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学原理------第十二章 学生教育理论 |
教育学原理------第十二章 学生教育理论 |
责任编辑:admin 作者:佚名 来源:转自网络 更新时间:2007-8-4 20:58:04 |
|
内容提要:
1 .学生教育对我国传统德育在新形式下的一种扩展,包括思想品德教育、青春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指导教育等基本内容。
2 .学生教育的操作模式与策略
学生教育理论从特定的视角研究了学校教育组成部分的薄弱方面。其目的是要加强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力求学校教育质量进一步得到提高。
? 学生教育概述
一、学生教育的含义
学生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生教育应包括学校对学生在校期间的一切教育。其中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比较狭义的学生教育则包括思想品德教育、青春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狭义的学生教育是仅指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最狭义的学生教育是指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对学生教育的传统看法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五方面的教育。这种看法的依据是 1 .德智体美劳等五个方面是我国教育的组成部分,这在教育领域里已达成了某种共识。而且在新中国成立后,历次有关教育目的表述的政府文件也几乎都包括这几方面。 2 .我国对学生的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其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其内涵之一是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体力和脑力充分和谐发展。其内涵之二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据此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也具有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劳等方面全面发展之含义。 3 .西方教育史上,许多著名教育家也曾提出过使人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和谐发展的理论。
对学生教育的这种看法曾经在我国教育中产生过积极影响,其表现 1 .为新中国成立后,建立新式学校,使社会所有成员能够接受平等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2 .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体脑分离的社会意识倾向。 3 .为新中国学校的课程编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提法的不足也日益暴露,其表现为: 1 .其所包括的内容局限日益突出。社会不断进步,对学生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已有的教育已很难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要。由此,一些人士又提出了心育,职业指导教育等。 2 .此种教育提法本身也有局限,人的发展虽然在认识上可以分为几个方面,但在实际生活中的人的各个方面是有机结合为一整体而不是绝然分开的。在教育活动中,如果有意将教育活动分为智育活动,德育活动、美育活动、体育活动,常使人们忽略其内在联系一面,特别由于当前教育机制中的一些局限而使教育出现只重其一而忽视其他,从而使学生不能获得全面发展。 3 .此提法仅反映了人的发展的一般特点,是每个人发展的基础,它不能使教育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这里所说的针对性是指针对学生所面临的生活、学习等问题,它显得无能为力。学生受教育一方面是为未来作准备打基础,另一方面也要为当前的学习、生活、工作服务,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才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并改造当前及未来的社会。对此有人又从学生心理角度或从社会发展需要的角度提出了学生教育的内含,如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就从社会角度提出学生教育应包括四个方面,即科学教育、创造精神教育、民主政治教育、完人教育等。
比较狭义的学生教育是对我国传统德育在新形式下的一种扩展,如在封闭、保守、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的思想较为简单,在学校中对学生仅仅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也基本上能满足当时社会条件下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随着经济体制的变革,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巨变,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使许多人包括学生在内出现了许多心理问题,于是原来仅关注学生思想而忽视学生心理问题的作法及其带来的许多不良后果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并逐渐将心理健康教育引为德育内容之一。这种扩展甚至涉及了青春期教育。
这里所说的学生教育也主要是从这个角度来讲的。此外本章还将在我国刚刚兴起的职业指导教育也一并进行了介绍。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可以把职业指导教育看作是新形式下德育的又一扩展。职业指导教育实质就是要帮助学生正确解决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这是德育所包含的重要内容。
二、学生教育的任务
1995 年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颁发《中学德育大纲》中规定:“中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主义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成长为共产主义者”青春期教育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青春期心理发展和心理卫生知识,正确认识和对待这一时期出现的各种心理变化,引导学生克服不健康的心理因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性意识和性观念。
心理素质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开发心理潜能;完善心理调节,培养健全人格;矫治心理障碍。
职业指导教育的任务是使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使学生获得社会各种行业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
第二节 学生教育的基本内容
一、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内容
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是指用什么样的政治思想观念和道德行为规范来教育年轻
一代。德育目标的实现和德育任务的完成,必须有相应的德育内容。德育内容的确定是受许多因素制约的。如教育目的和德育任务制约着德育内容的性质;学生的年龄特征影响着德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而一定时期的形势任务和学生思想实际决定德育内容的现实针对性。由于德育内容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学校在制定德育计划,确定德育内容必须充分考虑到各种制约因素,从而保证德育内容的科学性、完整性,进而才能更好地完成德育任务。
中学德育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我们正确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我们的宏伟目标。青少年的成长发展与国家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因而,学校德育工作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学生,使他们明确什么是社会主义,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逐步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地维护学校社会的稳定。
初中阶段主要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1 .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的教育。
2 .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教育。
