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通行证  
天津考研网 资讯中心-网尽考研信息 考研专卖店-考研资料书籍一站购齐 考研辅导班 BBS社区-便易的交流平台 专业课教材 院校导航-权威院校招生信息 下载中心-海量考研复习资料 客服中心-解决所有问题 考研热线4000220908
 您现在的位置: 天津考研网 >> 资讯中心 >> 全国统考科目 >> 教育学考研 >> 正文 相信自己,加油!
    外国教育史-----第五讲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
外国教育史-----第五讲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
责任编辑:admin  作者:佚名  来源:转自网络   更新时间:2007-8-4 20:57:36

第五讲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

 

本讲内容索引:   导 学    概 述    教 材    重 点    练 习    答 案    图 片  

 

导  学    (返回索引)

    本章应在了解西欧中世纪经济、政治、思想意识基本情况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中世纪早期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的基本特点;中世纪后期大学的产生及其意义,以及城市学校的产生及其概况等。

   

概  述    (返回索引)

   西欧中世纪是西欧封建社会的一个阶段,中世纪又分为早期和后期。在中世纪,尤其是早期,文化教育几乎全部为教会所垄断,教会学校是当时教育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教会学校按等级分为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教区学校,学校的教育内容主要是宗教,神学是全部学科的“王冠”,“七艺”(文法、修辞学、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的教学也都是为神学服务的。教会学校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形式主义的繁琐论证,这种经院主义的不良学风一直统治着西欧中世纪的教育,后来受到资产阶级教育家们的不断批判,“经院哲学”成了理论脱离实际的代名词。当时世俗封建主的教育除了宫廷学校之外,主要就是骑士教育。这种教育培养的是能够骑马打仗、忠于封主、懂得宫廷礼节、善于讨好女主人的职业军人,他们要学习“骑士七技”。骑士教育也有等级性,也受到宗教的影响。总之,由于西欧封建社会里教俗封建主都建立起森严的等级制度,这就使西欧中世纪的教育具有明显的等级性;由于当时的宗教教会在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都占据统治地位,因而使当时的文化教育也渗透着宗教神学的影响。
   到了中世纪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和科技的进步,城市形成,同时出现了新兴市民阶层,教育上也发生了变化,反映新兴市民需要的中世纪大学和城市学校应运而生。第一所中世纪大学是11世纪末产生于意大利的工商业城市波伦亚的波伦亚大学。西欧中世纪大学基本上经由两条途径形成:一条是主教学校由于拥有著名的学者做教师,各地青年慕名而来,逐步发展成为大学。另一条途径是以学生团体为中心,吸引学者名家前来讲学,因而也发展成为大学。虽然后来有些中世纪大学为教会所控制,但总的说来,中世纪大学的产生从组织上和思想上打破了教会对教育的垄断局面,由于中世纪大学重视研究学问和传授文化知识,所以中世纪大学的产生有利于科学发展和学术繁荣,促进了教育水平的提高。至于城市学校的出现,同样是当时教育上的进步现象。

 

教  材    (返回索引)

张季娟、袁锐锷 编著《外国教育史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修订版:

     第六章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

 

   罗马帝国后期,奴隶制生产关系已经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障碍,大批奴隶逃亡、怠工,出现大规模奴隶起义。与此同时,外部又有日尔曼“蛮族”的入侵。在连绵不断的奴隶起义和日尔曼人入侵的联合打击下,西罗马帝国于公元476年彻底崩溃了。西罗马的覆灭,结束了以奴隶占有制为基础的古代社会,代之而起的是封建社会。
   西欧封建社会从5世纪后期西罗马灭亡起,到17世纪中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止,持续了1200年,在其发展过程中,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5—11世纪为封建社会的产生和形成时期;11—14世纪上半叶,是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14世纪下半叶至17世纪初期,是封建制度走向解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萌芽、不断发展和形成时期,即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在世界史上,一般称前两个时期为“中世纪”(意思是处于古典文化和文艺复兴之间),把最后一个时期称为“文艺复兴”时期。

一、西欧中世纪早期(5世纪末—11世纪)的教育
   日尔曼人在西罗马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国家,经过了四五个世纪才完成了封建化过程。封建社会是以封建所有制为基础的。封建领主占有大量土地,建立庄园,有一定人身自由的农奴租种庄园主的土地,向主人服各种劳役,依附于封建主,整个庄园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 
   西欧的封建统治是在分封土地基础上形成的严格等级制度。封建等级制的特征是封主与附庸的臣属关系。国王在形式上是封建国家的首脑,也是全体封建主的最高“封主”。国王把大部分土地通过“采邑”形式分封给宗教的和世俗的大封建主——公爵和伯爵;大封建主把土地留下一部分,其余的土地分给中等封建主——男爵和子爵,他们占有几个或几十个庄园;中等封建主也把土地留下一部分,其余的再分封给小封建主——骑土。严格说来,骑士是封建阶梯中最低的等级。在封建等级制度中,每人对其上级来说是附庸、陪臣,而对其下级来说则是封主。公爵和伯爵是国王的附庸,同时又是男爵和子爵的封主,男爵和子爵是公爵和伯爵的附庸,同时又是骑士的封主。骑士有侍从,以后侍从也逐渐变成低级骑士。8—11世纪期间,教会也仿照世俗封建主的等级制度,在教会内建立教阶结构,形成一个以教皇为最高首领,下面有大主教、主教、修道院长和神甫、修士(修女)的严格封建等级。这样,所有这些封建主阶层形成了整个特权等级,而封建等级全部的沉重负担都压到劳动人民,特别是农民身上。西欧封建社会的这种等级森严的特点,使它的教育也具有明显的等级性。
   在西欧封建社会里,经济上、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宗教教会,在思想领域也占居统治地位,文化教育渗透着神学思想,正如恩格斯所说,中世纪“它从没落了的古代世界承受下来的唯一事物就是基督教和一些残破不全而且失掉文明的城市。其结果正如一切原始发展阶段中的情形一样,僧侣们获得了知识教育的垄断地位,因而教育本身也渗透了神学的性质” (恩格斯:《德国农民战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第400页)。浓厚的宗教性是西欧封建教育又一特点。


