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学原理-----第七章 教育内容 |
教育学原理-----第七章 教育内容 |
责任编辑:admin 作者:佚名 来源:转自网络 更新时间:2007-8-4 20:58:11 |
|
内容提要:
1 .教育内容是教育活动中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思想观点和行为习惯的总和。它受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政治经济制度、文化传统、社会发展等因素制约。
2 .我国现行教育内容包括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
社会主义教育目标是造就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是通过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教育和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教育内容实现的。
第一节 教育内容概述
一、教育内容的概念及其特征
教育内容是教育活动中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思想观点、行为习惯等的总和。它包括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等各育的内容。
教育内容是构成教育过程的一个基本要素。它是由教育目的决定的,体现着人才培养的素质结构的要求,反映着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教育内容的构成发展到现代社会变得十分丰富多彩。从其涉及的范围看,包括人类社会各个领域活动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从其价值来说,它具有发展人的智慧、品德、体力、审美能力等各方面的作用;从其表现形态来说,有物质的、符号的、精神的、行为的。因此,我们可以把教育内容看作是学校中显性课程与潜在课程的统一体。
一般而言,学校教育与非学校教育相比,在内容上更注意全面性与系统性,更注重对经验的选择,更注重以一种组织化和形式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学校教育内容与非学校教育内容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学校教育内容具有明确的目的指向性和预定性
学校教育内容直接反映着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不同社会、不同国家、不同学校层次、类别的人才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具有明确的目的指向性,是为培养目标服务的。不同类别的学校所以在教育内容上各有特色,正是由于学校培养目标和人才类型的不同。至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之间的内容之别,除其文化传统不同外,主要还是社会对人才的具体需要、具体规格不同所致。
学校教育内容不仅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还具有较强的预定性。学校教育内容通常是在教育活动开始之前就已准备就绪的,良好的教学秩序不允许无计划、无准备的教育活动,或随机捕捉的、或偶然决定的教育内容。
(二)学校教育内容是一种经过选择的内容,具有高度的信息含量
学校教育的基本职能是传递人类社会在长期的历史实践过程中所积累下来的知识经验。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分为两大类型: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表现为直观的感性经验,间接经验则是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各种认识成果。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创造积累的各类经验浩如烟海,任何人即使尽其毕生也只能了解其中的极少部分。因此,不是所有的经验都是教育内容,这些知识、技能、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一定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要求来进行取舍。也就是说,一定社会总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社会需要、学生在校时间有限等诸多条件,从人类大量经验中筛选出典型的、有限的、基本的材料构成教育内容,我们称之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由于教育内容是人类经验的高度浓缩,是我们认识客观世界、驾驭客观世界的基础、因此,学生学习以后便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认识提高到当代水平。高度的信息含量要求学校教学内容是以反复筛选的理性知识为主,是一门学科知识中的基本概念、定义、原理、规则、规律、公理、公式等等,而不是繁无巨细的具体经验。
(二)校教育内容具有高度的科学性
学校教育内容不仅是经过严格筛选的科学知识、科学定理、科学成果、科学真理,而且其内容构成、例证说明及其所贯穿的教学思想都必须符合科学的要求。任何违背科学要求的内容都不能进入教学过程。这便与社会、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所具有的广泛性、经常性、偶然性、片断性的特点有着很大区别,这些影响真假混杂、良莠并存。学校传授教育内容遵循的宗旨是必须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凡有悖于学生健康发展的内容、语言、例证、练习等都是教育活动所不允许的,这也是任何教育管理、教育理论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四)学校教育内容的构成必然是组织化、有序化的
与科学知识的发展过程相比,教育内容呈现着螺旋递进、组织化、有序化的特征。教育过程中的教育内容不同于科学知识、科研成果的汇集,它是以学科课程的形式进入教育过程的。课程内容是人类认识精华的汇聚,但绝不是它们简单的机械的堆积。这是因为任何一门课程内容的编排,都必须根据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顺序和认识规律去考虑知识在教材中的先后逻辑顺序。根据这样的规则,整个教育内容的排列,要体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循序渐进的指导思想,使其既能为各年龄阶段的学生所接受,同时又能促进其全面发展。就一本教材的知识排列来看,也要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接受知识的先后次序和科学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来进行,而不是按照知识本身发展的自然顺序进行编排。例如小学生以机械记忆、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感知觉笼统不准确,在这样一个特定的认识水平制约下,如果教育内容无视他们认识发展的客观实际,没有逐渐递进的坡度安排,那么学生必然无法接受。总之,我们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律和原则使它有序化、组织化,从而使学生能够循着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轨道,高效率地去获得人类的大量经验。