高中阶段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常识和社会主义教育主要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1 .对学生进行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内容的经济常识,政治常识教育。
2 .对学生进行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常识教育和科学思维方法的教育。
通过上述两个阶段教育,引导学生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认清自己的历史使命,同时还应进行无神论教育,反对封建迷信和陈规陋俗,培养学生辨证思维,道德评价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不断增长学生的才干。
(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使学生养成热爱祖国的态度和情感,保卫祖国安全和维护祖国尊严的坚强意志的教育。国际主义教育是教育学生坚持和维护同全世界无产阶级被压迫民族,被压迫人民,以及一切爱好和平、主持正义的组织和人士的团结,积极支持和援助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人民的革命斗争。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是紧密相关的。两者都是社会主义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爱国主义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所在,是鼓舞人们建设祖国、保卫祖国、为祖国贡献一切的强大精神力量。在我国现在经济文化还比较落后,世界上还长期存在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的情况下,培养学生具有爱国主义精神,不仅有助于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而且能保证学生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发展。
爱国主义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无产阶级的爱国主义,继承了历史上爱国主义传统,但在本质上又区别于以往的一切爱国主义。它是建立在对祖国优越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深刻认识和自觉拥护的基础上,是建立在各族人民的友爱合作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基础上。它区别于旧的一切爱国主义,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是人类有史以来最高类型的爱国主义。无产阶级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是一致的,任何一个国家的革命和建设都对世界革命做出贡献;同时任何国家的革命和建设除了主要依靠自己,另外,还必须依靠其他国家的支持。
初中阶段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1 .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版图河山、语言文字、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著名民族英雄、爱国志士、革命先躯、文化名人的教育。
2 .对学生进行中国近代、现代历史和社会主义新中国伟大成就的教育。
3 .对学生进行初步的国家观念—尊重国家标志,维护国家尊严、荣誉的教育,进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教育。
4 .对学生进行尊重兄弟民族,加强民族团结的教育。
5 .对学生进行国防和国家安全及热爱和平,同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教育。
高中阶段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如下:
1 .对学生进行中国人民斗争史、革命史、创业史和继承发扬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教育。
2 .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前景和报效祖国的教育。
3 .对学生进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的教育;进行完成国家统一大业的教育。
4 .对学生进行加强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的教育。
5 .对学生进行正确认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吸取世界先进文明成果的教育。
6 .对学生进行维护国家主权,反对霸权主义,发展国际友好合作关系的教育。
(三)理想教育
理想是人们对生活目的和奋斗目标的反映。在阶级社会里,理想总是反映着一定的阶级利益和要求,不同阶级有不同的理想。无产阶级的革命理想就是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就是要他们树立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理想。
理想是推动人们前进的巨大力量,它激励人们去奋斗,鼓舞人们去战胜困难,努力完成学习任务和工作任务。在实际生活中,一些青少年缺乏远大理想,因而不努力学习和工作,甚至思想消极,因此,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也是青年一代健康成长的需要。
初中阶段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1 .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意义教育。
2 .对学生进行初步的职业理想教育。
3 .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
高中阶段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的主要内容如下:
1 .对学生进行勤奋学习,立志成才,树立社会责任感的教育。
2 .对学生进行正确人生理想的教育。
3 .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教育。
(四)道德教育
道德是由一定的社会及其舆论力量和内心驱使来支持的行动规范的总和,道德教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影响,促进他们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发展的活动。
初中阶段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1 .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教育。
2 .对学生进行公民道德和社会公德教育,培养学生分辨是非能力。
3 .对学生进行热爱集体维护集体利益教育。
4 .对学生进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与训练。
高中阶段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1 .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教育。
2 .对学生进行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教育,并培养学生道德评价能力。
3 .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4 .对学生进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现代交往礼仪的教育与训练。
(五)劳动教育
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世界上所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是通过劳动者的社会实践创造的。没有劳动,没有社会实践,就没有人类社会。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就是使学生具有劳动和社会实践的观点,具有热爱劳动,爱惜劳动成果和尊重劳动者的品质。
初中阶段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1 .对学生进行劳动创造世界的观点教育。
2 .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教育。
3 .对学生进行勤劳俭朴,珍惜劳动成果的教育。
4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生产劳动和社会公益活动的实践,并从中培养学生劳动习惯。
高中阶段对学生进行劳动和社会实践教育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1 .对学生进行勤俭办一切事业的教育。
2 .对学生进行勤劳致富,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教育。
3 .对学生进行质量,效益,服务观念的培养教育。
4 .对学生进行以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学工、学农、军训为主的劳动及社会实践锻炼和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教育。
(六)社会主义民主与法纪教育
