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是西汉末年值得注意的一个人物,他是元帝皇后王政君的侄子。成帝时,王家便已经显赫一时,王政君的兄弟王凤、王商、王立、王根等人相继为大司马、大将军。家世的显赫为王莽的篡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就王莽本人而言,他似乎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面对汉朝末年贵族们的骄奢淫逸,他却可以洁身自好,以“折节”向学,疏散家财、赡养儒生闻名于世。其担任大司马后,除了排除异己,还采取了一些很得人心的政策,诸如兴太学,为退休公务员制定养老金制度,又在地方兴办教育事业。当他得知地方发生灾难的时候,慷慨捐田30顷、钱百万。又在长安城内造五个里,建住宅200区,安置贫困居民。
这一系列的措施为王莽赢得了口碑和名望,促使其由“安国公”到“假皇帝”,最终于8年,他自立为皇帝,改国号“新”。
“新”朝名号的确立,似乎也蕴含着王莽的志向,他提出了新政。王莽的新政颇具一些吸引力,以至于“王莽的故事触动了西方作家的好奇心。他们以为中国在这样洪荒之古代,竟有如此‘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不免叹为奇迹。倾慕之余,他们也和王莽自己一样,忽略了当中一个重要的历史环节:近代西方可以用数目字管理,中国传统的官僚组织不能用数目字管理。”(黄仁宇:《赫胥河畔谈中国历史》)
王莽新政涉的内容有很多方面,究其要点而言,大概有以下三个要点:
其一是称天下之田为王田,即土地国有,各家室占领的面积及使用奴隶人数都有限制,也不得自行买卖。其二是作“五均”“六筦”,即将盐、铁、酒的经营权,铸币权收归国有,并征收山泽税,同时创立政府贷款制度和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其三,推行币制改革,共有金、银、鬼、贝、钱、布六名二十八品。此等币值,将货币发展史上所有的钱币一次性出现。
这三项政策,似乎非但无可厚非,而且是颇有创见,大有现代经济的味道。其理想是农民人人有田种,货物流通通畅,价格公道,高利贷自此绝迹。
然而任何一项改革的推行,都必须符合时代的发展,必须把握住时代的势。超前的思想可能值得夸奖,更可能为人诟病。秦始皇统一天下,废封建,置郡县。他的思想超越了封建,但是他的行为却符合了大势,是建立在“势”的基础上的超越。
而王莽改制不同,他的理想牵涉国家社会的根本,目标远大。可是根据这改革者自己所发诏书的揭示,汉初以来假设全民平等的赋税制度,因为“豪民侵凌,分田劫假”已经名不副实。新莽由于财政困难,公卿以下月禄才得帛一匹,“课计不可理,吏终不得禄”,这时候还以为所要的改革可以一纸文书颁布,则天下怡然景从,也未免太乐观了。(同上)
东汉末年,由于外戚、宦官的相继专政,士族政权的兴起,政府的控制力大为下降。士族集团作为一个新兴的政治势力,在汉朝的政治中已经占有不可撼动的地位。王莽在推行他的政策时,却忽视了这一至关重要的因素。以他力量并不足以与累世公卿的大家抗衡。尽管,他的政策已经涉及到了社会的一些根本问题,但是,他的解决之道,却只能将问题进一步扩大。对世家大族利益侵犯,使他的变法遭到了抵抗。更何况均田则应在农村着手,政府经商也要组织普通商人作第二线及第三线的支持。他对这些事全未在意。
前文说过,汉武帝时期经过痛苦的教训后,终于摸索出一套完整的货币制度,而王莽推行的币制改革,却将这一已经成型的货币制度彻底打破,从而造成了社会经济的大混乱,导致社会危机更加严重。在这样的背景下,王莽还发动了对周边少数民族,主要是高句丽、匈奴的战争,又极大了消耗了政府资源和民力,使得人民对政府更加的不满。
如此一来,贵族和平民都无法接受王莽的新政。新政的失败就是必然了。
就王莽的新政本身来说,除了货币政策,其他的政策都有可取之处,但是,颁布政策和推行新政有着本质的区别。仿佛戊戌变法,虽有变法之内容,却无变法之执行。王莽新政即存在着执行的问题。
在推行新政上,王莽本身便不坚定,他可能是一个理论家,但是绝不是一个实践家。
王莽提出改革时未曾作任何细密的准备。他尽信中国古典,真以为金字塔可以倒砌。他满以为自己在西安执行天子之职权,其圣旨即可以在边区远处全部奉行。等到事与愿违,他又慌忙的全面退却。尽管王莽并非惰于政事之人,甚至经常通宵达旦的工作。但是,一个人如果不具备某方面的才能,却在某方面拼命工作,其结果只能是将问题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我们读《汉书》里的王莽传,会发现此人是有些书呆子习气的。比如他用“五威将”巡行各处,乘“乾文车”,驾“坤六马”,各人“背负莺鸟之毛”。他又分大郡为五,郡县以亭为名者三百六十,以应符命。匈奴单于被他改为“降伏单于”,所辖国土人民也被分为十五部。高句骊则降为“下句骊”。(黄仁宇:《赫胥河畔谈中国历史》)
可能,也正是因为他书呆子的习气,才带动了古文经学的发展。
当改革不见成效,社会矛盾加剧的时候,王莽这个篡位的改革者,只能面临下场的局面。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揣度一下王莽改革的心理。王莽所以可以登上天子位,简单来说,依赖的是人缘和家族势力。这在两汉时期,并不是不能被民众和公卿所接受。光武帝刘秀所以可以南面而王,所依赖者与王莽相似。在当时,篡权可能并不是什么大逆不道的行为。但是,篡权之后的政绩则是对新皇的考验。倘若新皇与旧皇之间并无差别,甚至比旧皇还要差,那么要你作甚?
出于这样的考虑,处在这样的位置中,王莽面临的压力是巨大的。他必须实施他的改革策略,解决社会矛盾,以达到民心归一的目的。因此,不可避免的产生急功近利的心态,一旦新政无所成,又不免焦躁,立刻改弦易张,以至于新法缺乏连贯性,实施更无从谈起。
《隋书》经籍志说:“王莽好符命,光武以图谶兴,遂盛行于世。”从此也看出新莽与光武帝刘秀同以原始型的信仰带有神秘性的色彩,去支持他们的帝业,并无基本的差别。可是除此之外,刘秀注重实际的组织,有步骤的达到他的目的。王莽则眼高手低,只能宣扬天下大局应当如是,做事经常文不对题,可能被他自己的宣传所蒙蔽。作他的传记者只要把他的诏书书前后摘录,也可以给人看出这位改革专家,实际上仍是一个大书呆子。(黄仁宇:《赫胥河畔谈中国历史》) |