(一)教会学校
   在中世纪早期,文化教育几乎全部为教会所垄断,罗马帝国时期的拉丁学校全被取缔,教会学校是唯一的教育机关,早期中世纪的教会学校主要有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
   僧院学校。僧院学校是最主要的、水平最高的教会学校,它起源于僧院制度。公元3世纪起,罗马进入奴隶制的垂死阶段,特权阶级的穷奢极欲,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使许多基督教徒认为欲求圣洁,须脱离现实的罪恶生活。于有些人隐居沙漠,又有些人逃入森林或深山中去,过着禁欲的生活。有的整夜祈祷、斋戒,在寒风烈日下劳动。后来隐居修行的人日多,便建立起公共场所,开展集体的苦修活动,如共同用膳,共同祈祷,共同作宗教仪式,形成僧院(修道院)。这种修道院于公元4世纪最早出现于埃及,至公元五六世纪在欧洲很快发展起来,如西班牙、意大利、法国、德国、英国等地共有数千所之多。后来还设立女修道院。
 僧院制度经过不断改变而日益完善,特别到公元6世纪初,本尼狄克特别制定了教规,其中第48条规定,凡能肩挑担子的人,每天至少要有7小时的劳动,2小时的阅读。这个规定使欧洲僧院的风气为之一新。僧侣除注意修行外,还重视读经学习,青年人入僧院后必先学习阅读,才能读经、唱歌。但书籍太少,乃搜集经卷,广为抄写。僧院一般都设有图书馆、阅览室。因而它逐步变为知识的贮藏所、文化的中心。一般家长想要子女受宗教教育,都把他们送至修道院。公元9世纪时,几乎所有僧院都附设学校,称为僧院学校。
   僧院学校的学生都是贵族和僧侣子弟。分为两类,一类是准备充当僧侣的儿童,称为“自愿献身者”,一律住校,故又称“内学”或“内舍生”;另一类是不准备当僧侣的,称为“外来者”,他们都是走读,所以又称“外学”或“外舍生”。僧院学生入学年龄为10岁左右,学习期限约8年至10年。僧院学校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服从、贞洁、安贫”的品质。“服从”是虔敬上帝,尊崇院长;“贞洁”指终生不婚;“安贫”指安于贫穷的生活。
   大主教学校。基督教传遍罗马帝国全境后,曾划分主教管区,各主教管区内设立大主教学校,由主教直接管理。大主教学校的学生是贵族和高级僧侣子弟,其组织与僧院学校相似,目的是培养较高级僧侣,学校条件较好,学科内容也较完备。
   教区学校。出现较晚,设在村落教堂的门房或者牧师的家中,设备简陋,以一般居民的子弟为对象,收取一定的学费。用拉丁语教授读书、识字和初步宗教知识,以及唱赞美诗等,不重视算术,只有少数教区学校才教计算。
   封建社会实行长子继承制,封建贵族次子以下的子弟因不能继承封地和爵位,多从小就依据其身份等级的高低分别进入僧院学校或大主教学校,受完宗教教育后即可当神职人员,或担任国家的官吏。上述三种学校招收对象的不同,充分表明了封建教育的等级性。
   教会学校的教育内容主要是宗教。僧院学校和大主教学校虽也教授“七艺”,但都是为神学服务的,神学是全部学科的“王冠”。学习文法是用以阅读《圣经》;修辞学是训练传经布道的辩才;辩证法是为了提高论战的技术,借以打击“异端”;算术和天文学的教学是为了计算复活节及其他宗教节日;几何学是为了有助于绘制教堂图样;而音乐则是为了用于举行宗教仪式。为了加强神学思想,有的科目的内容往往硬作神秘的解释,如把“1”解释为唯一的上帝;“2”意味着耶稣基督具有神性和人性两重性格;“3”是比喻圣父、圣子和圣灵三位一体;“4”是指四个福音传道者,等等。这样就把算术课变成了神学课。
   教会学校的教师全由僧侣担任,采用个别方式进行教学,入学时间不一,学习内容不同,学习时间的长短也因人而异。教学方法是由教师用拉丁语口授。讲解教学内容的意义,学生边听边记,以备复习、背诵,有时也采用问答方法,但绝不许学生提出任何怀疑的问题,要求学生盲目信仰《圣经》,绝对服从教师,回答问题时必须先冠以“《圣经》说”或“教师说”,以后才讲具体内容。
   教会学校施行严酷的纪律,盛行体罚。如僧院学校的内学,常常在夜间把熟睡中的儿童叫醒,进行祈祷。残酷的鞭笞,甚至把儿童打成残废。另外,还有侮辱性的惩罚,如罚跪、监禁、断食等。这些方法严重地摧残了儿童的身心。
   基于“肉体是灵魂的监狱”的宗教神学观点,教会学校不设体育。在禁欲主义思想指导下,也没有美育。
   封建主的女孩子,一般不受学校教育,只有上层阶级的女孩才被送到女修道院去学习。女修道院的教育与僧院教育相似,包括读、写及抄写拉丁文,主要是宗教的内容。此外,还有音乐、纺织、针黹等科目。纺织主要为了实用,而针黹除学习必需的缝纫外,特别注重做祭坛布与神堂帷幕。抄写和装饰手稿、音乐和刺绣等科,妇女特感兴趣,因而,中世纪时,最美丽的手稿本都出自妇女之手。女修道院所设立的学校自6世纪开始,至13世纪中叶发展至高峰,其后逐步衰落。
   教会学校是中世纪最重要的教育。此外,还有世俗的教育。


