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考研政治命题的特点和规律之二:题型命制的特点和规律 |
考研政治命题的特点和规律之二:题型命制的特点和规律 |
责任编辑:admin 作者:佚名 来源:转自网络 更新时间:2003-6-30 |
|
载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考研命题研究系列丛书:200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历年真题解析及复习思路(文理科共用)》 《考试大纲》明确规定:政治理论考试在考查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注重考查考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掌握好基本理论和基本事实,弄清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基本事实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备考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也是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基础和前提。 《考试大纲》自2003年开始对试卷题型的结构做了修订,把题型规定为选择题、辨析题和分析题三种类型。以下就这三种基本题型及其命制加以具体分析。 一、选择题 选择题虽然最后只要求选择备选项中的一项或几项,但必须全面审视所有的选项,比较分析后再作选择。这是一个完整的思考过程,从内容上看,就是要看选项与题干之间在内容上的适应程度,简称“符合度”或“一致度”。完全符合、部分不符合者也视为不正确选项,部分符合、部分不符合者也视为不正确选项。 1.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的占分比例约为15%,其优点是分值小,评分客观;保证它在试卷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有利于确保知识考查的覆盖面,减少试卷的评分误差。单项选择题基本上是为实现《考试大纲》第一项评价目标即准确地再认或再现有关的哲学、历史、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知识而进行命题的,主要是考查考生对有关历史、经济和政治方面基本知识、基本概念或基本事实的掌握和认识情况,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它是由概念题演变来的。从考生的答题情况来看,该题型的正确率比较高,但得满分的比例不足10%。由于单项选择题的指向是明确的,不存在干扰选项,因此在各题型中是难度最低、得分率最高的。 首先,单项选择题注重对基本概念以及对基本概念之间关系的考查。如1997年理科政治试题: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指“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及其运行方式”。再如2003年第1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注重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进行比较、区别。 其次,由于单项选择题强调答案的惟一性,因此在解题时要充分发掘题于中的关键信息。任何概念、原理都是在一定条件下才能成立的,因此要特别注意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各种“限制”条件进行区分。如谈及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标志性的术语:前提、关键、根本点、本质、基本特点、显著特点等,如2003年第4题:生产的社会条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生产关系”。另外一些在试题中出现的关键性的术语,如:集中到一点;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从根本上说;最大的任务;根本原则;集中体现等。这些词语规定了答案选项的惟一性、确定性。 2.不定项选择题 不定项选择题占分比例约为30%,也属于客观性试题。基本上是为实现《考试大纲》的第一、二项评价目标,即正确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中的有关范畴、规律和论断,以及运用有关原理,辨别理论是非,分析、论证某一观点的正确或错误而进行命题的,但要求层次不高。从形式上来看,题目考查的角度和形式比较灵活,时常在给出不同于教材的表述、情境或言论等情况下,考查考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由于该题型对知识掌握的全面性和准确性要求较高,所以其难度要比单项选择题大得多,考查考生是否准确掌握了有关的理论范畴、规律和论断或是否对相关内容有较深层次的理解辨别能力。如果考生没有真正理解有关的范畴、规律和论断,就不能准确地把正确项与干扰项区别开来。在各种题型中,该题型的得分率是较低的。该题型的答题情况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考生的总分值。 从考生答题情况来看,多选了选项是错误的主要表现。因此,考生在该题型中反映出的主要问题不在于少选了正确选项,而在于多选了错误选项,对一些似是而非的干扰项难以作出准确的辨别,正确选项选了,错误选项也选了。从直接反映出的问题来看,是考生排除干扰项的能力不强,但从深层次上看,是对基本范畴、规律和论断等没有真正理解和吃透。 政治理论课的命题总思路是突出重点、覆盖大纲考查的知识点,而这两个方面的任务是分别由两类题型来承担的,大题如分析题的主要任务、功能是“突出重点”,而小题如选择题、辨析题的主要任务、功能是覆盖考试大纲。不定项选择题的命题内容大多集中在一些对著名人物的主要观点、理论的评价和语义的正确理解。对一些相关概念,诸如: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同一性和斗争性、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商品资本和商业资本、社会主义民主和资本主义民主等这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的理解和把握也是多项选择题命题的首选。 辨析题 自2003年起,由于辨析题在考查考生运用基本原理辨别、分析、解释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于是命题组把该题型的占分比例提高到约为18%。