(五)学校教育内容的承载方式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学校教育内容的承载方式是多样的。其主要载体是教材。教材包括教学大纲、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除此外,各种媒体包括各种报刊杂志,声像资料,激光视盘,微缩胶卷等也都承载着与教科书、教学目的相关的教育内容。教师自身也是一个重要的信息载体,教师通过口头语言、书面语言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二、教育内容的社会制约因素
(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是制约教育内容的根本因素
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科学知识的不断积累和发展,这就为教育内容的丰富和更新提供了可能的客观条件,同时,生产力的发展又要求教育培养出来的人能够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的状况,能够具有社会生产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这又对教育内容的发展和改革提出了必要的主观要求。从教育发展的历程来看,由于不同的时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不同,各个时代使用的生产工具不同,生产力的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同,教育内容也各不相同。
在古代,由于生产力极不发达,科学技术水平较低,特别是科学技术还未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因而学校的教育内容非常贫乏和单一。比如原始社会,教育内容主要以狩猎、捕鱼、采集等生产经验和基本的生活规范为主,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主要是典章制度和简单的读写常识。因此,学科设置主要是哲学、政治、伦理、宗教以及语言、文字方面的课程,与生产力直接相关的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内容所占比例很少。到了近现代社会以后,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进入电力时代,又从电力时代进入电子时代,这一切都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为学校教育内容的丰富提供了多方面的资料,也必然促进了教育内容的发展和更新。比如在 14 世纪之前,学校教育中自然科学的课程,一般只有算术、几何、天文等学科; 16 世纪,学校教育的内容增添了地理和力学; 17 世纪以后,又增加了代数、三角、物理、化学、动物学、植物学等学科的知识。到了今天,原子物理、电子计算机、遗传工程、激光、海底开发、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等新兴的科学技术逐步纳入学校教育内容之中,形成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大类内容平分秋色的局面。
教育内容的不断发展和更新的历程证明,学校的课程,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内容是直接受制于生产力发展的,没有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就不可能有教育内容的丰富和更新。
(二)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是教育内容的决定因素
教育内容是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不同社会关系条件下的教育便有着不同的教育内容,尤其是社会科学方面的内容。中世纪欧洲,所以把神学视为一切课程的王冠,是因为当时统治西方社会最强有力的因素是教会。因此,学校教育内容也都集中在宗教和道德的学习上。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鄙视生产劳动,主张“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它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封建统治阶级的继承人,因而在教育内容上便把“四书”、“五经”奉为圣宝,轻视生产知识技能的传授。到了 14 — 16 世纪,欧洲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新兴的资产阶级提倡人文主义,反对教会的禁欲主义和出世思想,出现了文艺复兴。在新兴资产阶级的抨击下,教会在教育方面的影响进一步削弱,这样,学校教育的内容不再以宗教为中心,加强了古典文学和自然科学的内容,更多地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需求。而在现代的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教育内容体现的依然是统治阶级政治经济的需要,在资本主义国家体现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需求,维护的是资产阶级的统治;在社会主义国家体现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维护的是社会主义制度。
总之,教育内容直接受制于社会关系的需要,即使像自然科学方面的内容也不会自然而然地进入教育领域,而要得到社会关系的承认和接纳。
(三)文化传统对教育内容的制约和影响
文化传统影响教育内容构成。文化传统典型地反映了民族文化特定的内涵。不同国家和民族创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一般来说,每个国家的文化都是多元的,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民族文化,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也是有差别的,一个国家的文化不可能是单一化的,多元化的文化传统又反过来塑造了不同的教育。例如,各民族都把本民族语言作为教育内容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这充分反映了一个民族对其语言的固守和钟爱。中国古代社会长期重农抑商、追求仕途的文化传统,导致教育内容主要以社会典章制度为主,很少有自然科学和生产知识。美国更是一个具有多元文化传统的国家。美国本来只有土著民族,后来沦为殖民地,就有了宗主国的文化输入。建国以后,又有许多国家的人移居美国,这大批的移民都带有本国的文化……这就使得美国的多元文化更加错综复杂,这就需要美国的学校成为一个大“熔炉”,把各种文化都融合在一起构成一种文化——美国文化。美国政府在 19 — 20 世纪这个漫长的时间里,举办免费学校和公立学校,尽量扩大学校的网络和规模,让不同种族、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性别的孩子在一起学习同一的文化。这同一的文化当然渗透着这种多元文化的成分,由此形成了一个在世界上别具一格的美国文化和美国的生活方式(当然文化上的差异还严重存在)。这些都说明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对教育内容构成的影响和制约。
文化传统影响教育内容的性质。不同社会有不同的文化,不同文化有不同的教育内容。中国封建社会是以伦理型为主的文化,它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人伦关系,这种文化内涵的导向必然是把三纲五常等德育内容作为教育内容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西方近代教育则不同,它批判古典教育重装饰轻实用,忽视自然科学的教育,主张科学知识最有价值,故重视动手操作实践能力的培养,重智育也理所当然。
(四)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水平对教育内容的制约
