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考研报名的日子越来越近了,据悉,2003年全国计划招收研究生27万人,比今年招生人数整整超出7万,但比起增长迅猛的考生人数来,这点儿扩招数字又算不了什么了,考研依然是一座独木桥。 每年考研大军中都有这样特殊的一群,他们的经历不同,但当前的奋斗目标别无二致,他们都曾失败,但谁都不愿轻言放弃,他们以“三朝元老”、“四朝元老”、甚至于“五朝元老”的身份厮杀在千军万马之中,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继续还是放弃?”“是青春的浪费还是理想的坚持?”诸如此类的问题常常困绕着他们……在矛盾中寻找前行的勇气,在重复中探询未来的方向。 考研的好处自不待言,没看见那么多的单位都抢着要高学历,在那些最现实的利益前,各人的期望或许不同,然而考研可能会让人失去的却几乎一样——时间。青春易逝,以年计算的时间无论对谁来说都弥足珍贵。一旦做了一个错误的选择,可能这一生也无法修改回来,毕竟不再是初进大学的18岁了,岁月的脚步已经催促着那些20到30岁之间之上的年轻人要赶紧承担起生命的责任。 稳重的考生填词诉心声:考研好,可以拿学位。读书之时写论文,毕业之后挣大钱。能不去考研?考研苦,最苦是熬夜。书山累累寻捷径,题海茫茫苦作舟。何时是尽头?考研苦,其次数压力。背水一战辞了职,就怕到头一场空。何日得轻松? 俏皮的考生借至尊宝之口戏说决心,有三个字我一直想对你说:“我考研!”如果一定要在前面加一个期限的话,那就是:一万次! 坚持就一定会胜利吗? 这是中午的时间,天有点沉闷,直让人眼皮打架。然而在重庆大学一隅,在安静而稀疏的几个石桌前,坐着几个在上自习的学生,专心而执著。其中一个学生已经考了两年,这是第三次参加考试,他是一家效益很差的企业的职工医院的医生,在重大上考研复习班。他说,他们单位像他这样考了几年的大学生很多。他们很累,很穷(考研用的补习费和资料费等都要借,工资根本不够支付),很想放弃,但是又找不到好的工作,惟一的希望就是考上研究生了。“对今年的考试有把握吗?”“不知道。”他很无奈地笑了一下。 在北京的各个角落,有一群又一群20来岁的年轻人,他们蜗居在平房、地下室。他们游离于高校学子行列之外,把自己最美丽的梦想寄予艰难而充实的异乡求学之旅。海淀区紫金庄园的每座高楼下面,都建有两层的地下室。地下二层被分隔成大大小小的几十个房间,光线昏暗,空气混浊,走廊弯曲。25岁的吴非就住在这里,他四年前辞去工作,只身来到北京,打算上一个考研辅导班。就这样,他在这个昏暗的地下室一住就是三年,北京昂贵的生活费迫使他不得不为了糊口而出去打工,白天工作,晚上读辅导班,吴非的生活就被这两件“大事”给挤占得满满当当。 类似这样的考生不是一个两个,《研究生报考与录取比例表》用数据证明了这个事实:从1995年至2002年间,研究生的平均录取比例为26.5%;某些热门专业的录取比例更低,有些专业的录取比例不足1%。也就是说当一个考生在庆祝自己考研成功的时候,将有三个考生在伤心落泪。 如此低的比例下,有众多屡考屡败的学生也就不足为奇了。他们在考研的路上耗费了数载光阴,花费了不菲的金钱,付出了巨大的机会成本,他们更多的是无奈和悲哀。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家孙喜亭教授认为:“近年来愈演愈烈的考研热,一方面反映了年轻人的就业压力和求知热情,但也暴露出社会在人才选拔标准上的偏差,惟学历倾向日趋严重。惟学历导致追学历,年轻人不得不为了一纸文凭,殚精竭虑地应付一场场考试。其实,学历和真才实学之间并不能完全划等号。目前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客观地讲,在很多岗位上大学本科完全大有用武之地。但现在一些用人单位盲目追求高学历,施以高待遇,势必导致考研热的一再升温。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应该引起重视。 同时他也认为,考研一族积极进取的精神是值得赞赏的,但放弃已有的岗位和可能获得成功的希望,孤注一掷,把最宝贵的时间耗费在这条路上,把改变命运的希望全部寄托在考研上,代价太大太沉重!每年研究生都在扩招,但报名考研的人数增长得更快,基本上10多个里边录取1个,名校名专业的,差不多几十个里挑一个。竞争逐年升级,能跨过这道门槛的幸运儿毕竟是少数。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为什么花了超过他人数倍的时间和精力,最后却屡试不中呢?综合原因,有以下情况: 1.能力不够 在目前的环境下,一个考生应该评估自身以下几个方面的实力:智力、体力、毅力、定力、财力、魄力、动力。