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复习六个月,考研406分 |
复习六个月,考研406分 |
责任编辑:admin 作者:佚名 来源:转自网络 更新时间:2003-5-13 |
|
这半年的确挺苦的。起早贪黑,0700——2400作息,在家乡的一所高校HBU大学的自习教室中与96级弟弟妹妹们做伴,晚饭也在学校的大食堂吃,一直坚持到2 2点自习教室熄灯,回家后还得再看到12点以后。唯一的放松是在十一国庆时给自己放了半天假,看了看向往以久的阅兵式实况转播。 (一)数学部分 我是1997年毕业的,在校时学的算是外贸实务加点儿海商法。我那个专业的课程设置有问题,在校四年各自只学了一个学期的概率和高数,还是连蒙带骗混得个及格,线性代数一点都没学,对数学基本上是一窍不通。 97年毕业后又孤身在外地过了两年游手好闲的日子,数学唯一剩下的就是高中时理科的那点底子。英语方面,相对幸福多了,毕竟当年还应付过六级,这两年工作中也没放下。 1999年7月在家庭、工作情况极其突然的变化下,我才匆忙作出了考研的决定,着手准备复习。8月辞职回到家乡,华北中部的一坐小城,开始正式的考研复习。时间非常仓促。真正进入状态是9 月份家乡当地的HBU大学开学后,我每天在HBU大学的自习教室中学习,效率挺高数倍。 根据本人实际情况,我将主要精力放在数学上,采取重点突破。 第一阶段,自学数学基础课程。 9月份前,将《经济数学》教材(仅包括高数、概率部分)通读了一遍。目的是尽可能回忆以前学过的知识,熟悉定理,做初级水平的课后单元练习题。- --------要想盖房子总得打地基吧!虽然时间紧张,地基无论如何是夯不实了,但无论质量多差,总是比建空中楼阁强点。 我用的是天津教育出版社的《经济数学基础》,鹿立江主编的,主要是为在职申请硕士学位人员编的,所以内容很简单,不少难点都删掉了,很适合我这样的初学者。还准备了人大版财经类本科生用的经济数学教材备用,有些知识点交叉起来看。 其实数学这两部分可以分为几大块,例如:高数部分有:求极限,求导数,求偏导数,求积分,求二重积分,应用三个中值定理(微分学中值定理、积分学中值定理、连续函数中值定理)做证明题,等等。概率分为:应用古典概率的几个公式(贝叶斯公式、全概率公式什么的),几个重要分布的应用,方差,数学期望,(大数定律已经多年未考)等等。这些知识点决不是孤立的,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后来的实战水平级别的习题中,要求各部分融会贯通,例如,二重积分基本就是以考察概率分布函数的形式出现在考研试题中的。 对于已经六、七年没碰过数学的我,从头开始学是很痛苦的,没有老师同学。7月份还在青岛一家航运公司里做值班调度员时,就在调度室的大桌子上,一边拿着V HF对着海上的船吆喝,一边零零碎碎费力地翻数学课本,还得编瞎话蒙混住领导狐疑的目光和询问。8月初辞职回老家,总算没有了干扰,静下心重点攻了一个月,9 月初就基本完成了这个阶段。 现在再说线性代数。以前一点也没有接触过,建立不起来抽象概念,凭自己一个人实在是学不下去了,9月HBU大学开学后,请了数学系的一位老师,每周两个晚上,给我串讲,用的是人大版赵数原的线性代数教材。白天自己先把晚上要讲的内容自学一遍,用铅笔标出疑难(课本上经常是连篇累牍的铅笔划的大问号),晚上再请老师详细讲解。一个半月的时间也就完了。 这个阶段的习题演练,主要是做课本中的课后练习题。我认为高数和概率部分的习题,与后来的考研试题水平相差太大,做与不做关系不大。至于线性代数的课后练习题,也许是我的水平太差,我感觉对我的帮助是非常大的。因为,线性代数在实战中也是侧重于考察基础计算能力的,——怎么求逆矩阵,怎么求齐次、非齐次线性方程组的解,怎么求秩,线性相关线性无关概念的理解,求极大无关组,等等,这些基础运算绝对不能有任何疑点,这就要求把书上的最基础、最简单的课后动手题做熟练。