(二)宫廷学校
   宫廷学校是世俗封建教育的一种。最早的宫廷学校在公元8世纪上半叶设于法兰克王国的王宫中,及至公元768年查理曼即位,南征北战,国势日盛,成为庞大的封建帝国以后,迫切需要大批有文化知识的官员管理国家政事,于是他便以宫廷学校为基地进行训练。公元782年,查理曼邀请英国僧侣阿尔琴(Alcuin,735—804)到宫廷,协助改革教育工作。阿尔琴原为英国北部约克地方的大主教学校的教师。他率领三名助手,共同办理宫廷学校,对王公、公主、皇亲国戚及侍从廷臣子弟进行教育,甚至皇帝、皇后也参加学习。
   宫廷学校教授“七艺”及拉丁语和希腊语等科目。教学方法主要是问答法,教师按教学目的编写问答式的教材,叫学生背诵。
   受查理曼大帝的影响,英格兰国王阿勒弗烈大帝在9世纪于宫廷内设立一个很大的学校,他每年拨出皇室1/8的收入作为经费,聘请法兰克等地学者充作教员。后来,有的贵族也聘请僧侣或学者到其城堡中教育自己的子弟,宫廷学校遂日益发展。


(三)骑士教育
   骑士教育是世俗封建主的教育,它是封建制庄园经济和封建等级政治的产物。封建制的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必然造成封建割据、各领主间相互掠夺的局势,而封建主与附庸的臣属关系,按习惯的规定,附庸必须为封主服兵役、当骑士,保护封建主的经济利益。9世纪,法兰克分裂为东、西法兰克王国和意大利王国(后来的法兰西、德意志和意大利各国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与此同时,西欧的大多数国家也都建立了封建制度。这样,大大小小领主之间为了掠夺财富和农民,征战不已。为此需要披盔挂甲、骑马作战的武夫——骑士,这些骑士必须在军事技术、思想道德方面受到训练,以符合封建主的要求,因而便形成骑士教育。
   骑士教育产生于9世纪的后半期,至12世纪十字军东征时发展到高峰,14世纪开始衰落,到16世纪,由于军事技术的发展,步兵作用的增大,火药武器的改善,笨重骑士在军事上的重要作用逐渐减小等等原因,骑士教育便完全消失。
   骑士的职业就是打仗,因此,骑士教育的目的就是训练能够骑马打仗,忠于封建主,懂得宫廷礼节,善于讨好女主人的职业军人。它的形式是家庭教育,即都是在封建领主的家庭里进行的。
   它的过程大概分为三个时期:
   (1)家庭教育时期。自出生至七八岁,贵族儿童在家庭中受母亲的教育,主要是身体的保护、宗教的信仰和道德的陶冶,如服从父母、尊敬长辈、端庄有礼等。
   (2)侍童教育时期。男孩七八岁后,即按照自己出身的等级依次到高一级封建主的官邸中充当侍童,直至十四五岁。国王和高级贵族的子弟则在宫廷学校中接受教育。这时之所以称为侍童,主要是儿童侍奉领主和领主夫人,追随在他们的左右,听从他们的吩咐,在日常生活的服务和交往应酬之中,学习上流社会待人处世的各种礼仪,通过环境的习染和实际生活的训练,培养封建意识与道德观念。此外,还学习“骑士七技”,即骑马、投枪、击剑、打猎、游泳、弈棋、吟诗。前五项是训练一个强壮、敏捷、掌握军事技术的军人所必需。弈棋是为了发展机智、沉着、判断和布置攻防的能力,而吟诗则是为了能够歌颂武功和领主夫人的美丽与贤惠。少数侍童还学习拉丁文、法文,但总的来说,骑士是极不重视知识教育的。
   (3)骑士侍从时期。这是训练的最后阶段。从14岁到21岁。这个时期主要是作领主的侍从,实际上已是预备骑士。平日主要侍奉领主,为他照顾战马、武器,陪他打猎、散步,战时随从出征,为之呐喊助战,并竭力加以保护。当年近21岁时,选择一个比他稍大的女子作为情妇,不论结婚与否,都必须与之相爱。
   年满21岁,举行授与骑士的隆重仪式。受礼者先到教会施行斋戒,忏悔过失,彻夜祈祷。第二天在领主庄园内举行授与骑士的典礼,牧师站在讲台前,受礼者进呈自己的剑请其祝福,并进行宣誓:保护教会,攻击异端,尊敬主教,保护妇女与穷人,捍卫国家,并愿为同胞流尽最后一滴血。牧师待其宣誓完毕后,把剑交给受礼者,并加以告诫。然后,受礼者跪在领主前,领主用自己出鞘的剑背在他的背上轻敲两下,表示承认。仪式完毕即成为正式骑士。
   骑士并不像他的誓词中所说的那样是仗义勇为的侠义之士,而是对教会和封建主无限忠诚,对下层劳动人民残忍无比的武夫。骑士教育以军事知识技术为主,轻视文化知识的学习,认为读书识字是妇女的事情,不是勇敌万夫的英雄们所需要的,因此,好多骑士目不识丁,甚至不会签自己的名字。
西欧中世纪早期的教育,不论是教会学校,还是骑士教育都带鲜明的宗教性和等级性,这正反映了它们为封建主阶级利益服务的实质。