高度的民主是社会主义的伟大目标之一。在人类历史上,新兴资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在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中形成了民主的观念。这是历史上的进步。但资产阶级民主是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只有社会主义民主才能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的社会生活和四个现代化建设,都需要高度的民主,需要人民积极参与和发挥创造性。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然而民主和纪律、法制是不可分的。只有用严格的纪律和法制来调节人们的行为,才能保障民主,保护人民的合法权利,才能推进经济建设,维护国家的安定团结,因此,必须通过学校工作加强社会主义民主观念和遵纪守法的教育。
初中阶段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民主和遵纪守法教育的内容是:
1 .对学生进行我国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教育。
2 .对学生进行宪法及有关法律常识和法规的教育。
3 .对学生进行知法守法,运用法律武器进行自我保护教育。
4 .对学生进行遵守学校纪律和规章制度的教育。
高中阶段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民主观念和遵纪守法的教育的主要内容:
1 .对学生进行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和公民权利与义务教育。
2 .对学生进行遵守宪法,尊重人权,维护社会安定的教育。
3 .对学生进行知法守法,抵制违法乱纪行为的教育。
4 .对学生进行自觉遵守学校纪律和规章制度的教育。
二、青春期教育
青春期教育是在青少年迈入青春期前后,根据其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与需要所进行的针对性教育。实施青春期教育的主体可以是家庭、社会和学校,而其中学校是对青少年实施较为系统、全面的青春期教育的最主要承担者。
在我国,由于复杂的原因青春期教育一直是我们教育体系中的最薄弱环节。与此同时,随着我国青少年性成熟普遍提前,加之社会上各种传媒对青少年的刺激,使近年来中小学生性犯罪人数大幅上升。这个问题已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的关注。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就曾以极大的热情关怀青少年,为青少年安排最优越的发育成长条件,多次指示在中小学要教生理卫生课。周总理 1973 年 4 月 12 日在病中曾说过:让青少年懂得生理卫生知识很重要。孩子到一定年龄就会注意这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到了青春发育期,随着生殖器官的发育,形态上,生理上会出现一些原来没有的现象,心理上也会出现一些正常的变化,就会要求得到有关知识。这个问题是不该回避的,试图回避,不但会使之神秘化,有时还会有不良的后果。吴阶平教授也曾指出:有一些孩子因为对一些生理现象缺乏正确认识,影响了健康。例如,有的男孩因为不懂得遗精是怎么回事,造成精神负担,影响身心;有的女孩子不懂得月经的道理,不知道在月经期间怎样保护身体,因而招致疾病。而且由于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或往往道听途说的影响使自己误解,形成一些错误的概念,甚至在多少年之后影响夫妇间的关系。因此,在中小学开展青春期教育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
(一)性、性别和性角色
人们常把“性教育”理解为对青少年进行有关性器官的发育和解剖生理卫生知识的教育,其实,这种看法是很不全面的。事实上,这仅仅是性教育内容的生物学方面,同样重要的(甚至更为重要的),还有性教育内容的心理学方面和社会学方面。
近年来,对男、女的“性差别”的科学研究颇为注重,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甚至建立了一些专门学科分支,例如“性差别心理学”( the psychology of sezx diffeven )“性角色社会学”( The sociology of sex roles ),“性别学”( gendevology )等。大体说来,可把男、女的性差别归为三个不同的方面:男、女在生物学上的差别,简称之为“性”( sex );男、女在心理学上的差别,简称之为“性别”( gender );男、女在社会学上的差别,简称之为“性角色”( sex role )。从性教育的顺序来说,似乎可以认为首先是性社会学方面的,即确定一个新生婴儿将要取得的性角色是“男”还是“女”(给取一个男孩的名字或女孩的名字,穿男孩或女孩的衣着等等);然后加上性心理学方面的,即培养一个婴幼儿形成一种男性或女性的姿势、步态、情感等等,然后再加上性生物学方面的,使少年儿童对青春发育、性器官的解剖生理卫生有所了解等等。
(二)性的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
首先是性德育。对于一个刚生下来的婴孩,父母和周围的人,已经开始把他们当成男孩或女孩来养育了。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父母在衣饰的选择上,在言谈之间,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给儿童以影响,使之具有一个符合社会规范的男孩或女孩的社会心理特征,这便是属于德育的范围了。性德育,简而言之,就是培养一个人使之符合社会文化所要求的做一个男人、做一个女人所要遵从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诸如青少年如何正当地交结与对待异性朋友,如何适当地选择恋人并发展和保持高尚的爱情,如何正确地处理好婚前的性接触,如何搞好婚后的夫妻关系,等等,都是逐次要进行的性的德育。
性智育,简而言之,就是关于性器官、性发育、性行为、性卫生、性生殖等的知识教育。
性体育,乃是旨在使男性、女性在身体上得到最健康的发展的教育和训练。例如,教育女孩不要束胸,不要羞于乳房的发达而强行扼抑它;为男孩、女孩、男青年、女青年选择适合于其体型健美发展的体操及其他运动项目;教育男、女善于摄取各种营养物质来促进自己身体的健美发育;教育男、女如何养成各种良好的卫生习惯(包括性器官和性生活的卫生),从而保证身体的健康、预防疾病(包括生殖器官的疾病和性功能障碍)的发生发展等等,都属于性的体育。
性的美育,一言以蔽之,就是塑造美的男人、美的女人。
(三)各年龄阶段的性教育
1 .儿童的性教育
人们常常以为所谓性教育,主要是给青春发育前后的青少年进行的性知识教育。这是一种很大的误解。固然,青春期前后是进行性教育的重要年龄阶段,但是,性教育的更关键的时期,却是在出生后最初的几年,是在婴幼儿时期。正象美国“性信息和性教育理事会”主席玛丽·考尔德伦博士所指出的,“尤其是 5 岁以前”,乃是性教育“特别紧要而有效的时期”。
对于婴幼儿来说,各种“非语言的”和“语言的”(虽然可能并不确切地懂得)“潜移默化”,是接受教育的极为重要的途径。
性教育的最初内容乃是形成婴儿正确而恰当的“性别同一性”(“性自认”)和“性别角色”。这具体体现在你给孩子取名字,你给孩子买衣服,你给孩子买玩具,你给孩子选择游戏方式,都具有很强的性教育意义。
婴幼儿性教育第二个重要内容就是防止形成“性抑制”,避免给孩子从小形成一种错误的观念:生殖器官是脏的、见不得人的、摸不得的,因而凡与生殖器有关的活动是要抑制的,否则便要受到惩罚。有害的“性心理”常常是这样形成的。
幼儿性教育第三方面的重要内容乃是正确解答幼儿提出的有关性的各种问题。
正确的作法是:决不回避,决不说谎话。你的回答可以是简略的,但必须是真实的、自然的。
2 .少年的性教育
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女孩大约早在 7 岁,晚在 12 岁左右(男孩约比女孩推迟二年,便可逐步地进行有关青春发育的卫生知识教育,内容包括:
( 1 )青春发育中出现的各种变化及出现的大体时间。预先教给这些知识,可以使孩子有心理准备,不致茫然失措、担心害怕;同时,也有利于早期发现青春发育的异常情况(过分提前或过分错后以致不发育等等),从而及时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
( 2 )月经初潮和遗精对于事先一无所知的孩子,是很使人惊奇、害怕的显著变化,因此需要向孩子着重预先说明,这是正常生理现象,不是疾病,是身体发育正常、长大成熟的标志。特别对于女孩,必须预先告诉她们,流出经血,应当如何处置,如何讲究卫生,防止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除非通过某种途径得到了有关的常识,一个孩子是不可能“先天”地、“本能”地知道怎样对待遗精或处置月经的。
( 3 )在身体发育过程中应该避免一些不良做法。例如,应该告诉女孩不要以乳房的发育耸起为“羞耻”,不要束胸;应该告诉孩子“痤疮”的出现,也是青春发育中的正常生理现象,应注意皮肤清洁、不用雪花膏和油脂类化妆品,避免挤压,防止继发感染。
3 .青年的性教育
青年的性教育,有两大方面。一方面是提高他们的正确择偶能力,提高他们的性道德水平,提高他们性生活的满意程度,提高他们实现计划生育和优生的自觉性和有关的知识,技能水平;另一方面是防止他们出现有关性的种种混乱和不幸,不致因为性问题而危害自身,危害他人以至危害社会。
三、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机能,从而促进受教育者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发展。它包括心理科学知识教育、兴趣教育、能力教育、情感教育、意志锻炼、性格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以及其它各种心理指导、心理咨询、心理训练等。