我的线代老师反复告诫我,研究生入学考试中,线性代数部分考难题的情况并不多,所以复习一定要抓基础,把基础的东西弄清楚了,如果还有精力再去弄那些难题(线代如果考难题,对于一般考生,绝对是一抓一个准儿,——内容太抽象了)。 熟悉了基本理论和概念后,进入第二阶段,就是开始投入考研试题的研究阶段。呵呵,噩梦这才开始喽! 朋友们一致向我推荐陈文灯的复习教材,400多页,16开,象块砖头似的。从8月下旬,一直到转年考研结束,这本老朋友天天放在我的书包里,伴随着我的复习全过程,中间翻烂了两个书皮,书页都翻油腻了。我的数学复习基本上是以它为中心展开的,最后实战也证明,这本书帮了我的大忙,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陈文灯的这本书,一是题量大,基本上覆盖了可能考察的全部题型(其实里面本身就有不少历年真题,当作例题出现)。二是难度大。有些题的难度是明显大于真题的,最起码是大于2 000年的真题水平。有的例题简直是匪夷所思,不知道是怎么琢磨出来的!但是这本书对于熟悉实战题型,开阔思路,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强化实际动手计算能力,查找自身在基本知识上的漏洞都有极大意义。最起码从心理角度说,也是一种鼓励,——连陈文灯这么难的题,咱哥们都一页一页啃下来了(天才知道是怎么连滚带爬地啃过来的),还能再碰上什么样的难题!还有什么可怕的?俗话说,死猪不怕开水烫,话糙理不糙。 我的时间太仓促,刚开始时又是单枪匹马,无人协同解题开拓思路,所以我读第一遍时,采用了“跃题战术”。就是做一道题,跳过紧接着的一道,再做下一道。一句话,只做题号是奇数(或偶数)的题。这样,既大体了解了每章内容,又节省了一半时间。每章课后习题也是同样。时间紧凑的同道们不妨一试。 我是10月下旬看完第一遍的。这时再从开头逐题详读,仔仔细细读第二遍。有了第一遍的收获,这次速度自然加快,又巩固了上一遍的收获。同时,看书时,注意思路的积累,随时把收获、疑难、与前后知识点的联系和区别、对例题的不同解法等等一切随时想到的体会整理下来,哪怕仅仅是大脑的灵光一闪也不要让它们流失,别忘了,这才是你本人复习、看书的智力成果。我是把这些收获随时写在了书的页脚,标上其他相关内容的页码,注上日期,便于再下一次查阅。 仔细梳理书本的同时,原本抽象的数学概念生动起来;原本各自分离的知识点,现在互动“interactive”起来;原本高深莫测的难题,逐渐亲切随和起来;原本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出题者意图,现在明了起来——这就是收获。同时,书中的各种谬误也开始浮现出来,当然,那是专家的千虑一失,无关大局,仅证明自己苦读后的进步而已。 感谢陈文灯! 10月,HBU大学郭教授的数学考研辅导强化班开课了。每周两次。正常的循序渐进的辅导班,99年4月开始,到9月已经结束了,我没赶上趟儿,只能抓住唯一的这根救命稻草了。这个强化班仅仅是提炼各大知识点,总结思路,举题型,然后讲了大量难度较大的例题。中间还听了几次他讲的知识串讲,用的是田茂英的教材。 田茂英的书,侧重与抓基础,例题有易有难。我认为如果时间充裕,先看田茂英的书,再读陈文灯的书效果更好。但我的时间不够,未能通读全书,只是随着串讲班的进度和授课内容,跟着郭教授在课上听了一些例题,大体“过”了一遍。尽管如此,由于田茂英的复习思路不尽同于陈文灯,将两套教材对照起来用,收益还是很大。 我感觉象我这样基础薄弱的情况,随着数学辅导班复习益处不小。A:许多做题经验、思路,靠自己来总结费时费力,但若有老师点化,可以节省不少时间精力。B :另外有老师带着复习,可以提纲挈领,分清主次,不在非重点的方面做无谓的用功。比如大数定律部分,依我原先的计划,是要大学特学的,听了老师的介绍,毅然放弃,只在临考前两天,背了一个公式了事。C :在整个复习进度、时间上大致安排合理,不会顾此失彼。