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考研成功的关键 |
考研成功的关键 |
责任编辑:admin 作者:佚名 来源:转自网络 更新时间:2003-8-27 |
|
在此,我结合自己的切身感受,谈谈考研时怎样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 我认为,正常、平和的心态是考研成功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考研是一种身心都非常紧张的劳动。如果一个人能在本身就异常紧张地劳作中保持平常心,遇事不惊、泰然处之,那么他便成功了一半。一旦你决定了要考研,不论是出于哪种动机和目的,就把它当作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去做,当作一次人生经历,一种人生 体验。即,应先放松自己,因为每个人的一生都要做许多事,考研并不是人生唯一的一件事。更具体点儿说,可以这样想想:考中了,将来好会好到什么程度;考不中将来又会糟糕到什么程度--是不是就无法活下去?这样或许你就会有一种比较宽松平和的心境,对考研也能以平常心待之。孤注一掷、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这样的心态当然也不乏成功之例。但对于一个心理承受力、体质都较差的人而言,更多则是事倍功半。因为他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经常都在担忧落榜的后果。这样不但直接影响平常的复习效果,就是对那些本身基础不错的人也往往受此种心态的影响致使考前失眠、精力不支乃至发挥失常而名落孙山。 尤其对于那些二度甚至三度披挂上阵的奋斗者来说,平和的心态、自信的心态更为重要。其实一次失败,二次失败并不重要,别人如何说怎样看也不重要,就怕考研者自己对自己失去信心,自己怀疑自己。如果这样,不但复习勉力支撑,就是在考场上本来很有把握的题也会犹豫再三不知从何下笔,那样的结果自然不言而喻了。所以不但哲人常说、心理学家常说,就是现今流行的武侠小说中的高手也常说:不怕别人打败你,就怕你自己打败你自己。 从心理学角度而言,有了自信,有了平常心,一个人就不会把自己视为考试的机器。他会注意到身体生理机制的调节,该休息时就休息,该学习时就学习,他不会与时间赛跑,但却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考研时的轻松、自信并非指那种盲目乐观夜郎自大者的投机取巧、不劳而获、侥幸成功"玩"一把的心理,而是指的在充分估计到其难度的情况下,在压力过大的情况下不要过度紧张,自己把自己压得喘不过气来,在紧张中自己营造出一分宽松,在艰辛中营造出一分欣慰愉悦与轻松,从而提高复习成效,保障考研成功。 另外,对于公共课及专业课的复习,尤其是被视为"拦路虎"、"敲门砖"的外语,在平常不应该因为某一次或某几天做测试题成绩不好就情绪低落,忧心忡忡乃至杞人忧天、一蹶不振。要知道,这样的测试是一种综合性的水平测试,且每次测试都与当时的心境、精力、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偶尔一次或几次测试成绩不好并不代表你水平就差或是下滑,要做的只是好好总结分析。同时正式考试前应注意充分保证休息,把心理状态调整到最佳状态。考试前数日临时抱佛脚式的突击性复习对考研无甚助益,反而只会增加心理压力。 总之,有充分的自信与平和的心态、再加之脚踏实地的勤苦与适当的方法,四者的有机结合,相信你的考研会顺利和成功。从地质学学士到经济学硕士,我把秘诀告诉你作家柳青曾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对我来说,考研的那段岁月可算是漫漫人生路中那紧要的几步之一。我想,对于任何一位准备考研的年轻朋友,只要认真把握。这种经历也将成为你人生路上的关键一步。国学大师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种境界之说,考研当然算不得成就大事业大学问,但从我考研经历来看,确实也要经过这三种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我本科就读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在大三之前从未考虑过要考研,只是按部就班地学习。有时也会考虑一下前途问题,但总觉得毕业遥遥无期,想得再多也没有用。上大三以后,我们系大四的同学常来向我们抱怨说专业不好,工作难找,劝我们尽早准备考研,换个"热"一点的专业。