二、西欧中世纪 后期(11—14世纪)的教育
   在西欧封建社会的最初几个世纪里,闭塞的自然经济占着绝对统治地位。到了10—11世纪,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农业有了更多的剩余生产品,手工业专业化,商业活动逐步展开,于是,在工商业者聚居的地方,开始出现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中心的城市。11世纪以后,西欧城市普遍兴起并迅速发展。城市的兴起,标志着西欧封建社会进入了它的发展时期。
   中世纪城市兴起之后,使整个封建社会的阶级关系更加复杂。在农民反对教会和世俗封建主的斗争之外,又出现了下层市民与上层市民之间的斗争,以及市民反对封建领主和教会的斗争。
中世纪的城市是兴起在世俗的或僧侣的封建领主的领地上的,因而,它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受到封建领主的控制。市民负担着巨额的赋税和繁重的劳役,并受封建主的司法和行政的管辖。新兴市民为了摆脱封建主义的剥削和压迫,从11世纪开始就掀起争取城市独立的斗争,他们通过金钱赎买或武力反抗争得了程度不等的自治权力。
   在中世纪的西欧,天主教神学是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因而市民和农民的反封建斗争,常以“异端”的形式出现。“异端”思想反对天主教会的等级制度,反对盲目信仰神的无上权威,要求人们冲破神的束缚,转而去认识自然。“异端”思想是对教会的挑战,因而遭到严重迫害,天主教会设立“异端裁判所”迫害进步思想家,扼杀进步思想,并通过经院哲学来维护神学的统治地位。
   封建社会的上述变化,反映在教育方面则是出现了世俗性的学校和中世纪大学,从而使西欧封建社会出现了世俗教育与宗教教育并存的局面。


(一) 经院哲学与中世纪大学
1.经院哲学
   经院哲学就是在教会的经院里讲习的基督教哲学,大致是在8—10世纪开始形成,11世纪广泛发展,12世纪是最盛的时期。大学产生后,各派哲学家多以大学作为活动的阵地,因而经院哲学就成为大学的主要教学内容,而其研究方法也对大学的教学方法产生很大影响。
   经院哲学前身是教父学。所谓教父学,即理论化、系统化了的基督教教义,也就是基督教哲学。它产生于罗马帝国末期,是为罗马奴隶主阶级的统治服务的。教父学反对理性思考,提倡盲目信仰。它的主要代表奥古斯丁(354—430)提出理性应当服从信仰,哲学应当服从神学。他利用新柏拉图主义来论证基督教教义,认为超感觉的理念世界是美好、真实和智慧的王国,它在天上,是永生的。另一个现象世界则在地上,是暂时的,人生的终极目的是超脱暂时的现象世界而栖息于永生的理念世界。他还宣传原罪说、禁欲主义,为教会统治服务。
   11世纪以后,由于城市的兴起和发展以及“异端”思想的出现,经院哲学内部产生不同的派别——唯实论和唯名论,并且一直进行着激烈的斗争。
   唯实论和唯名论争论的焦点是一般概念与个别实体之间的关系问题。唯实论主要依据柏拉图的学说,认为一般概念是先验的,是来自上帝的原作,是客观存在的。唯名论则相反,认为只有个别的事物才是真实的存在,一般概念是事物的名称,事物先于一般概念而存在。基于这个基本观点,唯名论驳斥一些神学信条。如唯名论者认为只有个别的人才是具体存在的,因而只有个人的过失和罪恶,并不存在普遍的“原罪”,所以人生不在于赎罪,应该过现实的幸福生活。还认为,一切教义都应先通过理解,看看是否值得信仰,然后才能信仰。唯名论的这些见解在当时都具有限制迷信神学的进步意义。
   唯名论和唯实论的斗争到了12世纪,形成一场以巴黎大学为中心的大论战,并在这个基础上经院哲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其代表人物是巴黎大学神学教授、唯实论者托马斯·阿奎那(1226—1274)。阿奎那利用亚里士多德的唯心主义部分,从各方面来为教会教义进行烦琐论证,建立了基督教正统的哲学体系。如他利用亚里士多德的形式与质料学说,来讨论宗教与哲学、天启与自然知识的关系。他认为宗教的真理与哲学的真理是较高级真理与较低级真理的关系,不是冲突对立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形式、目的,后者是前者的质料、工具。他还认为真理不是从科学来,而是直接从上帝来。在他看来,科学不过是神学的奴婢,为神学服务。他还利用“形式”和“个别”的观点,说明“一般”高于“个别”,并在个别之外独立存在。以此论证上帝高于世人,教会高于世俗政权,等等。阿奎那把他的哲学思想写成《反异端大全》、《神学大全》,在欧洲中世纪大学作为神学教材,流行几个世纪之久。
   经院哲学自阿奎那之后便流为烦琐、荒谬的无聊争论。经院哲学家不去研究自然和社会现实,专门采用烦琐的形式逻辑的抽象推理方法去论证完全脱离实际的神学问题,咬文嚼字,玩弄概念,完全是形式主义的。经院哲学脱离实际,崇尚空谈,繁琐论证,形式主义推理的学风,一直统治着中世纪的教育,被称为教育上的经院主义习气。后来,资产阶级曾长期以此为中心,开展对封建教育的批评与改革。


