对鲁讯文学思想的继承,看不到张爱玲在表达人生的荒凉的体验与鲁迅对生命哲学的深刻的体认上的相通。没有这样的贯通思维,学习的视野就狭窄了,看问题就肤浅了,觉得文学史上的文学事实就是散沙一片,乱麻一团,理不出一个头绪,把握不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规律。在文学史的学习中具体运用联系的思维来学习,以下列举的几种方法是比较常用的:
1、人物群像分析。即打破分析某部作品的单个人物形象的狭隘视野,把一系列具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人物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和比较,来深化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如我们在初步学习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的基础上,不妨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女性形象(我们还可以对知识分子、农民、民族资本家等人物群像进行分析)进行分析,我们会得到深刻的和新鲜的认识。我们把鲁迅的《祝福》里的祥林嫂、《明天》里的单四嫂子、《离婚》里的爱姑等愚昧落后的农村妇女,茅盾的《幻灭》里的静女士、《动摇》里的孙舞阳、《追求》里的章秋柳等时代新女性,张爱玲的《金锁记》里的曹七巧和施蛰存的《春阳》里的娟阿姨等都市里的“老中国乡村”女人,茅盾的《霜叶红似二月花》里的张婉卿、老舍的《四世同堂》里的韵梅等传统东方女性,孙犁的《荷花淀》和《嘱咐》里的水生嫂,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里的小芹等解放区里的新女性,放在一起联系起来分析比较,就会更清楚地把握这些作品里的人物特点,而且还可以从历史发展的宏观视野把握中国现代文学记录的妇女的命运和生存状态的衍变,以及透过这些人物形象的发展变化,透射出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具体演变(坚持启蒙立场的五四文学革命——坚持左翼革命立场的革命文学——具有精神分析色彩的现代文学——民族意识觉醒高涨中的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工农兵”立场的解放区新文艺),这样融会贯通地理解,才算得上是专业上的真正到位的透彻的把握。
2、文学思潮的演进。通过分析某种文学思潮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变化,来探求其演变的轨迹和规律。如我们对20年代的早期象征派诗歌、30年代的现代派诗歌、40年代的中国新诗派等诗歌流派联系起来考察,就可以清楚地看到现代主义诗歌在我国的发展和成熟。
3、书写对象的内涵的演变。对文学作品中涉及到的某一方面的书写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其变化及其原因。如现代文学对“情欲”“性欲”的不同书写。我们可以通过考察郁达夫《沉沦》等自我写真抒情小说和穆时英的《上海的狐步舞》等新感觉派小说对“性”的不同描写的分析,看出在郁达夫的笔下的那种畸形的“性”,是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对人(生活潦倒无自我尊严和处于弱国地位的子民)的正常的欲求的压制的结果,而穆时英笔下的那种畸形的“性”,则是现代社会里人性的自我迷失和在自我纵欲中的道德沦丧。这样的对性的书写,其背后隐藏的是对“现代性”的不同理解:郁达夫具有浓厚的启蒙色彩的对现代性的肯定——对个性解放和民族独立的呼唤;而穆时英则从现代主义的立场对“现代性”提出质疑,批判现代化进程中人的异化。
4、文体和艺术手法的衍变。比如比较分析郁达夫的自我写真抒情小说,京派的田园抒情小说和解放区的孙犁的诗化抒情小说,可以加深理解我国现代抒情小说的发展变化和特点(自我写真抒情小说具有情感热烈直露的特点,京派的田园抒情小说具有婉约的牧歌情调,孙犁的诗化抒情小说具有明朗的乐观调子)。又比如通过分析鲁迅、老舍、张天翼、沙汀、钱钟书作品中的讽刺手法的运用来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讽刺艺术的发展。
在对文学现象和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分析时候,切忌不求甚解粗枝大叶,尤其是对于具有某些共同点的文学现象、作家作品,在掌握其共同点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掌握其不同的地方,做出细致的分析,力求作到“同中辨异,精确把握”,切实提高我们分析文学事实的敏锐性和精确度。如废名、沈从文、汪曾祺在创作上是有师承关系的,他们的抒情小说都有浪漫诗化,牧歌情调的鲜明特色和民间价值认同的倾向。但他们又有细微的差异,我们必须进一步做细致入微的分析,看出它们的差异:废名的作品晦涩有禅意,沈从文的作品单纯,更有道家“天人合一”的意味,汪曾祺的作品没沈的悲剧感,而更多世俗的乐观调子。通过这样的细心比较,就可以使我们的认识进一步深化,细腻地领会这些作家作品的各自的特点。
对文学现象和文学作品进行比较是提高文学专业能力的一项很重要的学习步骤,但十分遗憾的是大家往往把它看作可有可无的环节。大家总是习惯于按教材的编写顺序规规矩矩地来学习和复习,一般很少打乱其编写的顺序和论述的视角来积极大胆地对学习内容重新组合,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教材里论述的内容,而只是机械重复地死记硬背教材。
三、博览群书,开拓视野,深化对本学科知识的理解和保持对本学科热点问题及研究前沿的关注。
要想获得比较高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学科能力,单凭学习所报考学校的指定教材是远远不够的。笔者认为广大考生很有必要通过大量阅读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影响的作品和适量的阅读一定量的学术专著和专业期刊,以深化学科知识认识,达到更透彻和系统的掌握。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光看《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之类的书远远不够,一般看《中国新文学大系》里的作品比较好,这套书一般县级图书馆都有收藏,很容易借阅。此外,要加强对非主流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研究,切实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和评论能力。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我们当前的文学教育还有很大的教化色彩,能纳入我们的文学课堂里的作品还是较单一的,往往局限在与主流意识、官方意识相吻合或符合当前文学规范的作品,我们接受的文学作品主体是所谓的“革命文艺”作品,如鲁迅、巴金、郭沫若、茅盾、老舍、曹禺、赵树理等作家的作品,从小学到大学一直都以他们的作品为主,而对于一些非主流的,如一度被贬为“桃红色”作家的沈从文、“洋场文学”代表作家穆时英、“反动作家”张爱玲这一大批著名作家的作品,因其突出的“异质性”而被主流文学遮蔽,虽然现在的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课程也选了一些他们的作品,但其份量实在太少,还不足以使我们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有全面深刻的感性认识。可以说这方面仍是大家的一个薄弱环节,必须加大非主流文学作品的阅读量,而且还要努力用新的眼光去研究这些作品中与主流文学不同的思想精华和独特的艺术手法。如我们读沈从文写妓女题材的作品,若按主流文学观念而不是从人性、人情的角度去看这些作品,我们是无法理解沈从文将社会“渣滓”的妓女作为赞美对象的。
在参加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考试时,既需要有本学科的扎实基础,而且还要在专业方面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这就需要有较宽广的阅读面和对该学科研究历史与现状的了解与密切关注,保持一种与时俱进的学习研究状态。究竟看哪些专著和期刊较好呢?笔者认为以下这些经典专著和期刊是非常好的参考资料:钱理群等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王晓明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杨义著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和《中国现代文学流派》、龙泉明著的《中国新诗流变论》;期刊主要为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辑的《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以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学评论》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