世界上教育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人的心理素质教育,并将其做为现代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教育中还刚刚起步,其研究工作在我国首先是从高校开始的,由于缺乏专业队伍,缺少经济支持,有些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不是很高,且受传统保守观念的影响有些教育工作者常把学生中因心理因素导致的问题当作政治思想或道德品质问题处理,结果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
中共中央明确提出要通过不同形式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国家教委已将“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作为德育教育内容纳入德育大纲。
目前,一些有条件的中小学校率先展开了心理咨询、心理测量、心理辅导和心理训练工作。一些中学还开设了心理卫生讲座或课程。北京人大附中的“现代少年”课程实验,上海闸北八中等学校的心理教育实验取得了成效,上海闸北区将心理辅导从课外引入课内,以正式课程排入课程表。还有一些市区也进行了一些心理卫生教育尝试。
就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而言,大致有三方面:( 1 )开发心理潜能。包括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懂得创造的理论及方法,积极为学生提供施展创造才能的精神环境和物质条件,精心指导学生的创造性活动。( 2 )完善心理调节,培养健全人格。如教学生如何在各种情况下调控自己的情绪,如何正确进行人际交往,如何对待学生等。在此可专门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使学生在挫折的磨炼中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同时,造就青少年坚强的个性,培养他们积极的心理承受能力。( 3 )矫治心理障碍。现在学生中的心理障碍和疾患相当严重,常见的有恐怖症,强迫症,抑郁症,情感危机等,必须尽早发现,积极矫治。
四、职业指导教育
职业指导教育简略讲就是指对未来就业人员,主要是对处于在学校学习阶段的青少年的一项今后就业或职业选择所进行的咨询服务及教育。
在世界上,开展职业指导最早的是美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他们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不断校正着对职业指导教育的理解和做法。这对在我国还是刚刚起步的职业指导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目前,对于职业指导教育的理解,有三个方面已达成某种共识:
1 .中学的职业指导应当渗透于中学教育的全过程,而不仅仅是毕业时的安置工作。这是因为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儿童、少年、青年一直处于一个生长和发展过程中。这种发展既是延续的,又是可以分为阶段的,每个阶段之间有着质的差别。用这个观点来观察青少年,人们发现青少年对职业的认知、职业能力、职业爱好等无不处于发展过程中。这种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按萨帕的职业发展理论,一个人到中学毕业时,也还只是处于职业探索阶段,职业方面的发展一直要延续到 30 岁以后逐渐趋于稳定。因此,我们不能用固定的眼光来看待学生。职业指导也应当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整个中学期间,指导者要有意识地去发展学生的职业认识、职业能力、职业兴趣以及对职业的决策能力。学生毕业时在择业方面作出明智的决策,是教育的结果。
现在美国、苏联、日本、西德都持这种观点。因此,在近二三十年里不少国家已将职业指导列为中学教育计划的组成部分,进行系统的工作。
2 .中学指业指导由向一种特定的职业,转向比较广阔的职业领域。
职业指导指向一种特定职业是在把职业指导作为安置毕业生工作时必然发生的现象。安置工作的时间是比较短暂的。学生在整个学习期间已经丧失了职业发展的可能性,面临安置时生米已经煮成熟饭,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社会上所提供的就业机会也已经非常明确具体,学生只能在有限的范围之内作出选择。
当我们把职业指导渗透于中学教育的全过程时,职业指导不可能指向特定的职业。在现代社会里,职业结构、职业岗位的变化是很快的。要预测二三年以后,或者一年以后的学生就业的具体方向是相当困难的。勉为其难,就容易造成失误。学生在学习期间有比较充裕的时间逐步调整自己的认识,进行初步的尝试,随后再作出明确的决定。在这种情况下,职业指导必然要着眼于比较广阔的职业领域。因此,我们对中学职业指导教育理解并不限于帮助学生选择具体职业,而是要帮助学生熟悉、了解职业界,然后再对某些领域作深入的研究,为学生选择升学和就业方向提供基础。
3 .职业指导的重点是放在发挥个人的特长方面,还是强调个人要适应社会的需要方面,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在理论上,这两个方面是统一的,不可偏废。职业指导是帮助学生发展个人的各种特长,使之能够在社会上找到更加理想的能发挥自己特长的职业;同时,职业指导也是向学生传递各种社会上所需人才的信息,使学生能够自觉地根据社会的需要,积极学习成为社会上的有用人才。职业指导是既要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又能满足社会的人才需要。仅仅重视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职业指导就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但是,各国由于文化传统和思想观念的不同,在布署职业指导时往往又会有所侧重。美国比较强调发展个人的特长。美国的职业指导一开始就深受人权主义思想的影响。人与人之间生来都是平等的,有权决定自己的命运,职业指导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发展职业认识、职业能力、职业的兴趣和爱好,因而比较重视心理的发展方面,重视心理测试和心理咨询在职业指导中的作用。而苏联则强调社会需要方面。职业指导着重在引导学生认识社会的需要,按照社会需要选择自己的目标,并努力实现这个目的,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在实际工作中,比较注重政治思想方面的教育,很少运用心理手段。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建设是有计划地进行的,社会劳动力的配置也是有计划地安排的。职业指导是在这个前提条件下进行的,它的重点是要青年理解社会主义国家对人才的需求,并内化为自觉地要求,按照一定的目标不懈地努力,使自己成为某一方面的有用人才。在就业时,还要自觉地服从国家的安排。
根据国外的经验和我国的实际情况,普通中学职业指导教育内容如下:
1 .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和择业观的教育,教育学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决心将个人的才能无私地奉献给国家建设事业。
2 .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全面认识社会的基础上,对一些职业群作进一步的探索,然后择定升学和就业的方向。
3 .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智力、能力、兴趣爱好以及发展的潜力,有意识地根据未来工作的需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才能。特别要引导学生自觉地培养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养成劳动习惯和正确的劳动态度,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
4 .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毕业时能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的特点,明智地决定升学和就业的方向。在个人要求同国家需要发生矛盾时,能自觉地服从工作需要。
第三节 学生教育的操作模式与策略
一、思想品德教育模式
(一)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
该模式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等人创建的。其假定人的道德判断力按照一定的阶段和顺序从低到高不断发展,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一致性。要求根据儿童已有的发展水平确定教育内容,运用冲突的交往或围饶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等方式,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和思考高于他们一个阶段的道德理由和道德方式,从而使学生认知失衡,引导学生在寻求新的认知平衡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判断的发展水平。
该模式是由理论假设和实践操作两部分构成
1 .理论假设
首先科尔伯格对道德发展提出如下假设。
( 1 )道德判断形式反映个体道德判断水平。道德判断有内容与形式分别,道德判断内容就是对道德问题所作的该或不该,对或错的回答;道德判断形式指的是判断的理由以及说明理由过程中所包含的推理方式。如有一位妇女身患重病,生命垂危。医生告诉其夫,有一种价值昂贵的药能治她的病,而其夫几乎是身无分文,其到处借钱也还不够,为救人想去偷药。问其夫该不该偷药?为什么该偷或不该偷?
