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新近完成的一项针对全国14个省市的34所高校毕业生的问卷调查显示,有64%的人愿意直接就业,33%的人愿意继续深造。在选择继续深造的学生中,有84%的人是为了“提高将来就业的实力,或避开当前就业难”,只有13%的学生继续深造的目的是“为了学术研究”。(见7月14日《中国青年报》)。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今年尤甚,而这种在就业压力下形成的考研热同样令人担忧:会形成就业的恶性循环,也会引发教育的“通货膨胀”。 大量毕业生考研、读研以暂缓就业,尽管看起来当年社会就业压力有所缓解,但这些就业压力累积在一起,往后推移,将使今后的就业压力更大。压力变大,新一届毕业生和未考上研究生的往届毕业生更加死盯考研这条路,再缓就业,由此将形成“缓就业-考研-再就业”的恶性循环。 也许有考生认为,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3年后就业形势将有所好转,不一定就会形成这种恶性循环。实际上,目前毕业生的就业难并不是总量供给不足,而是结构性问题。广大西部地区和中小城市对人才需求很大,但大部分毕业生的目光都盯住沿海地区和大城市。如果不转变就业观念,3年后大学毕业生眼中的就业形势很可能同今天一样。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竞争。研究生教育主要是培养研究型的高层次人才,如果研究生队伍中大部分缺乏学术研究志向,只把读研当作权宜之计,显然会降低研究生队伍的整体水平,使研究生出现贬值,这将很不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 总的看来,就业压力下的考研热值得社会关注。作为大学毕业生,在考研之前应多些理性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