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有关原理去辨别理论是非,分析、论证所给命题或观点的正确与错误的能力。辨析题既考查知识的记忆又考查具体的应用,题目涉及的往往是各学科中容易?昆淆的概念并且有较强的理论针对性。由于辨析题往往是一些既有合理因素又有片面观点的命题,有时很难简单地说是对或错,因此,在解答辨析题时,不必在开头匆忙作出判断,其判断必须有,但可体现在整个答案之中。辨析题除了判断以外,它还要对所给命题进行具体分析,辨别其中的理论是非,必要时还需指出与之有关的客观作用或影响,因而该题型具有一定的难度。目前越来越多地米用教材中很少介绍,但历史上、现实中或理论界原本就有的观点,所以题目灵活性很强。这种做法可以增加辨析题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加强有关能力考查的力度,特别是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考生答题的情况来看,较普遍地存在以下三大问题:一是对题目所给命题不能作出准确的辨别,把正确的命题看成是错误的,把错误的命题看成是正确的,或者不能辨别出命题是否全面,辨别的前提错了,后面整个分析也就无法按正确的思路进行。二是对题目所给的命题能作出正确的辨别,但却不能运用有关的原理进行分析和说明对与错的理由,这种情况同样导致不能得分。因此,在解答辨析题时应注意避免单向思维,要尽力避免把解题简单确定在一个方面,在确定思路时,要进行多维的思考;要善于用正确原理、概念去指出命题的错误。三是在组织语言时,条理不清晰,逻辑层次不明晰。 下面根据多年在政治理论命题中的经验,从辨析题的命题类型和特征上分别加以介绍。 (一)辨析题命制的类型分析(从形式上来看) 1.命题(概念)混淆型 这是辨析题最基本的设题形式,所谓命题(概念)混淆,是指把两个(或多个)相关命题(概念)混淆在一起,所需辨析的题目既含有A的内容,也含有B的内容。回答这种类型的题目,一般需要考生对1昆淆在一起的两个命题都有所分析,必要时应回答出两个命题之间存在何种关联。如: 1992年理科第31题: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与主观与客观是等同的。 再如:固定资本就是在生产过程中其价值没有发生价值增殖的资本。 该题目实际上是将政治经济学中的两个概念,即固定资本与不变资本的定义杂糅在一起。将资本划分为流动资本和固定资本,以及将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是两种不同的划分方法。两种不同的划分方式在于对资本进行考察的目的不同:将资本划分为流动资本和固定资本,是为了揭示资本不同部分的周转速度快慢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它以资本不同部分在资本运动中的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为划分依据;而将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是为了揭示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它以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为划分依据。 2.命题(概念)比较型 命题(概念)比较型是指将两个看似相近或相反的命题(概念)A、B并列出现,A、B之间存在相关性,这种相关性可能表现为相似性,也可能表现为相异性,或者存在着看待事物时表象与实质之间的联系。这种类型的辨析题,其要求是非常明确的,就是要求被试者分析这种相似性或相异性。 例如,(1998年理科第24题)辨析:股份制形式实现了资本积累,增大了社会资本总额。 该题把股份制、资本积聚、资本集中、资本积累这几个重要概念结合在一起。股份制是一种资本组织形式。股份制形式借助竞争和信用两大杠杆,把分散的中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实现的是资本集中,不是资本积聚。资本集中是指把原来分散的中小资本合并为少数的大资本。集中只改变社会资本的组合,不增大社会资本总额。资本积聚是个别资本通过积累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使社会资本总额增大。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的结果,而资本积累则是资本积聚的手段或重要条件。 3.观点解释型 这种类型的辨析题一般是引用涵义比较深刻的一句(段)话,要求考生首先能读懂这句话的意思,然后联系所学政治理论课中的知识,寻找相关理论原理作答,与其他类型的辨析题相比,此类辨析题在回答—亡一般要求考生能进一步联系现实,阐明问题的现实或理论意义。如2000年文科第32题: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题目来自于胡绳主编的《中国共产党七十年》一书中对辛亥革命的评价。胡绳认为:“如果脱离中国近代革命史的全程来观察问题,也许会把辛亥革命看作不过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但它并不是不结果实的”。因此在回答这类辨析题时,不能简单进行判断,而是要结合近代中国革命的历程来进行分析,既要认清它的历史局限性,同时也要看到它的进步意义。 再如:“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题目取自古语,作为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考生应能正确理解该古语的字面意思,该古语运用了“互文”的手法,“仓廪”即米仓,“仓廪”、“衣食”意指老百姓之日常用度,全文的意思是“(老百姓的)衣食富足了,就会知道荣辱礼节”。联系政治理论课中的相关理论知识,显然这句话讲的是有关物质文明对人们的精神生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来看,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但物质文明也不是精神文明的充分条件,考生只须回答出这两层意思即可。 4.条件辨识型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条件对于事物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同样,在辨析题中,命题是否成立,有时首先取决于条件;这种类型的辨析题着眼于对命题成立所需条件的考查,考生应着重分析辨析题中的条件。如1999年理科第32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 该命题谈的是社会主要矛盾问题。社会主要矛盾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有变化的,因此,考察社会主要矛盾问题必须联系特定的历史时期。