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是研究生考试的揭榜季,面对从未冷却的考研热,能否“一举中的”一直是“考研族”最关心的话题。站在考研大军的角度去思考,取得复试资格毫无疑问是迈向“成功”的一大步。如此励志的目标,让无数“考研族”为之痴狂,更有甚者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来博取功名。近期,24岁的海南大学大四学生沈晓川为考研耽误治疗,由感冒转为肺炎,最终不治身亡。这一消息引来众人的关注和唏嘘。
一纸明晃晃的硕士学位证,对于“考研族”来说有着巨大的魔力,在这股魔力下,“考研族”成了以成败论英雄的唯结果论者,面对大考,一切都已不再重要,唯有成败二字才是关键。在如此的考研热潮之下,也许很少有人去预先思考过这个问题当真正成为一名硕士生的时候,所谓的“成功”就真的近在眼前吗?
据统计,在2012年全国研究生统一考试中,共有165万余名考生报名参考,比2011年增加了9.6%,而在此之前,考研人数已经开始逐年递增。相对于以往的考生,今年的考研大军依旧庞大,并且除了应届备考者,更有许多是“二次应战”的考生以及在职考生,因此,“为何反复考研”“屡战屡败是否值得”以及“考上是否等于成功”,自然成了这些考研者思考的重点。
健康、职业、家庭关系
都可以是考研的代价
“很多咨询者都只是为了考研而考研,这种动机是不纯且不强的,有些人因此把现有的工作丢了,甚至耽误了终身大事,这是最严重的本末倒置!要知道,为了考研错过了人生的关键阶段,不但不会换取更高的价值,反而会产生新的焦虑。”心理辅导老师东玉林向记者透露,在以往与考研相关的咨询中,超过半数的咨询者都处在32岁至40岁之间,其中,多数人都处于备考或者在读的状态,影响他们心理的,除了考研之外,还有就业、择偶等更加现实的问题。
提及考研的代价,某职业学院的教师、33岁的魏岳算是损失最为惨重的了。在准备在职研究生全国统一考试的过程中,已经成家的魏岳因为太过疲劳而不幸流产,这样的经历,给魏岳和整个家庭都带来了阴影。“到现在,我都不敢轻易要孩子,我怀疑自己的身体已经不行了,而且我很担心我和我爱人的关系会因此恶化。”魏岳称,爱人常常说她落下了求学的后遗症,尽管全家人都没有指责魏岳流产一事,但她却时常疑神疑鬼,对丈夫也常怀有不满的情绪。
较之魏岳,在银行就职的于聪敏则面临更多的压力,例如,30岁了个人问题至今没有解决,而一再深造不但没能实现自我的提升,反倒让于聪敏的相亲计划屡屡泡汤。“我把时间都花在读研上,周末没时间出门,更别提相亲。”对此,于聪敏还道出了令人啼笑皆非的隐情,“读MPA是我母亲的意思,为的是让我扩大交际面,既能学习又能找到合适的另一半。”然而事实上,与于聪敏同龄的男生几乎全都已经成家,加上学业的压力,于聪敏不但付出了过高的时间成本,更承担了可能无法毕业的高风险。
虽说魏岳和于聪敏都失去了很多,但对于28岁的孙和斌(化名)来说,因为考研而辞职继而沦落到待业在家的境地,则远比前两者要悲惨得多。提及考研,孙和斌提到了曾经的一位颇有传奇色彩的同事。“当年人家辞职读研,我就觉得她特有魄力,那时我很崇拜这种有勇气的人,所以没过多久也辞职了。”然而,相同的选择未必有相同的回报,那位极有魄力的同事辞职后顺利通过了考试,但孙和斌却名落孙山。当孙和斌在反复赶考的路上苦苦挣扎时,那位有魄力的同事早已通过人脉关系和自己的能力获取了更好的工作机会,而孙和斌则被留在了“旱地”上。
想成功、不甘心、求学梦
让有些人“考研上瘾”