D:另外,从人际交往层面上讲,也可以向同班战友请教问题,共同商议难题;还可以向他们讨教学习方法(尤其是时间安排上的诀窍,这在最后冲刺阶段是至关重要的);也便于了解各校研究生招生信息、各处辅导班信息、优秀参考书信息等;最后,也便于了解竞争对手的实力、状态、水平,随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对于已经参加工作的在职考生,多接交几个应届在校考生,对于各方面信息的获取,非常有好处。牢记住:考研切忌闭门造车! 到了11月下旬,数学辅导班结课了,我就把田茂英的教材、陈文灯的教材外加辅导班课上记录的3大本课堂笔记三者揉合在一起看。只要是同一知识点,就把这些材料摊在桌上同时看,优劣互补,比较解题思路的异同、优劣。这对于分析题型,提炼、引申直至最后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路非常有益。只是这个过程太繁琐了,耗费时间精力,我也没有全程坚持,仅把自己薄弱的几块按照这种方法看了,比如求函数的极限,三大中值定理的证明等。 12月,进入第三阶段。一边继续反复看这些教材(记忆中陈文灯的书看了两遍半,郭教授的课堂笔记看了两遍),一边开始有计划有目的的找新题做。这个阶段的演练用书质量也很重要。我的标准是:A :一定要名家出的书。没名气的作者,三流、四流的野鸡出版社的书绝对不能看。并不是说他们的辅导材料就一定不好,而是在这种分秒必争的冲刺关头,决不能出现任何因为教材内容的优劣,给复习造成负面影响的可能性。——考试临近,你已经不能承受这种风险了。这是先前数次贪图便宜的采购行为给我的教训。B :一定要模拟试卷型的全真模拟题。先前的分单元的例题串讲,习题演练已经不适应要求,必须综合各部分的内容,全程按照实战要求练习。掐着表做。C :书上一定要附详细的解题答案,越详细越好。因为此时主要是自己辅导自己,不会有太多同僚可以共同研究,必须指望书后答案。 我买了一本田茂英的全真模拟题集。数学3、4各20套。每隔几天就掐着手表,按照实战标准做一套。然后再对照答案,仔细分析失误之处的原因——为什么这里算错了,为什么这一步自己没有想到,为什么这一步给了答案还是看不懂。一旦发现在知识体系中的破漏之处,随时返回到第二、甚至第一阶段的各种教材中去补漏。一开始错得一塌糊涂是很正常的。不要怕麻烦,这是一个幸福的过程,因为毕竟比在真正考场上抓瞎要强得多。解放军叔叔说得好:“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考研同理。 这本田茂英的冲刺题是当时书店唯一符合我的要求的书,总体难度比99年、98年的真题要简单,但最后证明同实战难度是大体持平的。对于熟悉考试环境,建立信心有很大帮助。在总结做题经验和安排时间经验,找知识漏洞有一定帮助。但书中错误之处也有,甚至标准答案中出现计算错误,影响思路。另外,还是有些偏难偏怪无法下手的题。 光“看”题,不动手实际操练不行。演习中,会发现许多自己先前疏忽而又非常重要的问题,知识点上的漏洞就不用说了,还有——数学公式的熟练程度,做题时间安排是否合理(时间充裕时怎么安排,时间明显不够用时优先做哪部分),自己心理状态的调整(题简单时怎么办,题出乎意料地难时怎么对待,考试环境的干扰,自己身体状况对做题的影响),有限的几张草稿纸怎么使用才方便计算、方便作完检查,等等。其实这些话,记得打上初中时老师就拧着耳朵灌,但也是只有到了考研中,我才有了自己的切身体会。 再讲另外一个惨痛的“花絮”。复习时,一个考理工的同学,拿着一本东北大学出的考研辅导大厚书来找我,翻到书末附的一套模拟题,问其中一道应用中值定理的证明怎么做,我一看,数学(一)的模拟卷,顿生景仰之情,心里自先软了半截(我考数学四),再好歹一看题,张口就说不会。我们两人又翻开答案研究,一看是用反证法,还挺绕弯儿,我想反正是数学一的,跟自己关系不大,于是草草看了两眼,就拉倒了。 结果一月份上考场,一翻开卷子浏览全篇,那道证明题原丝不动赫然入目,6分!我真是比吃了个苍蝇还难受,——象数学这种理科科目,以前做过的题在考场重复出现,这是几千年才出现的便宜事!可我就是想不起来答案,唯一的印象是反证法,瞎忙了半小时,还是交枪投降了事,不光白耽误了时间,而且对情绪影响很大。