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古代罗马的教育
本讲内容索引: 导 学 概 述 教 材 重 点 练 习 答 案 图 片
▇ 导 学 (返回索引)
学习本章应在全面了解古代罗马历史线索和罗马教育基本情况的基础上,着重掌握共和晚期的学校教育制度,帝国时期教育的特点,以及古代罗马教育家昆体良的教育思想。
▇ 概 述 (返回索引)
古代罗马是古代奴隶制发展的又一阶段。在古代罗马共和早期,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既能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又会打仗的农民兼军人,这个时期的罗马还没出现学校。到了古代罗马共和晚期,才逐步形成从相当于初等教育到带有高等教育性质的学校体系。其中小学是平民子弟进的学校,设备简陋,学习的是初步的文化知识;文法学校、修辞学校和大学都是为贵族子弟设置的,设备较好,教育内容广泛,师资水平较高,培养未来的官吏和公职人员,这种人在共和晚期都要求必须是雄辩家,所以这一系列的学校在当时就特别注重雄辩家的教育,文法和修辞学等课程非常受重视。到了古代罗马帝国时期,由于政治、经济制度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教育被帝国作为培养官吏和顺民的工具,这两种人都不需要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只要俯首听命,所以统治者对教育进行了改造.建立国家教育行政制度,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为达到培养官吏和训练顺民的目的,教育教学的内容越来越脱离实际,教育教学方法愈来愈形式主义。
昆体良是古代罗马著名的律师、演说家和教育家,他虽然生活在帝国初期,但他的教育思想基本上是反映了共和晚期的教育经验。他的教育代表作是《论演说家的培养》,讨论的范围涉及学前、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的有关问题,但主要是探讨教育教学方法问题,因而成为古代西方第一部专以教育为题材的系统著作、第一部系统的教学法论著。昆体良关于教育的论述主要是围绕雄辩家的培养来展开的,认为这种教育甚至要从摇篮开始,要特别注意周围环境的影响和语言能力、道德品质的培养。他认为儿童到一定年龄就应进入公立学校,学校和班级教学具有无比优越性,培养雄辩家应当经过初等学校、文法学校、修辞学校三个阶段的学校教育,各级学校应根据培养雄辩家的要求来设置课程。昆体良还讨论了教师的问题,认为教师的作用十分重要,因此教师应道德高尚、才思敏捷、热爱学生,应精通教育教学的方法。
▇ 教 材 (返回索引)
张季娟、袁锐锷 编著《外国教育史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修订版:
第五章 古代罗马的教育
古代罗马是欧洲第二个典型的奴隶制国家。古罗马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希腊很大影响,在欧洲史上,通常把希腊、罗马并提。在文化教育方面也是如此,所谓“古典”文化教育,就是指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教育。
罗马起源于意大利半岛中部台伯河附近的罗马城。传说公元前754年拉丁族的罗马人在罗马城建立国家,从此开始了罗马的历史。 古代罗马的历史,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1)王政时期——公元前754年到公元前510年,这是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即军事民主制时期。罗马城邦存在着平民和贵族的等级区分。贵族生活于三个部落中,是有组织的成员,享有政治权利。平民没有政治权利。 (2)共和时期——公元前510年至公元前30年,罗马完全进入了奴隶制社会,建立了奴隶制贵族共和国。
(3)帝政时期——公元前30年至公元476年,奴隶制经济高度发展,建立了奴隶制大帝国。
古罗马的奴隶制国家随着经济政治的不断发展,由小到大,由盛到衰,罗马教育的发展演变,是跟它的经济政治发展变化联系在一起的。 由于王政时候的教育缺乏可靠资料,所以,古罗马教育一般分为两个时期,即共和时期和帝国时期。