2.中世纪大学
   中世纪大学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工商业发达,城市兴起,市民阶级迫切要求提高文化水平,掌握科学知识,同时,东方拜占廷和阿拉伯文化教育的影响,也有一定关系。它的产生是一种进步现象。
西欧第一所大学是11世纪末产生于意大利的工商业城市波伦亚的波伦亚大学。1150年,巴黎大学形成,后来巴黎大学中的英国学生返回祖国,组成了牛津大学(1168年)。1209年,从牛津分出一部分学生设立剑桥大学。12世纪后意大利又成立萨拉尔诺大学,西班牙创立萨拉曼加大学,德国设立海德堡大学,奥地利开办维也纳大学,法国成立了奥尔良大学等等。14世纪末,欧洲已有47所大学,15世纪末达60多所,大学已遍布欧洲各地。
   中世纪大学的形成,基本上经由两条途径:一条是由主教学校脱胎而成,这些学校往往有素负盛名的学者任教师,各地青年慕名而来,逐步发展为大学。这种大学由教师掌管校务,称为“先生大学”。如法国的巴黎大学,欧洲北部的英格兰、苏格兰、瑞典、丹麦等地的大学,大多属于这种类型。
   另一种途径是以学生团体为中心,吸引名流学者前来讲学,也逐步发展为大学。这类学校由学生管理校务,如教授的聘请,学费的数额,学期的期限等等,都由学生决定,称为“学生大学”。欧洲南部如意大利、法国(巴黎大学除外)、西班牙、葡萄牙等地的大学,一般属于这种类型。
   前一种类型,巴黎大学可为代表,巴黎大学前身是巴黎近郊的诺丹主教学校,12世纪初,这个学校由经院哲学的唯实论者威廉主持校务。在1108—1139年30多年间,法国著名的唯名论经院哲学家阿伯拉尔(1079—1142)多次来此讲学。这位学识超人的哲学家不仅思想新颖,而且提倡自由探讨,因而吸引远近学者就学,他成为巴黎大学最著名的教授,巴黎大学成为中世纪最有名的大学,被誉为“自由学校”。它制定的学校规则于1200年得到法王批准,为欧洲其他大学所仿效。
   后一种类型,波伦亚大学是个典型。波伦亚地处意大利北部商业要冲,过往商旅络绎不绝,时常发生商业纠纷,诉讼案件很多,同时,由于新兴市民和国王的权利上升,反对教会专制统治的斗争日益激烈,为此,他们极力寻求理论上的支持,所以,11世纪末,波伦亚就成为研习法律的中心。一些有志于学习法律的学者,聚集到这里,他们仿照城市手工业行会的组织自行联合起来,自请讲师,交付学费,成立法律学校。一些有才干的学者也自动前往,设立讲座。以后,教师越来越多,学校也越办越大,越办越好。当时最知名的罗马法学者艾民利阿耶(约死于1139年)就在波伦亚大学讲罗马法、民法,后来讲教会法。1158年,波伦亚大学被政府认可成为正式大学。波伦亚大学初以研究法律为主,1316年增授医学,1360年又添设神学,后又增设哲学。
   早期中世纪世俗性大学是一种“行业会社”性质,后来逐步明确地意识到是研究学问的地方。大学学生成立同乡会,大学教师成立教授会。中世纪大学是国际性的,凡掌握拉丁文和具有一定知识的人都可以入学,如巴黎大学有法兰西人、英格兰人,还有西班牙人和意大利人。这些来自不同国家,属于不同民族和阶层的人,不仅外表、服饰、习惯都有很大差别,而且年龄也有大有小,最大的40多岁,最小的年仅13岁。因此,各同乡会中都选一个“顾问”来维持本团体的权利,约束会员的行动。
   中世纪大学的入学时间和学习期限都没有严格的规定。一般是十三四岁入大学,先学习文科5年至7年,学习内容为拉丁语和“三艺”,学完后通过考试取得学士资格。然后再学“四艺”,四艺学完考试及格后,可获得硕士学位。学生只有取得硕士学位后才有资格选修其他三科(神科、医科、法科)深造,而在其他三科中的一科毕业后,就可获得博士学位,也才有资格被任命为教授。当时认为神科最难学习,水平最高,毕业生的出路和前途也最好。
   学位的出现和大学学位制的形成,表明社会需要掌握专门知识的人,也要求了解其知识的程度和质量,它是社会生活发展的客观需要,所以,经过多次变化,一直流传至今,仍被广泛采用。
   中世纪大学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演和辩论。当时把上课叫做讲演,即由教授讲解教材,作引经据典,烦琐冗长的考证,学生边听边记,然后让学生辩论。辩论用拉丁语进行,一般是没有结论的。
   中世纪大学特别是早期的大学享有较多的自治权利,这不仅表现在学校的内部事务都由教授和学生管理,不受任何上级干预,还表现在各大学都争取了程度不同的特殊权利。主要的有:
   自由讲学、游学的权利。1158年,当时的意大利国王颁布一个法令,特许波伦亚大学的神学及法律教授以及为学问而游历的学生,可以安然前往各地,并保证其人身安全。
   审理裁判权。大学自设法庭,教师与学生与外人发生争讼时,不受城市法庭和教会法庭审理,由大学法庭审理裁判。波伦亚大学、巴黎大学、海德堡大学等都享有这种权利。
   赋税、关税、兵役的豁免权。这种豁免权不只对大学的学生和教师有效,而且还包括打钟的、订书的、装饰图书的、制造羊皮纸的工人,此外,也适用于往来信使。
   颁发讲演特许证、罢教和迁移权。政府和教会最高机关特别许可大学可以颁发教师到各地讲演的证书,不必考试。当地违背大学应享受的权利时,即可罢教,在这种情况下,对方必须改正错误,否则该大学即迁移至其他城市。
   中世纪大学争得的上述各种权利,可以说明它是城市市民反抗封建教会的产物。然而,中世纪大学并没有摆脱宗教的束缚,教会势力很快就渗进了大学。如巴黎大学到13世纪中叶,已完全为教会所操纵,大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经院哲学,讲座大多由僧侣把持,有自由思想的教师被排挤出校。14世纪以后,很多大学实际上是教会开办的了。
   尽管如此,大学终究不是教会学校,学生来源广泛了,教授也不全是僧侣,虽然神学科的地位最高,但还有医科、法科和文科,总之,它是新的社会因素在文化教育方面的反映。
   中世纪大学虽然还不是近代学制中的高等教育阶段,但是,由于它重视传授文化知识,注重研究学问,促进了普通教育的普及和提高。恩格斯说:“因为有了大学,所以一般的教育,即使还很坏,却普及得多了”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156页)。
   中世纪大学利用教会与世俗政权之间的矛盾,争得了一些特权,有一定民主和自由,有利于科学研究和学术的繁荣,培育了一代新的科学家和思想家。
   中世纪大学的教育虽然存在着烦琐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弊端,然而它毕竟提出重视人的理性,重视辩论,打破了传统的盲目信仰宗教的局面,对宗教迷信是个挑战,对思想解放有着一定意义,并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运动做了一定的准备。