“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这一命题的成立首先取决于是否将它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考(二)辨析题的命题特征(从内容上来看) 1.命题观点正确 这类题表面上看似乎不难,既然命题正确,那就把观点正确的理由写上去就行了,但实际上,解好这类题还是不容易的。主要有两种情况决定了它有一定难度。 第一种情况是命题观点尽管正确,但需要作重要补充。如1998年文科第23题:“唯心主义是人类认识之树上的花朵”。考生在答题中反映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没有认识到唯心主义也是一朵花,只是简单地认为唯心主义是不对的,不能成为花,也不能结果。按这样的判断思路来说明,就会把唯心主义哲学说成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不能结果实,从而完全否认了它产生的必然性,就不能全面地回答问题。二是认为唯心主义哲学也结果,但唯心主义哲学又是不对的。按这样的思路来回答问题,就导致了把答题的重点移到了…结怎样的果”的问题上。有相当部分的考生认为唯心主义也结果实,只不过结的是“苦果”、‘‘恶果”、“毒果”、“对人类有害的果”。这样的回答显然不符合答题要求。在答题中反映出的上述问题,实质在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基本原理没有牢固地掌握。 第二种情况是试题提出两个表面上矛盾的观点,但实际上都是正确的。如1997年文理科通用的一个辨析题: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政治权利不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列宁却说“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这一题表面上看是我国宪法的规定和列宁的话前后矛盾。然而实则一致。前者说明我国是人民民主国家,公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宪法规定政治权利不受教育程度的限制。而后者是指文盲受自身条件的限制,不能真实有效地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因此不能充分享用宪法所规定的各项民主政治权利,履行公民的职责,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这二者结合起来恰恰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必须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提高全体公民的文化素质,使公民所享有的民主权利与行使民主权利的能力统一起来。 2,命题观点错误 这一类辨析题的特点是进行错误的归纳和概括,“以偏赅全”。例如1997年理科第23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该题涉及的命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一个正确的观点。因为,个体在认识活动中,由于生理、心理、经验、知识、能动性的发挥以及看问题的角度各有不同,因而会出现认识上的个体特征和差异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蕴涵的哲理正是反映了人认识上的主体性、差异性和多样性,而不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该题的概括,实际上是一种张冠李戴的错误概括,即把“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对客观真理的否定张冠李戴地套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身上。 3.既有合理因素又有片面观点 这类辨析题往往是寓是于非或寓非于是,是辨析题最常见的形式。在解答此种形式的辨析题时要注意下列特点: 第一,要全面指出命题的合理因素和片面观点。1998年文科卷第25题:在中国,没收官僚资本就其革命性质而言是新民主主义的。这是一个不全面的命题,要求考生指出其不全面的地方,并全面地回答问题。考生在答题中反映出的问题主要是不能全面地认识没收官僚资本的性质,在辨别上只是简单地作正确或者错误的判断。因此,讲了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就不讲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或者是相反。其中绝大多数考生在答没收官僚资本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时所作的分析,都只是把没收官僚资本与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三座大山的任务联系起来,并分析到此为止,不再继续分析下去,这样就不能把整个分析引向全面。 第二,指出命题的倾向。一般来说,在这类题中,虽然既有合理因素也有片面观点,但要求考生指出命题的主要倾向。例如1988年文科政治试卷辨析题:社会生活是复杂的,决定社会性质和发展的要素是多元的。本题应分两方面回答。第一,肯定其合理因素,指出人类社会是由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多种因素所构成的复杂系统。在社会发展中起作用的,既有地理环境、人口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等物质要素,也包括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态等精神要素和人的主体能动作用。第二,阐述其错误,指出最终决定社会性质和发展的力量,只能是社会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其他因素的作用都是建立在物质资料生产的基础上。唯物史观是唯物主义的一元论,那种把决定作用和影响作用混合起来的多元论观点是错误的。因此该命题的基本倾向要论证“决定社会性质和发展的要素是多元的”,它是与唯物史观相对立的,其基本倾向是错误的。 第三,命题是由两个以上的句子组成,通过错误的推理,得出片面的结论。一种是前提正确,用不正确的方法推导出错误的结论。如2002年文科第32题: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的变化就是价值变化的表现。这道题就具有代表性。价值是价格的内容和基础。在自由竞争条件下,价值的变化必然引起价格的变化。但是,在现实的交换活动中,影响价格变化的不仅仅是价值的变化,还有供求关系、竞争、货币币值和政府政策等因素。另一种情况是试题前提虽然有合理的因素,但不完整。如2000年理科第31题:1928年有人主张,既然中国革命的动力是无产阶级,那么革命本身就是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应指出这一试题推理根据不对。