一、共和时期的教育
在王政时期,平民对贵族进行长期斗争的结果,于公元前510年推翻了王权,建立了共和政体。在共和国里平民和贵族都是公民,但政权实际上由贵族掌握。 共和时期又可分为早期(公元前3世纪以前)和晚期(公元前3世纪以后)两个时期,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同,教育也有所差别。
(一)共和早期的罗马教育 共和早期(公元前510年—公元前3世纪初)时期的罗马社会,一直保留着农村公社的组织形式,农业生产是社会经济的主要来源。农业贵族是最大的奴隶主,他们占有土地和奴隶,并掌握政治权力,而一般平民主要靠自己耕种度日,政治上处于无权地位。共和初期,罗马是一个很小的城邦,但对外实行扩张政策,常对邻邦作战,军队的基础是平民,因此,每个公民既是农民又是军人。 上述情况,决定这个时期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既能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又会打仗的农民兼军人。 这个时期的罗马还没出现学校,少年儿童的教育在家中由父母负责。7岁前的男女儿童由父母抚育,7岁以后的女孩,仍由母亲负责,教以纺织和操持家务,期其日后嫁人成为贤妻良母。男孩的教育则交由父亲进行。在罗马,7~16岁的男孩是父亲亲密的伙伴,形影不离,他们既是父子,又是师徒,所以教育的形式是父子——师徒制度。关于农业生产的知识技能,是儿童跟随父亲在田间通过观察和实习获得的。而军事的教育,如骑马、角力、游泳、使用各种武器以及战争的知识技能,也都由父亲来传授。
罗马特别重视道德教育,注重培养儿童虔信神明,孝敬父母,忠于国家,遵守法律及坚强、勇敢、庄严、谦逊等品质。文化知识教育在全部教育中所占比重很小,父亲教儿子以读书、写字、算术(包括几何)的初步知识,以适应日常生活中的需要。算术受重视,因为可以直接运用于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如计算帐目,丈量土地等。 法律在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公元前450年,十二铜表法公布后,法典即成为必学的内容,要求儿童熟记法律条文,了解其意义,养成守法的观念。此外,还让孩子诵读英雄传记,听祖先史绩,熟悉民族的历史。 在教育方法方面,特别重视实际。凡选给儿童的故事,英雄人物的业绩,必须真实、具体,可为仿效的榜样。各方面的教育主要是通过具体观察和实际锻炼来进行,年长的子弟往往由家长带领到田间、军营、机关、议会以及种种公共场所,观察各种活动的实况,倾听各种人物的言论,多闻多见,增长见识和本领。 男孩到16岁就成为正式公民,开始服兵役,保家卫国。
(二)共和后期的罗马教育 公元前3世纪,罗马取得了对外战争的一系列胜利,已经控制了整个意大利半岛,当时的奴隶制已相当发达,侵略战争掠夺了大量的财富与奴隶,扩大了与外界的交往,促进了手工业、商业和海外贸易的发达与繁荣。政治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提高居民的文化教育素养,要求迅速改变家庭教育的落后状态,因而在希腊文化的影响下,从公元前3世纪起,逐步形成了如下的学校:
1.初等学校(或称小学) 这是7岁至12岁的男女儿童都入学的私立小学(一般女童较少)。它最初为数不多,只作为家庭教育的补充,到了这个时期比较普遍地发展起来。校舍简陋,无固定场所,一般设在屋檐下或树荫下,有的设在教师的家中。以教授读、写、算为主,由于商业上的需要,算术受到重视。此外,还学十二铜表法。音乐、体操不受重视,特别是体操被认为是浪费时间与精力而又无实用价值的课程,因而很多学校不开设。所以,这种学校一开始就是文字教育。教学方法是教师讲,学生记,死记硬背,辅之以极为残酷的体罚。贵族子弟一般不进私立小学,学生大多为平民子女。 小学教师多为奴隶或解放了的奴隶,他们大多是希腊人,其中不少是才智之士。教师地位极低,为社会所轻视,有的教师甚至在奴隶市场上被拍卖。 对于私立小学,国家不加任何干涉。政府既不提倡也不禁止,既不奖励也不监督,完全认为是私人的事情而采取放任态度。