至此,我才快然惊醒:毕业已并不遥远,参加工作近在眼前!但我对考研仍无兴趣,只想参加工作,于是我开始思考工作之后我能干什么。令我大吃一惊的是,我发现凭当时的学识,参加工作后我可能什么都做不了。我绝没有贬低我们系的教学质量的意思,我们的教员都是非常优秀的,教学也很认真、扎实,可我为什么就没有学到东西呢?这么一反省,我发现了一个很严峻的问题:我对自己的专业并不感兴趣!再加上现实问题也很严峻,地质部门普遍不景气,工作难找,于是我决定考研,考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那么我喜欢的专业是什么呢?首先我想到了计算机软件专业。从大二开始我就一直在辅修这个专业,主要专业课如数据结构、微机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导论等都已修过,考这个专业应该是轻车熟路。但最终我并没有选择考计算机软件专业的研究生。原因有二:首先,我对计算机专业的兴趣一百不大。虽然我从大二就开始辅修该专业,辅修课程也都学得很好。但还仅仅是一种理性的选择,想多学点知识。毕竟,作为一个现代人,回避电脑是不可能的。其次,勿庸讳言,不选择计算机专业也有一种投机的意味。考软件专业的研究生需要有深厚的数学根底,而我虽然从中学就开始喜欢理科,且一直学的是理科,可我自知数学基础尚不足以同数学系、计算机系的学生抗衡,而这两个系的毕业生往往喜欢报考软件专业的研究生。权衡利弊,我觉得还是躲开他们为好。现实的确是这样的,考研是一个人一生中又一次比较重要的决策,把握好了,有可能成为你人生中的一大转折。因此,在决定之时,你确实应该慎重考虑,知己知彼,趋利避害,毫无原则的感情用事往往于事无补。一次偶然的机会使我想到了经济学。大三第一学期,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金融研究所的一位博士雇我帮他查阅和整理一些资料,在整理这些资料的过程中,我渐渐发现自己对经济学怀有浓厚的兴趣。何不报考经济类的研究生呢?于是我开始搜集经济类专业招收研究生的一些资料,同时托老乡、找熟人,打听经济类专业考研的行情。首先我了解到经济类专业考研是要考数学的,这使我万分惊喜,从而更增强了报考经济类专业的信心。我本科是学理科的,高等数学一直是我的强项,线性代数在辅修计算机软件专业的过程中也学过且学得不坏。从数学基础上来说,虽不足以与数学系、计算机系的学生抗衡,但跟文科学生相比显然要高出几个档次。因此,虽然在专业课上可能跟他们有差距,但在数学上足可以弥补过来。于是,我最终决定报考经济类专业的研究生。但是,经济类专业及招收经济类专业研究生的院校多如牛毛,如何具体选择呢?经过权衡和筛选,最终我决定报考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国民经济计划与管理系的金融与证券专业。我主要考虑了三点:一,该专业要求考数学,对数学的要求比较高,因而可能对我这种理科生有利;二,该专业要考的专业课科目比较少,仅考一门微观经济学和一门宏观经济学,对我这种未从接触经济学的考生采说,显然希望专业课考得越少越好,当然在我作此决策之时,已是大三第二学期的下半学期,顶多只有一个学期外加一个暑假的准备时间,在如此短的时间里要弄通数门专业课显然是困难的,但是万事皆有利弊,还是抓住主流;三,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是一个新成立的学院,顺应时代潮流,科研和教学蒸蒸曰上,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学院。能进入这样的学院深造,实是三生有幸,前途光明。于是,我从众多的备选专业中最终挑中了该专业。当然,选择该专业时我也是顾虑重重。既然条件如此优厚,报考的人肯定少不了,竞争肯定很激烈。我只有扎扎实实准备,才有成功的可能。考研的确像高考一样,可以影响人的一生。但考研又与高考有很大的不同。譬如,对于高考,你只能在文科和理科二者之间选择其一,此外再无第二条道路;而招收研究生的专业和院校则浩如烟海,不同院校、不同专业,考的科目千差万别,你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兴趣、自己的强项和弱项等进行选择。在选择的过程中,你须知己知彼、尽管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的,最富挑战性的专业。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目标确定之后,我便开始拼命准备。对于我来说,时间是最重要的,我只有短短的一个学期的时间准备,而任务却是那么艰巨。