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7月,以夏令营为代表的研究生推免活动火了起来。难以入围的夏令营,过高的推免比例,优先985、211高校,使得研究生招考引血统论战。
围绕研究生推免制度的争议,近年来时有见诸媒体。作为一种新的研究生选拨机制,在肯定其创新之处的同时,我们必须警惕: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任何挑战教育公平的制度,都是一种罪恶。当前倾斜的研究生推免制度就犯有这个错误,必将助推“赢在起跑线”观念,不利于教育系统的良性发展。
研究生推免制度从其本意来讲,为“非一考定终生”、“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提供了某种出路。但是这种制度已经触碰到教育公平的底线,势必会造成较大的危害,有损教育效率。当前的推免制度以夏令营为主要方式,存在的弊病主要是高推免比例下的“唯985、211高校论”。
知名高校研究生推免比例高已是不争的事实。据悉,清华大学软件学院201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75人,其中推荐免试生60人;北大新闻传播学院201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91人,其中60人为推荐免试生;复旦国务学院2013年科学学位拟招收70%—75%推免生,其中部分拟招收100%推免生;北京大学2013年有超过20个专业只接收推免。
推免不可拍,可怕的是名校的“出身论和血统论”。复旦国务学院夏令营的申请资格就明确说明,优先考虑985高校学生;其今年夏令营入围的45人中,仅4人的本科学校不在“985”、“211”之列;而复旦经济学院今年在经济学与金融专硕两个方向招收的165位夏令营成员中,只有一人非“985”、“211”出身,但依然来自一本院校。名校将大部分一本和几乎所有二本、三本院校学生拒之门外,一棍子打死一批人,研究生考试还有何意义?
不可否认,985、211高校学生的确有一些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享受着国内最好的师资、教学设备等资源,因而视野开阔,基础扎实。名校青睐重点大学学生,本也是人之常情;但是没有人敢说所有的名校学生都优秀,所有的非名校学生都是垃圾,马加爵、马云就是最好的证明。作为名校的教师,如果连一点对弱者关怀的情怀都没有,社会又何来公平正义,岂不到处是弱肉强食?
迫于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从孩子呱呱坠地起,“不输在起跑线”的观念就已弥漫,孩子被重负压得抬不起头、伸不直腰,素质教育成为无法落实的“花瓶”。但是无论如何,正是高考这种制度的相对公平性,让一些基础不够好的学生通过努力可以上大学,让那些基础牢固的学生通过奋斗可以读重点大学。
考取研究生,进入更高水平的大学深造,是对高考失足的弥补。“不放弃非重点学校的优秀学生”应是研究生招录过程的重要思想,它能让更多的学子圆名校梦,告诉他们,只要努力,名校的大门为他们开放,即使高考失利,梦想终有圆满时。也正是如此,“唯高考是从,高考定终生”才不会成为某种共识,“不输在起跑线”的观点才不至于继续扩散,教育系统的高考指向性才不会那么突出。
名校倾斜的研究生推免制度,不仅破坏教育公平,不能体现教育人文主义关怀,其造成的最坏结果将是助推“赢在起跑线”的观念,不利于教育生态的健康与和谐发展。当前的研究生推免制度,断了非重点大学学子的名校梦,他们在考研中找不到更好的归宿,考研成了马太效应,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给社会传递的信息是,教育系统唯高考定终生,除此一考,再无它途。可想而知,当其他可以圆名校梦的途径被堵塞,高考成为仅有的一条独木桥时,为了挤上去,我们的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怎么会不以高考为指挥棒呢?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林杰认为“研究生教育不是义务教育,而是精英教育,效率是招生的首要原则,选拔出优秀学生才是最重要的”。笔者的观点是,高等教育的效率肯定需要考虑,但是整个教育过程是一个有机体系,这种所谓的“精英教育”要其他学生牺牲巨大的代价;研究生招生的名校情结,只会加剧人们对名校的狂热追求,我们的基础和中等教育必将为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而“不输在高考上”而疯狂,让现存的一些基础、中等教育问题更为严峻和突出。
由此,倾斜性的研究生推免制度,不是小事;惟其公平,方是提高整个教育体系水平的良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