2.文法学校 文法学校属于中学性质,也是私立的,招收12岁至16岁的贵族子弟。罗马的文法学校本来是一种外国语学校,即希腊语学校。教材为希腊文的,希腊人任教师,用希腊语进行教学。到了共和末期,由于罗马(拉丁)文化的发展,又出现了拉丁文法学校,而且逐步占据优势,国内主要城市都有设立。拉丁文法学校在西方教育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不但一直存在于罗马整个时代,而且后来在英国也占重要地位,再从英国传至美国,成为美国中学的前身。 拉丁文法学校的教师多为希腊人,或是受过希腊教育的罗马人。主要课程为文法和文学,它们包括的内容很为广泛。如文法中包括作文和演说,文学中包括希腊罗马的诗歌与散文,也包括历史、地理、神学,有时还有音乐、几何、天文、医学甚至建筑学的知识。至于希腊的体操和跳舞,前者除与军事训练联系起来,后者除偶而在家庭中进行外,是绝对被排斥的。 文法学校主要是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善于辞令,可以从事国家事务的公职人员,实际上是为罗马青少年升学入世作准备的。因此,颇受重视。教师水平较高,薪水较多,不过,这时国家对文法学校仍是不闻不问,不加任何干预。
3.修辞学校 相当于现代的高等专科学校,是按希腊的苏格拉底的修辞学校的模式办起来的。修业年限、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基本上与之一致。 修辞学校招收16岁以上的富贵人家子弟,以培养善于辞令,精于文学,能言善辩的演说家为目的。在当时,从事政治活动,需要以演说争取群众,同时,有无演说雄辩才能,也是衡量一个罗马人有无教养的重要标志。因此,培养演说家就成为罗马教育最重要的任务。 修辞学校的一切科目都是为了培养演说家。文法、修辞、法律等科固不待言,即使其他科目也都是为了这个目的。如音乐是为了训练声音和帮助演说的姿势,几何是为了解决法律事件中有关土地的问题,辩证法是为了解决对方持论中的错误,天文学知识是为了理解文学中的引证,以便在演说中运用。 修辞学校开始请希腊人任教师,采用希腊修辞学校的课程,后来才有罗马人在拉丁修辞学校担任教师。
4.大学 大学是最高学府。最初罗马没有大学。有意深造的青年,多到希腊的雅典大学、罗德大学、亚历山大里亚大学去学习。至公元70年代费斯巴西大帝在位时,在罗马城的和平寺设立一个图书馆,后来演变为罗马大学。罗马大学设有法学、医学、建筑学、数学、物理学以及拉丁文、希腊文的文法、修辞学等科目,帝国境内各省区青年多来此学习。不过,这时的罗马大学缺乏创造性的研究,只是推衍希腊人的陈说。
二、帝国时期的教育 罗马尚在共和后期就不断向外扩张,经过长期的军事侵略,到公元前30年,位于现在北非和巴勒斯坦地区的希腊最后一个王国,即托勒密王国灭亡后,罗马帝国的疆域西起西班牙,东到幼发拉底河上游,北达不列颠、莱茵河和多瑙河,南及北非一带,成为跨欧、亚、非三洲世界史上最大的奴隶制大帝国。帝国所辖地区人民都是罗马奴隶主贵族的奴隶。各地区的经济制度政治情况差别很大,民族各异,语言不一,各族人民争取独立和解放的斗争极为激烈。为了有效地统治这个幅员辽阔、情况复杂的帝国,罗马贵族不得不废除共和政治,建立庞大、复杂的行政系统和官僚制度。罗马本土是帝国的中央,被征服的地区改称行省。中央对地区实行直辖。行省的官吏由中央直接派遣,地方的一切设施,都须按中央的统一的号令行使。 为了适应帝国统治的需要,帝国政府对教育制度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造,这个时期的教育与共和后期相比,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建立国家教育行政制度 建立教育行政制度的目的是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以适应帝国政治、经济的需要。国家教育行政制度的建立,表现在下列两个方面:
1.确定国家对学校的监督管理 帝国政府不仅要求对这个时期设立的公立学校进行监督管理,而且对私立学校也加强了监督。如对初等学校明确提出办学要求,监督学校的教学活动,对私立学校教师进行考察等。此外,将私立文法学校和修辞学校尽可能改为国立,由帝国统一办理。
2.确定教师的任命和薪金制度 共和时期,教师私设学校,收费讲学,社会身份同于奴隶。帝国时期,政府在设立公立小学,改私立文法学校、修辞学校为国立的同时,也把学校教师改为国家官吏,由政府正式任命,从而根本改变了教师的社会地位。 教师成为帝国官吏后,其薪金由政府支付。国立罗马大学教授的薪金由皇帝支付,罗马市的文法学校,修辞学校教师的薪金由国库支付,各城市的公立学校教师的薪金由地方政府支付。此外,还给教师以各种特殊待遇,如免服兵役,豁免赋税及其他徭役等。
