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版“犀利哥”
昨日,水果湖步行街,衣衫褴褛的“文化哥”周良宇抽着香烟正在打电话。
荆楚网消息 (长江商报) (记者 许兰超 罗义 梁睿)自称武大研究生(论坛) 毕业,五六年没找到工作,家人每月给他汇300元生活费
“除了戴副黑框眼镜表明他曾是名读书人外,蓬头垢面,活脱脱一个乞丐……”昨日,网友芷草向本报报料,武昌水果湖一带有个流浪的“文化哥”,他自称武汉大学经济管理学研究生毕业,五六年没有找到工作,现在一切证件丢失,与其他乞丐不同的是,他身上有时会发出手机铃声,“他是需要救助的青年”。
“文化哥”电大毕业
昨日,在网友芷草的带领下,记者在水果湖步行街找到了“文化哥”周良宇。他穿着件破旧的衣服,身上还背着几个大包。推了一下眼镜后,他开始做自我介绍。41岁的周良宇自称是宜昌人,父母是教师,是武大工商管理硕士,曾自学过律师专业。为了让人相信他确为武大毕业,他还说当年有位老师名叫陈菁,还有一位尤书记。他从随身携带的包里拿出两个证书,分别是电大机械工程专科毕业证和恩施市自考律师专业证书。
至于为何在水果湖流浪多年不回家,周良宇拿出了一份“清华继续教育学院某研修班”的报名表,“我报名参加了这个培训班,等着录取通知呢。”报名资料显示,周良宇是恩施人,上面还有他的家庭电话。
随后,记者也采访了武汉大学经管学院,在得知情况后,一位工作人员肯定学校有这两位老师,但学院历届学生中并没有周良宇。陈菁则向本报介绍,在2005年,有位流浪汉在经管学院呆了一两个月,“因为他性格温和,学校也并没有管他,可能是那个时候,他认识了学校的一些老师。”
市民:他是文化人,我们都愿帮他
“他有文化,为人很好,已经在这一带很多年了。”在水果湖一带,居民、环卫、保安等都十分熟悉“文化哥”。
中午12点,周良宇吃了一碗别人送来的热干面,又从荷包里抽出一根烟点着了。“他过年都不回去。”一位环卫工说,今年过年时,她让丈夫给了“文化哥”点钱,“我还是希望他回家,毕竟在外面流浪,让人觉得心酸”。
据网友芷草回忆,她第一次见到“文化哥”是2008年冬天,当时气温在零下,“他穿着单衣,冻得浑身发抖,我将家中的几件旧棉袄送给他,还劝他回家。我觉得应该送他回家治病,好好开导他一下,否则他的命运会很悲惨”。
在接触中,芷草发现“文化哥”似乎精神有些问题,“他有一天给我打十几个电话,经常在半夜也打,因为他晚上冷得睡不着觉。”
家人:他考研(论坛) 失败后精神异常
按周良宇提供电话,记者和其家人取得了联系。接电话的老人称是周良宇的父亲,是位退休老师。当问及周良宇,老人十分激动地说,周良宇老家在恩施。
周父介绍,10多年前,周良宇在当地做工人,但很想出去闯闯。2005年,周良宇决定报考武大的研究生,但是考研失败,加上找工作不顺利,这些让他的精神状态出现异常,虽然父母一直劝他回家,但他一直在武汉流浪,无奈之下,周父每月给他汇款300元生活费。
得知周良宇在汉流浪,还得到许多居民的帮助,周父十分感激,“感谢所有帮助过他的人”。
周父说,最近一次见到儿子已经是几年前的事情,周良宇在武汉呆了5年,“我们一直都牵挂着他。”
特写
“文化哥”不差钱爱的是面子
傍晚6点,水果湖步行街上行人穿梭,坐在菜市场门口的周良宇猛地几下吸完手里的一根烟后,仰着头一副很享受的表情,他甩了甩搭在额头前的长发,边打电话边离开了菜市场。因为人们早已习惯他的存在,附近市民很少用异样的眼神去打量他。
周良宇几乎烟不离手,口袋里也是装着好几包,且都是外国货,其中16元左右的“KENT”是他的最爱。
在邻近步行街的东三路省直机关三食堂门前,周良宇与两名赶来专门找他的武大学生碰了个正着,相互聊得十分投机,学生们的问题周良宇都一一回应,但除了开头一句话围绕主题外,其他都成了自言自语的家乡方言,从自己的学历、工作、家庭,再到自己的经历,乃至时事,他几乎无所不谈,就是有些跑题。
“他很爱说话,因为平时没有人跟他聊天,看得出他今天很开心。”一位好心的路人从食堂里拿出菜单,让他点菜吃饭,周良宇点了份千张肉丝和一份干煸土豆丝,另加一瓶啤酒,随后他从内衣里掏出一个破烂不堪的钱包, 坚持要自己付账,记者看到,鼓鼓的钱包内除了零星小票外,最里层整齐叠放着厚厚一叠百元大钞。
好心市民抢着为周良宇付完账,嘱咐服务员将饭菜打包好,然后让他坐在门外等待。见好心市民走远,周良宇望望四周,假装着接听电话也随之离开了。
周良宇称自己睡觉的地方很多,楼梯间、还未拆迁的房子,“我一般逛得不想逛了就去睡觉,随便找个地方就可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