毛泽东指出:“决定革命性质的力量,是主要的敌人和主要的革命者两方面。”1928年时主要的敌人仍然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因此中国革命仍然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第二,该题对前提的概括也不够完整,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动力不仅是无产阶级,还包括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另外,这时候主要的革命者是无产阶级,革命的领导权不再属于资产阶级,而是属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因此这个革命又不是一般的、旧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 列宁说,“规律就是关系”,就是“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说,辨析题就是如实地揭示出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关系,并给予正确的说明。任何一个辨析题都要提供出一个完整命题中所包含的至少两个基本思想要素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在解题时,只有抓住了这两个思想要素并分别对这两个方面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才算抓住了要领。有的辨析题的文字表述浓缩为一句话(一个判断),如“凡是亲眼所见的都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人是历史的剧作者和剧中人”等等,都可将其分解为两个部分,并对其中的第一部分及其两者的关系加以分析,这是解析辨析题的实质。 分析题 自2003年起,《考试大纲》将以往试卷中的论述题与材料分析题合并,统称为分析题,其占分比例在试卷中约为27%。之所以取名为分析题,意在考查考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联系具体情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以往无论是论述题还是材料分析题反映的情况看,这种题型的分值较大,可实现对考生多层次能力的考查,但缺点是知识覆盖面窄,考查知识点比较集中,且有较大的评分误差。论述题和材料分析题合并为分析题后,今后将逐步加大材料在题目中的应用,主旨在于要求考生既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又要有根据具体题目情境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命题形式接近于以往的材料分析题,但与以往材料分析题不同之处在于,选取的材料既可以是围绕某一主题设置的一组材料,也可以是蕴涵深刻含义的某一句、某一段话。针对设置材料的题目,考生需要读懂材料回答问题;而对于一段或一句材料的题目,则需要考生以自己所学的知识的底蕴,结合材料作适当引申,分析其中要旨作答。通过设置材料,给出了回答问题所需要的多数信息,大大减少了知识的记忆量,给那些知识记忆能力差,然而分析问题能力较强的考生提供了展示其才华的机会。与问题设置的相对开放性相适应,今后此类题目的答案要点的设置也应逐步探索它的开放性问题。 分析题主要是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的基本原理分析、认识、评价或论述某些社会现象或问题的能力,以及能否根据所提供的材料、.所掌握的有关历史条件或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生活的背景给予综合、归纳,并进行科学的评价。题型的基本要求主要有:一是要阅读理解材料所表达的意思,并从所给材料中获取有关信息、对材料进行鉴别、比较和综合概括。二是要运用有关的理论或原理来分析问题,要从理论上进行说明。三是要对某些社会现象或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指出错误是什么,为什么是错误的,即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回答材料分析题的一个根本要求就是不要离开材料,要运用有关的知识,对材料本身或材料提供的观点给予正确的评价、分析。四是要适当联系实际,要从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的认识来理解一些理论观点。由于材料分析题所含的信息具有隐蔽性,其选用的材料又反映不同的态度或立场,有一定的时间、空间差别,这增加了这种题型的难度。考生要能根据材料和题目的要求,引申出自己掌握的有关基本知识或观点。 在分析题中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根据题目提供的一段话或几个材料,要求阐述这段话或材料中提出的几个问题的关系或如何处理这些关系。实际上是以传统论述题的方式进行考查。如2003年第35题,要求考生根据毛泽东关于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与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共产主义的思想方法与实际采用的新民主主义政策的辩证关系的论述,分析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同实现共产主义最终目标之间的关系。这类试题不仅要求考生分析题目所阐述某一理论、观点、著作的内容,还要求在内容分析的基础上指出这段话或材料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再如1996年理科第28题:试述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及科学回答这一问题的重大意义;1998年理科第28题:试述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一著作中提出的新理论及其意义。 二是评述某种观点。这些观点既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如2003年第37题选做题I,试题提供了在世界政治格局的认识问题上的传统学派的错误观点。这种类型的试题,要求考生在对材料中提出的观点正误进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指出观点的实质,并运用所学的知识或原理进行分析,最后阐明自己的观点或立场。