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水平是影响和制约教育内容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在教育活动中我们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思想观点、行为规范必须符合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水平,这样才能易于被他们所接受,并能促进他们身心的发展。为此,教育内容的深度、广度以及组织安排,既要符合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水平,又要能促进他们积极的创造思维;既要符合他们以学习间接知识为主,又要体现人类的一般认识规律,保证他们能够获得足够丰富的感性知识;既要以大量的现代化的科学知识技能武装他们,使其很好地继承前人的精神财富,又要发展他们的智力,使他们成为应变能力强、富有创造和开拓精神的新型人才。总之,如果脱离了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水平,教育内容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它就不能完成自己的使命。
(五)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对教育内容的制约
教育事业是个具有超前性特点的事业,它的社会效益往往滞后体现,因此教育应该具有预见性,就是说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应该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在组织和选定教育内容时,必须考虑未来的需要,考虑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三、教育内容的改革与发展趋势
作为教育的重要构成因素的教育内容是随着社会生产力方式的变革及科学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变革和发展的。在实践上,人们不断第调整它、充实它;在理论上,也在不断地对它加以研究和探讨。特别是在近现代社会,由于教育内容的社会制约因素的不断变化和发展,教育内容也在不断改革。教育内容的改革与发展趋势的探讨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当前,各国都在根据形势的发展改革教育内容,其中有一些共性的认识值得我们注意:
? 教育内容的现代化、综合化
现代教育的内容必将改变传统教育体系中教育内容单一、陈旧的状况,广泛吸纳当代世界性的问题、科技最新成果、社会生活最新变化等问题。教育内容正面临着激烈的更新、变化。二十世纪 60 年代前,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学校教育基本上还是很传统和保守的,人们总是认为知识是确定不变的,传输知识是通过教师讲授,学生单个吸纳的方式来实现的。这种教育形式是教育内容某种曲折的反映。 70 年代以后,这种状况发生了转变,因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知识更新的加剧,旧的教学内容不断剔除,新的教学内容不断渗入。如有些国家的数学课已冲破了算术、代数、几何、三角等旧的分科体系,而把集合论、数理逻辑、程序设计、线性规划等新的知识和理论编入了教材。
在各门学科之间,尤其是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联系也正在变得越来越紧密,新的学科不断增设,学科之间不断融合。原先学校教育内容是按不同学科来安排的,而学科只是为认识客观世界的需要而构建出来的,它不是客观世界本身,客观世界本身是综合的、融合的。社会发展到今天,知识积累到今天,各门学科正在打破原有的界限,教育内容正在不断地交叉融合,许多新的知识就是在学科交叉点上产生的。许多综合性课程在各级各类学校开设起来,如美国中学开设的社会研究囊括了历史、地理、经济、社会、人口、心理等六七种内容。
(二)重视学习者内在动机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育内容的价值不在于为学生预先设计好一个学习和发展的模式,其真正的作用是为学生提供令人满意的经验,帮助学生发现自我,并加以引导,进而实现自我,服务于社会。因而,教育内容的选择组织应与学生的要求、兴趣与能力相适应,适应培养新型人才的要求。因此,当代工业发达国家在组织教育内容过程中,都把培养学生研究、探讨和创造的态度与能力作为一项重要准则,都力图使组织的内容有助于把学生培养成有学识、肯钻研,既能掌握前人大量认识成果,又会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的人。如 80 年代,原苏联强调要“授予年轻一代以深刻而牢固的科学基础知识,培养他们把这些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技能和技巧,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因此,“要使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和直观教具适应经济进步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需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主要措施是:在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删去过去重复和次要的材料;准确叙述各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和主要思想,反映最新成就;改进劳动教育、劳动教学和职业指导工作,更重视实践作业,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技能、持巧。为此,增设新课、加强选修课,调整文理科的比例等。再如, 1991 年美国总统布什发表《美国 2000 年教育战略》文件,提出到 2000 年全美的六项教育目标之一是:“美国学生在 4 、 8 、 12 年级毕业时,业已证明有能力在英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和地理学科内容方面应付挑战;美国的每所学校要保证所有儿童会合理用脑,以使他们为做有责任的公民,进一步学习,以及在我们现代经济中谋取创造性的职业,做好准备。”
(三)重视个体差异,实行因材施教
为了更好地发掘人才、培养人才,大多数国家都在课程的深广度方面加大了弹性,以便于教师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许多国家在原有必修课的基础上增开了选修课,供不同基础和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选用。这两类学科在中学教育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必修课是为了保证基本的教育目标的实现,选修课是要使课程适应学生多方面的需要。随着中等教育的普及和中等教育的综合化,选修科目必将得到发展和扩充,但把一些基本学科列为中学生的必修科目也是必要的。同时,教师对学生选课要加以必要的指导,使选修课成为发展学生个性和为未来生活作好准备的重要方面。同时,要加强对基础的必修课程的管理,使每个学生掌握一定的解决社会课程的基本能力,保障学校传授共同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总之,许多国家都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使教育内容具有更大的可选择性与适用性,以便于更好地因材施教,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 第二节 我国现行的教育内容
