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聊天的感觉很多二本同学对名校(特别是名校名专业)有种未战先怯的畏难情绪。我也来写一个经验贴,宽慰一下后来人,其实名校真没想象中那么难。
我考的是南开会计学。如果只看报录比的话,一定会吓到不少童鞋——09年188比15,10年240比15,11年330比13。我们这届是报考人数学校还没有公布,但不会比去年少吧,最后要13个。这些数字都是不含保送生的,也不包括专硕的。报考人数节节攀升应该是和大环境有关,毕竟现在好点儿的工作都是研究生门槛了,为避免被学历歧视,大家只好闯考研的独木桥了。大环境如此,过分纠结这些实在是和自己过不去。实际上,这报考的几百人中总有不少是凑热闹的,至少我觉得可以把300以下的先忽略一下,这个分数以下实在是没有什么竞争力,复习得好的同学就算再发挥失常也应该不会掉到300分以下的,考研毕竟是长期备考,复习到了,起伏不会很大的。这样实际上有竞争力的就去除一半人左右了,也就没有数字上看那么激烈。
另外是分数线上涨的问题,11年以前基本都是350分左右,但是最近两年却涨了不少,11年是400分,12年是380分。其实这应该是和考试试卷的变化有关。这两年的题目感觉是更偏向基础方面的考察,基本上考察内容不会超出参考书目的范围,不过考察的形式可能愈加灵活。比如说考察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特点,它不再是直接的问你某种折旧方法特点如何,而是问你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企业选择什么样的折旧政策最有利。这样其实对认真准备的同学更为有利,因为题目基础,不太可能跑偏,但形式更灵活,就需要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来支撑。如果复习得不深,只是停留于泛泛地了解,那么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上也就难以全面和准确,自然做这类题目时就会答得不准确,或者比较空洞,分数上必然有些吃亏。所以不能光看分数、报考人数等表面数据,仔细分析一下,心理可能就安定一些咯,不会在复习时莫名地感到紧张和困难。决定考了,就坚持下去,这是考研成功的首要条件。瞻前顾后、犹豫不决是很难考上的,就像前辈们说的,考研确实是一项系统工程。个人浅见,以下的总体规划可能比较适合大众水平。顺便插一句,规划有个大概的就行,真不用具体到每天做什么,不然学习计划早晚要成为心理负担的。
在第一轮复习阶段(一般是3-8月份),主要是数学、英语和专业课的复习。数学是所有考试科目中最容易提分的一科,由于涉及面非常广,因此也是相对比较难的一科,需要考生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英语主要依靠的是平时的积累,在一轮复习中主要侧重于提高词汇量,巩固语法。政治最容易在短时间内提高分数,因此在一轮复习阶段并不作为重点。一般应该在4-5月份开始对专业课第一轮系统的复习,首先把这几本参考书都看一遍,掌握每本书的脉络,然后对针对各科进行深入理解,要注意原理部分一定要弄懂,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初试以及复试的笔试中,简答论述占很大比重,因而在平时应注重锻炼自己概括总结的能力。
第二阶段(9-11月)可以认真开始政治的复习了。但是数学、英语和专业课不能丢,特别是专业课,要加强记忆了。这阶段专业课一定要能够做到基本的知识点能够较为熟练地记忆和掌握了。
第三阶段(12月到1月上旬考试)就是专项突击,查漏补缺,重点梳理和总结自己各科的短板。
最后说下南开会计专业课的复习建议。南开会计专业初试主要涉及:中级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和审计学,2012届参考书有《中级财务会计》,周晓苏主编,科学出版社,2007年;《管理会计》,周宝源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审计学》,张继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财务管理》,刘志远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已经有连续三年以上制定参考书目没有发生变化,估计2012年指定参考书变化的可能性不大。其中中级财务会计难度较大,指定参考教材讲的很简单,但是出题难度大大高于教材。如05年案例题考的是用相关会计原则和理论分析承包经营里所得税退税的争议,04和05年的论述考的都是有关盈余管理方面的问题,06年最后一道15分的大题考的是有关股权分置改革方面会计处理的问题,象以上列举的几道题都不单单局限在书上,有一定的时效性,并对学生运用会计基本理论分析问题有很高的要求。在该书中,第一章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第十一章所有者权益和第十五章财务报表部分的原理(如财务会计信息特征、会计信息质量八大要求、财务报表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作用)等是考试热点,经常会在初始、复试笔试中涉及。剩下的三科专业课比较容易,尤其是管理会计,考察的基本都是课本上的知识,书外的基本很少,只要将课本上的知识点掌握,这部分还是很容易得分的。管理会计的主要考点有:成本性态分析、变动成本法、全面预算编制、责任会计、作业成本法等。财务管理课本有点落伍,之前考过较偏的知识点,计算量蛮大,建议大家除了将课本上的知识掌握外,多看看注会课本,考研的难度与注会很贴近,对注会的内容有一定掌握后问题也就不大。审计近年来考题比较简单,只有掌握了原理基本没有问题。审计重点有:重要性水平、内部控制及评估、审计循环(尤其是销售与收款循环、购货与付款循环、生产与存货循环)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