(二)改变教育目的 帝国时期为了使教育更好地为统一的大帝国服务,对各级学校的教育目的进行了改造。共和时期以提高公民文化知识,培养良好道德品质为目的的初等学校,帝国建立后,其培养目标则变为训练忠于帝国皇帝的顺民。幅员广大,机构庞杂,从中央到地方实行一套官僚制度的罗马大帝国,需要大量忠于帝国统治的官吏,以便顺利地、有效地剥削、压迫各族人民,因而原来以培养能言善辩的政治家、雄辩家为目标的文法学校、修辞学校,这一时期则变成了造就各级行政官吏的机构。
(三)教学内容日益脱离实际,教学方法日趋形式主义 帝国时期,政治腐朽,经济衰落,道德败坏,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官吏,因而教育内容日益脱离实际。文法学校和修辞学校的文法、修辞学,崇尚古文,专攻文字,只注重文法的结构、词藻的琢磨、文体的模仿,而对于文学的内容、意义则极少重视。与此相适应,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教学方法。 其具体步骤为:(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随读,注意声调的抑扬顿挫。(2)教师逐段讲解课文,注意文学、文法的分析,解释文内的历史典故、地理知识、神话比喻以及哲学、科学各方面的问题,学生边听边记,以备日后背诵。(3)教师就课文作版本的注释和讲解。(4)高年级的文学课注重对文体的分析、评论。 这种形式主义的分析教学,影响后来欧美语文教学达一二千年之久。
三、昆体良的教育思想 昆体良(Quintilianus,公元35—96年)是罗马帝国强盛时著名的演说家、修辞学教授和教育理论家。他出生于西罗马属地西班牙,幼时随父至罗马求学,专攻辩论术。学成后回西班牙,后又返回罗马,创设修辞学校,培养雄辩家,一时名门子弟接踵而至,他在这个学校从事教学工作达二十多年之久。为更好地培养雄辩家,昆体良写成《论演说家的培养》(或译为《雄辩术原理》)一书。这是一本修辞学课本,也是一本教育理论著作。其论述范围包括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初等教育、幼儿教育。这部以教育为题材的专门著作,在西方教育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它总结了古代西方世界教育实践特别是教学方面的实践经验,对教学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可以这样认为,它是古代西方第一部系统的教学法论著。《论演说家的培养》一书的手稿早已遗失,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即1415年才被重新发现,发现后就受到极大重视,对欧洲人重新认识古代希腊罗马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一)论教育目的 帝国初期,社会上还很重视培养雄辩家,从这样的社会现实出发,昆体良也把培养雄辩家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他看来,雄辩家高于哲学家,因为哲学家所知道的,雄辩家定要知道,而雄辩家所能的,哲学家却未必也能。昆体良认为,作为一个雄辩家,必须道德高尚,知识广博,智慧敏捷,仪态大方,通晓人情世故,巧于言语辞令,发表讲演能吸引人的注意,博取人的同情,感动人的心灵,并使人能听其言而信其行。 昆体良强调雄辩家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他说:“我所关心而要培养的讲演家”,“应该是一位好人……除非他是一个好人,否则不能成为一个演讲家” (徐宗林译:《西洋三千年教育文献精华》,幼狮文化专业公司出版社1973年版,第95页)。因为,假若“雄辩才能成为犯罪的工具”,“语言能力,转变成罪恶的帮凶,真理和善良的敌人” (徐宗林译:《西洋三千年教育文献精华》,幼狮文化专业公司出版社1973年版,第95页),那就必将给人类和社会造成危害。 道德与知识是紧密相连的。只有知道什么是公正,什么是荣誉,什么是节制,什么是勇敢,才能成为一个好人。“如果没有如上的知识,任何人将不能成为一个善良的人” (徐宗林译:《西洋三千年教育文献精华》,幼狮文化专业公司出版社1973年版,第95页)。所以,“讲演家必须尽心力于道德品格的完成,并获取完善的知识” (徐宗林译:《西洋三千年教育文献精华》,幼狮文化专业公司出版社1973年版,第95页)。