小学生和大学生对这个两难问题都只有两种可能的回答“该偷”或“不该偷”。如果仅依据“该”或“不该”的回答并不能区分学生的道德水平。只有通过他们说明“该偷”或“不该偷”的理由及这种辨护中隐含的道德推理方式才能正确判断学生的道德水平。
( 2 )个体的道德判断形式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其间大体经历了 6 个阶段,每一阶段道德推理都有所不同。如第一阶段以惩罚与服从为定向;第二阶段以工具的相对主义为定向,第三阶段以人与人之间和谐一致或“好男孩—好女孩”为定向;第四阶段以法律与秩序为定向;第五阶段以法定的社会契约为定向;第六阶段以普通的伦理原则为定向。上述 6 个阶段按照不变的由低到高顺序逐步展开,更高层次和阶段的道德推理能兼容更低层次和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反之则不能。
( 3 )冲突的交往和生活情境最适合于促进个体道德判断力的发展。科尔伯格认为:儿童通过对假设性的道德两难问题的讨论,能够理解和同化高于自己一个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拒斥低于自己道德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因此,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是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一种有效方法。
在上述理论假设基础上,科尔伯格又提出如下假设:
( 1 )道德教育旨在促进道德判断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一致性。因为科尔伯格等研究显示:儿童的道德判断普遍存在与其行为不一致的现象,但是,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水平和阶段越高,道德判断与行为的一致性程度越高。因此,道德教育的关键是促进学生道德判断力的逐步提高。
( 2 )道德教育奉行发展性原则。道德教育应根据儿童已有的发展水平确定教育内容,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和思考高于其一个阶段的道德理由和道德推理方式,造成学生认知失衡,引导学生在寻求新的认知平衡中不断地提高道德判断水平。
2 .实践操作部分
( 1)道德两难问题及其设计
① 道德两难问题
道德两难问题是指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且两者不可兼顾的情境或问题。如前例中“不许偷盗”和“救人性命”均为生活中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但病人的丈夫面对这两条规范发生了不可避免的冲突。他不得不在两者之间做出抉择,任何行为决断都会违背其中的一条道德规范,所以叫“道德两难”。
② 作为教材的道德两难情境的设计
根据道德两难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道德两难情境的设计必须做到:
a 设计的情境必须是真实的或可信的且学生能理解。
b 设计情境必须包含两条道德规范,而且只包含两条道德规范。
c 涉及的两条道德规范在设计的情境中必须发生不可避免的冲突。
③ 道德两难问题的素材来源
a 虚构的道德两难问题
b 以学科内容为基础理论的道德两难问题,如历史教学,教师提出美国该不该向日本投原子弹。
c 真实的或实际发生的道德两难问题,如组织学生思考和讨论:“是否向老师揭发好朋友的错误”。
④ 道德讨论中的引入性提问
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可分为起始阶段的引入性提问和深入阶段的深入性提问。
a 所谓引入性提问,就是教师把学生引进对道德争端的讨论,并不断地发展学生的道德意识。
b 教师在引入讨论阶段中的作用表现为:确保学生理解所要讨论的两难问题;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难题所固有的道德成分;引导学生说明自己所作判断的理由;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各自不同的理由。
c 引入提问的策略:首先向学生展示道德争端。其方式通常是通过对话,要求学生对道德争端表明自己立场。其中常暗含着一个“应当”、“应该”或“对错”的问题。其次询问“为什么”的问题,这就给学生提供了机会,发现自己可能与其他人有相同立场,但所作依据的理由截然不同。这种思维方式可以激发学生探讨的兴趣,并引起学生间的对话和交流。其三,使情境复杂化。即在学生提出自己的理由后,教师可以进一步提出新假设,使学生再次申诉自己的观点及理由。这样做法可以促进学生从多方面去思考,解决道德冲突的方法。此外,教师还要注意帮助学生免于“回避”道德争端,因为学生正是在正视道德争端的基础上通过道德推理练习,学生的道德判断水平才能有所发展。
⑤ 道德中的深入性提问
所谓深入性提问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讨论过程中能提出使学生道德推理结构发生变化的问题。
当学生阐明自己对道德两难问题的立场和理由之后,小组讨论才有可能真正开始。为了使学生深入地进行讨论和思考,教师提问的策略,要做出相应的改变,以促使学生努力对付各种相应的主张和相应对立的理由。有 4 种深入提问的策略:升华性问题(其中包括澄清性追问,特定争端的追问,角色转换追问,普遍后果追问);突出相邻阶段的论点(其表现为三种情况:一是一旦发现学生自己在对话中运用了相邻阶段的论点,就鼓励学生探究自己论点的理由;二是,在全班学生推理中都没涉及邻近的一个阶段的论点时,教师可以鼓励那些在其他问题上已达到高一阶段的学生,把相邻阶段的元素,运用到新的争端上;三是在全班都不能从多种视角观察某种特定的道德冲突,没人提出更为充分的观点情况下,教师可自己提出下一更高阶段的论点,供学生讨论和思考。)澄清与总结,(教师在前一阶段基础上所做的澄清与总结目的在于使学生意识到同学提出的各种备择的推理方式,从而促进其认知冲突和角色扮演的进程。角色扮演的问题与策略;角色扮演问题是为了促进学生接纳观点的能力而专设的问题。这类问题使学生有可能超越以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设身处地地体验别人的思想方式。
上述四种深入性提问策略的意义在于加剧学生的认知冲突,并扩展学生角色扮演活动。
3 .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的贡献
该模式向世人提供了一种重视理性思维的德育模式,同时还向人们展示了一种从基础理论到开发应用的研究模式。此外该模式对提高我国学生道德思维能力方面也具有借鉴的意义。
(二)体谅模式
该模式是由英国德育专家麦克费尔等人创建的一种德育模式。其假定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满足这些需要是教育的重要职责。它以一系列的人际与社会情境问题启发学生的人际意识与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
1 .理论假设
(1) 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帮助学生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重要职责。
(2) 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是表面的,相似是深层的,所以能够相互理解,相互体谅,相互关心。不仅如此,关心人和体谅人还能使自己快乐和满足。简言之,道德教育重在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并在关心人,体谅人中获得快乐。
(3) 鼓励处于社会试验期的青少年试验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身份。尽管青少年需要成年人和同伴的体谅和关心,也有体谅人和关心人的需要,但他们在面对实际的人际和社会问题时,所作出的反应依然不够成熟,因此,这一时期的道德教育尤其要重视促进学生成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行为的发展。
(4) 教育即学会关心。
2 .实践操作部分
实践操作部分是通过麦克费尔等人编制的一套独具特色的人际一社会情境问题教材来实施的,该教材由 3 部分组成,循序渐进地向学生呈现越来越复杂的人际与社会情景。
第一部分:《设身处地》含《敏感性》《后果》《观点》 3 个单元,其中的所有情境都是围绕人们在家庭,学校或邻里中经历的各种共同的人际问题设计的,这一部分目的在于发展个体体谅他人的动机,所用的教材和教学策略有如下特点:
(1) 教材具有来自青少年亲身经历的情境性。
(2) 情境的叙述简明扼要,便于学生补充情境的细节。
(3) 所提问题一般只涉及具体做法而不涉及理论思考。
(4) 鼓励青少年进行社会试验的自然倾向。
(5) 教材使用中提供的体谅人的基本动机,是回报性反馈引起的体谅的倾向。
(6) 尽可能让学生自行选择情境。
(7) 《设身处地》中的情境不得用作惩罚性的作业。
例如在《后果》单元中情境 3 ,有人在朋友骑自行车时用令人发笑的事逗他,接着可能发生什么事,学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表演,写作及艺术创作等来阐明自己的想法。
第二部分:《证明规则》。含《规则与个体》《你期望什么?》《你认为我是谁?》《为了谁的利益?》《我为什么该》五个单元,情境所涉及的均为比较复杂的群体利益冲突及权威问题。其一般目的是要给学生以机会,“以设法解决当他们试图取得成年人的地位,并在与其他成年人平等的基础上生活和工作时发生的各种常见的问题”,具体目的在于帮助青少年学生形成健全的同一性意识,并把自己视为对自己的共同体作出贡献的人。
例如:在《你以为我是谁》的单元中的情境 7 《我的本色》
约翰的朋友认为约翰是个机灵鬼,因为他很擅长于鼓捣机器。约翰喜欢别人这样看待他。他并不十分喜欢学校,结果与班上一群聪明的小孩子合不来。
他称他们为书虫。
他们说他是笨蛋。
约翰和这群学生相互间从不真的说话,因为他们相互间对对方可以干得漂亮的事,既不佩服,也不尊重。
约翰需要别人钦佩他是个好技工,因为他自己就是这样看自己的。另一群学生需要别人认为他们学校里的功课好而钦佩他们。
许多人好像都试图把别人归到这一“类”或那一“种”之中。
问题