“对于二次考研者或是在职研究生来说,不管他们的出发点是什么,其考研的动力都与追求成功并且不甘心有关系。”依据多年的咨询经验,东玉林分析道。
考研人数逐年递增,并不意味着百分百的通过率。在考研之路上,失败者不少,而屡战屡败且越挫越勇者,却随着考研热而变得越来越多。“一次通不过,可以再考一次啊!考研没有年龄限制,就算上了班,也还能考在职研究生。”面对考研之路上的坎坷,不少二次考研者展现出了百折不挠的一面。
魏岳一直怀揣求学梦。从2003年大学毕业起,魏岳就一直拼命复习,参加提高班、备考冲刺班,想要考取南开大学的法学专业研究生。但是,命运似乎总和魏岳作对,第一次参加考试,魏岳以三分之差错过了复试的机会。“如果分数差得太多,我也就认命了,但差三分就不一样了,换谁谁也不甘心!”虽然眼下的魏岳已经成功地完成了在职研究生的学业,但想到当年反复赶考的经历,她仍旧感慨万千,“反反复复考不过的感觉很折磨人,越是不甘心就越不能自拔,整个人都陷进去了。”
与魏岳相似,于聪敏眼下正在某知名学府就读MPA课程,遥想当年,于聪敏也曾先后两次尝试考取某高校新闻专业和东方美学专业的研究生,无奈两次考试都未能通过,这才顺应社会需求参加了工作。“我读研是有方向的,这点我很清楚,虽然参加了工作,但我还是不甘心,而且周围的同事都是高学历,这让我感觉压力很大。”于聪敏解释道。
读研是否等于成功
越考研就越困惑
“部分应考者有这样的认知拥有高学历就意味着成功,但在实际生活中,对一个人的综合评价却不只学历这一条。单说就业,能够获得市场的认可、符合工作的要求才是一个人成功的标准。”对于唯结果论的考研者,东玉林如是评判。
读研和成功之间是否能画等号,其实很多考生也说不清楚。“说实话,我也感到很无奈,快要毕业了,不知道该去做什么工作,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考上研究生,甚至该不该考我都不清楚。”提到考研的目的,一名某大学的应届生坦然地承认了自己的迷茫。面对同样的提问,魏岳却显示出了明确的目的性。“我个人认为,读研对事业的帮助很大。”虽然魏岳完成了在职研究生的学业,但她仍旧感到遗憾,并且一直眼红那些“出自名门”的正牌研究生。相对于魏岳,于聪敏则面临着更大的困扰,虽然正在就读MPA课程,但她对自己的未来却没有把握,“因为工作太忙,我已经旷课好几次了,现在担心自己完不成毕业论文和考试,如果通不过,我连毕业证都拿不到!”如此的窘境,让于聪敏觉得成功二字简直是遥不可及。
学历高的人未必情商也高
不适应社会就不算成功
对考研族,东玉林做出了两类划分,一类是目的不纯者,另一类则是纯粹的治学者。一部分考研者之所以目的不纯,原因在于其对成功的定义存在偏差,“读研不等于成功,这个事实很多人没法认清,读研对每个人的职业生涯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但很多人却整齐划一地将其视为每个人的成功门槛。”参加过多次招聘会的东玉林表示,很多企事业单位、机关甚至公务员岗位对个人的要求都没有研究生学位这一项。此外,有些人在学历上确实高人一等,但没有人是完美的,学历高的人未必情商也高,反之亦然。
“有很多求学者学历颇高,但对人情世故却知之甚少。有些人的性格促使其在学业上一直深造,但在生活和工作的空间里,却未必能适应社会的要求。”东玉林表示,在考研大军中,无论出于哪个出发点,只要无法平衡情商与智商,或者无法兼备二者适应社会,在社会上就算不上成功,那么对其自身而言,就无法领悟到人生中真正的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