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硕士生考试前后,总有不少同学来信来电询问关于现代文学考试的问题,特别是如何复习应考的一些具体问题。2004年冬,几位参加考研的同学要求辅导,温儒敏教授和他们有过一次对谈,现记录整理成文,作为附录收进新版的《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学习指导》(北大出版社2005年版)中。
考生问:中国现代文学专业的硕士生入学考试要考哪些课程?能否给我们指定参考书?
温儒敏答:除了外语和政治两门公共课,还考“中国现当代文学”和“专业基础课”。因为现当代文学是一个学科,专业课也就同一张卷子,分为现代和当代两大部分,考现代的只需要完成现代文学那一部分。但现代与当代的考题往往又有某些交叉。“专业基础课”考试范围则比较广,包括中国古代文学、外国文学与文学理论。我们不大主张指定参考书,主要是怕限定了考生的思维。反正学科范围与考试科目都划定了,大家可以自己去找相关的书来看。专业课复习不能只看教科书,最好多读一些作品和代表性的评论,适当关心学科发展状况和一些新的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较多吸纳了新的研究成果,是考生常用的一本教材。专业基础课则要求更“基础”的知识,可以参考一些常见的文学史和文学理论教材,注重掌握基础性的知识,不要求有多么深入的研究。但也要熟悉一些代表性作品。文论部分不光注意西方文学理论,也要知道一些中国古代文论知识。这里说的是北大的要求,不过其他学校也大同小异。
问:现代文学专业课考试有什么要求?为什么不能只看教科书?
答:现代文学这个学科带有历史学科的某些特点,同时又是文学学科,一方面要求学习者了解基本的文学史知识,对现代文学如何发生、发展轮廓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这样才能形成某些历史感,学会用历史的眼光看待文学现象;同时,又要求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提高文学审美、鉴赏、批评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获得,不是靠老师传授或者读一读教科书就可以达到的,必定要自己去阅读作品,有自己的体验、感悟,再上升到理智的分析。常常看到有些考生把文学史教科书背得很熟,考卷上几乎把课本上的结论都抄下来了,但就是没有自己的“感觉”。这样当然不可能得到高分。所以,学习现代文学不能只读教科书,还要多读作品,回答问题时也不是照抄现成答案,而尽可能融入自己鲜活的理解,最好还能形成自己观察问题的独特角度。这样要求似乎高了一点,但总是目标。培养硕士生应当看重学生的能力,包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测试在硕士生考试时也会作为主要的指标。
问:现代文学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考题有哪些类型?回答问题应当注意什么?
答:就北大中文系现代文学基础课每年考试的情况来说,考题大都包括两种类型。一是知识题,如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等等,大概占三分之一或者四分之一左右。内容也就是作家作品、社团流派、文学史现象,等等。其中简答题应当把涉及问题的主要知识点都写出来,但不必展开论证。这类题主要考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一般从教科书上就可以得到答案。第二类题是论述题,一般不会偏题,都是比较“大”的、多数考生都可能有所准备的题目。越是这样的题目,让学生都尽可能发挥了他们的知识储备和能力,才越是能够考出真实的水平。有些考生认为自己考得好,问题回答很系统、完整,但是一公榜,分数却不太高。为什么?可能就是缺少论述。研究生考试和本科生一般考试要求不同,本科生考试也许“回答”正确、符合标准答案就可以了,但研究生考试要看能力,看你怎么去组织材料、形成论点、展开论述。因此,要特别注意,这是“论述”,不能满足于一般的“回答”。论述题等于是小论文,最好先打个腹稿,想想可以从哪几个方面进入问题,哪些方面有必要更充分展开,能否以自己的理解来形成某些新的概念或者角度,还有,论点需要哪些材料来支撑,等等。最怕是拿到考题,觉得自己有所准备,就一步到位,写几条标准“答案”了事。把论述题当作小论文来做,就比较能够发挥自己。
问:那么复习时准备论述题考试,应当如何着手?
答:重要的是不要舍本逐末。有些同学收集了大量考题,准备了“题库”,然后像考英语托福、GRE那样,一道道题寻找和熟记标准答案。这种办法不见得好。提醒大家还是要全面复习,多看作品和相关的研究成果,关心学科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在这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形成自己的理解角度和观点。要学会论述,而不只是“回答”,这样就能不断积累,真正提高了能力。这才是“本”。当然,复习时都会关注以往的考题,也会关心答案,我的意思是还要提高一步,在“论述”上下功夫。《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学习指导》这本书中,每一章都附有“必读作品文献”与“评论节录”。这不光是本科同学有用,考研究生也可以参考,可以顺藤摸瓜,找一些相关的研究论著来看,在这过程中不断引发自己思考问题、形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是一种专业性的思维训练,肯定比押题、猜题和背标准答案要好得多。
问:老师能不能举些例子,说得再具体一点?