我们要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就必须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为此,我国的教育内容应包括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各级各类学校,由于其具体教育任务和培养目标的不同,教育内容在深度、广度及具体门类上有所差异,但从总体上看,是由以下几部分构成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一、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
对年轻一代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既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1993 年国家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 1995 年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都对学校的德育内容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教育法”第六条指出:“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根据这些规定的要求,学校德育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
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主要内容有:
1.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强调走自己的路,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 .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强调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 .在社会主义根本任务上,指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4 .在社会主义发展动力上,指明改革是解放生产力,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有:
? 家观念的教育。
? 爱祖国河山、文化、人民以及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教育。
? 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的教育。
? 尊重兄弟民族、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教育。
? 国防教育。
? 国际主义教育。
(三)理想教育
理想教育的具体内容有:
1 .要教育学生树立共产主义伟大理想,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伟大社会主义强国,为将来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2 .要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使学生懂得只有发展老一辈的优良革命传统才能接好革命班,把老一辈开创的革命事业推向前进,奔向共产主义的美好明天。
3 .要教育学生树立革命的人生观。要使青少年正确认识人生的目的、意义,树立革命的人生观。
4 .要教育学生把远大的革命理想和个人当前的学习、实践活动紧密联系起来,从小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件事做起,做到既有远大的革命理想,又有踏踏实实的实际行动。
(四)集体主义教育
集体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有:
1 .关心热爱集体,成为集体的积极一员。社会主义祖国是个大集体,共产主义事业是群众的事业,因此,对学生应因势利导,使他们从小积极参加集体生活和活动,主动帮助同学,关心集体,勇于承担集体的工作,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成为所在集体的积极成员。
2 .教育学生懂得在社会主义社会,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要用集体主义精神来调节言行,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应该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个人利益应服从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3 .教育学生要尊重群众,懂得群众的力量是伟大的,要通过集体生活、工作和活动,使他们逐步学会联系群众,团结好群众,依靠群众搞好工作与学习。青少年学生缺少经验,争强好胜,在工作中容易犯主观片面、脱离群众、个人单干的毛病。因此,要提高他们的认识与修养,逐步学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养成尊重群众、依靠群众的观点。
(五)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的内容主要有:
1 .教育学生懂得劳动光荣的伟大道理,认识到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虽有体脑区别和分工的不同,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应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
2 .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培养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培养学生从自我服务性劳动到参加家务劳动和学校公益劳动、社会公益劳动及工农业生产劳动,逐步增强劳动意识,养成劳动习惯。
3 .教育学生爱护公共财物,树立爱护公物光荣,损害公物可耻的好风尚。
4 .教育学生爱惜劳动成果,进行合理消费,如金钱的价值、来源、使用方式、管理方法、储蓄等。合理消费教育是在现代社会里我们面临的一个新问题,社会、学校、教师、家庭都应予以关注。
(六)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教育
自觉纪律与民主、法制教育的内容主要有:
1 .提高学生对纪律的认识,增强守纪律的自觉性。教育学生遵守学校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遵守国家发布的“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学生自觉遵守这些纪律的习惯。
2 .对学生进行初步的法制教育,使学生知法、守法。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基本法律,教育他们自觉遵守和维护国家的法令,坚决执行党和政府的有关决议和指示,敢于与违法现象作斗争。
3 .教育学生懂得社会主义纪律、法律与民主的关系,区分社会主义民主与资产阶级民主的不同性质,在积极参与班级、学校工作和活动中,学会正确运用民主权利,抵制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影响。
(七)社会公德教育
社会公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有:
1 .教育学生要尊重人,能善意对人、热情待人、乐于助人,养成尊老携幼的品德。
2 .培养文明行为,要通过严格要求和反复训练使青少年学生具有基本的文明行为,如讲文明,有礼貌,尊敬师长,举止文雅、大方,注意语言美、仪态美、行为美等。要帮助学生提高对文明行为的认识,感受到它的价值,养成文明的习惯。