首先要自学两门专业课: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其次还要复习政治、英语、数学三门基础课。所幸的是到大四时我的学分已经修满,所有必修课也都已修完,故只要象征性地选一门本系的课,即可集中精力准备考研。回想起准备考研的那段岁月,我甚至有些后怕。那是一段比高三更艰苦、更紧张、更难熬的岁月。每天早晨六点多就背上书包拎着饭盒去教室自习,除了中午回宿舍睡一个钟头之外,晚上十点之后才能回到宿舍。事先跟所有的朋友都打了招呼,考研期间拒绝一切应酬,因而朋友们也很少来找。有时我想放弃,但幸运的是最终我坚持下来了,并且成功了。我无意打击朋友们的考研热情,但必须提醒准备考研的朋友们,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要在竞争激烈的考研之中取胜,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努力、努力、再努力,除此之外,绝无捷径。记得北大著名青年经济学家张维迎老师窖讲过这样一则寓言:某人沿着梯子慢慢爬上屋顶后,把梯子拍上屋顶藏起来,然后对着下面的人群大喊:"飞上来吧!我就是这么飞上来的!"于是下面的人就开始搅尽脑汁想飞上屋顶,该人也就获得了高于众人的权威。其实飞的捷径是不存在的,只能一步一步地沿着梯子爬上屋顶。考研也一样,须得有'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有"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追求,除此之外的一切捷径都只能归于浮躁。当然,适当的方法是必要的。首先,给自己定一个具体的目标。总分应考到多少分,英语应考多少分,政治应考多少分,如此等等。而且,目标不妨定高点,这样可以给自己以压力,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则仅得其下矣。其次,选择一个恰当的考研班。特别是政治科,老师系统的复习往往能省却你很多时间。选择考研班时,不一定过分注目辅导老师的名气,应结合自己的复习进度,选择一个能系统、扎实复习的考研班。对于专业课来说,打听考研信息相当重要。由于专业课是各招生单位自己出题,因而范围、难度都不如基础科那么确定,复习起来可能抓不住重点。因此,最好能打听出专业课的出题老师,然后听听他们的课,看看他们的专著和论文,因为考题与出题老师的偏好有着极大的联系。我准备考研时,就幸运地通过光华管理学院的一位老乡打听到了出题的老师,然后去听了他们的课,因此我的专业复习起来就很有针对性,最后两门专业课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我觉得此时与导师联系殊不妥当:首先,导师可能并不是出题的老师,跟他联系往往没什么作用,甚至可能给你误导;再者,导师一般都比较忙,你素昧平生地打扰他,往往会留下一个坏印象。你复习的时间本来就不可能很多,再浪费时间做这种不仅无益反而可能有害的事,实在不值。在复习的过程中,也应该注意一些小技巧,如安排好你的时间,有计划有步骤地复习。哪段时间主攻英语'哪段时间主攻数学,什么时间之前必须完成专业课的复习,什么时候该进入考前系统复习,事先都应有一个规划,才能在复习过程中有条不紊,不丢不落。在我看来,英语、数学需要的是功底,复习之后不易忘记,因此,应该放在愚前面复习。且在复习专业课和政治科的时候,还应经常做一些英语和数学的练习题加以巩固。政治科是一门需要强化的学科,可放在最后进行复习,背完之后稍作巩固和检验即上考场,效果最佳。当然,在一段时间里也不应该总是复习一门功课,因为人脑总有这样一种惰性:当接受某种知识的时间太长时,记亿和理解的效率就会下降,这时就需要转向另外的科目,换换口味,以提高复习的效率。选择合适的参考资料也是一个关键。目前辅导考研的参考资料卷帙浩繁、应接不暇,如何选择合适的参考资料呢?首先必须指出,参考资料、复习指导绝不是越多越好。其实任何一本考研参考书都会系统地根据考试大纳的要求把知识罗列一遍,差别只是在编者的风格和综合能力上。因此原则上讲只需选准一套考研参考书即可。在选择之前可听听往届参加考研的同学的经验,咨询一下他们对各种参考资料的看法。挑选时也可仔细比较,看哪位编者的风格更适合自己。对于政治时事的复习,我推荐中国人民大学王晓峰教授的《时事政治大全》,该书全面准确、重点突出,可以省却大家很多时间。对于英语,建议大家一定要找本单词书系统地背单词,因为阅读在考研英语中占比重很大。如果单词卡壳,阅读是设法上去的。考研准备阶段是考研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段,复习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考分的高低。