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29日至7月18日,中宣部、教育部、中国记协组织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三所高校2011级国际新闻传播硕士研究生,分赴陕西延安、四川汶川、广西百色、贵州遵义等地开展暑期社会实践。通过听党课、住农家、参观学习、采写新闻等活动,同学们加深了对党情国情民情的认识,增进了与人民群众的感情,提高了专业素质。
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听党课是暑期实践的重要环节。活动组织者邀请当地宣传部门负责同志和党史专家为大学生们讲授《让延安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等党课,生动介绍延安、遵义、百色等革命老区的光辉历史,深刻阐述革命精神的当代意义,教育年轻学子铭记党的历史,继承党的事业,发扬优良传统,自觉肩负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任。
同学们参观了延安革命纪念馆、延安新闻纪念馆、宝塔山、延安新华广播电台、遵义会议会址、百色起义纪念馆等革命旧址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接受革命精神洗礼,感悟革命先烈的忠诚信仰和乐观主义精神。
中国传媒大学师生7月1日还在遵义会议会址前重温入党誓词,开展了一次有意义的主题党日活动。中国传媒大学学生张丽敏说:“当我们举起右手,面向鲜红的党旗,铿锵有力地再次宣读入党誓词时,庄严感、神圣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这不是作秀,不是形式,是对每个年轻党员思想和灵魂的洗礼。”
深入基层了解国情,帮助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
中国人民大学师生赴汶川参观地震震中纪念馆、“全球灾后重建典范”水磨镇等,亲身感受当地灾后重建的崭新面貌;中国传媒大学师生深入遵义市板桥镇藤编一条街、桐梓县煤电化工业园区等,了解当地新农村建设风貌;清华大学师生围绕当地扶贫开发、工业建设、教育文化事业发展和党建工作等,实地调研经济社会发展巨大成就和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三校师生还走访老区干部群众,与老乡同吃同住同劳动,用心体验基层生活。
通过形式多样的国情教育活动,同学们增加了对社情民意的了解,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认识到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必要性迫切性。中国人民大学学生江灏锋说,参观水磨镇、映秀镇后,我深刻感受到现在灾区人民的新生活,相信历经磨难的祖国会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清华大学学生叶逸雯说:“百色之行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开始,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参观工厂车间,第一次全方位了解城镇产业发展状况,第一次走进边远山区的清贫人家,第一次体会到手中笔的分量。”
中国传媒大学学生马小双表示,我们长期坐在课堂里,没接触过真正的生产生活实践,这次走基层让我们深深感到,只有俯下身、弯下腰才能写出同老百姓心贴心的报道。
开展新闻实践活动,提升采编策划能力
参观学习的过程也是新闻实践的过程。同学们把自己当作走基层的新闻工作者,采写了许多反映老区新发展、新面貌、新生活的报道。他们发扬吃苦耐劳精神,克服活动日程紧、内容多、任务重的困难,路上讨论选题,白天采访拍摄,晚上总结点评,深夜写稿编片,有时每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在一周时间里,同学们通过体验式采访、现场出镜、人物专访等形式,撰写了消息、通讯、特写、专访、评论等不同体裁报道200多篇,摄制电视新闻作品31条,拍摄了大量新闻照片,提升了职业技能和专业素质。
中国人民大学学生武洋、彭大伟采写的《一个重工业城镇在大地震后的阵痛与转型》,清华大学学生郭小荷、蒋在怡采写的《少一人的全家福》,中国传媒大学学生赵晨采写的《度假养老新潮流:城里人长住新农村》等,受到指导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
通过新闻实践活动,同学们加深了对党的新闻工作的认识。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走转改”精神,真切感受到“基层人民与现实生活永远是新闻工作的源泉”。清华大学学生王迪说:“新闻不仅在风云变幻的国际政坛,不仅在变幻莫测的金融市场,同时也在葡萄架下、在鸡舍里、在一个剥莲子的农村妇女每天工作8小时赚到的30块钱里。记者的战场不仅在充满火药味的新闻发布会上,泥泞的山间小路上也有如沙金般闪光的新闻点,更有比金子还耀眼的朴素的人性光辉。”
大学生们还感受到“这是一次新闻工作的寻根之旅”,体会到“新中国新闻事业的来之不易”。在延安新闻纪念馆里,看到老一辈新闻工作者几个人共用一张办公桌,还要纺纱织布、开荒种地,甚至随时准备战斗,他们深受触动。中国人民大学学生张帆说:“新闻前辈们用笔墨和鲜血为我们开创了如今的新闻事业。作为未来的新闻人,我们必须继承他们的遗志,为人民呐喊与奔走。”
同学们表示,一定要继承和发扬先辈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敬业奉献的工作作风,努力做一名合格的新闻工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