(二)论雄辩家的培养 昆体良认为,自然赋予人们以敏锐的推理能力,但其发展则靠教育。他强调雄辩家的教育应从早抓起,自摇篮里开始。因为儿童早期教育是后来教育的基础。幼儿的教育可在家庭中进行,既要注意儿童道德品质的培养,也要重视语言能力的训练。在家庭中与儿童接触最多、影响最大的是保姆,因而必须慎重选择。她应该“言谈合理”,说话清晰,以便培养孩子纯洁的语言和优异的品质。 与当时罗马帝国积极提倡学校教育的客观形势相适应,昆体良主张儿童达到一定年龄就应入公立学校学习。他针对当时某些权势人物认为孩子进学校,易受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影响,造成道德堕落,同时,学校孩子太多,教师的精力与时间都要分散,不能教育好孩子的观点,具体论证了学校教育的优越性。昆体良认为,第一,儿童入学校,“在公共生活的阳光普照之下”,“从小就习惯于团体生活” (《西洋三千年教育文献精华》,第83页,90页),容易培养共同感情,不会产生孤独、寂寞、沉闷的感觉;第二,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可以相互比较,能够正确评价个人的能力,不易过高估计自己,自我吹嘘;第三,可以相互学习,多受教育。昆体良说:孩子“在家里他只能学习教他自己的东西;在学校,他却学到教别人的东西。每天他会听到许多赞美和改正错误,从责难和纠正他同伴之放纵和懒惰上,他也可以收到相等的益处”(《西洋三千年教育文献精华》,第83页,90页);第四,学生在大庭广众之中讲话,受到锻炼,会使他仪态自然,举止大方。此外,教师也会因自己有众多的学生感到而自豪,从而积极工作。总之,学校是培养雄辩家最好的场所。他说:“我们未来的演说家,必须生活在广大群众之中” (《西洋三千年教育文献精华》,第83页,90页),必须在学校中培养。 根据当时罗马教育实际情况,昆体良认为,培养雄辩家应当经过从初等学校到文法学校,再到修辞学校三个阶段的学校教育,各级学校的课程设置都要围绕着培养雄辩家来实施。 初级学校是基础教育,主要学习读、写初步文化知识。文法学校主要设置文法、阅读、作文、几何、音乐等课程,为培养雄辩家打下基础。修辞学校是培养雄辩家最后的阶段,主要学习辩证法(逻辑)、伦理学(道德)、物理学(自然哲学)。逻辑是争辩艺术的理论,对下定义,进行推理,解释疑难都有用处。伦理学对培养道德品质极为重要,自然哲学则为在辩论中引证材料所必需。昆体良重视物理学的学习,认为没有物理学就不会有任何真正的雄辩。总之,作为一个雄辩家,“其学识必须广泛,不囿于一门,且又精通于其本行所需的一切成就” (《西洋三千年教育文献精华》,第83页,90页)。
(三)论教师 昆体良认为,在培养雄辩家的教育中,教师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而他对教师应具备的品质,以及教育教学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他认为教师应是德才兼备,言行一致的人。昆体良说,教师品格纯正,能使学生免于道德的沉沦。教师性格威严,可使鲁莽的性格免于放纵。教师的道德面貌对学生影响很大,因而,他应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成为学生模仿的典范。作为教师还应该是有学问的人,因为教师绝不能以本身的愚蠢去教人。总之,教师应以身作则,成为学生敬仰的对象。 教师应热爱学生,要以父母般的感情对待学生。“他要严厉,但不过分,要和霭,但不可太亲昵” (《西洋三千年教育文献精华》,第89页,90页,80~90页)。他应矫正学生任何错误,但要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讽刺和滥用指责。总之,他应以高度热情去教育学生,把他们培养成为善良和博学的人。 昆体良认为,教师应该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他说:“一位好教师的特征,就在于他能够区别他的学生的能力,以及知道学生能力的性向为何。自然的天赋,在种类上是无限的。