只有具备各方面的能力,成功的几率才会大。 智力 多年的学生生涯应该让你有些自知之明,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了。 体力。大多数最后成功的考研者都有过披星戴月上辅导班,挑灯夜战做模拟题的体验。没有强健的体魄最好不要轻易尝试考研,否则可能得不偿失。 毅力 考研是打一场持久战,备考时间至少也需要半年。也就是说,至少半年需要远离一切娱乐,抵抗住所有舒适生活的诱惑。这对于一个人的毅力来说绝对是一次严酷的考验。 定力 对于应届考生来说,当一场接一场的校园招聘会举行的时候,当周围的同学忙着做简历找工作的时候,心里最容易荡起涟漪。这时候,定力显得尤其重要,只有靠它来平息浮躁的心情,决胜的关键也就在此一刻。 财力 报名、买资料、上辅导班都要花销大把银子。假如考中了,还得忍受3年清贫的书生生活,而在这期间,从前的同学、同事也许就“发”了。 魄力 僧多粥少的现实注定了许多人到最后难免伤心。你能保证在付出了那么多以后不会后悔吗?背水一战的魄力你有吗? 动力 没有足够的动力支持,上面的所有力量恐怕难以维持。必须有一个能够说服你自己的考研动机,才会有排除万难的勇气。 2.方法、策略不对 一犬追两兔,目标分散,精力不济。边找工作边考研,边上班边考研都无法集中时间进行系统的复习;主动思考不足,采取单纯的题海战术;自以为能过目不忘,只用眼不用手。参考书用书不专一,因为参考书风格的雷同而使自己做了很多无用功;猜题押题,而非踏踏实实全面复习;不重视历年考题,对考试的题型不熟悉。 3.环境不好 工作、恋爱、婚姻、家庭等状况不良都将影响考试结果,应综合平衡。 4.心态不稳 患得患失,怕自己考不上;在乎他人的说法而影响了自己的情绪,信心不坚定;好高骛远,眼高手低。 到底要不要一考到底? 1994年全国有11.2万人报考,1995年增加40%,达到15.5万人;1996年继续攀升32%,达20.4万;1998年达27.4万人;1999年达31.9万人; 2000年达39.2万人; 200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再创新高,达到46万人; 2002年全国共有62万名考生参加了研究生入学考试,创下了考研历史上的最高纪录。 全国硕士研究生录取人数自1995年到2000年分别是4.3万、4.6万、5.1万、5.8万、6.5万、8.5万、12.8万人。 抓住考研一条路走到底,是否是青春的浪费?是人力资源的浪费? ●两次考研失败,目前正在准备第三次考试的李先生说:“目前就业形势严峻,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着实不易,而读研是一条提升自己能力和社会地位的捷径,因此一定要坚持到底。” ●大四考研失败,现就职于某知名医药公司的王小姐:“我是学医的,就业面很窄,考研固然是改变命运的一个好机会,但考研实在太辛苦,考不上就不要勉强自己。路,总是有的,关键是看自己怎么去找。现在我在公司做医药销售,一样能学很多东西,待遇也不错。考研并不是惟一的出路。” ●教育专家黄老师认为:“在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变化不大的条件下,连年扩招必然导致研究生人均可使用的资源大幅度下降,因此扩招后毕业的研究生分析研究能力肯定会有所下降。由此,对未来研究生的就业形势不能盲目乐观。一考到底的想法并不很现实。” ●安盛管理顾问公司负责人力资源咨询的专家曾先生分析:“研究生目前在用人单位普遍存在眼高手低的情况,用人单位对研究生也有了比较理性的认识,甚至很多单位是看员工的能力定薪酬,研究生和本科生待遇并没有很大的差别。因此,考研的同学不能盲目地跟风,而要认真预测自己的专业和所在行业的未来市场变化等,综合考虑是否还要考研。”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的一位副研究员自言很守旧,他说一些考了几次研都落榜但还要再考的女生找上门来,他的劝告是,放弃吧,天涯何处无芳草,千万别把一生的幸福押在考研上。 综合各方面专家的意见,得到的结果是“不一定要一考到底”。 俗话说得好:条条大路通罗马。取得成功的方法很多,不一定非得在考研这棵树上吊死。 谁也不能否认,考研是一次成年人的考试。从做出第一个选择开始,你就必须独立地为自己的未来负责。选择考研的人都不是18岁的高中生,值得不值得的问题,必须也只能由自己决定。决定之后的义无反顾、坚持不懈,全力投入理所应当,但屡败屡战、盲目地将考研进行到底显然不应提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