你应有一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精神,惟其如此,你才可能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复习;你才会千方百计摸索各种方法,想方设法提高复习的效率。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对于我们这种久经沙场的老将本不应该有什么问题,可我当年仍出现了一个小小的问题:太紧张,以致没休息好。考研前一天晚上我几乎只睡了三四个小时,第二天考英语前一个小时脑袋一直处于昏睡状态,所幸平时英语复习得还算扎实,尤其是英语阅读。因此在做阅读时我越做越清醒,最后终于涉险过关。考研过程中保持一定的压力和紧张是必要的,但尽量不要让这种压力影响自己休息,尽量以饱满的精神投入考场,否则前面所费的心血就可能毁于一旦。因此,为减轻这种紧张和压力,考研前一天应适当多休息休息,散散步,到考试现场看看,熟悉熟悉环境,如此等等。考完之后,便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不用管考得好不好,至少自己真正准备了,奋斗过了,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意志又一次经历了磨难,这就够了。春节过后,我知道了自己的成绩,还不错,按总分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名列第一。此时,我真有一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知道分数之后,看看自己所处的名次,基本就能确定自己能不能被录取了。此时,可与导师联系联系,了解一些相关情况。例如让导师推荐一个读书目录,为 将来的学习作准备;向导师请教一下面试的情况,为面试作准备。研究生的面试基本上是等额面试,主要是问一些关于专业方面的基本知识,因此完全不必要为面试而紧张。面试时尽量态度谦虚一点,一定要尊重面试老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切不可不懂装懂,自以为是。如果有时间,面试前还可找些专业书看看,稍微作些准备。如果所报考专业竞争太大,自己的成绩虽然很好,却仍不能上所报考专业的分数线,那么应及时考虑转专业或院校。具体转往哪个专业以及哪所学校,应视自己的成绩和兴趣而定,但一定要尽早动手,积极与目标院校、目标专业的教务处或导师联系,让他们了解你的成绩和专业背景,了解你的能力。我好多同学都是这样通过调配而挤身于研究生行列的,有时候这的确不失为一种补救的办法。考研是人生的一次机会,也是一次挑战。如何迎接这次挑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方法。我有幸成功地把握住了这次机会,就像一个小孩偶尔在海边拾了一片美丽的贝壳一样,本无足称道。所应强调的倒是这个决策、奋斗直到成功的考研过程。如何'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选出一个最适合自己的专业?如何'衣带渐宽终不侮,为伊消得人憔悴",踏踏实实地为实现目标而奋斗?当你成功之时,你就能享受到那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喜悦,你就会体会到用汗水浇铸的成功之花是多么明艳,多么真实。考研是这样,人生中其他挑战何尝不是这样呢?(周慢文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热门专业并非遥不可及内容: 热门专业并非遥不可及--我是怎样考取北大法律系研究生的终于从千军万马的考研大军中杀将出来,成为北京大学法律系知识产权法专业的硕土研究生,心情是何等的激动!回顾自己的考研经历,在慨叹幸运的同时,更觉得是'决心、信心、恒心"使我登上了成功之巅。大学本科,我不是学法律的,而是本校的地质系。但由于从小便对法律有浓厚的兴趣,所以在北大自由开放的教学环境中,在大学二年级时便开始辅修了法律系的部分课程,开始了我连自己都不能把握的艰苦的法学之路。但从那时起,我便下决心毕业时一定得报考北大法律系的研究生。说真的.当时对法律是一无所知,就只知道法律代表公平与正义。至于对当时各专业的情况,也没更多的了解。但是,毕竞大二才刚刚开始,时间还允许我有充分的时间去准备。于是,从大二开始,在我的脑海中,便没有了"星期天"的概念,平时时间大多用来学习本专业的知识,而星期天,我则是在法律的海洋里遨游。