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打破国内已实行多年的本硕博招生体制,从今年起实行长学制研究生培养模式,从本科生中间直接自主招收五至七年学制的博士生候选人,首批50多名长学制研究生9月份即将入学。
记者从1日举办的复旦大学物理学系创系60周年庆典暨应用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20周年庆典上获悉,该系近年不断创新研究生招生培养模式,2008年起全面推行博士生招生“申请—考核”制,不参加全国统考,而是通过教授主导的自主招生面试,筛选出那些考试成绩未必优异、但有较强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学术人才。
今年起,该系推出“长学制”研究生培养模式。此举改变了我国研究生教育多年划一的三年硕士、三年博士制,直接从本科毕业生中招收“博士生候选人”,在入学两年后对学生进行一次筛选、淘汰,一部分学生继续一贯制培养,另一部分则分流。长学制通常为五至七年时间。凡通过资格审查的长学制博士生,都会有出国开会或联合培养的机会。
物理系负责人表示,对基础学科来讲,原有培养模式因为硕、博两段割裂,人才培养不连续,且三年硕、博士各自都要扣除新生适应期和第三年找工作或考博期,余下做科研时间有限。而基础学科很多重要的工作都需在培养三四年以后才可能真正有所成就,原有体制无法满足教育需求。在美国,基础科学也多采用一贯制的博士培养模式。
此外,复旦大学物理系还率先试行“教授治系”,经过十多年实践,已逐渐形成完善的制度:以教授大会为全系最高决策机构,下设由众多教师参加的各个委员会,分析研究有关系的发展、规划、人才引进、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科研、学生工作等方面的情况和问题。
复旦物理系现有在职教职工95人,其中教授、教授63人。每位教授和副教授都有独立的课题组,拥有平等的话语权和自主权,系级学术年会、每周学术报告会等活动制度化。全系90%的教师都参加本科生的教学工作,还率先在校内推行了本科生“寝室导师制”、对研究生实行“一对一”的培养模式。
复旦大学物理系始建于1952年,汇集了一批在海内外学有所成、集科学创新精神与中华传统美德于一身的学术精英。60年发展中,该系持续不断地“裂变”,形成了复旦大学的一系列新兴学科和院系:原子能系、计算机系、光源与照明系、电子工程系、材料系、光科学与工程系等,而其自身也逐步向精品系迈进,教师中包含6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兼职院士、1位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3位国家青年“千人计划”特聘教授、6位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位973首席科学家、10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