( 1 )列出你曾用在别人身上的标签。
( 2 )画出一些坛子,给它们贴上标签,试把你认识的人装进去。
第三部分:《你会怎么办》:含《生日》《幽闭》《逮捕》《街景》《悲剧》《盖尔住院》 6 本小册子,向学生展示以历史事实或现实为基础理论的道德困境。例《悲剧》以 1966 年越南为背景,主人公是一个严重烧伤住在医院的 14 岁男孩。《盖尔住院》以 1969 年伦敦为背景,描写一个因吸毒而住院的少女。该部分情境教材的目的在于拓宽学生超越当前社会的道德视野,鼓励学生形成更为深刻的、普遍的判断框架。
3 .体谅模式贡献
人们对体谅模式的理论假设有许多异议,但对其实践部分的作用却给予了充分肯定。这对我国实践环节薄弱的德育有重要启示。体谅模式提供了一整套提高学生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的开放性情境教材,不仅有助教师全面认识学生对特定人际—社会问题的各种可能反应,并在此基础上,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会关心,而且它提供了一系列可能的反应,教师能根据它们指导学生围绕大家提出的行动方针进行讲座或进行角色扮演。
(三)我国德育的一般模式
1 .我国德育工作的理论观点
德育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的心理内部矛盾运动,把一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实现两个转化,即由一定的社会意识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以及由个体的思想意识转化为个体的行为习惯,形成思想品德。
德育过程在其自身运行过程中具有以下的特点:
(1)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意、情、行的过程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任何一种思想品德,都是在知、情、意、行诸要素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中形成和发展的。因此,形成任何一种完整的思想品德都必须对学生的知、情、意、行进行统一培养。
知,是指道德认识,即人们对社会思想观点,政治准则,道德规范的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相应观点(或观念),它也表现为人们对是非、美丑、善恶、正义、非正义、公私荣辱等进行的判断和评价。情,指道德情感即人们对事物的真假,善恶美丑的态度及人们运用一定的思想道德观念去评价自己与他人思想品德行为或某种事物时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意是指道德意志,即人们为实现一定的思想品德行为而克服来自内部或外部的困难,排除各种干扰所作出的自觉努力。行,指道德行为即人们在一定的思想品德认识,情感和意志的支配下的行动。
在人的思想品德发展过程中,知情意行是密切联系的,其表现为:道德认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同时也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基础。只有“知之深”,才能“爱之切”,也才能在此基础上,自觉地克服困难,把道德行为坚持到底。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力,是加深道德认识,形成道德信念、坚定道德意志和巩固道德行为习惯的催化剂。道德意志即是一种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能力,又是品德形成过程中的动力条件,道德行为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集中体现,是思想面貌和道德品质的外在标志。
正是因为知、情、意、行在人的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所以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一般可按照提高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训练道德行为这样的顺序进行。我国德育工作者曾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这四句话生动地概括了知、情、意、行四者在思想品德发展中和谐统一的关系。
此外,还应注意的是学生的思想品德并不是机械地按四要素的顺序发展的。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四要素发展常是不平衡的,其表现为有些学生缺乏必要道德认识,而有些学生则是缺乏相应的道德情感,还有些学生是缺乏相应的道德意志,有的则是没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由此也就决定了德育过程的多端性。在德育过程中就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确定以哪一种因素作为德育开端,但无论以哪种因素为教育开端,最终却要以四要素达到和谐统一的发展为根本目的。
(2)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矛盾转化的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教育的外部影响,而这些影响要真正被学生接受并转化为他们的思想品德,还要经过一个内化过程,也就是思想矛盾斗争转化的过程。因此,教育要创建条件,促使学生思想上的矛盾斗争向积极方面转化。
学生思想矛盾的转化是通过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来实现的。因为学生并不是消极地接受教育,而是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一旦形成与教育要求相一致思想品德,这些思想品德就会转化为一种有力的自我教育能力,积极地参与德育过程,成为德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教育力量。如果没有教育者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德育过程就不可能顺利。因此,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不断增强自我意识,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能力,提高他们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只有如此,学生的思想矛盾才能向积极方面转化,从而形成和发展正确的思想品德。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教育影响的过程
任何一种认识,它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良好的个性品质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而且正是实践活动把学生主观的思想感情和客观的教育要求联系起来,同时社会实践还给学生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广泛的途径。因此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教育的客观基础,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源泉。
学生活动和交往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主要活动是他们的学习活动,学习活动一般是在班集体中进行的,因此,教育者应重视培养良好班集体,重视学习活动的组织,精心设计各种活动,使学生从中学习和掌握社会道德规范,从而形成自身的思想品德。
(4)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是由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特点所决定的,其表现如下:一是学生思想品德是从无到有,从不成熟到成熟的长期过程。二是任何一项道德内容都是由不同层次和结构系统组成,从低层向高层发展,必须经过长期而反复的教育才能实现。三是学生思想品德除受学校影响外,还受到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影响,这也是造成对学生思想教育长期、反复的原因。四是学生不良习惯的克服不是一蹴而就的。总之,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反复性决定了德育过程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思品教育工作中,要细致,避免立竿见影的急躁情绪,防止使用简单粗暴的方法来解决思想问题,要做到善于反复抓,抓反复,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基于上述德育观点,我国德育工作者在组织工作中又提出了如下德育原则:
共产主义方向性和社会主义现实性相结合原则;
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的原则;
知行统一的原则;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原则;
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正确理解和贯彻德育原则对于教育者自觉运用德育规律,掌握德育的技巧和教育艺术使教育工作科学化,提高德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我国德育工作的实践环节
目前我国德育的实施主要是通过各科教学,班主任工作,团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校外活动等进行的。
(1)各科教学