这样过了两年,到了大四,通过辅修、自学等方式,我总共学习了十几门法律课程,并且,有关考研的课程如目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宪法学、法理学、刑法学、刑事诉说法学、行政诉讼法学、行政法学等若干课程都基本上学过了,同时还阅读了相关的一些法学刊物。但当时并不知道考研就考这些课程,而是从法律系老乡那里了解到这些课程都是学习法律的基础课程。既然是基础,那我就学吧。但由于时间所限,学得并不扎实,但令我欣喜的是,两年的学习使我学会了用法律语言来进行思维,进行表达。真正准备考研的时间应从大四那年算起。在这之前,虽也学过一些法律课程,但对于考研.如同做其它任何事一样,在没有经历之前,是一无所知的。我也不太爱打听有什么样的专业,每个专业招多少人,需要考些什么课程。因为我觉得,每年的情况都在变化,去年的信息对今年不会有太多的帮助。记得特别清楚的是,1996年9月3日,我刚从外地实习回校,放下行李之后,就骑上自己的破自行车赶到研究生院看早已公布的97年度硕士研究生招生目录。从这之后,我才初步了解了法律系的硕士点情况。当时,法律系共有17个硕士点。但被人们公认为热门的有三个专业,即经济法、国际经济法、民商法专业。虽然专业各不相同,但考研的基础课都相同,即一门是理论法学.包括法理学、宪法学、中国法制史等三门课程;而另一门是应用法学,包括民法学、刑法学、行政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学、行政诉讼法学等三门实体法学和三门程序法学课程,共6门作为一门课程来考试。但专业课考试范围就不太一样了。如考民商法专业,专业课只有民法学一门课程,而其它的专业,如国际经济法专业,则须考国际贸易法、国际金融法等好几门课程。在当时,我虽学过一些法律,但学得不多、不深、不精,而有关经济法、国际经济法的专业课程则基本上没有学过。针对这种情况,再联系我已学过的课程,我决定选择报考民商法专业。但我仔细一看民商法专业的介绍,却发现民商法专业有两个方向,一是民法学方向,二是知识产权法学方向。这两个方向的考试科目、考试范围都是相同的。但如果报考知识产权法学方向,而考生又是理工农医类本科毕业的话,可以不考理论法学,而可选考高等数学或者普通化学。原来考上北京大学法律系知识产权法专业的研究生,大多需要理工科背景!原来,知识产权法是伴随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逐渐产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型的应用型法律科学,并且与现代的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等其它高科技密切相关,因此,它的专业性极强,在专利法领域尤其如此。我想,既然我具有理工科背景,又学习过相当的法律,何不报考知识产权法方向呢?后来的事实证明我当时的选择是完全正确的。下定决心选择了方向之后,接下来的事便是准备复习了。我首先制订了复习计划。在9月至12月份,上政治辅导班,重点是跟班听课,了解政治课的主要内容,理清脉络以及重点和难点。等到12月中旬,再用大约1个月的时间来强化政治,针对政治课的特点,我采取了死记硬背加理解的方法。对于英语课,由于我的底子相对较好,所以在我的复习计划里,只是准备在9月初至10月中旬里集中复习一下单词及相应的语法,并且每天坚持两篇阅读昌。在临考前,再做几套模拟题,以调整自己的状态。对专业课的复习,当然得花大量的时间,因为课程较多,内容又繁杂,所以每天都得花6个小时来看,重点复习的时间还是应集中在10月中下旬至12月中旬。最后一个月时间,在重点复习政治的基础上,对其它各门课程进行最后的冲刺。当然,复习计划可以随着复习的进行而做一些调整。后来的事实证明,由于复习计划安排得比较合理、科学和系统,因而在考研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复习考研的过程中,复习材料的选择也让我十分犹豫。眼下书店里有不少考研的复习资料,让人眼花缭乱,特别是英语,政治辅导教材更是多得很,但这些书大多粗制滥造,真正高水平的资料并不多。因此,如何在众多的考研资料中选择恰当的、适合于自己的资料便成了决定考研成功与否的关键。对于政治辅导教材,我只选择了一本,即教育部的指定教材。我想,各种政治理论课教材大多都大同小异,内容也差不多。所以,只要对一本教材精心搞懂、搞透,也就差不多了。其实,当时我自己对政治科订的目标是70分。记得在考研复习的最后一个月里,我把政治教材逐字逐句地背了三遍。最后,在考试中,政治得了67分。还不算特别低吧!