(二)城市学校
   城市学校是由代表新兴市民利益的城市行政机关办理的世俗性学校。城市当局决定学费的金额,选聘教师并支付教师的薪金,确定儿童的入学资格。
   城市学校有几种类型:一种是由城市当局管理的拉丁文法学校,招生对象主要是上层市民的子弟,学习管理工商业的知识和行会内部的事务。
   另外还有一种专为下层市民子弟设立的城市初等学校。学习一般的读、写、算的基本知识,用本族语言进行教学。如尼德兰的一些城市就曾开设用本族语教学的读写学校。这些学校成为后来初等教育的基础。
   从14世纪初开始,有些私人教师也自设学校,招收手工业者和商人的子弟,收取学费,教授读、写、算的初步知识。
   城市学校的出现,是教育上的进步现象,它打破了教会对教育事业的垄断,削弱了宗教思想对人类精神的束缚,因而,它遭到教会的打击、刁难。同时,城市未设学校之前,地方牧师能读会写,他们常为本地区居民代写契约、私人信件、遗嘱等,收取酬金。从城市当局自设学校后,识字人数日多,牧师的收入大减,因而也遭到牧师的拼死反对。所以,有的城市学校师生被打,校舍被毁,或者学校被封,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城市与教会达成妥协,有的城市当局同意给教会人员经济补贴,有的城市同意除本族语用世俗教员外,其他教师由神职人员担任,也有的城市规定学费收入由城市当局与教会分享。
   总之,城市学校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而产生的,教会不可能阻止它的发展。到15世纪时,几乎西欧的所有大城市都办起了这种学校。

 

重  点    (返回索引)

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中世纪早期的教育
1、识记:“七艺”、“教会学校”、“骑士教育”、“经院哲学”等概念。
2、理解:西欧中世纪早期教育基本特点。
1、 简单运用:分析产生西欧中世纪早期教育的特点的原因。
(二)中世纪后期大学与城市学校的产生
1、识记:第一所中世纪大学。
2、理解:形成中世纪大学的途径。
3、简单运用:分析中世纪大学与城市学校产生的原因。

 

练  习     (返回索引)

 重点教学内容与相关练习例题

(一)填空题
1、西欧中世纪后期产生的城市学校是一种_____性学校。
2、在中世纪的僧院学校和大主教学校里,__是全部学科的“王冠”。
3、早期中世纪的教会学校主要有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和___。
4、西欧中世纪早期教育具有明显的___性和等级性。
5、中世纪大学的产生从组织上和思想上打破了___对教育的垄断局面。


(二)改错题
1、 在西欧中世纪,骑士教育是普通人民的教育。
2、 西欧第一所中世纪大学是威尼斯大学。
3、 早期中世纪的教会学校主要有僧院学校、主日学校和教区学校。
4、 在西欧中世纪,骑士教育是教俗封建主的教育。
5、 西欧中世纪早期教育的基本特点是封建性和宗教性。
6、 西欧中世纪后期出现的城市学校是一种宗教性学校。


(三)选择题
1、西欧中世纪早期教育具有明显的____。
A.科学性 B.民主性 C.平等性 D.宗教性


2、西欧中世纪后期产生的城市学校是一种____学校。
A.等级性 B.贵族性 C.世俗性 D.民族性


3、西欧中世纪的教会学校主要有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和__学校。
A.中学 B.小学 C.教区学校 D.耶稣会学校


4、在西欧中世纪早期的学校教育中,___是全部学科的“王冠”。
A.科学 B.神学 C.哲学 D.数学


5、在西欧中世纪,骑士教育是___的教育。
A.世俗封建主 B.教会封建主 C.资产阶级  D.城市平民


6、西欧中世纪学校教育中的“七艺”是文法、修辞学、辩证法、算术、___、天文、音乐等。
A.物理 B.几何 C.化学 D.生物


(四)解释概念题
1、西欧中世纪学校教育中的“七艺”
2、西欧中世纪的“教会学校”
3、西欧中世纪的“骑士教育”
4、西欧中世纪盛行的“经院哲学”