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主,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教学所占的时间最多,通过各科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最经常,最有效的途径。通过各科教学所进行的德育通常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为主要目标。其中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学科,它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向学生传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以及共产主义的道德规范等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道德判断能力。此外,通过其他各科教学也能对学生进行思品教育。这是由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条教学规律所决定的。例如,社会科学本身就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自然科学虽没有直接涉及社会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等问题,但它们可以通过揭示自然规律的学科的教学为学生形成辨正唯物主义世界观打基础,因此,同样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教师还可根据教材内容结合介绍科学家的严谨治学态度,教学方法等也时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行为。因此,教师要自觉地运用教学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从而真正做到既能教好书,又能育好人。
(2) 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工作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最重要途径。班级是学校的基层单位,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其一项重要任务。班主任通常组织各种活动,如班会,班干会议,各种集体活动等进行系统的集体教育。同时,班主任还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做大量的个别教育工作。总之,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时具有特殊的作用和意义。班主任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全班的思想面貌。
(3) 通过各种活动来实施德育
团队活动是通过青少年自己组织开展的活动,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主要途径。学生通过参加团队活动,激发青少年学生的上进心和荣誉感,使他们在活动中严格要求自己,自觉提高思想,培养良好的品德。
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促进学生观察社会,了解群众和国情,强化学生的群众观点、劳动观点和实践观点,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爱劳动,勤俭、朴实、艰苦、顽强等良好品德。
课外校外活动。经常的、丰富多彩的课外校外活动,既能开拓学生视野,增长知识才干;又可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及团结合作、互相友爱等良好道德品质。
二、青春期教育模式
我国目前青春期教育模式属于一种“渗透模式”,既目前我国关于青春期教育还没有形成一种专业化的系统的青春期教育模式。对青少年学生所进行的青春期教育主要是通过相关学科渗透来进行的。这一点明确反映在《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草案修改稿)》中规定:“青春期教育一般不单独设课,也不进行考核,主要渗透在相关学科和活动中进行” ( 傅道青等主编 : 《教育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 1998 年版 第 280 页)。
这种渗透教育模式主要是通过相关的生理卫生课、心理健康教育课、青春期主题教育课、主题班会等形式进行相应的教育。通过这些课着重对学生进行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等多方面的教育,从而使学生掌握青春期生理,心理发展的知识,使之能正确对待这一时期出现的各种生理及心理变化,引导学生克服不健康的心理因素,树立正确的性意识和性观念。在此基础上,针对青少年在性问题上的模糊观念及容易出现的问题,加强对学生进行性道德和法纪教育,从而促进和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近年来,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问题越来越引起有关人士的重视。由此,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也成为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全国各地开展的各项关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不断涌现。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还处于初创期,各地的做法不尽相同,但总体来说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设立专门的心理卫生课或心理健康教育课。向学生传授心理卫生知识或进行心理训练。
2 .在学校各种教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卫生内容。如在知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智力培养和学习心理指导,在体育课中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的培养,在其他各项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情绪生活、人际关系适应、人格培养方面的指导等。
3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运用科学的心理测试手段,检测并记载学生在不同时期的心理素质发展状况,为科学施教、用人提供精确的管理依据。
4 .学校的心理咨询机构和心理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讲座,也可以开设一些单独门诊帮助学生解决一些特别的心理问题及特殊的心理历程,如早恋,升学,择业,各种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
5 .通过设计特定的活动情境,使学生在完成某种活动过程中,某些心理素质得到提高。
上述实施方法虽有不同,目标也各有侧重,但总目标是一致的: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偏差的产生,使他们以良好的心理品质经受困难和挫折的考验,主动地应用心理自我调节方法,及时解决自己的焦虑和困惑,开发学生自身的各种潜能,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自律能力,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启发学生的自我意识。
四、职业指导教育模式
(一)国外职业指导教育模式简介
职业指导在各国中学的确立通常都经历了较长的过程,其间各国对指导目标,指导过程及组织工作等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并形成了各自的一套模式,下面将各国学校职业指导目标过程及组织工作等方面简要加以介绍。
1 .职业指导的目标模式
个体中心模式:该目标模式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社会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在学校指导中的再现,学校职业指导仅为个人服务,对个人负责。
社会调控模式:学校指导的目标不在个人,而在社会,即通过对个人选择 的指导达到满足国家对人才需求的目的。
个人与劳动力市场相输导的模式:学校的指导活动着眼于解决个人与市场需求的矛盾,以协调二者的关系。英、法、德等国家的学校通常采用这种模式。
2 .职业指导的过程模式
以劳动课为基础的指导过程模式:以劳技课为主导,各科教学、课外及校外活动为依托的职业指导过程是原苏联、南斯拉夫等国学校指导的过程模式。该模式的理论者认为,任何劳动(职业)都需要有才能,才能固然有天赋的差异,但教育与训练则是更为重要的条件。其中,综合技术教育、劳动训练则为学生施展、发挥各自的才能创造了有利条件。
以就业课程为主体的指导过程模式:在该模式中,职业指导作为专门学科在中学全部课程中占有一定地位,以该课程为主体的多种指导活动的使命是:为学生毕业之际面临的选择与过渡(逐级教育的过渡、教育向职业的过渡)作准备。加拿大、日本的学校推行该模式。
寓于教导于教学的发展过程模式:职业指导作为中学教导工作的独立组成部分并于一定时期演变为课程教学,其发展过程历经:职业信息、职业面谈、职业指导课程与就业指导四个阶段。该模式源出英国 6 所中学指导过程的基本框架,现已被许多国家所接受。
生计指导过程模式;在该模式中,学校职业指导拓宽为生计指导,即个人职业生涯的指导。其指导过程相应向外延伸,扩展为职业认识、职业探索与定向、职业准备、职业抉择四个阶段。生计指导在七十年代得到美国政府与社会各界的支持,风靡一时,曾有近半数的美国中学生接受了以学校为基础的生计指导。
3 .职业指导的组织模式
职业指导的内容与方法的特殊性导致各国寻求不同的组织模式,其大致可分为两种:
