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弊之所以在考研、高考等升学考试中屡禁不止,与一次作弊的“收益”很高有关,如果作弊成功,考生不但可以顺利进入大学深造,而且由于大多学校研究生教育并未建立严格的淘汰制,也就可以顺利拿到学位证书。
今年1月7日,全国165万怀揣“读研”梦的考生走进考场,参加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初试。今年研究生考试全国首次试行“一题多卷”,以防考生作弊。
从屏蔽仪、金属探测仪防作弊,到“一题多卷”防作弊,考试组织部门为反作弊,可谓动足了脑筋。从新的“一题多卷”这一招来说,乍看还确实有效——同一科目、多种试卷,卷面格式不固定、不统一,集团作弊不就没有方向了?
然而,就如屏蔽仪和金属探测仪也遭“破解”、导致“失灵”一样,“一题多卷”能治的是根据一张卷子、传送答案给参与作弊的考生,可却防止不了“点对点”的作弊。如果试卷没有提前泄露的话,作弊者是进考场之后再把试卷通过高科技传送到考场之外的,考场之外的人如果实行“点对点”的服务,那么,多个“点对点”,不也就形成了集团的威力?可见,在作弊者面前,技术防作弊,是防不胜防的。
如此看来,在研究生开考前就提前将这种技术反作弊方式告诉考生,也存在问题。因为这不像屏蔽仪、金属探测仪,要事先安装,要在考生进场时进行告知和检查,所以必须通知考生。一题多卷,有必要告诉考生吗?这只要监考老师知道就好。提前告诉,不是反而给了作弊者应对的空间吗?
当然,这种宣布技术手段防作弊的做法,可能想突出有关部门对治理考场秩序的重视。但是,这不代表就能治理好考场秩序。以笔者之见,要治理考研等国考作弊,既要在场内下工夫,又要在场外下工夫。
所谓在场内下工夫,就是必须严格考纪。尤其是对监考人员放纵、参与作弊,须严格处理。从近年来的作弊事件分析,在作弊被曝光之后,大多由教育部门自己进行调查,而不是由司法机关调查,结果往往把作弊责任推给作弊当事者,而巡考、监考却置身事外。比如,考场设置了金属探测仪,考生却把手机带进了考场,调查的结果是金属探测仪失灵了,与此同时考场的监控设备也不运转了,这究竟是仪器的问题,还是人的问题呢?
而所谓在场外下工夫,则是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以落实高校自主招生权为核心,推进导师制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作弊之所以在考研、高考等升学考试中屡禁不止,与一次作弊的“收益”很高有关,如果作弊成功,考生不但可以顺利进入大学深造,而且由于大多学校并未建立严格的淘汰制,也就可顺利拿到学位证书。如果在研究生招生中,导师就能发挥自主作用,考察考生的学术潜能和实践经验,而大学研究生教育也实施严格管理,作弊进校的学生难以顺利完成学业,作弊情况或可得到改观。要做到这些,就必须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实行学术自治和教授治校,摆脱行政对研究生招生、培养的干扰,这也是回应社会担心研究生自主招生可能产生不公平问题的最好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