心灵与心灵的不同,就如同身体与身体的不同”(《西洋三千年教育文献精华》,第89页,90页,80~90页)。有的孩子适合于学习历史,有的孩子适合于学习诗,还有的适合于学习法律,如此等等。作为教师必须区别这些特别的性向,把他们培养成既有广博知识又有所专精的演说家。 进行教育时要多称赞鼓励,少指责惩罚。昆体良认为,夸奖、鼓励会给心灵带来活力,也会使心灵充满喜悦,感到自己正在做些大事情而百倍努力。所以教师应多用赞美去鼓励学生。昆体良强调必须避免滥用指责,因为“凡不适当地严厉指正学生的错误,有时会使学生的心理产生不良效果。学生会因此就丧失希望,懊恼不已,最后以致痛恨工作,害怕事务,不敢尝试新的事物” (《西洋三千年教育文献精华》,第89页,90页,80~90页)。至于鞭打、掌掴等体罚,更应绝对避免运用,因为“这不是一种体面的惩罚方式,仅仅适合于奴隶们”(《西洋三千年教育文献精华》,第85页)。它完全是一种人格侮辱,不能产生教育效果。因此,他说:“如果这位教师,是一位精通训练的人,他绝对不需要此种的惩罚” (《西洋三千年教育文献精华》,第85页)。 在教学方法方面,昆体良也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意见。他认为,教学必须有弛有张,劳逸结合。昆体良说:“在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桩事物,能够继续不停地紧张”,只有给予间歇和休息,才能“维持其紧张的强力于永久” (《西洋三千年教育文献精华》,第85页)。学习也是这样,学习是需要轻松的,强制性的长时间学习,必然使精力丧失,学习起来毫无劲头,如果经过休息恢复精力,则必会有更多的精力去学习。他主张年青人应该去游玩,因为“那是青年活力的象征” (《西洋三千年教育文献精华》,第85页)。他提出把学习和休息、游戏妥善安排,有张有弛。 教学方法必须适合儿童年龄特点。昆体良说,不同的年龄,需要不同的学习方法,指定功课,必须与学生的能力相称。他认为,只有教学方法符合学生年龄特点,才能引起学习兴趣,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昆体良对阅读、文法、文学等科目的教学也作了具体论述,如教儿童认识字母,应先教字形,再教字音;要用象牙做的字母去教孩子们,让他们在游玩中学习,产生学习的兴趣;在学习讲演时要注意练习,要注意培养判断能力,优美姿势等等。
▇ 重 点 (返回索引)
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古代罗马教育制度 1、识记:“文法学校”、“修辞学校”的概念。 2、理解:古代罗马共和早期的教育目标、共和晚期的学校教育制度、帝国时期教育的特点。 (二)昆体良的教育思想 1、 识记:昆体良的教育代表作。 2、 理解:昆体良教育代表作的历史意义。 3、简单运用:分析昆体良关于培养雄辩家的论述。 4、综合运用:分析评价昆体良关于教师的论述。
▇ 练 习 (返回索引)
重点教学内容与相关练习例题
(一) 填空题 1、 古代罗马帝国时期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官吏和______。 2、 昆体良的教育代表作是_____________。 3、 古代罗马共和晚期的小学是____子女进的学校。 4、 古代罗马共和早期的教育目标是培养_________。
(二) 改错题 1、 古代罗马修辞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文学家。 2、 古代罗马共和晚期的文法学校属于小学性质。 3、 古代罗马共和晚期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哲学家。 4、 帝国时期的罗马教育旨在训练演说家。
(三) 选择题 1、《论演说家的培养》是_________的教育著作。 A.伊拉斯谟 B.斯图谟 C.昆体良 2、古代罗马帝国时期学校的教学内容日益_____。 A.联系实际 B.脱离实际 C.丰富多彩 D.适应经济发展 3、古代西方第一部专以教育为题材的系统著作是_____。 A.《理想国》 B.《法律篇》 C.《论演说家的培养》 D.《政治学》
(四)解释概念题 1、古代罗马的“文法学校” 2、古代罗马的“修辞学校”
(五)简答题 1、试述古代罗马共和早期的教育。 2、简述古代罗马共和晚期的学校教育制度。 3、古代罗马帝国时期的教育有哪些特点?