社会职业指导机构咨询制(专家制)。由社会职业指导机构派专家赴学校组织咨询与指导活动。这是英、法、德等国家学校指导的组织模式。在该模式中,社会职业指导专家担负职业(学业)咨询与指导的重任,其中包括提供个人能力与特长的测试与评估,并以此帮助学生确定职业方向;学校则辅助进行有关职业选择的启蒙教育及有关的职业指导准备活动。一些国家还通过专门决定(如德国 1971 年通过的《关于学校与职业咨询部门合作的总协议》),明确界定二者的职权与范围以及相互合作的领域。
美国、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家则采取在学校中配备专职咨询人员的作法,由专职人员规划并领导面向师生(及家长)的职业指导活动,组织并管理学生的各种能力测验,同时负责提供职业信息、职业咨询乃至就业安置的跟踪研究工作。
以班主任为主的集体参与制(兼职制)。班主任负责学校指导具体实施并吸收全体教师参加,这是原苏联、日本及匈牙利等国家推行的组织模式,该模式强调教师集体(特别是班主任)在学生择业动机及职业价值观念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按照该模式,班主任在研究和了解学生、积累有关资料、开展各种职业指导活动及个别商谈中充当重要角色;科任教师、心理学(社会学)工作者和校医等积极协助并配合之,指导工作纳入学校统一规划与活动中。
(二)我国职业指导教育的初步探讨
职业指导教育在我国还刚刚起步,许多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华东师大金一鸣老师等对此曾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索,下面将其成果作以简要介绍,以此来了解我国关于职业指导教育的发展情况。
1 .关于职业指导者。国外的职业指导者有两类,一是专家制;一是兼职制(以班主任为主的集体参与制),金主张在我国班主任做为职业指导者较为适宜。他认为班主任在职业指导方面具有特别有利的条件。他们对学生的情况最熟悉,同在本班上课的各科教师有着密切的联系,同学生的家长也保持着经常的联系。由班主任来拟定职业指导的计划,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做好职业指导工作,是最合适不过的。
其次,从外国的经验来看,由班主任来承担这方面的工作也是合适的。
职业指导,在美国是由咨询人员负责的,在苏联则由班主任负责。在这里有必要对美国的情况作点分析。在美国有一支数量众多的咨询人员队伍。咨询人员一般都有硕士学位,是在大学本科毕业之后接受比较系统的心理咨询方面专业训练的专业人员。他们在学校里从事咨询工作,其工作方面是很广的,职业指导(职业咨询)只是其中的一项工作。据 60 年代末期对北美学校咨询工作者的职责范围和主要活动的调查,学校咨询工作者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 1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机会,讨论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创造条件,让学生自由表露他们的情绪。( 2 )做好潜在的辍学、逃学的工作,为他们提供咨询服务。( 3 )为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咨询服务,并配以相应的职业指导。( 4 )做有行为问题的学生的工作,为他们提供咨询服务。( 5 )对那些社会交往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咨询服务。其工作的覆盖面大致相当于我们的班主任工作。所以,美国中学里有了咨询人员就不设班主任。美国特别强调通过心理咨询来做学生工作,是由他们的哲学思想、文化传统决定的。就其实质来说,美国也是把职业指导作为班主任工作的一个方面的。
金指出要求班主任承担职业指导的任务,就实际情况来说,班主任确实有困难。他们的困难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第一,对职业指导的理论和实践缺乏比较系统的了解;
第二,对我国的职业状况只有零碎的,不系统的了解,要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社会的职业有困难;
第三,缺乏心理学方面的素养。一般教师都在师范院校里学习过普通心理学。现在要指导学生发展职业认识,形成职业兴趣,就深感不足了。
针对这种情况,金等在实验的开始阶段在上海卢湾区曾组织过几次讲座,主要是介绍一些基本的知识和情况。看来这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
五年来的实践证明,班主任是进行职业指导的合适人选。参加实验的班主任已经提供了很好的经验,而且开始成为这方面的专门人才。
2 .关于职业指导课的开设
( 1 )职业指导课的重点
职业指导课负有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和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双重任务,在完成这两个任务时,所需要提供给学生的知识背景是不同的。了解职业主要是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认识自己主要是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如何处理这两部分的关系是值得研究的。
上海的几所实验学校在处理这个关系上有两种方案:有的侧重在帮助学生了解职业方面,有的则侧重于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方面。两种方案都取得了成功,这证明进行两方面的教育都是必需的,而且可以把两者结合起来,构成一个整体。
不过,金一鸣等主张把注意力主要放在帮助学生认识社会、了解职业方面。其理由是:
① 学生选择就业和升学的方向总是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进行的。他们不可能脱离现实的条件去追求所谓理想的职业。为了使学生选择好未来的生活方向,最重要的是要学生了解社会的性质及发展的前景以及他们的升学和就业的可能性。有了这个基础,学生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克服选择中的各种盲目性。
② 中学生还处于生长、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在一定条件下,特长可以发生变化,原有的缺陷也可以得到纠正,甚至发展成为特长。兴趣、爱好也是变化不定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要认清了社会的需要,确定了自己的目标,完全可以经过努力成为理想的人才。
职业指导课可以帮助学生熟悉社会、了解职业为主线来安排各项活动,而将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放在一个辅助的位置,穿插进行。
这里,还要提到职业指导的第三方面任务,即帮助学生选择升学和就业的方向。把它作为毕业那个学期的任务,看来是不太恰当的。国外的研究表明,学生能否正确地作出决定,还取决于他的决策能力的强弱。所谓决策能力是指能够根据多方面的因素思考问题,当机立断地作出决定,发现决策错误时又能及时作出调整。这种能力也是要经过长期的培养才能形成的。职业指导课要有计划地培养这种能力,不能把它集中到最后一个学期去完成。
( 2 )职业指导课内容的安排。
职业指导课内容安排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逐步扩大其认识领域。例如,请学生的家长来谈谈他们单位的情况,自己的工作以及感想等,也可以请本校毕业生回校介绍毕业后个人的学习、工作情况,向在校的同学提点建议。职业指导课要在这些个人体验的基础上,引发开去,扩而大之,使学生认识某一类职业的性质、地位、作用,以及对工作人员的要求。然后,再扩大到所在地区的各种单位的情况,对未来劳动者的需要等。编写的教材也应当是具体的、就地取材的。
职业指导课是要激发学生去从事某一方面工作的决心和信心。因此,教材和教学应当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要起到激动人心的作用。
( 3 )职业指导课的统一要求和灵活性
几所试验学校的职业指导课都已有了一个基本的规定,同时又允许有一定的灵活性。这是非常必要的。统一要求可以解决一些共性的问题,一定的灵活性可以照顾到各类学生甚至个别学生的特殊要求。在选择升学和就业方向时,学生所遇到的困难往往是很不相同的,要求得到的帮助也不一样。只有在集体活动的基础上,辅之以小组活动和个别指导,才能满足各方面的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升学和就业问题上作出明智的决策。
复习思考题:
1 .你怎样认识并理解学生教育内容。
2 .从当前学生思想实际出发找出有代表性的一两个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3 .怎样认识职业指导的意义。 转载:湖南师范学院 |
|
上一篇文章: 《外国教育史》课程习题--------第一章 习 题 下一篇文章: 教育学原理-----第十一章 教学理论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文章搜索 |
|
|
天津考研网版权、投稿与免责申明: |
1)凡本网署名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天津考研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天津考研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注明"来源:转自网络"的文章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3.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等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作品在本网发表之日起30日内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
|
|
热卖考研资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