(五)简答题
1、中世纪大学的形成有哪些途径?
2、试论西欧中世纪后期城市学校的产生及其意义。

(六)论述题
1、试述西欧中世纪早期教育的基本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
2、试论中世纪大学产生的原因及其意义。

 

答  案    (返回索引)

(一)填空题
1.世俗 2.神学 3.教区学校 4.宗教 5.教会


(二) 改错题
1.将“普通人民”改为“世俗封建主”
2.将“威尼斯”改为“波伦亚”
3.将“主日”改为“大主教”
4.将“教俗”改为“世俗”
5.将“封建性”改为“等级性”
6.将“宗教性”改为“世俗性”


(三) 选择题
1.D 2.C 3.C 4.B 5.A 6.B


(四)解释概念题
1、 中世纪学校科目的“七种自由艺术”是文法、修辞学、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2、 在中世纪早期,文化教育几乎全部为教会所垄断,罗马帝国时期的拉丁学校全被取缔,教会学校是唯一的教育机关,早期中世纪的教会学校主要有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

3、 在西欧中世纪,骑士教育是世俗封建主的教育,它是封建制庄园经济和封建等级政治的产物。封建制的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必然造成封建割据、各领主间相互掠夺的局势,而封建主与附庸的臣属关系,按习惯的规定,附庸必须为封主服兵役、当骑士,保护封建主的经济利益。
它的过程大概分为三个时期:
   (1)家庭教育时期。 (2)侍童教育时期。(3)骑士侍从时期。这是训练的最后阶段。年满21岁,举行授与骑士的隆重仪式,仪式完毕即成为正式骑士。

4、 经院哲学就是在教会的经院里讲习的基督教哲学,大致是在8—10世纪开始形成,11世纪广泛发展,12世纪是最盛的时期。经院哲学前身是教父学。11世纪以后,由于城市的兴起和发展以及“异端”思想的出现,经院哲学内部产生不同的派别——唯实论和唯名论,并且一直进行着激烈的斗争。


(五)简答题
1、 中世纪大学的形成,基本上经由两条途径:一条是由主教学校脱胎而成,这些学校往往有素负盛名的学者任教师,各地青年慕名而来,逐步发展为大学。
   另一种途径是以学生团体为中心,吸引名流学者前来讲学,也逐步发展为大学。

2、 在西欧封建社会的最初几个世纪里,闭塞的自然经济占着绝对统治地位。到了十到十一世纪,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农业有了更多的剩余产品,手工业专业化,商业活动逐步展开,于是,在工商业者聚居的地方,开始出现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中心的城市。十一世纪以后,西欧城市普遍兴起并迅速发展。城市的兴起,标志着西欧封建社会进入了它的发展时期。
   中世纪城市兴起之后,使整个封建社会的阶级关系更加复杂。在农民反对教会和世俗封建主的斗争之外,又出现了下层市民与上层市民之间的斗争,以及市民反封建领主和教会的斗争。
城市学校是由代表新兴市民利益的城市行政机关办理的世俗性学校。城市当局决定学费的金额,选聘教师并支付教师的薪金,确定儿童的入学资格。
   城市学校有几种类型:一种是由城市当局管理的拉丁文法学校,招生对象主要是上层市民的子弟,学习管理工商业的知识和行会内部的事务。
   另外还有一种专为下层市民子弟设立的城市初等学校。学习一般的读、写、算的基本知识,用本族语言进行教学。如尼德兰的一些城市就曾开设用本族语教学的读写学校。这些学校成为后来初等教育的基础。
   从14世纪初开始,有些私人教师也自设学校,招收手工业者和商人的子弟,收取学费,教授读、写、算的初步知识。
   城市学校的出现,是教育上的进步现象,它打破了教会对教育事业的垄断,削弱了宗教思想对人类精神的束缚,因而,它遭到教会的打击、刁难。同时,城市未设学校之前,地方牧师能读会写,他们常为本地区居民代写契约、私人信件、遗嘱等,收取酬金。从城市当局自设学校后,识字人数日多,牧师的收入大减,因而也遭到牧师的拼死反对。所以,有的城市学校师生被打,校舍被毁,或者学校被封,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城市与教会达成妥协,有的城市当局同意给教会人员经济补贴,有的城市同意除本族语用世俗教员外,其他教师由神职人员担任,也有的城市规定学费收入由城市当局与教会分享。
   总之,城市学校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而产生的,教会不可能阻止它的发展。到15世纪时,几乎西欧的所有大城市都办起了这种学校。