(一) 论述题 1、述评昆体良关于雄辩家的培养的论述。 2、关于教师,昆体良有何论述?
▇ 答 案 (返回索引)
(一)填空题 1.训练顺民 2.《论演说家的培养》 3.平民 4.农民兼军人
(二) 改错题 1、将“文学家”改为“演说家” 2、将“小”改为“中” 3、将“哲学家”改为“演说家”或“雄辩家” 4、将“演说家”改为“顺民和官吏”
(三) 选择题 1.C 2.B 3.C
(四)解释概念题 1、 古代罗马的“文法学校”——文法学校属于中学性质,招收12岁至16岁的贵族子弟。罗马的文法学校本来是一种外国语学校,即希腊语学校。到了共和末期,由于罗马(拉丁)文化的发展,又出现了拉丁文法学校,它不但一直存在于罗马整个时代,而且后来在英国也占重要地位,再从英国传至美国,成为美国中学的前身。
2、古代罗马的“修辞学校”——相当于现代的高等专科学校,是按希腊的苏格拉底的修辞学校的模式办起来的。修业年限、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基本上与之一致。修辞学校招收16岁以上的富贵人家子弟,以培养善于辞令,精于文学,能言善辩的演说家为目的。
(五)简答题 1、古代罗马共和早期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既能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又会打仗的农民兼军人。 这个时期的罗马还没出现学校,少年儿童的教育在家中由父母负责。7岁前的男女儿童由父母抚育,7岁以后的女孩,仍由母亲负责,教以纺织和操持家务,期其日后嫁人成为贤妻良母。男孩的教育则交由父亲进行。在罗马,7~16岁的男孩是父亲亲密的伙伴,形影不离,他们既是父子,又是师徒,所以教育的形式是父子——师徒制度。关于农业生产的知识技能,是儿童跟随父亲在田间通过观察和实习获得的。而军事的教育,如骑马、角力、游泳、使用各种武器以及战争的知识技能,也都由父亲来传授。
罗马特别重视道德教育,注重培养儿童虔信神明,孝敬父母,忠于国家,遵守法律及坚强、勇敢、庄严、谦逊等品质。文化知识教育在全部教育中所占比重很小,父亲教儿子以读书、写字、算术(包括几何)的初步知识,以适应日常生活中的需要。算术受重视,因为可以直接运用于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如计算帐目,丈量土地等。 法律在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公元前450年,十二铜表法公布后,法典即成为必学的内容,要求儿童熟记法律条文,了解其意义,养成守法的观念。此外,还让孩子诵读英雄传记,听祖先史绩,熟悉民族的历史。 在教育方法方面,特别重视实际。凡选给儿童的故事,英雄人物的业绩,必须真实、具体,可为仿效的榜样。各方面的教育主要是通过具体观察和实际锻炼来进行,年长的子弟往往由家长带领到田间、军营、机关、议会以及种种公共场所,观察各种活动的实况,倾听各种人物的言论,多闻多见,增长见识和本领。 男孩到16岁就成为正式公民,开始服兵役,保家卫国。
2、罗马共和晚期,由于奴隶制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共和早期的家庭教育已不能满足新情况的需要,在希腊文化的影响下,逐步建立起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学校制度,即小学、文法学校、修辞学校和大学。小学是平民子女进的学校,设备简陋,学习初步的文化知识;文法学校以上的学校皆为贵族子弟而设,教育内容广泛,师资水平较高,其目的是培养国家的公职人员和政府高级官吏。
3、公元前30年,罗马已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奴隶制大帝国,适应帝国政治统治的需要,对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形成了一些特点:(1)建立国家教育行政制度,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2)改变教育目的,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训练顺民和培养官吏;(3)教学内容日益脱离实际,教学方法日趋形式主义。