英语我选择了中国人民大学的一套教材,具体什么名字现在也不记得了,反正只记得是既有词汇,又有语法,还有专门的阅读理解训练。其实,我之所以选中这套教材,也主要是因为看中了有阅读理解一册的缘故。英语重点是阅读理解,关于词汇和语法只是偶尔看一看、翻一翻。我想,不像其它课程那样,英语更多的是靠平时的积累以及自己的基础。像语法和词汇复习,不应在极其宝贵的复习时间里占去太多。想一想,一个语法填空就那么O.5分,而为这O.5分可能得花去一周的时间,显然是极不合算的。而对于专业课的复习,既然我报考北大法律系的研究生,那毫无疑问得选用北大老师编著的教材,这肯定是最有收益的。在复习专业课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尤其对基本概念以及相关知识的比较。还应该注意的是,在复习的过程中,如果有时间的话,可以看看登载在《中国法学》、《中外法学》等杂志和期刊上的文章,这样有助于了解法学各专业领域的最新动态以及当前学术上争论的热门话题。在复习考研的过程中,有一个问题始终困扰着我,即是否事先与导师取得联系。看着周围一起考研的同学都先后与导师联系上了,我心里也十分着急,但又不知道如何与导师联系。不过,我的焦急心情又逐渐平静了下来。心想,即使我与导师联系,如果考试分数不够,也不会被录取;再者,即使我不与导师联系,如果能够考第一名,在北大这种公平竞争的环境中,肯定也会被录取的。其实.当时我之所以这样想.仅仅是为了自慰。这么一来,我反而下决心-:定要考专业第一名。第一名不行,至少也要第二。幸运的是,我果真以专业第一名的战绩被录取了。其实,当时我决定不事先与导师取得联系的重要原因之一,还因为怕给导师留下不好的印象。录取之后,我才知道当时与我一同报考知识产权法专业的共有100余人,但最终只有3人考上,竞争的激烈与残酷是可想而知的,当然,这是后话。考研复习是漫长的,艰苦的。刚开始的一段时间,精神状态特别好,复习效果也不错,无论看什么东西,基本上都能理解和记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疲倦之志逐渐显现出来,心情也变得十分烦躁。特别是进入中期复习阶段以后,让人更加难以忍受,一天的时间,往往在恍惚之中就过去了。经过一天紧张的复习,晚上回到宿舍,浑身都像散了架似的,但第二天天不亮,又得早起,重复那枯燥的复习。说句实话,那时真想放弃考研,干脆早毕业,早工作算了。但复习了那么久,又于心不甘。更重要的是,自己从小立下的志向催促着我不得不一天天挺过来。正是在这种折磨中,终于迎来了考研。经过了三天的考试之后,神经从一种极高度紧张的状态中忽然得以解脱,反而让人受不了,我记得考完之后去医院体检,连走路时脑袋都昏昏沉沉的,双脚像飘起来一样。到目前为止,我还只有过一次这样的感觉。付出总有回报。当得知考研的结果时,当手捧烫金的录取通知书时,当人生又迈上一个新的起点时,又有谁能比我自己更能体会到极限的快乐呢?(洪民北京大学法律系)走走冷门又何妨?内容: 走走冷门又何妨?--访清华大学力学系研究生倪正东倪正东,男,1974年出生于桃源,1992年9月考入湖南大学力学系,1996年1月考上清华大学力学系固体力学专业研究生,导师杨卫教授,其所在的固体破坏研究实验室是国家教委开放研究实验室。(1992年的夏天,命运跟倪正东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他高考得了620多的高分,却因填报志愿不当,被录取到了湖南大学力学系。倪正东回顾他的考研经历就是从那个夏天开始的. 从知道考分到拿到录取通知书,这中间的心理落差是可想而知的。我那时候一心想进的是清华。那段时间心情一直很灰暗。我哥给拿了两本书来,出国介绍和托癌单词。但我想我还是应该先上清华,去感受一下那里的学习氛围和思想方法,去和第一流的老师、同学交流、学习一下。迎新大会上,我作为学生代表发言,我说四年后我一定要考上清华的研究生。"大话"一出,没有别的退路了。下了决心之后反而平静下来,安安心心读自己的书。和导师的联系可能比许多人都早。我从大二就开始和杨老师接触了。没有什么机缘,全靠自己的努力。大二时有一次看《十二演播室》,介绍了刚获得第二届全国十大青年科学家称号的杨卫教授,我一看,就要考杨卫老师的研究生。一有这个念头,我就给杨老师写信,说了我的情况和想法。后来我们就一直有书信往来。杨老师虽然非常忙,也常来信鼓励、指导我(看来,"机遇光顾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在倪正东的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大学的学习就差不多一直为着考研的目标,临了反而不需要太多的准备了。