3 .养成良好的品质。教育学生养成谦虚、谨慎、热情、正直、大方、朴素、勇敢、果断、沉着等许多优良品质。这是提高一个人修养的基础,也是他在事业上取得成就的重要条件。
(八)正确人生观和科学世界观的教育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它又是世界观的一个组成部分,受世界观的影响、而世界观则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包括对事物所持的基本观点与方法。它对人的思想与行为起着最高层次的调节作用,给人生观以观点、方法上的指导。所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
要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首先要提高理论修养,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打好基础;其次要随时端正对人生的认识和态度。
二、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技能和技巧
要完成教育目的必须借助于具体的内容。我国中小学教育的性质是基础教育,总的培养目标是为上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和为社会生产输送劳动后备力量。根据这一目标,确定教育内容的原则是考虑知识技能的全面性、基本性和基础性,以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去武装学生。
知识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现象、事实及其规律的认识,是事物属性及其联系的反映,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普通中学传授与学习的基础知识是经过科学检验和实践证明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性的知识,这些知识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既是学习各种专业知识的基础,又是学生日后参加社会生产、进入社会生活经常要用到的,也是作为现代社会成员必须具有的一定文化素养。技能是经过练习形成的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活动方式。技能达到熟练自动化的程度,称为技巧。训练学生的技能是智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各科教学都应注意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把知识应用于实际,通过练习形成相应的基本技能。普通中学所开设的课程,都是选择那些最基本的最基础的知识技能,按照教学任务的要求和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组织起来向学生传授的。这些学科知识一般包括:
(一)语文知识和技能技巧
语文在中学课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各国都把它作为中学的最基本的必修课,我们国家也是如此。我们重视语文教学是有充分理由的,语言和文字是人们交流思想,进行交往的最基本的工具,语文教学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也关系到学生能否学好其它普通文化课和形成相应的基本技能,所以说语文课是中学课程中基础的基础。
中学语文知识包括汉语知识、初步的逻辑知识、听说读写知识、文学知识、标点符号知识和使用工具书的知识等。通过语文教学可以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能够具有初步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培养发现、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数学知识和技能技巧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随着社会的发展,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数学知识主要包括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定理、公理以及由其内容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通过这门学科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形成运算、处理数据、简单的推理、画图以及绘制图表等技能;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外语知识和技能技巧
初中阶段开设英语或俄语、日语等,分二级水平:一级水平学习两年,掌握适量的基础知识,通过初步的语言训练,能进行简单的听、说、读、写活动;二级水平是在一级水平的基础之上,继续学习,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经过进一步的言语训练,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为继续学习外语打好基础。
(四)认识理解社会的知识技能
主要是通过《社会》这门综合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常见的社会事物和现象,初步了解家乡的、祖国的、世界的历史、地理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常识,初步培养学生观察社会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和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
(五)历史知识和技能技巧
历史学是认识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与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活动密切相关,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国民的教育素质,是中学开设的一门基础学科。
通过这一学科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中国历史、世界历史的基础知识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着重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和主要人物,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教育,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地理知识和技能技巧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这门科学阐明了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世界和中国的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这门学科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获得有关地球、地图的初步知识,掌握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初步具有阅读和运用地图、地理图表的技能,初步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活动的关系,认识我国地理方面的基本国情,懂得有关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基本国策,受到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