(六)论述题 1、昆体良把培养雄辩家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他看来,雄辩家高于哲学家,因为哲学家所知道的,雄辩家定要知道,而雄辩家所能的哲学家却未必也能。昆体良认为,作为一个雄辩家,必须道德高尚,知识广博,智慧敏捷,仪态大方,通晓人情世故,巧于言语辞令,发表讲演能吸引人的注意,博取人的同情,感动人的心灵,并使人能听其言而信其行。 昆体良认为,自然赋予人们以敏锐的推理能力,但其发展则靠教育。他强调雄辩家的教育应从早抓起,自摇篮里开始。因为儿童早期教育是后来教育的基础。幼儿的教育可在家庭中进行,既要注意儿童道德品质的培养,也要重视语言能力的训练。在家庭中与儿童接触最多、影响最大的是保姆,因而必须慎重选择。她应该“言谈合理”,说话清晰,以便培养孩子纯洁的语言和优异的品质。 昆体良主张儿童达到一定年龄就应入公立学校学习。他具体论证了学校教育的优越性。昆体良认为,第一,儿童入学校,“在公共生活的阳光普照之下”,“从小就习惯于团体生活”容易培养共同感情,不会产生孤独、寂寞、沉闷的感觉;第二,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可以相互比较,能够正确评价个人的能力,不易过高估计自己,自我吹嘘;第三,可以相互学习,多受教育。昆体良说:孩子“在家里他只能学习教他自己的东西;在学校,他却学到教别人的东西。每天他会听到许多赞美和改正错误,从责难和纠正他同伴之放纵和懒惰上,他也可以收到相等的益处”;第四,学生在大庭广众之中讲话,受到锻炼,会使他仪态自然,举止大方。此外,教师也会因自己有众多的学生感到而自豪,从而积极工作。总之,学校是培养雄辩家最好的场所。他说:“我们未来的演说家,必须生活在广大群众之中”,必须在学校中培养。 昆体良认为,培养雄辩家应当经过从初等学校到文法学校,再到修辞学校三个阶段的学校教育,各级学校的课程设置都要围绕着培养雄辩家来实施。 初级学校是基础教育,主要学习读、写初步文化知识。文法学校主要设置文法、阅读、作文、几何、音乐等课程,为培养雄辩家打下基础。修辞学校是培养雄辩家最后的阶段,主要学习辩证法(逻辑)、伦理学(道德)、物理学(自然哲学)。逻辑是争辩艺术的理论,对下定义,进行推理,解释疑难都有用处。伦理学对培养道德品质极为重要,自然哲学则为在辩论中引证材料所必需。昆体良重视物理学的学习,认为没有物理学就不会有任何真正的雄辩。总之,作为一个雄辩家,“其学识必须广泛,不囿于一门,且又精通于其本行所需的一切成就”
2、昆体良认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着重要作用,因而对教师进行了多方面论述:,教师应品格纯正,德才兼备,用高尚的道德影响学生,用自己的才智去教导他们。 教师应以父母般的感情对待学生,既要严格要求,又要高度热情。教师应该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能力和性向进行教育。 教师多称赞、鼓励学生,少指责、惩罚他们。昆体良特别反对体罚认为那是一种人格侮辱,不能收到教育效果。因此,他说:“如果这位教师,是一位精通训练的人,他绝对不需要此种的惩罚”。 进行教学时要有弛有张,只有经过休息恢复精力,才能更好地去学习。教学方法必须适合儿童年龄特点,不同的年龄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等等。
▇ 图 片 (返回索引)
|
图1:古代罗马共和后期的小学(F.P.Graves,1919) |
|
图2 :古代罗马学校的教学活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198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