在大学时数学和英语基础一直比较好,所以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专业课的复习上。专业课有四门考试,弹性力学、振动理论、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都是清华自己出的题。没有上考研班,我们系主任很支持我,给我找了许多复习资料;清华本科用的教材当然是要重点看的。另外人大出的考研书和模拟卷参考价值比较大。(是不是专门研究过清华出题的规律?)那当然了。像清华的几门专业课,我觉得它对概念的理解要求比较透彻,试卷中会出现填空、选择等基本概念题。特别是弹力,有一些最基本又往往会被忽略的东西,像区分平面应力、应变,广义平面应力、应变,判断各项同性材料有几个独立的弹性常数之类,我们那一次还考了能量法解题、应力的张量解等,有的东西是原来学校没讲过的。理力考得比较活,求你会灵活地综合运用定理解题。材力嘛,面比较广,基本的重点部分差不多都考到了。因为准备得比较充分,所以考的时候没有太费力。只有政治没考好,考的东西太多了!要说我背的东西也不少,马哲、当资、革命史、时政......但是后来明白光死记硬背没用,答题时要注意把握重点,我就是答得太不清晰了。成绩出来,350分,不算太好,但已经上了330多分的线。清华大学力学系允许-人报三个导师。我报的是杨卫、郑泉水、扬藏珠,都是年轻又声望不低的。次报考杨卫老师的考生较多,竞争比较激烈,但我估计自己问题不大。然后是面试。其实也没什么可紧张的。杨卫老师人挺好,没有故意为难的意思。问了问数学、英语水平,还有实验能力和计算机能力,如实回答就行了。再聊聊自己的特长、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以后的打算什么的(不过笔者以为如果事先没有了解和准备的话,还是不要掉以轻心的好,杨卫老师的其他研究生中不乏被一直看似信手拈来的小题当场问倒的例子)。介绍一下我这个专业的情况吧。清华力学的固体力学专业学术力量是全国排第一的,我们实验室(破坏研究)是国家教育部的开放研究实验室(据悉:在刚揭晓的国家教育部开放实验室评选中,破坏实验室被评为小组第一)。教授可称豪华阵容,其中有-位院士(黄克智)、两位十大杰出青年科学家(杨卫、郑泉水)、一位清副校长(余寿文)。从我们实验室申请出国的话,绝对可以进全美前十名的大学。材料特性的宏微观研究一直是我们实验室这几年来研究的主要方向,发展了一些带交叉学科性质的课题,如一些节电材料、压电材料、仿生材料的研究等等。 其实实我觉得如果有其它专业的基础再来研究力学的话可能更好,像杨老师本来就是学材料的。另外我到清华后很大的一点感受是觉得自己动手实验的能力不。清华很需要实验能力强的人才。(前不久刚揭晓的清华大学97年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中,杨卫教授一学生的论文中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杨教授说他选择的是'既聪明又勤奋、有志于身科学的学生",同时,他也会'积极投入,以世界一流的标准,为学生设计和择有价值的题目"。目前,力学的研究已失去了五六十年代由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带来的光环效应,但是,有志气、有勇气又能付诸实现者,又何妨走一定冷门
|
|
上一篇文章: 跨专业考生的心得体会 下一篇文章: 考研信息及其收集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文章搜索 |
|
|
天津考研网版权、投稿与免责申明: |
1)凡本网署名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天津考研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天津考研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注明"来源:转自网络"的文章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3.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等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作品在本网发表之日起30日内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
|
|
热卖考研资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