(七)物理知识和技能技巧
物理学知识是揭示各种物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的知识,是整个自然科学和现代技术发展的基础,在知识经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学物理知识包括物理概念、公式、物理规律、物理量、物理实验、物理学史等。通过这门学科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学习力学、热学、电学、光学等方面的初步知识,了解它们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掌握一些力学、电学中的基本概念和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八)化学知识和技能技巧
化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中学化学知识包括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基本计算、化学实验。通过化学教学使学生掌握上述的化学基础知识,并且让学生掌握实验基本技能和计算基本技能。
(九)生物学知识和技能技巧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中学生物学知识包括生物的生活习性、形成结构、生理功能、遗传、进化、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以及生态学等的基础知识。通过生物课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初步掌握关于植物、细菌、真菌、病毒和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和分类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初步学习一些生物遗传、进化和生态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并了解它们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懂得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与卫生保健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运用所学生物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体育知识和技能、技巧
体育是向学生传授体育运动和卫生保健知识、技能,培养其运动能力和良好卫生习惯,促进他们身体正常发育、增强体魄的教育活动。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成为一代社会主义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体育的内容是根据体育的任务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确定的,它包括两个方面:体育运动和卫生保健。
(一)体育运动
田径运动。包括跑、跳跃、投掷等运动项目,是学校体育的重要内容。田径运动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改善和提高内脏器官的机能、发展速度、灵敏、力量和耐力,是促进身体发展的基础项目。
球类。有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等。球类是青少年普遍喜爱的一种体育活动,它综合运用各项基本技能,促进身体协调发展,同时,对培养团结协作、集体主义、机智果断等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体操。中学体操内容包括:队列队形的操练、徒手操、轻器械操、跳绳、攀爬、支撑、跳跃、单杠、双杆等项目。它内容广泛,项目繁多,有简有繁,适合不同身体基础和技术水平的学生进行活动。
游戏。游戏有活动性和竞赛性两类,游戏的特点是生动活泼,内容丰富,简单易行,颇受学生欢迎。游戏能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寓教于乐,提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军事体育活动。包括射击、跳伞、航空模型、航海模型、划船、摩托车驾驶、投弹、障碍跑、匍匐前进等。学生参加军事体育活动,可以增强体质,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勇敢作战的精神,还可以从中获得军事科技知识,树立保家卫国的观念。
武术。是我国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它内容丰富多彩,动作刚劲有力,舒展大方,且不受场地、设置、季节、年龄和性别的限制,更易于在学校开展。一般分为拳术、器械、对阵,包括各种腿法、手法、身法、气功等。
此外,学校还可以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利用自然因素,如日光、空气和水进行日光浴、空气浴、游泳、冷水浴等专门性的锻炼,以增强学生体质;利用名山大川等自然条件开展爬山、远足、野营、滑雪等活动,锻炼身体和意志,陶冶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操。
(二)卫生保健
卫生保健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卫生知识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卫生习惯,对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实行卫生监督,防治疾病,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具体说,有以下内容:
1 .对学生进行卫生知识教育,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首先,要上好生理卫生课,使学生掌握生理卫生的基本知识,提高讲卫生的自觉性。其次,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适时进行青春期卫生知识教育,对女生进行妇女卫生常识教育。再次,还要利用多种方式,如讲座、专刊、图片展览等,经常向学生进行有关阅读卫生、写字卫生、饮食卫生等教育。最后,要搞好环境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 .做好学校的教学卫生、运动卫生、劳动卫生、生活卫生和保健等指导工作。学校教学的安排要符合科学的原理,做到教学内容的难易要适度,方法要灵活多样,文理相间,动静相配,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用脑方法,养成正确的读、写姿势,注意保护视力。开展体育活动要合理安排锻炼时间及活动量,注意场地和运动器材的安全检查,加强保护措施,防止伤害事故发生。组织学生参加劳动,要根据他们的年龄、性别和健康状况合理地分配劳动任务及其负荷量,注意劳动保护,严格遵守劳动操作规程。学校必须按照教学计划的规定,科学地规定学习、生产劳动、社会活动、文体活动等方面的时间及其活动总量,建立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养成按时作息的良好习惯。要加强饮食、水源卫生和环境卫生的管理,注意校舍和教学设备的修缮,定期对学生进行体格检查,预防和治疗传染病与多发病,做好卫生保健工作。
四、审美观点和审美能力