记得我当时环顾考场四周,一览众生皆在“忙忙”,唯我捶胸顿足,欲哭无泪,我疼啊!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教训是:A:做复习题时,不要人为地给数学(一)、数学( 二)之类的模拟卷划清界限,不要一见到不同于自己要考的类型的题就如释重负般地不看,事实上,只要不超出你的考纲,数学几的习题你也应该会做。B :做过的题一定要确保收到实效,从中领会到方法,弄明白是怎么回事,最起码再碰到原题时得会照着葫芦画瓢,要不然,跟没做一样。否则万一碰到象我这样的倒霉事,你上哪儿哭去? (二)英语部分 老实说,我的英语并没有占据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毕竟在大学应付四、六级时打下了点儿底子,这几年工作中也一直没有放下,复习起来,心理相对平衡些,——怎么着咱也是六级八十多分的底儿嘛! 第一步是背诵大纲词汇表,按说这部分无须多说。但提醒一句:光简单地按照考试大纲后面附的词汇表一个词一个词地单个背诵,应试效果是不好的,许多多义词的注释不全,没有例句,重点词汇没有详解,容易混淆的词没有辨析,重要的词组、语法搭配列举不全,最好是买一本专用的考研词汇辅导书,对于每个词的每个释义,都有详细解释,有例句,有同义词辨析,有反义词列举,并对名词的可数、不可数注明。 7月份我还在上班时就开始背诵大纲后面附的词汇表,狂背诵了两遍,自以为没问题了,可是到后来一做模拟题的词汇部分就感觉不行了,哪儿跟哪儿都接不上,我这叫一后悔呀!赶紧奔H 大的书店买了一本人大版王长喜主编的《词汇必备》从栏目A开始从头再来。仗着以前上大学时的词汇积累,总算赶上来了。 第二步当然就是详看语法,其实这可以同背单词同时进行。背单词最好在早晨脑袋清醒时,看语法就可以在一天的任何时间。我是在每次让陈文灯折腾得眼冒金星时,换英语语法看的。这方面的辅导书就太多了,张锦芯的,王长喜的,朱泰祺的,都不错。 这里顺便说一下英语辅导班,我个人认为,如果你英语基础不错,六级干了七八十分,那么省下上辅导班的钱多买几本辅导书看就行了,如果你基础不扎实,最好还是听听课,尤其是老师讲的语法和词汇部分,肯定有帮助;至于阅读理解和作文部分就难说一点,这要看授课老师的水平和你的领悟力了。 还有就是多做题,尤其是阅读理解,多多益善。考研英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部分了,太难了。生涩的语句,莫名其妙的主题,冷僻的词汇,大部分还都是科技、生物、地理、哲学等议论文或说明文。 我的体会是限时做。如果平时慢悠悠的仔仔细细抠惯了,考试时时间就紧张了。我给阅读理解部分留了一个小时的时间,平均12分钟一篇(每人具体情况不同,该分配多少时间也不一样)。平时不一定每次都做满五篇,但每篇文章都尽力在1 2分钟内作完。不要怕有的地方看不懂(有的文章太难,别说12分钟,就是12小时,也不一定能懂),关键在于培养“猜”答案的潜意识,这也许就是平常说的语感吧。——虽然不懂本段落什么意思,但有了这种潜意识,凭借上下文内容,凭借认识的有限几个单词(说不定就是关键字),参考作者的语气,叙述相关内容的长短,再加上A BCD四个选项中重复表述的提示,“蒙”出答案的几率也是不小的。 记住一点,如果12分钟后还是看不懂,那么就不要再花费太大精力在它上面了,赶紧转向下一篇文章。因为即使你再投入几个“12分钟”,你的收获也不会和时间成正比,也还是大体停留在原先的水平上。纵使后来看出点门道了,与付出的“机会成本”比(这时间你本可以对付以下文章),也不值。 当然,这是对付象99、98年偏难型的试题的体会,但如果是象2000年这样的相对简单些的卷子,只要能保证后面的汉译英和作文能答完,在阅读理解部分多花点时间也还是值得的,毕竟一个题2 分。 对于那10个语法和20个词汇的选择题,我没什么辙,就是老老实实做,作错了就改。把总记不住的或以前没听说过的知识点记录整理到一个单独的本子上,经常复习着,巩固记忆。我的一个朋友,英语很吃力,向我介绍了一种自创节省时间的方法,他在实战中真这么干了,据说效果还挺好。