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终于查到了复试的结果,公费录取了,北京师范大学的教育学专业。回首这一年的考研经历,我不禁感叹那句老话--天道酬勤。于是决定写点东西,既为纪念自己那艰苦的考研岁月,也希望能为继续奋斗在考研战场上的学弟学妹提供点经验借鉴。
我本科专业学的是中文,教育学对我来说是一张白纸,而北师大的教育全国排名第一,我要取得成功,必须得花比别人更多的精力,因此,我在复习之前都会制定一定的计划,并且监督自己按时完成。 专业课我一共复习了有4-5轮,每一轮,我都是保证自己认真完成,因此,最后成绩是231分,这在北京算是比较好的分数,在总分上也帮我和其他人拉开了差距。
第一轮是基础复习,4月到8月中旬,我认真看完了专业7本书,并做了相应的笔记。个人觉得这个阶段是打基础的阶段,不能忽视,虽然离考研还有一定的距离,但也不能懈怠,最好的办法就是给自己设定一个长期和短期目标,我当时就用一个专门的本子,然后画上格子,就像日历一样。每天给自己的任务的完成量做一个总结,分别用不同的代码代替相应的内容,如①代表英语单词完成2个单元等等。这样即一目了然,同时也方便查漏补缺,及时调整。 专业在这段时间来看就是打好基础的时候,记住,万丈高楼平地起,要想取得好结果,就一定要踏踏实实,循序渐进,没有捷径可走。
第二轮(8月中旬到10月)是强化复习,专业书我在8月10号才看完,然后马上去网上买了本北师大版的大纲解析。因为我看专业书的顺序是:教育学原理-外国教育史-中国教育史-教育心理学-教育研究方法,而且当时看教心时也觉得很有意思,又最熟悉,因此,在看大纲时,我是从教育心理学开始的,然后是教育学原理-外国教育史--中国教育史-教研法,这样倒着来看,中途还买了本高教版的最新解析,这样一轮完毕,大概到了十月上旬(每门课平均十天)。因为教育学虽然范围明确,但内容很多,要记忆的东西更是多。更由于我的时间紧张,因此我在第二轮复习时就开始背专业课的大纲,在头脑中留下一个框架,然后逐步细化。
因此,我觉得专业这段时间就是一个强化过程,记得不管内容有多少,一定要有计划地完成。这时候的专业可以记大框架内容,并且能适当地做下笔记,加深自己的印象。
第三轮是(十月份到十一月份)巩固复习阶段。这段时间,身边就已经有放弃的口号,因为十月份是网上报名的时期,有很多同学觉得自己复习得不到位(主要是暑假),就选择了放弃。因此,这段时期,保持良好的心态就行。据我观察,这段时间,大家都会觉得自己没复习好,别人复习得很有条理,然后,会有些着急和沮丧,这都是正常的,也是必经的一个阶段。把心态放平,然后学会伪装,即使自己确实没有复习好,也要在气势上压倒别人,不要和同学们讨论谁谁复习得多么好,自己是多么没底,这些都是徒劳,浪费时间,倒不如利用这个时间抓紧复习,迎头赶上。
专业课由于内容太多,所以我几乎每天都花至少一半的时间在这上面。专业这时候我已经背了一遍,要开始第三轮复习,可是也许是内容太多或者是之前的背诵较为机械化,我总是发现自己背了的内容,很快就又忘记了。于是我开始用最原始的方法,记笔记,虽然慢,但是我觉得这是文科学习最好的方法。
于是,我在离考试只剩两个月的情况下,又耐下性子来记笔记,其实自己内心也比较焦急,总是在懊悔,这个应该是在暑假就得完成的任务啊!到后来,也就豁出去了,记一个是一个吧,总比都记得不牢要好。但这个时候的记笔记,与我之前在看书时的方法不一样,暑假之前,那是把书上的重点标题等摘抄下来,比较机械,仅仅是书本的简洁版。这时候我通过对教育学五门学科的综合把握,已经能抽象地掌握重点了。因此,我准备各个击破,把五门专业书都重新做个总结,当时的总结主要是运用框架法,这样可以更加简洁明了。并且把自己认为重要的名词解释,简答也做了个总结。这个工作完成已经到了12月中旬。现在看来,这个细致的工作在考场上帮了我不少。
第四轮(12月初到了月中旬)是冲刺复习。专业课要做的就是回顾真题,回到书本,做练习题。 专业这时候我也比较头疼,始终是觉得自己准备得不充分。但我也开始练习模拟题,因为教育学是全国统考,所以买习题还是比较方便的,我当时买了外研社、三人行还有厦大三个出版社的习题,练手时我都只做了选择题,对于后面的题目我只是看一下题目,做到了解出题点大概在哪,哪些章节是特别要注意的。因此,这段时间的专业我主要是从两方面下手:
选择题:外研社的我都做完了,感觉这本书出得最好,三人行和厦大的要么是过于容易明显,要么就是比较偏。选择题,40个,我基本上练习到后来是5-8分钟完成,因为自己看书还是比较细致的,所以对于选择题,我还是能熟练把握,这样提高做选择题速度,在考试时就能多留时间给后面的问答题(因为教育学题量很大,所以一定要把握时间)
问答题:这段时间,我为了调整自己的情绪,找教育学课件视频来看,这样有老师讲授和分析,能加深我对课程的理解,我觉得在自己埋头苦干多时之后,听听老师或前辈的点拨,会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
对于问答题,我的经验就是,分析历年的考题,一般来说,三年之内不会出现相同的考题,但仅仅是不完全相同,还是有可能对于同一个人物,不同年份他的出题点不一样,今年就有这样的情况,去年考了赫尔巴特,今年又考了,这样让很多考生都防不胜防。因此,千万不要掉以轻心。对于已考的题目还是要给予重视,并思考他的可考性究竟有些什么。当时我在之前12月份做的笔记的基础上,再来了一次升华,我将相关的,或者是我认为有可能进行比较的做了个总结,如中国教育史中的儒家和墨家教育的关系(从联系和区别角度分析)等等一些,但不要钻牛角尖,随意比较,当时有人在中外中比较柏拉图和孔子,我就觉得这也没什么比较意义。这些可以比较的灵感也有从习题中获得,当时我就总结了这三本习题中的问答题,把比较题都挑出来了。
第五轮(考研前一星期)是总结复习。 这段时间按理来说是要作息规律,调整好,保持最佳状态了。可我丝毫没有轻松的资本,一切照旧,还是在紧张的总结和背诵。因此我建议大家最好也不要太过于松懈,还是要回忆一下,再翻翻书,毕竟临阵磨枪,不滑也光。考试的前一晚上,有很多同学都失眠了,即使失眠,大家也不要太在意,觉得自己失眠了肯定发挥不好了,一定要有必胜的决心,相信自己即使没休息好,也没什么,只是一晚上而已,我照样能考好。嘿嘿,用阿Q的心理战胜法获胜。
考后结语:
一年的忙忙碌碌,心理的煎熬,也算是获得了完满的结局。现在回忆,仿佛历历在目,当时自己的彷徨,焦急还有煎熬,现在看来,都是一种幸福,是一种成长。因此,我始终觉得,考研,重要的是享受这个过程,“结果”是一个水到渠成的事情,不必太在意,等到最后,也许这个结果对你来说就并非是最重要的了,你所珍惜的都是那些磨难和锻炼,在这时,考研其实已经赋予你一个坚强的灵魂。
最后,我希望每个选择了这条道路的同学都能坚持下来,并有一个完美的结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