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叫审美教育。审美观点和审美能力的教育,对年轻一代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情趣,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帮助他们认识世界;还可以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他们的体育运动水平。美的向往是人类的天性,社会越走向文明,人类对美的追求也就越高,美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和促进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就更加重大。
对年轻一代实施美育,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
(一)艺术美的教育
艺术美是以艺术形象反映自然美和社会美。它是自然美、社会美的更典型、更集中、更概括的反映,因而更带普遍性。艺术美的教育是以经过加工处理的艺术形象来激发欣赏者的情感和想象,使之产生美的感受,增强对美的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发展创造美的才能。艺术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在普通中学里主要是通过音乐、美术、舞蹈、文学、戏剧、电影和电视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艺术美的教育。
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它运用音响、节奏和旋律来塑造艺术形象,以和谐优雅的声音表达人们的思想情感,反映现实生活。利用音乐对学生进行美育,可以使学生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养成对音乐的爱好,发展音乐的表达才能和创造才能,陶冶其思想情感,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精神,从而使他们活泼、欢乐、健康地成长。
美术是一种造型艺术。它运用线条、颜色(光线)和一定的比例关系来塑造艺术形象。它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等。美术作品可以使人们从它的形态、色彩、结构、比例、立体感、空间感和质感等方面使人产生美的感受,激发人们对美的热爱和向往。通过美术对学生进行美育,还可以使学生掌握美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舞蹈也是一种造型艺术。它是由一定体系的人体姿态有节奏、有组织地交换来构成艺术形象。舞蹈是将人体动作的形式和节奏变换、丰富的情感表现和造型美结合起来,把活的人体造型提高到艺术完美的程度。通过舞蹈对学生进行美育,可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培养他们活泼开朗的性格和乐观主义精神,促进身体健康匀称的发展。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它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地反映自然、社会现实和人们的心理状态,创造典型的艺术形象。利用文学作品对学生进行美育,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文学知识,提高他们的思想意识,在情感上产生愉悦的美感体验,发展艺术鉴赏的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发展他们的文学创作能力,一部好的文学作品,犹如一部生活百科全书,它能从各方面有力地影响和教育青少年,会使学生从中得到广泛的生活知识和经验,从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影视欣赏。电影、电视和戏剧,都是综合性艺术,是各种艺术手法的综合运用,不仅艺术性强,知识性也强,很受青少年学生的欢迎,容易对青少年产生影响和感染作用。如果指导欣赏工作搞的及时得当,这种影响和感染,会在学生生活和学习过程中长时间地发挥作用。
(二)自然美的教育
自然美的教育是以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美景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之产生美的感受。大自然是实施美育取之不尽的源泉。辽阔的原野、巍峨的山岳、葱郁的森林、碧绿的湖水、奔腾的江河、浩瀚的海洋、蔚蓝的天空、灿烂的阳光、皎洁的月色等各有其美的特色,都是美育的好教材。学校教师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欣赏祖国和家乡的自然美景,开阔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知识,发展他们认识自然美和欣赏自然美的能力,丰富和陶冶他们的精神生活,激发他们对伟大祖国无比热爱的深厚感情。
(三)社会美的教育
社会美的教育是以社会现实生活中美好事物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之产生美的感受。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行各业中,到处体现了人们创造性的劳动美,社会生活美,这些都可以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启迪他们去思考社会,体验人生,为创造美好的社会主义生活贡献自己的汗水和才智。在社会美的教育中,学校要充分利用现实社会生活中美的因素,如不断涌现的先进人物、新人新事,组织学生参加一定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让他们亲身投入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亲自感受和鉴别社会生活中的美与丑,去体验劳动生活和劳动人民朴素的美好情感,体验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生活的美,进而陶冶他们的情感,提高他们感受美、理解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同时,在学校要开展各种健康的活动,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的环境。在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也应和睦相处,谦慎礼让,创造一个和谐向上的文化氛围,使孩子从中得到美的陶冶。社会上应有良好的社会秩序,高尚的社会公德,文明的公共场所,使青少年学生在生活中,到处受到社会美的感染和熏陶,社会主义的现实生活,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美育内容。
五、劳动技术
以劳动基本技术武装年轻一代,这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又一个基本内容。通过劳动技术教育,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还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这对年轻一代的健康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学生进行劳动技术的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业生产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工业生产的基本原理及技术的内容包括动力、机械、化工、电子、电器等部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劳动技术教育要让学生尽可能掌握现代工业生产的一些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劳动技术课的作用,组织学生到现代化生产水平较高的工厂参观,从事一些辅导性的劳动和简单的实际操作,从而学习生产技术,了解现代化大生产的状况和发展趋势。这既可以促进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又能开阔眼界,为学生将来参加现代化生产或专业学习奠定基础。