不过我始终觉得这招太歪门邪道,太冒险,一直持否定态度,在此介绍出来,仅供诸公参考。 他说,反正我的基础不好,在语法词汇部分也得不上多少分,碰上难度太大的卷子时,这部分我就不存什么希望,会的当然做了,剩下那十几个二十几个一看就很难的,我就不费时去死抠了,随机地在答题纸上涂上黑点了事,直接做下面高分值的题。按照概率,这里面总得对四分之一吧?就按一道难题你们正常做要用2 分钟,我放弃15道题,替后面的close、阅读、作文省下了30分钟,我在后面能多干多少事呢!前边一个选择才零点五分,耽误这30分钟不值。更何况凭我的水平,就是做了,对的概率也许还不到四分之一呢! 汉译英和作文部分,我始终没找到什么感觉,也没下大力气弄,光吃以前的老本儿。不过听往届朋友讲,写作文就象做八股,事先可以准备一些优美词句,地道的短语,流畅的开头、结尾,还有一些大众化的论据论点,比如关于友谊,关于健康,关于环境保护,关于教育,关于热爱祖国,等等,事先准备好,背熟了,到时能用就用,抄上去,骗骗阅卷老师。 (三)政治部分 政治考试的随机性就更大了,考生实力基本上处于同一起跑线,差距不大。谁的信息灵,谁的复习时间、复习重点安排的合理,谁压的题准,谁用的参考书好,谁上的辅导班质量好,谁的高分几率就大。如果再加上有一手漂亮的好字,又能胡吹海侃,就更能如虎添翼了。 11月6日,HBU大学的政治辅导班开课了。政经我没学过,马哲部分以前在大学听课时基本上是趴桌子睡过来的,以至于现在一提费尔巴哈、可知论,总想起母校阶梯教室桌面的油漆皮味儿。所以上政治辅导班很重要,可以省不少的时间。不过每节课前最好先预习一下内容,有的放矢,带着问题听课。笔记肯定是要大量记的,预备好笔记本和墨水,哥们儿你就尽情地抄吧。 我感觉跟着老师学习政经和马哲这两部分效果特好,因为它们本身很抽象,光凭自己琢磨费事费力,还可能理解歪了,跟着老师走,有时人家随便举一个例子,困绕多时的难点就豁然开朗了。至于邓论和世界经济部分,也许是由于我上的辅导班的质量问题,我始终感到收效不大,跟自己看书效果差不多。 类似于数学,我的时间安排大体也是分了三部分。 第一阶段,当然是深入学习教材,力求读懂读透。辅导班老师可能会鼓励你找回以前的大学课本作为参考备用,我感觉不用也罢,买一本好的考研辅导大厚书就足够用了。我们辅导班用的是王晓峰的教材。他写得比较详细,各方面的内容都照顾到了,书后还附了大量单元练习题(难度不大)。后来我发现了北京启航学校岳华亭编的那本白底浅蓝色封面的,每章前都有本章知识点的分布脉络图,有利与记忆知识点,另外,内容安排上也主次分明,该讲的都讲了。后来做林代昭的选择题时经常要回头查阅教材上的相关知识点,基本上每次都能找到。我自学时一直用这本。 学教材时一定要读细。在这一阶段关键是理解,为后来实战中的选择题打基础,能不能背过并不要紧(在下一阶段才有的是要你背的呢)。各个知识点一定要在脑中留下大概印象,还要注意随时总结,随时用不同的脉络,把不同的知识点串起来复习,这在革命史中尤为重要。这就是所谓的“把书读厚的过程”吧! 我在12月进入第二阶段,这时就要“把书读薄”了。也就是大量背诵的过程。老实说,这是政治复习最恐怖的阶段了。最好别用大厚书来背。这时第二轮辅导用书都已经上市了,就是所谓的复习要点专辑,3 2开,200来页,10块钱左右,以大纲为总线,把各章知识点串起来,重要内容都一条一条罗列出来。这就是需要尽全力背诵的东东! 我买的是岳华亭、汪云生他们合编的复习要点专辑。记忆内容比大厚书少多了,信心也大了,毕竟只记要点要省力多了。这书我至少背了3 遍。那段时间,缩在HBU大学南院冬日荒凉的花园里埋头苦背的记忆实在是太深了。 第三阶段当然就是大量做题,外加考前预测、压题。12月中旬,要点书背完第一遍,我就开始做题。一开始错多对少是很正常的。随着题量的加大,经验的加深,进步会很大。我用的是北大林代昭的仿真7 20题。题难度很大,我总觉得比实战难度要大,但起了巩固知识点,开阔思路的作用,还是非常有益的。其中重点做它的选择填空。 年底时,开始压题。看各种重点预测的书,参加考前串讲班,这时各地都办,北京、石家庄。