(六)论述题
1、 西欧中世纪早期教育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等级性,二是宗教性。前者表现在无论是教会学校还是骑士教育都是等级森严。如僧院学校和大主教学校是僧俗贵族子弟的独享品,而平民儿女只能进教区学校。在骑士教育方面,世俗封建主的男孩,七、八岁后只能按照自己出身的等级依次到高一级封建主的官邸中去接受教育,不能躐等。后者表现为无论骑士教育或教会学校都特别重视宗教教育,尤其是教会学校,宗教是整个教育的核心,一切学科的王冠。
   产生上述特点的原因:西欧的封建统治是在分封土地基础上形成的严格等级制度。封建等级制的特征是封主与附庸的臣属关系。国王在形式上是国家的首脑,也是全体封建主的最高“封主”。公爵和伯爵是国王的附庸,同时又是男爵和子爵的封主;男爵和子爵是公爵和子爵的附庸,同时又是骑士的封主。骑士有待从,以后待从也逐渐变成低级骑士。公元八至十一世纪期间,教会也仿照世俗封建主的等级制度,在教会内建立教阶结构,形成一个以教皇为最高首领,下面有大主教、主教、修道院长和神甫、修士(修女)的严格封建等级。这样,所有这些封建主阶层形成了整个特权等级,而封建等级全部的沉重负担都压到劳动人民,特别是农民身上。西欧封建社会的这种等级森严的特点,使它的教育也具有明显的等级性。
   在西欧封建社会里,经济上、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宗教教会,在思想领域也占居统治地位,文化教育渗透着神学思想,正如恩格斯所说,中世纪“它从没落了的古代世界承受下来的唯一事物就是基督教和一些残破不全而且失掉文明的城市。其结果正如一切原始发展阶段中的情形一样,僧侣们获得了知识教育垄断地位,因而教育本身也渗透了神学的性质。”

2、 中世纪大学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工商业发达,城市兴起,市民阶级迫切要求提高文化水平,掌握科学知识,同时,东方拜占廷和阿拉伯文化教育的影响,也有一定关系。它的产生是一种进步现象。中世纪大学特别是早期的大学享有较多的自治权利,这不仅表现在学校的内部事务都由教授和学生管理,不受任何上级干预,还表现在各大学都争取了程度不同的特殊权利。自由讲学、游学的权利。审理裁判权。赋税、关税、兵役的豁免权。颁发讲演特许证、罢教和迁移权。中世纪大学争得的上述各种权利,可以说明它是城市市民反抗封建教会的产物。然而,中世纪大学并没有摆脱宗教的束缚,教会势力很快就渗进了大学。如巴黎大学到13世纪中叶,已完全为教会所操纵,大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经院哲学,讲座大多由僧侣把持,有自由思想的教师被排挤出校。14世纪以后,很多大学实际上是教会开办的了。
   尽管如此,大学终究不是教会学校,学生来源广泛了,教授也不全是僧侣,虽然神学科的地位最高,但还有医科、法科和文科,总之,它是新的社会因素在文化教育方面的反映。
   中世纪大学虽然还不是近代学制中的高等教育阶段,但是,由于它重视传授文化知识,注重研究学问,促进了普通教育的普及和提高。恩格斯说:“因为有了大学,所以一般的教育,即使还很坏,却普及得多了”。
   中世纪大学利用教会与世俗政权之间的矛盾,争得了一些特权,有一定民主和自由,有利于科学研究和学术的繁荣,培育了一代新的科学家和思想家。

 

   (返回索引)

图1 :中世纪修士在阅读和整理经典著作(F.P.Graves,1919)

图2 :中世纪修道院学校(F.P.Graves,1919)

图3 :中世纪西欧的教堂及其文法学校(F.P.Graves,1919)

图4 :中世纪西欧学校的拉丁文课(J.Burckhardt,1979)

图5:中世纪行会的职业训练(F.P.Graves,1919)
图6:中世纪的骑士教育(F.P.Graves,1919)
图7:中世纪大学·讲课(F.P.Graves,1919)
图8:中世纪大学·辩论(F.P.Graves,1919)

分享到:
复制本文地址给好友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文章搜索
    天津考研网版权、投稿与免责申明:
    1)凡本网署名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天津考研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天津考研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注明"来源:转自网络"的文章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3.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等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作品在本网发表之日起30日内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热门考研服务
      最新考研信息
      相关文章
    《外国教育史》课程习题--------第一章     习 题
    《外国教育史》课程习题--------第二章       习 
    《外国教育史》课程习题--------第三章       习 
    《外国教育史》课程习题--------第四章       习 
    《外国教育史》课程习题--------第五章      习  
    《外国教育史》课程习题--------第六章        习
    《外国教育史》课程习题--------第七章     习  题
    《外国教育史》课程习题--------第八章     习  题
    《外国教育史》课程习题--------第九章      习 题
    《外国教育史》课程习题--------第十章       习 
      热卖考研资料
    资讯栏目导航
    新闻政策 考研新闻 考研政策 热点点评
    复习指导 英语 数学 政治 专业课 分数线 大纲 复试
    经验心得 经验交流 考研故事
    院校导航 天津大学 天津医科大学 天津师范大学
    南开大学 天津财经大学 河北工业大学
    天津工业大学 中国民航大学 天津外国语大学
    天津理工大学 天津科技大学 天津商业大学
    天津中医药大学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 其他
    统考科目 心理学考研 教育学考研 历史学考研
    计算机考研 医学考研网 法律硕士 农学
    热门专业 会计学 行政管理 土木建筑 化学 机械 法学
    自动化 新闻传播 人力资源 生物 电气 中文
    管理学 电子通信 国际关系 外语 经济 社保
    |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招聘信息 | 广告业务 | 隐私条款 | 客服中心 | 联系我们设为首页 顶部 全国统一热线:022-58054788,58054799,27056088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24 天津格瑞斯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旗下网站:[天津考研网]52kaoyan.com上学网]chinakao.cn
    公司地址:天津市和平区卫津路佳怡国际D座底商(天津大学东门斜对过) -办公室地图-行车路线 工商网银在线支付平台,安全快捷!支付宝特约商家,信任标志!考研一站式服务,考研无忧!
    公司总机:022-85681642 客服热线:022-58054788,58054799(7X24小时热线支持)
    法律顾问:王自强律师 信息产业部备案:津ICP备07001356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