目前,我国大部分工业技术水平不高,有些还处于手工劳动状态。因此,在重视现代工业生产技术教育的同时,还应该充分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手工艺劳动。手工劳动是现代化技术性生产劳动的基础,它可以使学生初步熟悉各种工具和材料的性能,获得初步的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为从事复杂的生产劳动做好准备。现代生产技术,使许多体力劳动智力化,减轻了体力劳动强度,改善了劳动条件。但并不意味着现在或将来的生产劳动就不再需要体力,从事手工艺劳动实践可以使学生得到体力劳动的锻炼,养成手脑并用的好习惯,可以使学生更直接地体察到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还可以掌握日常生活中所必须的如木工、电工、缝纫、编织等基本的劳动技能。当然,从事手工劳动,一方面是为将来生产生活做准备,另一方面也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克服轻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的思想。当然,在教育实施中,应当力争实现手工劳动现代化,体力劳动智力化,既要面对现实,又要放眼未来。在劳动技术教育过程中,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和现代化的建设者统一起来。
(二)农业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术
在我国目前情况下,农业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术,应该是劳动教育的一项重要的内容,特别是对广大农村学校而言,劳动技术教育更具有实用性和必要性。农业生产劳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的内容很多,如有关种树、种菜、种草药、种茶、种各种农作物等各种种植活动的知识和技能;有关养猪、养鸡、养兔、养鱼、养蚕等各种饲养活动的知识和技能;有关气象、化肥、农药的基本知识等。由于各地学校具体条件不一样,农业劳动技术教育内容的安排,一方面要学习一些最一般的基础性知识,另一方面又要从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学习一些带有地方特色的实用性强的知识技能。有条件的,应尽可能多地搞些现代化的技术性劳动,条件暂不具备的,可搞些体力性强的经验型的手工劳动。
在进行农业生产劳动知识和技术的教育过程中,要大力开展科学种田务农活动,要创造条件,搞小实验农场、饲养园等,帮助学生学习科学种田、务农的本领,把当地种田、务农的先进经验与现代化科学技术结合起来,积极进行科学实验,种好种籽田、高产稳产田、各种试验田、各类示范性养殖园等。有条件的学校还要建立农机实验室,学习农机原理和农机的操作与维修。
(三)第三产业的职业知识和技能
第三产业包括建筑业、运输业、通讯、商业、金融等,其中也包括个体经济的服务性行业。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发展迅速,而且它服务性强,范围广,因此,应把第三产业的职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列为劳动技术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不仅便于实施,而且学生毕业后能直接参加第三产业劳动。
(四)公益劳动的知识和技能
公益劳动是服务于公共事业的不计报酬的劳动,也就是义务劳动。学校应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并进行这方面的知识和技术教育,如服务于社会的劳动,美化校园、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等;家务劳动,洗晒衣服、打扫房间、擦桌、烧饭菜等;自我服务性劳动,整理床铺、洗涤缝补等。这对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的行为习惯、劳动技能以及责任心、义务感和管理能力等都很有好处。
(五)管理生产的知识和技能
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这已是现代化生产领域的经营理念。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益,不仅要靠科学、技术,还要靠科学管理。没有科学管理,就没有现代化大生产。因此,在劳动技术教育中,学习生产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是现代生产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趋势。在管理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过程中,学校应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向学生介绍我国工农业生产管理体制的基本情况和组织生产过程的基本知识,其中包括制订生产计划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制定与执行各种生产责任制和规章制度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物资管理、财务管理、操作规程与安全设计等方面的初步知识与技能。在劳动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建立生产组织,制定生产计划,明确岗位责任,核算经济成本等,提高经营管理生产能力。生产管理是一种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劳动,我们必须改变那种认为劳动技术教育只是从事体力劳动的传统观念,把生产管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纳入劳动技术教育之中,以适应造就新型劳动者的需要。
复习思考题:
1 .简述教育内容所表现的几个基本特点。
2 .简述教育内容改革与发展趋势。
2 .试简述我国现行的教育内容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转载:湖南师范学院 |
|
上一篇文章: 教育学原理-----第八章 教师与学生 下一篇文章: 教育学原理-----第六章 教育目的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文章搜索 |
|
|
天津考研网版权、投稿与免责申明: |
1)凡本网署名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天津考研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天津考研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注明"来源:转自网络"的文章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3.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等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作品在本网发表之日起30日内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
|
|
热卖考研资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