答:比如有过这样一道考题:“从散文语言运用和文体创造角度,比较分析冰心、朱自清、周作人三家散文创作风格之异同”。应当怎么论述?怎么准备?我们学习基础课现代文学史时,对这三家都会有所了解,课本上也有简单的介绍,但那往往是分头介绍的,还不大可能联系在一起来比较、放到散文史脉络中进行综合的研究。如果只是背教科书,回答时很可能就只是说说三家各自的风格,会显得单薄。我们已经学过文学史课,对这些作家都有一些印象,复习时如果再读一些他们的散文作品,有一些鲜活的艺术体验,这时回过头来,从现代散文历史发展的背景中重新体会这些散文家不同的特色与贡献,就会有“立体”的感觉。这种感觉的获取,决不是光读一读教科书就可以得到的。当然,最好再深入一步,读一些相关的评论,从他人既有的观点中得到某些启发,或者刺激自己的新的思索。这时,“比较”的意识和历史的感觉,就很自然产生。这种学习是一种反复训练积累的过程,无形中你的鉴赏分析和判断的能力都在提高。通常讲的打实基础,指的大概就是这个过程。有了这种充分的准备,许多题目都可以应对。研究生考试的题目往往需要你去“组合”,拿到这个题目,就能马上调动平时的知识积累,发挥你的感受力和理解力,形成自己回应这个问题的角度、观点,甚至还会用自己的“说法”(概念)去概括。
还是围绕前边那个题目来说吧。比如,课本上一般都会讲到冰心散文语言特点是灵动清丽,朱自清是细腻典重,周作人是略带涩味。考试时如果光是这样回答,只能说“对”,不能说很好。但有的同学平时有阅读积累,能从自己感受出发,通过比较指出三家的不同特色,就比上述这些只是“正确”的答案要更加深入,更有深度体验。有的考生指出冰心散文偏爱清新抒情的“短章”,朱自清作品追求“油画效果,务求穷形尽相”,周作人“如黄宾虹的枯笔写意山水,不经意而尽得情趣风流”。这些比喻和概括不见得非常完善,但很能呈现考生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又比如,谈到朱自清,大家一般都会注意到他的清澈和细致的文风,但如果关心当下研究进展,还可能注意到有论者批评朱自清散文的“匠气”。有的考生就抓住这一点,有所发挥,认为朱自清许多散文的确有“匠气”,但又指出,“匠气”也可以是“艺术之一种”,精雕细刻,讲求文章起承转合,是朱自清突出的风格,他是现代文学史上少有的“精益求精地注重章法的散文巨匠”。这些概述就比较有新意,有“亮点”。老师批阅卷子往往很欣赏“亮点”、欣赏论述中散发的才华,而不只是回答是否正确。
问:又要读教科书,又要读作品,还要关心研究论著。大家复习时会觉得漫无头绪,不知老师有何指点?
答:每个人的学习习惯可能不一样,不能要求用同一种办法。但按照一般情况论,现代文学是在低年级学习的,已经过去一些时间了,所以先重读一下教科书,梳理一下知识,很必要。教科书除了提供基本的文学史知识,也吸收了一些新的研究观点,需要反复推敲才能体会。阅读教科书,可以帮助我们掌握基础知识,像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之类,大致也就可以应对了。还可以把教科书当作复习的线索,一单元一单元地过,顺着书中提供的作品或者论文篇目,再往更大的范围拓展。作品以及研究论著的阅读可以和教科书对照互动,那样可能发现问题,形成问题。具体来说,可以先结合教科书和作品的阅读过一遍,这时基础知识和轮廓的了解作为重点。然后,再分成几个专题或者单元,选读相关的评论和研究论文。不可能读很多,最好找代表性的,还有处于学科前沿的论作。阅读不是为了完全进入研究,那样要求太高了,同学们不容易达到。我想,能够从中激发某些理论思维,形成某些问题,或者吸取某些论述问题的角度、方法与概念,那就可以了,对备考会大有好处。一开始可能漫无头绪,最好有个计划,把复习时间分成几段,每一段都有相对明确的目标。
问:找相关的研究论著也是比较难的。有什么便捷的途径吗?
答:可以通过读一些学术史或学科介绍方面的书,来寻找相关的资料线索。《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学习指导》也可以帮助我们。该书理出了复习的重点和线索,同时它的论文节录部分也很有用,比较贴近教学,有利于我们打开视野,生发一些课题。这里再介绍几种书,就是帮助大家顺藤摸瓜找线索的书。如黄修己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编纂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冯光廉与谭桂林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概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以及徐瑞岳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等等。这些书谈的都是学科史,对现代文学史的研究努力作出比较全面的介绍,值得参考。我在北大也连续多次开设过“现代文学学科史与研究现状”的课,最近将讲稿整理出版了,书名叫《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北大出版社2005年版)。这本书也是学科史的考察,但注重引申出文学史观与方法论的探究,注重问题的提示与讨论,多从学术训练的角度引导提供了许多研究资料和问题的线索,复习时也可以拿来看看。此外,还要多少关注一下研究现状,如《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以及某些复印资料,等等,最好都翻一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