再如1992年文科第32题:结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实际,评析《资产阶级的革命与革命的资产阶级》一文中的下列内容:“资产阶级也明明知道此种民主革命的成功诚然是资产阶级的胜利,然而幼稚的无产阶级目前只有在此胜利之奋斗中才有获得若干自由扩大自己能力之机会….—中国国民党目前的使命及进行的正轨应该是:统率革命的资产阶级,联合革命的无产阶级,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上述引文所反映的是陈独秀在中国革命的性质和革命的领导阶级问题上的错误观点。答题时应首先指出来。该题是分析题,而不是辨析题,只有在先指出陈独秀的错误观点之后,才能进行论述。在指出陈独秀的错误观点之后,阐明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性质上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已不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然后从革命的阵线、革命的领导者和革命的前途分别加以论述。最后还应根据陈独秀的观点,分析陈独秀这种错误观点的原因、错误的表现及导致的消极影响。 三是要求指出依据,如理论依据、现实依据等。如2001年文理科第35题:世纪之交,中央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试述中央在此时提出实施这一战略的依据,以及实施这一战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你认为在实施这一战略过程中,应该处理好哪些关系?回答此题很明显分为三个层次:第一,西部大开发主要是为了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它的战略依据是邓小平“两个大局”的思想。第二,实施西部大开发对于经济协调发展,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大意义。第三,应处理好的关系:西部与中部、东部地区的关系,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等等。 四是要求考生运用辩证观点分析实际问题。如2000文科第33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也出现了某些负面效应。请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矛盾学说,阐述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题目实际上是要求运用对立统一规律的三个原理正确分析和认识改革中的巨大成就和负面效应的问题。要求考生认识到在实际的改革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实施的每一项改革措施,都是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并存。在改革和发展进程中存在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这对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再如1993年理科第33题: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运用对立统一的学说,分析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关系。此题要求抓住对立统一的学说来说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辩证关系,这种辩证关系要分成两方面阐述。首先,要指出两者相对立的一面和两者相统一的一面。这种统一具体体现在两者在对立和斗争的同时,也吸收对方的长处,加强自己。然后,联系实际,这部分要紧扣原理,从“对立”与“统一”两方面来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进行分析。 从近年来考生答题的情况来看,较普遍地存在着以下两个问题:一是相当多的考生对材料本身不能很好地阅读理解,归纳不出材料所表达的主要意思,因而对一些就材料本身提的问题也不能圆满地回答;是对有关的国内、国际的背景材料缺乏全面的了解,或者根本就不知道有关的背景,这样对材料本身反映的一些问题就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另外,有些考生对基本理论和知识没有掌握,对一些观点的评价和分析就显得有些无的放矢,当然,对要求引申的问题也就不能很好地回答。因此,考生首先要善于从提问和材料中提取信息。材料分析题虽然很灵活,但是,其提问和材料却提供了解题的线索,这就要求在解题时,不能径直按照考生本人的想法、认识去答题,而是应从材料本身中提取信息。其次,要善于归纳、引申。从提问、材料中获取信息只是为解题提供了思路、素材,但是,材料分析题还要求对所提供的材料进行概括,考生要运用所学原理和材料“对号入座”,加以归纳和概括。 总之,政治理论科考试,是对考生的一次全面考核。根据近年来试卷评阅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以下三个方面应引起重视: 一是必须着重掌握各门课程的基本理论。从考试的角度来讲,考查考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始终是考试所要达到的最主要的目标;从命题的指导思想看,突出的是对基本理论的考核;从题型看,需要死记硬背的东西日趋减少,需要做理论分析的内容日益增加;从题目形式看,出题的方式越来越活,角度越来广。
|
|
上一篇文章: 考研政治命题的特点和规律之三:命题知识点的特点和规律 下一篇文章: 考研政治命题的特点和规律之一:政治理论命题的体会与研究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文章搜索 |
|
|
天津考研网版权、投稿与免责申明: |
1)凡本网署名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天津考研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天津考研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注明"来源:转自网络"的文章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3.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等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作品在本网发表之日起30日内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
|
|
热卖考研资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