不一定亲自去,只要能借到听课笔记看一下就行。林代昭出了一本政治理论大串讲专辑,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的,分析近几年的命题规律,大胆预测最有可能的命题热门考点。我感觉不错,里面许多东西对于安排冲刺时期的侧重点有启发意义。实战中,政治(文)那道考察矛盾发展不平衡性、两点论和中心论的简答题,就在他的书中被列为重点,——果然命中! 至于时事,我原先对各种辅导材料寄予厚望,市面上能见到的时事教材,我几乎都买了,大概有五、六种(当然,并没有时间通读全部),再加上H BU大学、农大、HB师大三个辅导班划的重点,自以为定能一网打尽,但结果并不如预期。简答那道叙述十五届四中全会内容的,当然早就在各个教材中被列为绝对重点,轻松写下,可别的几道关于时事的多选题,都不在复习之列。索幸并不偏,幸亏偶尔中午换脑子休息时看过几张《人民日报》,也好歹拿了下来。而当时当作重点准备的一系列重大时事如法轮功、南联盟炸馆事件、建国五十周年、澳门回归都没碰到。这也体现了命题者与压题者之间智慧与阴谋的较量吧! 可见,对于10分的时事,不能对辅导书寄予太大的希望,还是要注重平时的点滴积累,多看看党中央的报纸,杂志,如半夜谈,人民日报什么的。当然,5 分的简答,连续多年都是当年党政会议的大事,成为不成文的规定,一定要根据辅导书的引导,确保得分。 (四)几点体会 1.针对自己的弱项,与一个或两个同自己优势互补的同道结伴共同复习,效果最好。我有一个哥们儿报考华中理工的机械系,数学特好,就是英语犯怵,我们两个经常结伴复习,互相帮助,彼此交流复习心得,双方都有收获(H B师大办的林代昭政治辅导班笔记,我就是抄得他的),最后他也如愿以偿。孤军奋战是最不可取的。 2.用大出版社出版的名家精品教材。别贪图便宜买地摊货。当然,盗版书除外,呵呵,毕竟都是下岗职工,不好意思啦。 3.题海战术绝对绝对必要。无论哪科,一定要亲自动手,计时演练。题量越大,效果越理想。现在尽吆喝“素质教育”,我想在考研中是胡说。 4.辅导班,政治的一定要上,数学和英语视个人实际情况而定。 5.对于在职考生,注意营造一个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减少周围环境的无谓干扰。比如,多结交些考研同道,培养紧张学习气氛;尽量不要在家中或办公单位复习,有条件的到大学的自习教室最好。 好了,洋洋洒洒九千字,耽误了您这么多宝贵的时间,提醒一句,上述都是一家之言,对您也许并不适用,仅供您参考而已。如果对您的复习思路有所帮助,我将极为欣慰。每个人实际情况不同,采取的复习策略当然也不尽相同。预祝您马到成功! |
|
上一篇文章: 考研成功者经验谈 下一篇文章: 共渡考研之方法论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文章搜索 |
|
|
天津考研网版权、投稿与免责申明: |
1)凡本网署名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天津考研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天津考研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注明"来源:转自网络"的文章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3.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等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作品在本网发表之日起30日内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
|
|
热卖考研资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