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考试大纲》明确规定:该考试的目标,是“在考查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注重考查考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表明政治理论考试主要是考察同学们的两类本事:其一,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认知能力;其二,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运用能力。前者是基础、前提,后者是重点、关键。从2003年的考题命制情况来看,该指导思想得到比较好的贯彻和体现。 在《政治理论试题》总共四类题(单选题、不定项选择题、辨析题、分析题)、100分的卷面中,前两类题直接是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认知能力的考察,它们占了45分。就具体题目而言,我觉得除了“形势与政策”部分的个别题目(如《日朝平壤宣言》的内容)显得有些“偏”外,其它的题目所考察的,可以说都是“基本”的东西,如基本概念和基本论断,是一个本科生应当、也完全有能力掌握的。后两类题主要考察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它们占了分值的大部分,即55分。如果说对付前两类题主要是靠“背功”的话,或者说打开现有的书本可以直接找到关于它们的现成答案的话,那么后两类题可以说都是同学们在考前见所未见的,翻任何一本教材或辅导书都无法寻到有关它们的直接答案,故而要将它们回答好,就需要在记忆的基础上透彻理解,活学活用。建议同学们将今年的考题找来,好好看一下,最好按照正规考试的要求做一遍,并对照答案、计算得分。结合以往的经验,我估计相当部分的同学的得分可能在20分以下。 与往年相比较,我感觉2003年政治理论考题最突出的特点是明显强化了对考生能力的考察,具体表现在:其一,从题型构成上看,论述题被取消了,全部代之以材料题。我们知道,论述题的特点是提问相对直接,考生一看就知道问什么,要考什么原理;而材料题的提问就比较含蓄、隐晦,不少题目中不直接出现要考察的对象,需要考生自己识别、归结出来。如果说论述题是单一地考察同学们的演绎能力的话,那么分析题则是既考察归纳能力,又考察演绎能力。假如归纳得不对,那么演绎就无从谈起。不少考生因为归纳能力比较差,结果面对题目不知所问,要么无法下笔,要么乱写一气。 其二,题目都是复合型的,所涉及的知识点不是一个,而是几个。这方面最典型的例证就是最后一道题,它融政治经济学、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和哲学三科的有关知识于一炉,这种突破学科界限、注重相关知识点之间的渗透与衔接的命题方式,是前所未有的。显然,要答好这种题目,机械地瞎子摸象是不灵的,它需要考生有高屋建瓴、统揽全局、融会贯通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这种要求相当高。从实际情况看,考生对这道题的回答不大理想,不少考生对所要考察的知识点的把握不准确、定位欠清晰,给人一种″蒙了″的感觉。 针对2003年考题所透露出来的信息,有志于参加2004年考研的同学们当如何应对呢?我觉得在战略层面上一定要树立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即重视,绝不能掉以轻心。我听说一些同学中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政治理论很容易的,最后突击搞一下就行了。这种说法谁信谁倒霉。近几年来,在及格线一般都划在60分之下的情况下,北京地区政治理论的及格率好一点年份不过50%多,差一点才30%几。这意味着在最好的情况下,两个考生中就有一个因政治理论课不及格而被淘汰。现在今年考试的标准答案公布了,但成绩还没出来,有兴趣的同学正好利用这个机会可以做这么个有趣的测验:找今年考研的同学问一下,看看有几个敢保证自己肯定能够及格。从判卷的情况窥斑知豹,我推测今年政治理论的及格率不会有戏剧性的变化,也就是在50%上下。面对这样一个严酷的事实,容不得大意。 思想上的重视转化为行动,就是一定要早动手。是否参加考研要早决策;决定参加就要早投入复习。这么多要背的内容,不花大量的时间是对付不了的;而综合能力的提高,更非临时抱佛脚所能急就。 那么如何行动呢?在政治理论的复习中,我建议同学在具体操作的层面上做好三件事。其一,抓好点。“点”是指基本概念。政治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范畴,是最基本的东西,象英语中的单词一样。对它们必须准确记忆,透彻理解。倘若概念不懂、范畴不清,那其他的事情都将无从谈起。今年考题中的最后一题的最后一问,是“运用矛盾力量不平衡的原理分析解决南北问题的正确途径”,但相当多的考生(我所判卷子中的80%以上)却不知道什么是矛盾力量不平衡的原理,根本无法回答。 其二,连好线,即将相互关联的知识点联系起来,相互贯通。今年的第18题是不定项选择题,考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我们知道,在政治经济学的教材中,关于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安排在3个不同的章节中依次讲的;但考试却将它们分别提取出来、合编成一道题。第20题关于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后果也是如此。 其三,顾好面,即应当全面复习,不能有遗漏。从学科构成本身的逻辑上讲,不同的概念、原理之间的确存在轻重主次之分,所以在平常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不妨把它们区分为三六九等,区别对待。但这种态度在考研中就不适用。因为凡是考纲规定的内容,都可能考。所以,从应试的角度看,什么内容重要?凡是考的,就是重要的。而什么考、什么不考,考完了才知道。故而复习必须全面。近年来考研命题的特点之一,就是比较注意各章节内容的平衡。比如政治经济学一共8章,今年的考题内容就涉及了其中的7章,除了最后一章没出题外,章章都有题。此外,第六章出了一道辨析题,这是自1995年来的头一遭,可以说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鉴于2003年“押题风”有进一步升级的趋势,所以我最后针对该问题罗嗦几句。关于押题的好处,大家都知晓,我也不否认,它的确能够起到缩小范围、明确重点、便于提前准备从而有效地提高考试成绩的功效。所以押题对考生而言是一种挡不住的诱惑;只要有考试,押题就不可避免。每年考试前都有大量的押题版出笼(本人也未能免俗);每年考试后都有大量的高命中率的神话传播,以致有的不明就里的同学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考研不用好好复习,考前搞几个押题就行了。如果形成了这样的想法,十个人十个OVER。我不讲太多的道理,建议大家做这么个事:将2003年押题命中率最高的版本找来,看一看被声称押中的题目一共值多少分?结论是最多不会超过40分。再对照一下押题版答案和标准答案,结论是二者的差异很明显。也就是说,即使是所谓的“大面积”命中,充其量也就是解决10多分的问题,靠它根本上不了研究生。所以我对押题的评价是:它能够锦上添花,但不能雪中送炭。对此同学们一定要头脑清醒,否则就会失败在起点上。 总之,考研的成功,只属于智慧和勤奋的拼搏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