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最终来临。像石骏峰这样还没找到工作的“毕剩客”们(毕剩客:一毕业就失业,或者毕业很久都没有工作的应届毕业生),用“黑色七月”这样半夸张半揶揄的修辞来形容这个月份。前几天,石骏峰已经从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宿管处问到了毕业生最后的“离校通牒”——再过半个月,他就必须把陪伴了他四年大学生生活的书籍、生活用品打包搬走了。但是搬到哪儿,他心里还没有个底。
“最后的通牒”如此迫近,要在半个月的时间内签好一份就业协议,对于仍在冲刺找工作的毕业生来说并不容易。就在中山学院几公里之外的中山二路麻洲街,来自广州市某211高校的研究生曾嘉毅则刚刚把一部分行囊寄放在同学宿舍内,准备在就业季的尾声中寻找最后的机遇。
699万普通高校毕业生,有减无增的就业机会,“世上最难就业年”的指称并非噱头。根据社会知名调查机构麦克斯的调查数据,截至今年4月中旬,被调查的应届硕士毕业生签约率不足30%,比降9%左右;本科毕业生签约率接近35%,比降12%。
像石骏峰和曾嘉毅这些在就业大潮中被落下的“毕剩客”数量,是各高校不甚情愿对外公布的数据。与职校生的“炙手可热”不同,本科甚至是研究生难挡“最难就业季”冲击波。在最后的就业季尾声,生活似乎从未如此迷茫过。
1、学历焦虑
非重点院校的毕业生更像是大型企业及国有企业招聘的“炮灰”,很多时候连面试机会都无法获得
因为没找到好工作,曾嘉毅甚至连2013年文学院研究生的毕业典礼都没有去参加。这个他曾用两年的时间争取到的211高校文学硕士生涯,最终以他当初未曾想到的方式划上句号。三年前,当他拿着录取通知书兴奋地到广州大学城报到时,他心目中定下的未来理想职业是“有编制”的高校行政教职。
在粤北那个还留着“学而优则仕”的山区语境中,用硕士研究生学历换一份事业单位的“好工作”是理所当然的,但预期最终在找工作过程中逐渐破灭。
“高不成,低不就。”在经历了近半年之久的就业大战后,曾嘉毅已经学会用自嘲来总结自己。去年年底,中山市石岐区一所中学曾在他所读的高校招聘过教师,那是曾嘉毅投出的第一份简历,没想到很快顺利过关,一个星期后招聘方就要求他带着三方协议签约。
“那个时候觉得工作太好找了,随便投一份简历就被相中了,又考虑到那所学校不是市重点,不是很理想,所以就放弃了。”但曾嘉毅没有想到的是,这次胜利居然成为他唯一一次的胜利。“像国企、事业单位等很难进,但工厂和小企业我又不想去做文职。”
跟曾嘉毅相反,毕业于本市一所二B本科学院的石骏峰则一直认为,自己非重点本科院校毕业生的“身份”是找工作过程中一个难以突破的瓶颈。“很多大企业,开口就要211院校,连简历都投不进去。”尤其让他“受打击”的是,他在中山大学[微博]同样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高中好友,早在今年3月份就签了一家银行,而他只收到中山一些“小企业”的文员职位回应。
受非211重点院校的限制,石骏峰失去了一个原本“通过关系”找到的一家烟草公司的职位。“家里的亲戚什么都帮忙弄好了,但是因为不是重点本科,最后卡在这儿了。”石骏峰自嘲,在“史上最难就业季”的强大竞争背景下,非重点院校的毕业生更像是大型企业及国有企业招聘的“炮灰”,很多时候连面试机会都无法获得。
2005年的高考[微博]失利是曾嘉毅一直以来挥之不去的阴影。因为大学读得“并不好”,在梅州嘉应学院上学期间,心高气傲的他干脆一心弥补高考失利的遗憾,从大四开始积极准备考研[微博]究生,但连续两年成绩都不是太理想。2009年,第二次考研的第一志愿浙江大学[微博]再次落榜,但他通过调剂被广东一所师范院校文艺学专业所录取,终于实现了其“拿到重点院校毕业证”的愿望。但两年复读、三年苦读的研究生学历,让曾嘉毅背负了太多的想象,他确信自己和家人都无法接受在一家小企业做文员、或者在一家保险公司做业务员的命运。
而对于石骏峰来说,非重点本科院校也同样是一个难以跨越的羁绊,在竞争激烈的现实面前无法给他提供更快捷的就业车票。他告诉记者,目前跟他一样还未找到工作的同学有十几名;而曾嘉毅也透露,他所在的专业人数不到10人,目前有3人仍然处于“待业”状态。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